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人:林娜、李颖一、课题名称:山岳的形成二、课标要求与分析:1. 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了解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
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在能力方面,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2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状,掌握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才干目的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剖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培育先生读图才干,培育实际联络实践的才干。
三、德育目的1.经过火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剖析效果和处置效果的才干。
2.使先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构成缘由,使先生看法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看法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预备】中国名山图片、背斜向斜比拟、断层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两鼎力气,内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坎坷状况趋于陡峭。
明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塑造和影响。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构成【播放ppt】«全球山脉剪影»,让先生阅读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看法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局部,是陆地的骨架。
【引见】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构成和开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呢?(教员在讲课时可应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停止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解说】在地壳运动发生的弱小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作塑性变形,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一系列波状弯曲【指点先生总结】②褶皱的基本单位:皱曲形状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案

第四章§2 山地的形成【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是前面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实例运用,将身边的地理现象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确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很大。
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展示地理事物———不同的山地,引入学生对不同山地形成原因的渴求探索心理,将积极的学习兴趣带入课堂。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采用自学指导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等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2.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3.理解板块构造运动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
4.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练习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制多媒体素材,演示褶皱,断层及火山所成地貌。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和练习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
3.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三种山地的形成和特征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分析与运用【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动画演示,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提升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地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
重难点
1.重点:“山地的三种类型”,“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视频导入
活动2【讲授】褶皱山
活动3【活动】海绵实验
活动4【活动】探究活动
活动5【讲授】褶皱山板块运动
活动6【讲授】断块山
活动7【练习】小结、知识巩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2《山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强调山岳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山岳形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如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山岳地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地理观察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山岳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山岳景观,如黄山、泰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岳的壮丽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3.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a.山岳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因素影响?
b.不同类型的山岳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c.山岳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启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山岳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地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 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
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背斜向斜比较表。
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
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82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课堂小结】略。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
【课后作业】教材P82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