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碳汇造林项目是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森林覆盖率,促进碳减排和气候变化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以达到提高森林碳储量的目标,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速度。
下文将对碳汇造林项目的方法学进行详细阐述。
一、项目规划与选址:碳汇造林项目的规划和选址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对项目所在地区进行碳汇潜力评估,包括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指标的调查,选择有利于植树造林的地域。
其次,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包括项目的目标、时间计划、预算及资源分配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种苗培育与造林技术:种苗培育是碳汇造林项目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需要选取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树种,为减少项目成本和提高生态效益,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然后,进行种子采集、筛选和储藏,选择健康、品质好的种子进行培育。
培育技术包括人工育苗和苗圃管理,要保证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合理的肥水管理,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当苗木达到适宜的生长条件后,即可进行造林。
造林技术包括整地、树穴开挖、栽植和保护等步骤。
在整地过程中,需要进行农草的清理和平整土地,为树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树穴开挖时,要根据树种的要求开挖合适大小的树穴,并根据土壤条件添加适量的肥料。
栽植时,要保证根系的完整性,调整树苗的高度和角度。
最后,对新植树木进行充分的浇水和管理,包括防治病虫害和杂草控制等。
三、监测与评估:碳汇造林项目的监测与评估是为了了解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改进措施。
监测内容包括土壤碳储量、林分生长状态、土壤水分和养分等,通过定期采样和分析数据,评估项目的成效。
同时,还可以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包括水土保持、生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测量和评价。
监测结果可以为项目管理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提高项目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四、社会参与与资金筹措:碳汇造林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林业碳汇备案的方法学

林业碳汇备案的方法学
林业碳汇备案的方法学包括以下几种: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该方法学适用于申请碳汇造林项目,要求申请者为2005年2月16日以来的无林地,且土地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的范畴。
同时,土壤扰动面积比例不超过地表面积的10%,且20年内不重复扰动,不炼山造林等。
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该方法学适用于申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要求申请者为乔木林地,林地属人工幼、中龄林,林地无时间限制。
其它条件与碳汇造林项目基本相同。
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该方法学适用于申请竹子造林碳汇项目。
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该方法学适用于申请竹林经营碳汇项目。
可持续草地管理温室气体减排计量与监测方法学:该方法学适用于申请可持续草地管理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审定、项目备案、项目实施、项目监测、减排量核证及其备案签发等7个步骤。
竹林碳汇实施方案

竹林碳汇实施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汇成为了环保领域的热门话题。
竹林作为一种天然的碳汇资源,其种植和管理对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竹林碳汇实施方案,对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竹林碳汇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种植目标和区域。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确定种植竹林的具体地点和种类,以确保竹林的生长和发展。
同时,需要制定种植计划,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密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竹林的碳吸收能力。
其次,竹林碳汇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定期对竹林进行修剪和施肥,保持竹林的健康生长。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竹林生长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竹林的生长质量和碳汇效益。
此外,竹林碳汇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
通过开展竹林碳汇相关技术研究,提高竹林的碳吸收效率和碳储存能力。
同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提升竹林的碳汇潜力,实现碳汇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竹林碳汇实施方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竹林的种植和管理,为竹林碳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竹林碳汇实施方案中来,共同推动竹林碳汇工作的开展。
总之,竹林碳汇实施方案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对于改善大气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竹林碳汇的种植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竹林的碳汇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竹林碳汇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为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竹子碳汇方法学

竹子碳汇方法学竹子碳汇方法学是一种以竹子为主要植物材料,通过其生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碳负荷的过程。
本文将从竹子的生长特点、碳汇潜力、种植技术以及碳汇效益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竹子的生长特点竹子是一种生长迅速的植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其独特的韧性和抗风抗旱能力使得竹子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生长茂盛。
竹子的生长周期短,可以达到几个月至几年不等,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树种。
这种特点使得竹子成为一种理想的碳汇植物。
二、竹子的碳汇潜力竹子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据统计,每亩竹林可吸收二氧化碳约20吨左右,相当于约6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且,竹子的碳汇潜力还与其生长速度和密度密切相关,生长速度快的竹子碳汇潜力更大。
三、竹子的种植技术竹子的种植技术对于实现碳汇效益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竹子品种非常重要,以确保竹子能够生长茂盛。
其次,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可以提高竹子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碳汇量。
此外,科学施肥和合理管理也是保证竹子生长的关键。
四、竹子的碳汇效益竹子作为一种碳汇植物,其碳汇效益不仅体现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体现在竹子所制成的产品的碳汇效应。
竹子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纸张等。
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长期固定碳元素,实现长期碳汇效益。
竹子碳汇方法学是一种利用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碳吸收能力,将其转化为碳负荷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竹子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碳汇植物。
竹子的碳汇效益不仅体现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还体现在所制成的产品的碳汇效应。
因此,发展竹子碳汇方法学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竹林碳汇造林方法学

《中国竹林碳汇造林方法学》亮相亚太林业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国际竹藤组织和浙江农林大学利用亚太林业周这一国际平台,于11月11日举行“竹林与应对气候变化”研讨会,发布了《竹林碳汇造林方法学》(征求意见稿),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据国际竹藤组织中国项目部主任楼一平介绍,近年来,碳汇造林的研究、示范和实践在我国和全球得到不断发展。
竹子作为一种生长快、用途广,并且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多种效益的造林类型,在我国生产实践中受到广泛重视。
目前,我国每年新造竹林面积保持在7万亩-8万亩。
但是,由于竹林碳汇造林和计量监测方法学的缺失,竹子造林面积无法纳入碳汇造林的范畴,其碳汇量无法得到计量和交易,使得投资者和经营者失去了增加碳汇受益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碳汇造林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国际竹藤组织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研制了这一方法学。
为保证该碳汇项目造林质量,确保该项目产生的碳汇准确、可靠和可核查,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委托浙江农林大学对该碳汇项目进行碳汇计量与长期监测。
同时,研究工作也参考了国际竹藤组织近年来对竹林碳汇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竹林碳汇造林项目开发原则、项目合格性、碳库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源、泄漏源、基线情景和项目情景、碳汇林造林技术以及项目监测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和规定,用于指导和规范竹林碳汇林的营造、经营及其碳汇量的计量和监测。
代表们认为,竹林碳汇造林方法学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新的领域发挥竹子资源在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潜在作用。
据介绍,在亚太林业周咨询的基础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国际竹藤组织和浙江农林大学将根据国内外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该方法学,并拟在今年12月份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开展全球咨询,争取在2013年发布,用于生产实践。
会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国际竹藤组织中国项目部主任楼一平和亚尼克.库尔博士、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和傅伟军博士,分别就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研究与实践、竹林生长与碳汇预估模型、竹林应对气候变化、竹林碳汇造林方法学、竹林碳汇造林项目的实施、竹林项目碳汇计量方法等主题作了报告。
竹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竹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一、引言碳汇是指通过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而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潜力。
因此,对竹林项目的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进行研究和应用,对于科学评估竹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推动碳汇交易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竹林碳汇计量方法竹林碳汇计量是指通过测量竹林生物量变化和土壤碳储量来评估竹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 竹林生物量测量竹林生物量包括竹子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测量地上部分的竹子生物量可以通过样方法和全林样法来进行。
样方法是在竹林中设置样方,测量样方内竹子的直径和高度,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样方内竹子的生物量,进而推算整个竹林的生物量。
全林样法是在竹林中随机选取多个样点,测量每个样点内竹子的直径和高度,通过统计学方法估算整个竹林的生物量。
地下部分的竹子生物量测量可以通过根系采样和土壤钻孔法来进行。
根系采样是将竹子的根系进行采集和称重,通过称重结果计算得到地下部分竹子的生物量。
土壤钻孔法是在竹林中进行土壤钻孔,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计算竹林的地下部分竹子生物量。
2. 土壤碳储量测量竹林的土壤碳储量是指竹林土壤中储存的碳量。
测量方法可以采用土壤钻孔法。
通过在竹林中进行土壤钻孔,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然后通过化学分析等方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和总碳含量,从而计算竹林的土壤碳储量。
三、竹林碳汇监测方法竹林碳汇监测是指通过长期持续的观测和测量,对竹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具体方法如下:1. 定位观测点在竹林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定位,并建立标志,以便后续的监测和测量。
2. 定期测量竹林生物量通过定期测量竹林生物量的变化,了解竹林的生长状态和碳汇能力。
测量方法可以采用样方法或全林样法,每年或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测量。
3. 定期监测土壤碳储量通过定期监测竹林土壤碳储量的变化,了解竹林土壤中碳的积累和释放情况。
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

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01)2015 年12月编制说明竹林是我国南方地区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森林类型,我国竹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现有面积约601万公顷,其中75%以上属于低产低效林,竹林经营水平和固碳能力有待提高,广大竹农对于开展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提高竹林生态和经济效益具有迫切需求。
但由于竹林生长更新和经营方式与普通乔木林存在显著不同,现有的国际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和国内《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V01》(编号:AR-CM-003-V01)都不适用于竹林经营。
为推动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科学经营和管理活动,规范国内竹林经营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项目实施、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确保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CER)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动国内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特编制《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V01)》。
本方法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UNFCCC CDM EB)最新批准的在非湿地上的大型造林再造林项目方法学(AR-ACM0003)模版为框架基础,参考和借鉴CDM 方法学有关工具、方式和程序,以及国际国内自愿减排相关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和要求,充分吸收竹林碳汇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体现竹林经营活动和固碳特性,经林业和CDM领域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修改后编制而成,力求方法学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竹林经营活动实际,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目 录1 引言 (1)2 适用条件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2)4 术语定义 (2)5 基线与碳计量方法 (4)5.1项目边界确定 (4)5.2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 (5)5.3项目期和计入期选择 (6)5.4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 (6)5.5碳层划分 (7)5.6基线碳汇量 (8)5.6.1 基线竹子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8)5.6.2 基线收获竹材产品的碳储量变化 (13)5.6.3 基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15)5.7项目碳汇量 (16)5.7.1 项目竹子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18)5.7.2 项目收获竹材产品的碳储量变化 (21)5.7.3 项目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23)5.7.4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估计 (26)5.7.5 泄漏 (27)5.8项目减排量 (27)6 监测程序 (28)6.1项目实施监测 (28)6.1.1基线碳汇量的监测 (28)6.1.2项目边界的监测 (28)6.1.3项目活动的监测 (29)6.2项目碳层更新和抽样设计 (29)6.2.1项目碳层更新 (29)6.2.2项目抽样设计 (30)6.2.3 样地设置与监测 (30)6.3竹林生物质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31)6.4项目收获竹材竹产品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34)6.5项目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34)6.6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的监测 (34)6.7监测精度控制和校正 (34)6.8不需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35)6.9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44)附件1 主要竹林经营活动 (48)附件2 主要竹种(组)生物量方程 (49)参考文献 (54)1 引言竹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
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

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01)2015 年12月编制说明竹林是我国南方地区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森林类型,我国竹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现有面积约601万公顷,其中75%以上属于低产低效林,竹林经营水平和固碳能力有待提高,广大竹农对于开展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提高竹林生态和经济效益具有迫切需求。
但由于竹林生长更新和经营方式与普通乔木林存在显著不同,现有的国际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和国内《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V01》(编号:AR-CM-003-V01)都不适用于竹林经营。
为推动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科学经营和管理活动,规范国内竹林经营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项目实施、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确保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CER)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动国内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特编制《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V01)》。
本方法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UNFCCC CDM EB)最新批准的在非湿地上的大型造林再造林项目方法学(AR-ACM0003)模版为框架基础,参考和借鉴CDM 方法学有关工具、方式和程序,以及国际国内自愿减排相关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和要求,充分吸收竹林碳汇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体现竹林经营活动和固碳特性,经林业和CDM领域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修改后编制而成,力求方法学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竹林经营活动实际,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目 录1 引言 (1)2 适用条件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2)4 术语定义 (2)5 基线与碳计量方法 (4)5.1项目边界确定 (4)5.2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 (5)5.3项目期和计入期选择 (6)5.4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 (6)5.5碳层划分 (7)5.6基线碳汇量 (8)5.6.1 基线竹子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8)5.6.2 基线收获竹材产品的碳储量变化 (13)5.6.3 基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15)5.7项目碳汇量 (16)5.7.1 项目竹子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 (18)5.7.2 项目收获竹材产品的碳储量变化 (21)5.7.3 项目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23)5.7.4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估计 (26)5.7.5 泄漏 (27)5.8项目减排量 (27)6 监测程序 (28)6.1项目实施监测 (28)6.1.1基线碳汇量的监测 (28)6.1.2项目边界的监测 (28)6.1.3项目活动的监测 (29)6.2项目碳层更新和抽样设计 (29)6.2.1项目碳层更新 (29)6.2.2项目抽样设计 (30)6.2.3 样地设置与监测 (30)6.3竹林生物质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31)6.4项目收获竹材竹产品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34)6.5项目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34)6.6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的监测 (34)6.7监测精度控制和校正 (34)6.8不需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35)6.9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44)附件1 主要竹林经营活动 (48)附件2 主要竹种(组)生物量方程 (49)参考文献 (54)1 引言竹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版本号V01)2013年10月编制说明竹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类型之一。
我国竹子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竹类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竹子栽培、利用等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竹子王国”。
竹子造林是我国重要的造林类型之一,而现有的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方法学不适于竹子造林。
本方法学在传统CDM造林再造林方法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竹产品碳库;提供了可供项目参与方选择的新的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程序;提供竹子造林碳计量方法。
目录第I部分. 来源、定义和适用条件11. 来源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定义14. 适用条件3 第II部分. 基线和碳计量方法51. 项目边界52. 土地合格性53. 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64. 计入期选择75. 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76. 碳层划分87. 基线碳汇量88. 项目碳汇量99. 泄漏1910. 项目减排量19 第 III部分.监测程序 201. 项目实施监测202. 抽样设计和碳层划分 213. 精度控制和校正254. 不需监测的数据和参数(采用的缺省值或一次性测定值) 255. 监测的数据和参数356. 参考文献39 附件:竹子生物量方程 41第I部分. 来源、定义和适用条件1.来源本方法学参考了下述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程序、方法学工具和指南:•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的组合工具(V01, EB35);•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监测样地数量的计算工具(V02.1.0, EB58);•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导致的生物质燃烧引起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工具(V04.0.0, EB65);•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估算工具(V01.1.0, EB60);•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林木和灌木碳储量及其变化的估算工具(V03.0.0, EB70);•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枯死木和枯落物碳储量及其变化的估算工具(V02.0.0, EB67);2.规范性引用文件除参考上述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最新版本的程序、方法学工具和指南外,下列文件及其更新版本对于本方法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气候[2012]1668号)•国家林业局. 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办造字[2010]8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毛竹林丰产技术(LY1059-92)•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4]25号)3.定义本方法学及其应用采用下述定义:竹林:是指连续面积不小于1亩、郁闭度不低于20%、成竹竹秆高度不低于2米、竹秆胸径(或眉径)不小于2厘米的以竹类为主的植物群落。
竹林是中国森林的一种类型。
小竹丛:是指成竹竹秆高度低于2米或竹秆胸径(或眉径)小于2厘米的任何竹类植物群落。
小竹丛不属于森林范畴。
大径散生竹林:指成竹竹秆高度大于6米、竹秆胸径(或眉径)大于5厘米的单轴散生型竹林。
大径丛生竹林:指成竹竹秆高度大于6米、竹秆胸径(或眉径)大于5厘米的合轴丛生型竹林。
小径散生竹林:指成竹竹秆高度大于6米、竹秆胸径(或眉径)2~5厘米的单轴散生竹林。
小径丛生竹林:指成竹竹秆高度大于6米、竹秆胸径(或眉径)2~5厘米的合轴丛生竹林。
复轴混生型竹林:指成竹竹秆高度大于6米、竹秆胸径(或眉径)大于5厘米的单轴和合轴混生的竹林。
立竹度:指单位面积内正常生长的竹子(病死竹、倒伏竹除外)的数量。
土壤扰动:是指导致土壤有机碳降低的活动,如整地、松土、翻耕、挖树桩(根)或竹篼等。
基线情景:指在没有拟议的竹子造林项目活动时,最能合理地代表项目边界内土地利用和管理未来的可能情景。
项目情景:指拟议的竹子造林项目活动下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景。
碳库: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
地上生物量: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本本植被(包括竹类)活体的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花、果和叶等。
地下生物量:所有本本植被(包括竹类)活根的生物量。
由于细根(直径≤1~2mm)通常很难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因此通常不包括该部分。
枯落物:土壤层以上、直径小于5厘米、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活细根(直径≤1~2mm)。
枯死木: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以及直径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枯枝、死根和树桩。
土壤有机质:一定深度内(通常为100cm)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质,包括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活细根。
泄漏:指由拟议的竹子造林项目活动引起的、发生在项目边界之外的、可测量的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增加。
计入期:指项目情景相对于基线情景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时间区间。
基线碳汇量:指在基线情景下,项目边界内碳库中碳储量变化之和。
项目碳汇量:指在项目情景下,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中碳储量变化量,减去由拟议的竹子造林项目活动引起的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项目减排量:指竹子造林项目活动引起净温室气体减排量,其大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再减去泄漏量。
额外性:指拟议的竹子造林项目活动产生的项目碳汇量高于基线情景下的基线碳汇量的情形。
这种额外的碳汇量在没有拟议的竹子造林项目活动时是不会产生的。
4.适用条件本方法学适用于采用竹子进行造林的项目活动,其具体适用条件包括:(a)项目地不属于湿地。
(b)如果项目地属下列情况之一,竹子造林或营林过程中对土壤的扰动不超过地表面积的10%:1)土壤为有机土;2)符合下列条件的草地:管理方式有机碳输入改良草地----中度放牧下的可持续利用,至少存在一种改良措施(施肥、草种改良、灌溉)未退化草地----非退化或可持续管理的草地,未实施改良措施中度退化草地----过牧或中度退化,相对于未退化草地,生产力较低,未实施改良措施高输入:实施了除改良草地的措施外的其他改良措施3)符合下列条件的农地:土地利用耕作方式有机碳输入短期作为农地、休(弃)耕地(休耕、弃耕期短于20年,或其他已生长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闲置农地)。
全耕----充分翻耕或频繁(年内)耕作导致强烈土壤扰动。
在种植期地表残体盖度低于30%。
高输入,且施用粪肥:在中等碳输入的农作系统中定期施用动物粪肥,使碳输入显著增加。
减耕----对土壤的扰动较低(通常耕作深度浅,不充分翻耕)。
在种植期地表残体盖度通常大于30%。
高输入,且施用粪肥:在中等碳输入的农作系统中定期施用动物粪肥,使碳输入显著增加。
高输入,不施用粪肥:在中等碳输入的农作系统中,由于种植产生大量作物残体的作物、使用绿肥、种植覆盖作物、植被休耕、灌溉、一年生作物轮作中频繁使用多年生草本等措施,使作物残体输入量明显增大。
免耕----播种前不经初耕,仅中等输入:一年生谷类作物残体全部在播种带上有最低限度的土壤扰动。
一般使用杀虫剂控制杂草。
返还农地。
如果残体被收获,则补施有机肥(如粪肥),也包括施用矿质肥料或轮作固氮作物。
高输入,且施用粪肥(同上)高输入,不施用粪肥(同上)长期农耕地(连续耕作20年以上,以一年生作物为主)免耕----播种前不经初耕,仅在播种带上有最低限度的土壤扰动。
一般使用杀虫剂控制杂草。
高输入,且施用粪肥(同上)(c)项目地适宜竹子生长,种植的竹子最低高度能达到2米,且竹秆胸径(或眉径)至少可达到2厘米,地块连续面积不小于1亩,郁闭度不小于0.20。
(d)项目活动不采取烧除的林地清理方式(炼山),对土壤的扰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如沿等高线进行整地,不采用全垦的整地方式。
(e)项目活动不清除原有的散生林木。
第II部分. 基线和碳计量方法1.项目边界竹子造林项目活动的“项目边界”是指,由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项目参与方实施的竹子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也包括以竹子造林活动的产品为原材料生产的竹产品的使用地点。
一个竹子造林项目活动可在若干个不同的地块上进行,但每个地块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该边界不包括位于两个或多个地块之间的土地。
项目边界包括事前项目边界和事后项目边界。
事前项目边界是在项目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项目边界,是拟实施竹子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边界。
事前项目边界可采用下述方法之一确定:(a)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或其他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单点定位或差分技术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单点定位误差不大于5米。
(b)利用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影像、航片)、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下直接读取项目地块的边界坐标。
(c)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进行现场勾绘,结合GPS、Compass等定位系统进行精度控制。
事后项目边界是在项目监测时确定的、项目核查时核实的、实际实施的项目活动的边界。
事后项目边界可采用上述方法(a)或(b)进行,面积测定允许误差小于5%。
在项目审定和核查时,项目参与方须提交地理信息系统(GIS)产出的项目边界的矢量图形文件(.shp文件)。
在项目审定时,项目参与方须提供占项目活动总面积三分之二或以上的项目参与方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据。
在首次核查时,项目参与方须提供所有项目地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据,如县(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权属证书或其他有效的证明材料。
2.土地合格性项目参与方须采用下述程序证明项目边界内的土地合格性1:(a)提供透明的信息证明,在项目开始时,项目边界内的土地符合下列所有条件:(i)植被状况不符合我国政府定义森林的阈值标准,即植被状况不同时满足下列所有条件:(1)郁闭度≥0.20,(2)树高≥2米,(3)面积≥1亩,(4)如果为竹类,竹秆胸径(或眉径)≥2厘米;(ii)如果地块上有天然或人工幼树,其继续生长不会达到我国政府定义森林的阈值标准;(iii)项目地块不属于因采伐或自然干扰而产生的临时的无林地(迹地)。
1基于“证明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土地合格性的程序(V01.0, EB35)”修改而来。
(b)提供透明的信息证明,自2005年2月16日起,项目活动所涉每个地块上的植被状况符合上述(a)(i)的条件。
(c)为证明上述 (a)和 (b),项目参与方须提供下列证据之一,以根据我国政府确定的森林定义标准,区分有林地和无林地,以及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i)经过地面验证的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影像、航片);(ii)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或其他林业调查规划空间数据;(iii)土地权属证或其他可用于证明的书面文件。
如果没有上述 (i)~(iii) 的资料,项目参与方须呈交通过参与式乡村评估(PRA)方法获得的书面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