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倍径榴弹炮发展史
台湾M109自行火炮小史

台湾M109自行火炮小史◎1950年,台军的美制M10“牧师”105毫米自行榴弹炮上世纪70年代,美军退出越战泥潭,大批懒得带走的装备直接?卖乃至白送,其中台湾便因为地理上靠近南越,加之长期承担越战美军装备修理工作,因此拣了便宜,获得二手的M108、M52等105毫米口径自行火炮,这些火炮身管均小于15倍口径,不但射程近,而且精度欠佳,无法适应机动作战要求。
为提高炮兵部队战斗力,1980年,台湾当局通过美台军售渠道向美国订购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与M11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台军内部简称为“八?甲宰吡瘛保?即8英寸口径的自行榴弹炮),同时在岛内开展火炮自行化研究,将自制的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包括增程炮),利用M108炮车底盘改装成自行火炮。
台湾陆军也由此开启了M109自行火炮的装备时代。
换装过程1980年,台美签署采购M109A2、M110A2自行火炮的协议,项目于1981年5月开始实施,台湾赋予其代名为“陆精三号”。
M109A2配备一门M185式39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与M178式炮座,炮身总重1.9吨,内膛有48条右旋膛线,制退距离为0.6~0.9米。
美国BMY公司全新生产的M109A2自行火炮(总计100门)于1982年2~6月分5个批次运抵台湾高雄港。
按照计划,72门M109A2用于换装台湾陆军6个独立装甲旅装甲炮兵营,各营获得12门,列装2个连,每连6门,另外24门配属海军陆战队炮兵团,换装两个炮兵营,各营12门。
剩余的4门中,台湾陆军新竹湖口装甲兵学校、炮兵学校、兵工学校各获得一门,作为教学训练之用,另一门作为保修周转储备。
当时,台湾“国防部”还计划再增购24门,用于换装两个陆军军团直属炮兵营。
◎台军装备的203毫米M110自行榴弹炮然而换装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变化,台湾陆军是在1981年10月先获得两门M109A2,其余于1982年初起陆续接收,台湾首批购买的100门M109A2全数交给陆军,原定交给海军陆战队的24门炮则改配军团直属炮兵营,此举一度令台湾陆海军高层矛盾骤增,最后经过协调才得以化解。
苦心孤诣——印度“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执行历程和未来发展(上)

武器装备18/ 军事文摘/ 2013.04谢瑞强——印度“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执行历程和未来发展(上)苦心孤诣前 言2000年,对于印度陆军炮兵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由于在1999年爆发的“卡吉尔冲突”中,印度炮兵暴露了装备陈旧、火力不足等弱点。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装备态势,2000年,印度陆军制定了“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
根据计划,印度陆军将斥资187亿美元升级现有火炮和购买3200~3600门155毫米52/39倍口径火炮,类型包括牵引式榴弹炮、轻型榴弹炮、履带式自行榴弹炮、轮式自行榴弹炮、车载式自行榴弹炮,新购买的火炮数量高达3109门。
升级和购买的火炮将装备印度陆军200个炮兵团,取代目前14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印度计划在2020~2025年之前形成以155毫米系列榴弹炮和多管火箭炮为主体的炮兵部队。
理想是丰富的,现实是骨感的。
当野心勃勃的计划遇上官僚主义作风、行贿受贿、决策层优柔寡断等阻碍因素后,其变成8点档肥皂剧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十余年的时间犹如白驹过隙,在这十余年时间里,“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中的各采购项目波折不断、浮浮沉沉,至今仍未有完全“开花结果”的采购项目。
刚刚过去的2012年,对于印度陆军炮兵来说,也应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因为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印度国防部的多项举措和国防成就给一直备受困扰的炮兵装备更新计划带来了一线曙光,也给那些关心本国国防事业发展的印度人民带来了一丝慰藉。
本刊将分两期全景式回顾印度“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的执行历程,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一番探析,以期读者对印度陆军炮兵发展有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本期先介绍《牵引式榴弹炮购买计划》与《 车载炮购买计划》。
. All Rights Reserved.2013.04 / 军事文摘 /19花落谁家——牵引式榴弹炮购买计划火炮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武器,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火炮。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火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牵引式火炮、自行式火炮、车载式火炮等多种形式。
浅析国产SH-11型自行榴弹炮

浅析国产SH-11型自行榴弹炮作者:陈友龙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期今年珠海航展前,SH-11型155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的惊鸿一现,让人们对国产地面装备的创新精神称赞不已。
据称,该炮“采用了国内最新的技术,实现了全炮射击的自动化,是目前为止国内研制的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一款155毫米火炮。
”如此之高的评价加上紧凑、美观的外形设计,让人对其外贸前景充满了信心。
发展概况SH-11型155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被外界看作是AH-4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的轮式自行版本。
AH-4型155毫米榴弹炮出色的性能,使其可与美军大量使用的M777榴弹炮相媲美。
作为牵引式火炮,AH-4榴弹炮需要5~8名战士操作,展开只需要3分钟,收起只需要2分钟,操作非常方便,可以使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这种新型火炮系统主要用于出口。
考虑到AH-4牵引式榴弹炮已经得到了某个中东富国的订单,不排除该国也会对这种自行版本产生浓厚兴趣。
据SH-11型自行榴弹炮的总师丁树奎称,“新型轮式155毫米自行炮目前采用39倍身管火炮设计,这也是根据某用户的要求而设计的。
”这其实暗示了该炮就是按照某个购买我国39倍径155毫米火炮的客户的要求而研制的产品,主要是弥补之前牵引式火炮机动力的不足。
而且,该炮也能适应城市作战环境和沙漠环境的任务需求。
这点更加印证其主要面向某些中东富国。
这也可以理解为何炮塔上用了技术先进同时造价不菲的云台式多功能光电观瞄系统的原因。
为了承载硕大的155毫米炮塔,SH-11采用了先进的8×8轮式底盘。
从外形上看,该车像是由ZBL-09、07P型或VN1装甲车这几款装甲车中的某一款改进而来。
据总师介绍,这是一款由兵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铁马工业集团设计的新底盘车辆,承载能力超过36吨,完全可以承受火炮发射的强大后坐力。
这也意味着该炮可以在不需要更换底盘的情况下更换52倍身管火炮,从而进一步提高火炮的射程和威力。
K9榴弹炮

5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药室容积为23升,采用立楔式炮闩,装有双室炮口制退器和抽气装置。身管装有温度报警装置,用于为自动火控系统提供身管温度信息。炮尾装有多普勒式初速测量系统,测量范围为20~2000米/秒,用于为车载计算机提供弹丸初速信息。火炮发射K307式全膛增程底排弹时的初速为924米/秒,发射火箭增程弹和上述底排弹的最大射程分别为30千米和40千米。
爬坡度:31°
侧倾度:17°过垂直墙高:0.75米越壕宽:2.8米
行军时,身管由安装在车体前部的行军固定器锁定。驾驶员无需下车即可遥控操作行军固定器使身管固定或解脱,从而保证了车辆三防的完整性。
编辑本段
炮塔及底盘
攻击性能
K9的炮塔和车体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为19毫米,可防中口径轻武器火力和155毫米榴弹破片。乘员组为5人,即1名驾驶员和战斗乘员舱内的4名乘员(车长、炮长、炮长助手和装填手)。车长和炮长位于炮塔右侧。车长前上方装有1挺用于防空和自卫的M2式12.7毫米机枪(备弹500发),配有向后开启的单扇舱口盖。炮塔顶部左侧装有间接射击瞄准镜。
多年来,韩国自行火炮的主力一直是美国M109A2式39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80年代末,为满足21世纪的作战需求,韩国陆军拟定了对新型52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要求:集团军纵深火力支援;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以更远的射程在山地区域进行有效的火力支援。
1998年,韩国陆军将XK9定型为K9。目前已组建了第一个炮兵营,包括3个炮兵连,每个连装备6门K9式自行榴弹炮。
一些观察家认为K9是以美国M109A2为基础研制的,还有一些观察家认为其尺寸和外形与英国AS90相似,再加上K9的发动机、传动装置等许多重要子系统均来自他国,种种迹象显示韩国自己的东西似乎并不多。但是为了缩短研制时间、降低成本,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韩国K1式主战坦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历时十年、耗资1.7亿美元,磨出这么一把颇有份量的巨剑——K9,韩国暂时也可“笑傲江湖”了。
中国火箭炮的发展

中国火箭炮的发展大口径压制火炮通常是指13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它们是各国炮兵部队的主要装备。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购买到自研,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火炮研制强国。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大口径压制火炮技术逐渐在世界普及,我国过去取得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因此,我们在为过去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应该继续努力开创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辉煌的明天。
装备现状1956年我国以苏联D1型榴弹炮为原型仿制了56式152毫米榴弹炮,1959年以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M47型152毫米加农炮为原型仿制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
至此,我国拥有了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
D1型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制的,带有浓厚的时代技术特点,身管外有被筒,采用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采用箱形开脚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载面可以向上滑动。
高低机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
必要时火炮可幷架射击,每个大架上有两个驻锄,一个用于硬地面,一个用于软地面。
结构与M30型122毫米榴弹炮基本相同,两者除身管外的零件均可以互换。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加农炮,以M1937型130毫米舰炮为基础,用于取代A19型122毫米加农炮,于1954年正式装备苏联陆军。
后来苏联又根据M46型加农炮研制了M47型152毫米加农炮。
这两者的炮架基本相同,除身管外,只要调整反后坐装置的阻力和更换炮口制退器就可以实现互换(这是当时火炮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两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只要采用不同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保证火炮后坐质量相同就可以安装在相同的炮架上,一般把这两种火炬叫做姊妹炮)。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采用活动身管炮身,炮身由身管和被筒组成。
炮口制退器为单室多侧孔冲击式制退器。
具有变后坐长的沟槽式液压制退机装在炮身下方的摇架槽内,液气式复进机固定在炮身上方。
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野战炮王——榴弹炮的历史

野战炮王——榴弹炮的历史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野战炮。
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榴弹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口径较大,杀伤威力大,并可打击山背后的目标。
最早的榴弹炮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德国的一种炮管较短、射角较大、弹道弯曲、发射石霰弹的滑膛炮。
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爆炸弹。
17世纪,在欧洲正式出现了榴弹炮的名称,它是指出身爆炸弹、射角较大的火炮。
最先装备榴弹炮的是一支由荷兰裔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榴弹炮有了很大发展。
从17世纪到今天,榴弹炮的身管长度与口径之比由6─8倍加大到30─44倍,火炮最大射角由12 。
加大至75 。
,最大射程由1000多米增大至25 000米,现代火炮增程榴弹的射程可达到30 000米。
在历史上和现代炮兵中,榴弹炮一直是使用量最大的炮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竞相装备和使用榴弹炮,使榴弹炮和弹药得到迅速的发展。
当时,榴弹炮身长为口径的15至22倍,最大射程可达1.42万米,最大射角达45度,说明榴弹炮的弹道是很弯曲的,对障碍物背后的隐蔽目标有较大的杀伤破坏作用。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榴弹炮的炮身长已增大为口径的20〜30倍。
这样,初速就得到了提高,可达635米/秒。
与此同时,最大射角增大到65度,最大射程可达18千米。
20世纪60年代以来,榴弹炮的身管长已发展到口径的30〜44倍,初速可达800米/秒以上,最大射角可达75度,配用弹种多,能执行同口径加农炮的射击任务。
因此有些国家已用榴弹炮代替加农炮。
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火炮的国家是中国,宋代是我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据考证,我国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个世纪。
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帝国军队挥师征战,能够打败交战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发展使用。
中国拥有第一个榴弹炮是应该算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当时湘军和淮军都引入了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的120毫米火炮,这种火炮弹道弯曲,被视为具有了现代榴弹炮的雏形。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硝烟滚滚话火炮(序言)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
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
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由于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出现,终于改变了以往战争的格局,使人类社会有可能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近代社会。
在欧洲,大炮是由城市中产阶级的商人制造的。
在这历史变革时期,被用来毁灭阻碍历史步伐的贵族上层分子。
在以往,从作战技术上讲,防御比进攻优越,随着火炮的出现,扭转了这一状况,使封建堡再也守不住了。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仅仅用了40天便攻下了以前是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一举结束了拜占庭王朝的千年统治。
被取代的封建贵族对此忿忿不已,因为火器使大家一律平等,持枪的平民胜过无枪的绅士,等级制已不再是垄断战争的手段。
谁如果手中有军队,有火枪火炮,他就拥有了权力,能用自己的声音发言,进而掌握历史的进程和自己的命运。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火炮被迅速装备于军队之中,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崭新的兵种。
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的军队已普遍配备火绳枪手和各种炮兵,它们和步兵、骑兵一块作战,在火力上给予支援。
再过了不久,专业步兵和火枪火炮代替骑兵开始扮演战场的主角,发射力量代替了冲击力量,火药取代长矛,战争方式连同各种战略战术也随之不可逆转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后发生的每一次战役,就再也缺少不了隆隆的炮声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实践的发展,炮兵这一强大兵种日益壮大,其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也日趋完善。
从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神机营的诞生,到1991年海湾战争。
经过六百年的沧桑岁月,现代炮兵已经是以火炮、反坦克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以战炮分队、导弹发射分队为主要战斗分队,并配有装备侦察、测地、气象,雷达、声测、照明、通信、工程、防化、电子对抗、运输等先进设备专业分队和后勤、技术保障分队的现代化战斗兵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倍径榴弹炮发展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冷战氛围的逐渐加深,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在相应的军事框架内统一武器和弹药规格,就成为了美军的当务之急,既然是作为推动者,美军自然是推动将155毫米口径火炮作为北约将来的主流大口径火炮。
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军开始将自己的M114等155毫米规格火炮以军事援助的名义提供给北约各国,加上当时包括英国、法国等传统火炮强国在战后研发资金的减少,155毫米火炮成为北约主流炮种已经是不可挽回的趋势。
不过,虽然北约内部已经确定将155毫米作为主流压制火炮的口径,但是在火炮的倍径上却没有取得统一认识。
当时的北约各国在获得美国援助的各种155毫米火炮后,都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了改装。
比如上文提到的M114榴弹炮,除了23倍径之外,还有联邦德国和比利时自己改装的39倍径,各国陆军装备的155火炮内弹道性能均未统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约在1963年制定了《第39号基本军事要求草案》,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北约四国弹道协定”。
根据这份协定,当时的北约内部制定了全新的39倍径155毫米榴弹炮技术标准,对火炮的身管倍径和药室容积均作出了明确的技术规定,根据“北约四国弹道协定”研制的典型39倍径155毫米榴弹炮就是后来的M198型155毫米榴弹炮。
值得一提的是,在M198榴弹炮诞生之前,欧美大部分的大口径
榴弹炮性能和苏联的152毫米系列榴弹炮相比在性能上并不占优势。
正是从M198榴弹炮开始,欧美大口径榴弹炮开始实现了反超。
虽然39倍径155榴弹炮在使用常规弹药时射程已经有30公里,但是在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远程火箭炮的发展,北约炮兵急需提升自己火炮的有效射程。
在这种情况下,北约开始了战后第二次155毫米榴弹炮改革。
后来出现了45倍径和52倍径155榴弹炮。
39倍径开始慢慢退出主体地位,但在当经,39倍径却是155毫米榴弹炮的唯一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