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军事制度史 第五章、北洋海军

中国近代军事制度史 第五章、北洋海军

(2)关于海军人才 (2)关于海军人才 李鸿章认为“水师为海防急备, 李鸿章认为“水师为海防急备,人才为 水师根本。 新式舰艇需要“文武兼备, 水师根本。”新式舰艇需要“文武兼备, 素习风涛驾驭轮船操法者。 素习风涛驾驭轮船操法者。” 北洋海军军官必须接受正规的海军教育。 北洋海军军官必须接受正规的海军教育。 采取的办法是: 采取的办法是:由福建船政学堂及天津水 师学堂培养;送有前途的人才出国留学; 师学堂培养;送有前途的人才出国留学; 重金聘请“西人” 重金聘请“西人”。
建设起步较晚。1875年李鸿章奉命筹建 北洋海军建设起步较晚。1875年李鸿章奉命筹建 北洋海军时,整个北洋三省才有4艘轮船,其中“ 北洋海军时,整个北洋三省才有4艘轮船,其中“镇 湄云” 飞云” 海”、“湄云”、“飞云”3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制造 操江”舰是江南制造局制造的。 的,“操江”舰是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当时北洋海军的 实力比福建海军逊色得多,跟南洋海军也没法相比。 实力比福建海军逊色得多,跟南洋海军也没法相比。 中法战争以后,清朝内外大臣痛定思痛, 中法战争以后,清朝内外大臣痛定思痛,一致认为应当 设立统领各路海军的专门衙门。 设立统领各路海军的专门衙门。慈禧太后召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李鸿章进京, 北洋大臣李鸿章进京,多次征求李鸿章对建立海军衙门 的意见。李鸿章一方面顺乎舆情, 的意见。李鸿章一方面顺乎舆情,拥护在京师设立专门 衙门总揽海军,另一方面以北洋为京师门户为由,提出 衙门总揽海军,另一方面以北洋为京师门户为由, 发展海军要以北洋为重点。 发展海军要以北洋为重点。
• 2、从双方海军实力来看,敌强我弱。 从双方海军实力来看,敌强我弱。 • 3、战略方面,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 战略方面,采取“避战保船”
防御方针,放弃了制海权。 防御方针,放弃了制海权。

近代海军发展史

近代海军发展史
运船万年青
1868年7月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明轮蒸汽船‘恬吉’号下水, 后改名‚惠吉‛号。除此之外还有‚操江‛号,‚测海‛号, ‚威靖‛号和‚海晏‛号。
• 福州船政局从1877年到1887年,制造了9艘铁肋木 壳船。1877年5月,第一艘铁肋木壳兵舰‚威远‛ 号下水。至1884年,同型舰‚超武‛、‚康济‛ 、‚澄庆‛、‚横海‛四艘军舰先后下水,成批 制造铁肋木壳炮舰,特别是仿制成功750匹马力蒸 汽机,标志着福州船政局造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 高。 • 1883年1月,中国造舰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一艘军舰 ——‚开济‛号轻型巡洋舰下水。已经具备了近 代蒸汽巡洋舰的外貌,标志着中国造舰水平达到 亚洲顶尖水准,在这个时代超过了日本。1884年 、1887年,同型舰‚镜清‛‚寰泰‚分别下水。
‚平远‛号
1889 年到 1891 年,福州船政局所 造三艘钢甲巡洋舰‚广乙‛、‚广 丙‛、‚福清‛先后下水,三舰排 水量均为 1030 吨,马力 2400 匹, 但军舰尺度和装备不同。
‚广丙‛号
1889年,福州船政局制成浅水炮舰 一艘,名为‚广庚‛, 1902 年,福州船政局制成雷快舰 2 艘,鱼雷艇 1 艘,雷快舰就是驱逐 舰,‚建威‛、‚建安‛号为同型 驱逐舰,
‚甘米力治‛模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866年,曾国潘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以手工制造为主,建成一艘 机动船‚黄鹄‛号。据当时的《字林西报》报道,该船重25吨,长55尺, 高压引擎、高汽缸。试航时速‚顺流28里,逆流16里。‛虽然总得来看该 船‚行驶迟钝,不甚得法‛,难以适应水战需求,但毕 竟开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机动船的先河。
‚广甲‛号
清政府用这些军舰先后创办了福建, 北洋和南洋三支近代海军舰队,

中国近代海陆军的发展

中国近代海陆军的发展

重建的建北洋舰队,并准备聘用原北洋水师总教 习琅威理回华教练。至1899年,重建后的北洋舰队初具规模, 同年4月,清廷任命叶祖珪为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为帮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舰队数艘军舰被掠走,海军建 设再度经历波折。 至八国联军侵华时: 巡洋舰:海天号、海圻号(4300吨);海琛号、海容号、海筹号 (2950吨)。 驱逐舰:飞鹰号(850吨);飞霆号(720吨);海龙号、海犀 号、海青号、海华号(234吨) 训练舰:通济号(1900吨)
定远,镇远经历




1885年中法议和后德国将两舰交付中国 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 在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发生“长崎事件” 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 “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 退出战场。 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 ,已不可能 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 “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 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 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 镇远所遗铁锚、铁链被日本政府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以此羞辱 中国人 在福冈有一座“定远馆”,是用定远舰的遗物建成的,这也是定 远舰现存遗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新式陆军的建立
背景 甲午战争的惨败: 装备优于日军,人数多于日军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可动员的兵力约为 22万人,实际参战的部队最多时约17万人。中国陆军 总兵力约为90万一100万,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约为35 万人。 中国军队的枪炮数量也远远超过日军。进口的各种后 膛连发枪和德式克虏伯、英式阿姆斯特朗大炮在性能 上也优于日军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 但战争结果,中国未打过一个像样的胜仗。最后全线 失利,令全国痛心。

中国近代海军

中国近代海军

对中国近代海军的认识物联网1301班潘云龙中国原无近代海军教育,1866年沈葆祯接手福建船政后提出“船政更本,在于学堂”,“不重在造重在学”,并在开设船厂的同时在福州定光寺(白塔寺)和仙塔街两处设求是堂艺局,挑选聪颖子弟入堂学习近代海军技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海军教育,由此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体系的基础,由这套教育系统培养出的海军人才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中坚力量。

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学校有马尾船政学堂、黄埔水师学堂、天津总医院西医学堂,其中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

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

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

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

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

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

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

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

学生称为艺童,堂长称为监督。

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

1868年沈葆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前学堂的学生到各船厂实习,而后学堂的学生则上练船实习,船政为此专门制造和购买了数艘练船。

1871年船政学生(其中包括刘步蟾、严复、方伯谦、林泰曾等)驾驶练船“建威”完成了北起辽东南至新加坡的远洋训练。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一)中国军队近代化,就其总体发展阶段而论,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895年清廷小站练兵到1924年国共合作、黄埔建军;后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从严格意义上讲,小站练兵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王朝建立后,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统治了中国近三个世纪。

然而,作为封建没落政权的工具,八旗、绿营随着封建制度的沉沦衰败而日趋解体。

19世纪以后,八旗兵已成为名存实亡的"寄生集团",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绿营兵自乾嘉开始,也迅速走向衰朽。

在鸦片战争中,充分暴露了清军的腐败无能,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50余万军队,"遇敌辄糜",溃不成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60年代初叶开始,在洋务派"求强"、"求富"呼声推动下,清政府曾对军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聘用外国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洋操典等等。

但由于清军积重难返,收效甚微,尤其其建制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

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尔后的军队近代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很快地在实践中碰了壁。

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一役,参战的中国陆军不堪一击,号称"北洋精华"的海军也全军覆灭。

堂堂天朝大国,居然败于东瀛弹丸小国。

失败的苦果,撞击着人们的心窗。

那种昏聩愚蠢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虚妄自尊,以及纲常名教等封建陈腐教条所筑起的樊篱,再次遭到重创。

朝野上下,"修明武备"的呼声日亮。

许多中外臣工,纷纷提出"筹饷练兵为急务"。

清朝最高统治者也从这次战争中看到了日人"专用西法制胜"之道,决定"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甲午海战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场海上战争,对于中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这场战争开始,中国海军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这次改革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上的投资,更是在思想上的全面革新。

本文将从甲午海战的发生和结果,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历史,以及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规划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甲午海战的发生和结果甲午海战发生于1894年,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在朝鲜的统治权问题上发生了矛盾,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中国海军经验不足,装备落后,极不敌日本海军。

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定远”号在战斗中被击沉,最终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完败。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揭示出了中国军事技术和作战思想上的薄弱之处。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深刻的,使得中国民众对国家实力的自卑情绪愈加强烈。

同时,这场战争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刺激了中国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历史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清朝政府不断向海外出口货物,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也意识到加强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在甲午海战后,清政府意识到海军的根本问题在于领导模式、管理制度、军队思想不够现代化,同时舰船装备落后,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海军现代化建设计划。

在清政府的努力下,中国的海军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先后采购了从欧美国家引进的军舰和武器,并专门组建了海军学校和军事科学研究院。

同时,还组建了海军陆战队和潜艇编队,全面加强了海军的装备和人员配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近代化建设进程并不顺利。

尽管中华民族在继承古代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的军备积累进程处于一个低谷期。

三、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规划时至今日,中国近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海军也开始向着广阔的海洋展翅高飞。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 (2)优秀课件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 (2)优秀课件

海军发展的调整与停滞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 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 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 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 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866-1873年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 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 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 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 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 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海军的结束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 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 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 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 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 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 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 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 束.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 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 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 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 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 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 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 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 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 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 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5.1《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教案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5.1《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教案

第1课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内容标准】(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我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通过对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史实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有关军事国防建设的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讲述与讨论相结合法。

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

【教学要点】重点: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

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简明扼要地讲请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年建立人民军队的?( 1927 年 8 月 1 日)这支革命军队的名称在战争时期有过哪几次重大变化?(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解放军)由此导入人民军队在捍卫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方面所肩负的新的伟大使命【新课探究】一、人民海军、空军的建立1.背景:引导学生从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说明建立海军、空军的背景。

历史教训: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都是从海上侵入中国的。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闭关锁国,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有海无妨”,这是导致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海、空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

对中国来说,保卫领海,保卫领空,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安全环境,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国内,国民党军队仍负隅顽抗;国际,美国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

2.海军建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成立。

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3.空军建立:1949年8月,组建空军第一个飞行大队。

同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军发展的调整与停滞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 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 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 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 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928-194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二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蒋介石 国民党政府在取得全国统治权的同时,也逐步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海军.但 是,由于蒋介石一方面非常轻视海军,将其置于国防武装之外,另一方面又 极不信任非嫡系的闽、粤、东北三派海军,进行分而治之.结果,海军实力 没有明显的发展,全国海军也一直未能统一.抗战爆发后,弱不堪战的海军 在长江及各海口进行孤注一掷的阻塞抗敌,实力很快丧失殆尽,从而出现了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中国近代海军的结束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 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 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 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 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 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 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 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 束.
1946-1949年
甲午海战后,直到抗战结束以前,中国海军的规模都非常的小。而国 共内战时期的中国海军,因为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这一段时期都是 中国现代海军真正的开始,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也可以说是中国海军 最辉煌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以战胜国的身份从日本接收很多军 舰,同时也从英国和美国获得不少先进军舰。根据1948年出刊的英国 【世界船舰年鉴】所发表的统计,中华民国有作战船只112艘、辅助 船只80艘,在亚洲排第一。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 的历程
第六组(电气1311,1312)
1840年,英法联军凭借“坚船利炮”撕开了中国闭关自守 的万里海疆,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大门。
危机促使的海军改革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 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 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 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 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 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 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 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 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 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1874-1888年
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 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 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 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 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 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 南洋 福建 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 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 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 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 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 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 >,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 海军发展成军.
1911-1927年,是中国近代海军参加内战并四分五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国内环境 中,海军不可能置身事外,或参加革命、护法,或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呈 现出朝秦暮楚、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外,在海军内部,逐步形成了闽、粤、 东北三个派系,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长期混战内战中,海军实力不 但无法扩充,反而有所损耗.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主要分为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 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 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 并已衰败 废弛到极点.面对 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 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 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 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 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 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 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 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 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 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 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 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 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 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 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护航运输船团急速建造了一大批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驱逐舰、快速运输舰、雷达警戒舰等总共有561艘。大战结束后,美 国用此级军舰大量援助盟国重建海军。中华民国前后总共接受了19艘, 其中以“太”字号命名的护航驱逐舰有7艘。
1945年接收「太康」与「太平」,标准排水量1150吨,最 高航速21节,主炮为三门3吋炮。 1948年接收「太和」、「太仓」、「太湖」、与「太昭」, 标准排水量1240吨,最高航速20节,主炮为四门3吋炮。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 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 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 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 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 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 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 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 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 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 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