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公园设计

合集下载

滨水公园绿化设计理念

滨水公园绿化设计理念

滨水公园绿化设计理念一、让自然回归城市说到滨水公园,大家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是那些开阔的绿地,旁边流淌的河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对吧?其实啊,滨水公园的设计理念就是要让自然回归城市,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能找到一点喘息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绿化”,更是一种“自然的怀抱”。

想象一下,走进公园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拥挤的车流和喧嚣的街道,而是那股清新的泥土味和水汽,心情瞬间放松了。

说不定你还能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地方找到点儿“世外桃源”的感觉呢。

滨水公园的绿化设计,不单单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观,更重要的是,它要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你看那些绿化带,草地、花坛,甚至是我们常见的树木,它们的存在不仅是美化环境,更是“活体”的空气净化器。

没错,就是它们,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是大自然在给我们“做呼吸操”。

简直可以说,公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在为我们“加氧”。

二、注重景观层次感话说,绿化设计不仅仅是看眼前的景色,还得讲究点层次感。

是的,滨水公园的绿化布局,可不简单。

你看,公园里绿化的设计可不像我们随便在自家院子里随便种点花草那么简单。

设计师要考虑的,可多了去了。

你可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排高大的树木,它们像是公园的“守护神”,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阴影。

再往前走,可能就能看到低矮的灌木丛和五颜六色的花朵,活像一幅生动的水彩画。

甚至还有那些地被植物,悄悄地铺在地面上,像给大地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更有趣的是,水体的存在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水和绿植的搭配,简直天作之合。

你看那些水边的植被,不仅能起到固土的作用,还能增强视觉上的层次感。

站在湖边或者河岸,望着水面上的倒影和周围的绿意,感觉自己仿佛成了自然的一部分。

景色这般美丽,走在其中,就像漫步在画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滨水公园的绿化设计理念最让人喜欢的一点,就是它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师可不是简单地种上几棵树,撒点草种,就算完事了。

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让公园与城市的人群产生互动,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

滨水公园设计方案

滨水公园设计方案

滨水公园设计方案滨水公园是一个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锻炼身心的场所。

下面是一份滨水公园设计方案,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场所和活动。

1.规划布局:滨水公园将以开放的方式呈现,分为休闲区、运动区、文化区、儿童区和景观区五个主要区域。

2.休闲区:这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放松的区域。

在休闲区设置舒适的躺椅、凉亭和露天咖啡厅,让人们可以欣赏美景,享受悠闲的时光。

3.运动区:为了方便市民进行运动锻炼,滨水公园将配置开放式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健身器材等。

此外,还将设置跑步道和自行车道,让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4.文化区:这是一个为艺术和文化活动提供场地的区域。

在文化区设置露天剧场和展览空间,举办各类艺术和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演出、画展等,为市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5.儿童区:儿童是滨水公园的重要客户群体,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儿童区将设置游乐设施、亲子活动区和教育展示区等。

这里会有丰富多样的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蹦床等,让孩子们尽情玩耍。

6.景观区:这是滨水公园的核心区域,主要体现自然风景和景观设计。

在景观区种植各类花卉和树木,打造出四季有景的美景。

此外,景观区还会有人造湖泊、喷泉和绿道,使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7.交通布局:为了方便市民前往滨水公园,公园周边将设置公交站点和停车场。

同时,还将修建步行桥和自行车道,鼓励市民步行或骑行前往公园,减少车辆交通。

8.环境保护:滨水公园将重视环境保护,采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施和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的干扰。

并且,还将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和绿化管护小组,保持公园整洁美观。

综上所述,滨水公园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和活动,为市民带来舒适和愉快的体验。

同时,公园的规划布局和交通布局也便于市民的出行和交通安排。

深受市民欢迎的滨水公园将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共五则)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共五则)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共五则)第一篇:滨水景观设计说明设计说明:一、基本概况:此设计是城市滨水文化广场,临近松花江,该广场规划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广场东西长度90米,南北长度60米,广场为四边形。

广场是由一个上升的空间到一个下沉的空间是由一个河流联系而成,在空间上形成高低的变化提升广场韵味,广场在城市格局中是与道路相连,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在广场中采用步行的交通手段,满足人们的生活活动需要。

二、设计主要思想:该广场是以满族文化为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满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三、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

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广场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滨水、绿化为主”,体现自然生态。

设计中水景以水池、喷泉的形式,通过对动静的处理手段活跃空间气氛,增加空间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在设置水景时考虑的广场的安全性,为防止儿童、盲人跌撞的装置,同时考虑了地面排水以及防滑的因素。

植物造景,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

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广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广场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

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纵观古今中外广场环境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

只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滨水公园建设施工方案(水景设计与生态恢复)精选3篇

滨水公园建设施工方案(水景设计与生态恢复)精选3篇

《滨水公园建设施工方案(水景设计与生态恢复)》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滨水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本滨水公园建设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自然景观、生态恢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水空间。

项目地点位于[具体地点],周边交通便利,居民众多。

该区域原有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通过本次建设,将对水景进行精心设计,并实施生态恢复措施,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价值和景观品质。

二、施工步骤1. 场地清理与平整- 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杂草、垃圾和障碍物。

- 对场地进行平整,确保地形符合设计要求。

2. 水景基础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水景池的挖掘和基础处理。

确保水景池的深度、形状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 铺设防渗膜,防止水体渗漏。

- 安装水景池的排水系统和循环系统。

3. 水景景观构建- 安装喷泉、瀑布、溪流等水景设施。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喷头、水泵和管道,确保水景效果美观。

- 布置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菖蒲等,增加水景的生态性和观赏性。

- 放置景观石,营造自然的山水景观。

4. 生态恢复工程- 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投放水生生物,如鱼类、虾类、贝类等,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

- 种植滨水植物,如柳树、杨树、芦苇等,起到固土护岸、净化水质的作用。

- 建设生态湿地,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降解作用,进一步净化水体。

5. 园路与广场施工- 铺设园路和广场的基层,确保基础牢固。

- 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石材等,进行园路和广场的铺装。

- 安装园路和广场的照明设施和休息设施。

6. 绿化工程-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种植。

- 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和养护,确保植物的成活率。

7. 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公共厕所、垃圾桶、指示牌等配套设施。

- 安装健身器材、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材料清单1. 水景设施- 喷泉喷头、水泵、管道等。

滨水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科普区
环境教育
利用植物园、生态馆等场所,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环 境保护意识。
互动体验
设置互动式解说牌、环保小游戏等设施,增强市民对环境保护的参 与感和互动性。
科研合作
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态科研项目,为公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 依据。
03
详细设计
道路与交通设计
道路分级
01
根据公园使用功能和交通流量,设计不同级别的道路,包括主
通过景观元素和设施的设计,展示了当地 的历史和文化,使市民对本土文化有更深 的认识和认同。
未来发展与可持续性展望
生态修复与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滨水生态公园的生态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和稳定,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 环境。
促进绿色出行
通过与城市绿道的连接,滨水生态公园将促进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1.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2. 保留并改造工业遗存,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3. 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 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理念与特色
规划理念:本次设计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传承历史、以人为本的原 则。 1. 生态修复:通过植物配置、水体净化等方式,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
总体规划布局
生态优先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合理 规划布局,确保滨水生态 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性
保持滨水区域的完整性, 将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 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功能性
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设 置各类功能区域,为市民 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场 所。
入口景观区
标志性景观
在公园入口处设置标志性景观, 如大型雕塑、特色花坛等,提升

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中的滨水公园和海岸带设计

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中的滨水公园和海岸带设计

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中的滨水公园和海岸带设计滨水公园和海岸带设计在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设计项目旨在创造一个以水域为核心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设施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滨水公园和海岸带设计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它们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滨水公园的设计是基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来。

它们被建在河岸、湖泊、海洋或人工湖等水域附近,提供了一个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场所。

滨水公园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社会需求和经济可行性等各种因素。

在滨水公园中,设计师通常会融合自然元素和人工设施,以创造一个有趣、可持续和宜人的空间。

例如,可以设计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使人们可以在水域周围进行散步或骑行。

公园中还可以设置景观观赏点,供游客观赏水中的生态系统,并提供舒适的休息区。

此外,滨水公园的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及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设计滨水公园时,还需要考虑到公共安全和紧急情况的发生。

公园中应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适当的安全设施,以确保人们的安全。

此外,防灾措施也应该得到重视,可以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弱自然灾害对公园的影响,如建立抗震、防洪和防风设施。

海岸带设计是针对海洋沿岸地区的景观设计项目。

海岸带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与海洋环境相协调的公共空间,同时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

海岸带设计需要考虑海浪侵蚀、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因素。

海岸带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设计师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沿岸植被和动物栖息地。

例如,可以设计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保护沙滩植物的生长,或者设置生态堤坝以减少海浪侵蚀。

在海岸带设计中,景观改善和景观保护也是重要的方面。

设计师可以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如海岸修复和沙滩再生,以提高海滨地区的景观质量和可持续性。

此外,海岸带设计还应该考虑到人类活动和旅游开发的需求,例如设置休闲区、游泳区和水上娱乐设施等。

滨水公园设计总结

滨水公园设计总结

滨水公园设计总结介绍滨水公园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绿地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运动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滨水公园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需求,以创造一个舒适、美丽且具有功能多样性的公共空间。

设计原则在滨水公园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考虑:1. 绿色环保滨水公园应当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采取合适的植被种植和水域保护措施,以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

2. 多功能性滨水公园应当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设计中应考虑到不同年龄和兴趣的人群。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儿童游乐区、健身器材区、休闲区和表演场地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连接性滨水公园设计应当促进城市的连接性,将公园与周边的交通网络相连接。

这样可以方便市民前往公园,并且提高公园的容量和可达性。

4. 适宜的规模滨水公园应当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和周边居民的需求确定适宜的规模。

过大的公园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过小的公园可能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

设计要点以下是在滨水公园设计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些要点:1.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滨水公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中应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地形、水流和植被,以创造出独特且吸引人的景观。

同时,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景观元素,如雕塑、喷泉和室外艺术装置等,以增加公园的艺术氛围。

2. 水域设计水域是滨水公园的一大特色,可以增加公园的美观度和吸引力。

在水域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水体的水质和水环境的保护,同时可以设置人行桥、观景台和游船等设施,以提供不同的观赏和体验方式。

3. 活动区域设计滨水公园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区域,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可以设置运动场地、露天剧场和展览区等,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活动。

此外,还应考虑到场地的可持续使用,如提供充足的座位和遮阳设施等。

4. 餐饮和服务设施滨水公园应该提供相关的餐饮和服务设施,以方便市民的就餐和休息。

可以设置餐厅、咖啡馆和便利店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

河流与湖泊的滨水公园建设

河流与湖泊的滨水公园建设

防洪工程设计
采用防洪堤、蓄滞洪区 等措施,降低洪水风险 。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制 定应急疏散和救援计划 。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02
03
04
生态敏感区保护
划定生态红线,保护滨水区域 的生物多样性。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降 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理念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滨水 公园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
成功因素
滨海湾花园的成功在于其创新的设计理念、高科技的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案例二:美国芝加哥河滨步道
01
概述
芝加哥河滨步道是沿着芝加哥河而建的一条城市绿道,为市民提供了丰
富的户外活动和休闲空间。
02 03
设计特色
步道设计充分考虑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和城市的文脉特色,通过多样化的 景观元素和设施,如亲水平台、观景亭、儿童游乐区等,打造了一个多 功能的滨水公共空间。
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 自然和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以 及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案例四:日本东京临海副都心公园
概述
设计特色
成功因素
东京临海副都心公园是日本东京湾沿 岸的一处大型滨水公园,为市民和游 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公园设计以海洋为主题,通过多样化 的景观元素和设施,如海滨步道、观 景台、儿童游乐区等,打造了一个充 满海洋气息的滨水公共空间。同时, 公园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植被种植和水质改善等措施,提 升了公园的生态价值。
CATALOGUE
滨水公园建设中的挑战与对策
水体污染与治理措施
1 2
水体污染来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摘要:滨河公园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绿地。

滨河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城区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合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以邢台市新河县滨河游园规划设计为例,就城市滨水公园绿地空间设计提出了“生态、景观、文化”统一协调和节约资源的设计原则,通过充分研究滨水公园空间及其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园林景观的手段塑造生态绿地环境,体现滨河公园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对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总结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滨河公园景观规划生态性和谐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中特定的公共空间,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滨水区又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焦点,人们可以从滨水绿地的景观中感受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在喧嚣忙碌中寻求一处宁静优美的生态化公共空间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

因此,新河县滨河游园的设计得到了城区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展现经济实力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

这就使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前言20世纪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巨大变化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造成世界各国面临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以寻求规模经济的乘数效应,从而刺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形成20世纪主要工业国家的城市蔓延现象。

从空间形态的变化看,城市蔓延表现为城区高密度和郊区化。

城市用地紧张与建设密度过大导致城市沿水平方向向四周蔓延,侵蚀郊区的农业用地,郊区景观沿城市边缘不断向四周扩散,造成城市景观对周围乡村景观的同化。

同时,城市内的土地不断被造型凌乱、缺乏特色的钢筋水泥建筑所覆盖,建筑景观也趋向同质化。

景观化现象是景观危机的主要内容,导致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逐渐消失,文化多样性和环境舒适性降低。

为了追求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从19世纪初开始英美等国家开始进行近现代城市景观的改造。

城市园林-园林城市正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

生态、环境质量、最佳人居等新的城市观念都是与城市园林结缘的。

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必备完善的绿化系统,都是以城市绿地为纽带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

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交流平台,它为久居混凝土森林中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使得居民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自然,享受生活。

我国景观改造中滨水地区缘于“风水学”的理论和对山水构图的注重,我国许多城市,枕山襟水,布局自然,与山林水网、蓝天白云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如上所述,自然山水,尤其是水体在城市构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独特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内在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固有特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环境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空间艺术和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对于河流、水道的期待也愈来愈多,因此,城市与水的关系问题现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塑造再度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

因此,都昌小东湖区滨水景观的改造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使得规划用地区域景观缺乏的现状得到良好的改善最大的发挥景观生态作用,提高景观环境的利用率,在畅春园方案设计中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在各项设计比例中重点针对绿色模块进行规划。

辅以各项景观空间的协调,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空间效果。

并配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居民休闲活动的需求,对此地进行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以满足城市展示及居民户外娱乐健身活动的需求。

1 概念简述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主要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包括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1]。

1.2城市滨水区的类型滨水区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方要素的系统。

滨水环境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海型、滨江型、滨湖型、滨水型4种。

2我国城市滨水区规划不合理现状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动人、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因此滨水环境的合理规划尤为重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与此同时,大量的水体受到污染,破坏了滨水环境。

现在政府将精力重新投放到城市滨水区开发上,以挖掘城市滨水区的巨大潜力。

然而很多城市在设计时忽略了滨水区设计的地域性,盲目照搬其他国家城市的设计,导致滨水区在景观设计和滨水环境的利用上失去了地域性特色。

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滨水区岸线划开,并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使之缺乏长远规划,尽管当时可多收一些卖地所得,但长期下去直接影响滨水景区对民众的吸引力,导致客源减少,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

现实里很多城市滨水区在规划时,只是在沿岸大搞房地产、商业区开发,严重忽视了滨水区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即人在滨水区中所表现出来的亲水性原则。

除了短期利益驱使造成的城市滨水区规划不合理问题之外,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整体的协作,也是造成城市滨水区出现不合理规划的症结之一。

如水利部门在规划设计水岸时,只是单纯的考虑到防洪问题,在护岸断面的设计上采用直立式建筑,以提高防洪标准。

垂直陡峭的人工砌体把人和水截然分离开来,大大降低了亲水性。

再如市政园林部门在滨水区岸边的绿地规划中仍套用城市街道的绿化方案,栽种一些装点城市的绿色主体植物,没有充分考虑与滨水环境的有效结合,从而也影响了市民对亲水的要求。

此外,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也是城市滨水区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滨水区最根本的就是水,河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滨水区的发展。

由于很多城市比较注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又不能严格管理,使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滨水环境。

目前我国治理滨水区水环境的方法主要使用滨水植物,四川省成都市活水公园就是利用南河、府河河道改造出滨水浅滩,通过大量水生植物的栽植,净化滨水区的水质。

还有一点,很多城市滨水区的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往往是滨水区的规划与地方特色文化脱节,缺乏地方特色与水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滨水区的吸引力。

3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以城市水体为主线,建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滨水环境,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求。

事实是,城市滨水环境规划与设计至今仍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充分体现它的亲水性特征[2]。

3规划设计原则3.2规划原则坚持“生态、景观、文化”统一协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维系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亮丽新河宜居新河和谐新河”的主题,师法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创造一种崭新、舒适、亲近的生态绿化环境。

3.2.1生态性原则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规划绿化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3.2.2功能多样性原则该设计作为人们活动的聚集场所,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行为活动方式、活动尺度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空间类型、服务设施和景观小品等,使不同的景观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价值。

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外,还具备对外展示宣传的城市形象的作用。

3.2.3 人文景观性原则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

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4 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统一以适应场所功能需求的自然过程。

就地取材植物主体是用乡土树种,积极发挥乡土林果树种的景观潜质,既满足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要求,又能实现果林产业的双收景象。

3.2.5公众参与性原则:公众参与性原则:更好的使人们参与各项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

从而提高场所活动的内容,进一步的加强活动的广泛性和深化。

在符合人们户外活动的意愿的情况下,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规划场所更富有弹性。

3.2.6亲水性原则:亲水设计符合游人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游人对滨水空间的体验,因此我们要注重亲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使它们能真正满足游人亲水、近水、赏水的需求与渴望,让城市滨水公园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优美景观带,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绿色、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最佳场所。

3.2.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结合的原则,既可在近期达到一定的景观要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

通过植物配置和群体寓意,反映我国在植物鉴赏中文化的精髓,以及与国外优秀植物设计文化的交融和渗透,体现尊重自然发展的战略规律,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3.2.8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情况下,以统筹发展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的前瞻性进行规划,创新,发展,并保留有发展空间。

通过各个景观的细部片段内容隐喻,来传达城市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的信息。

5道路规划道路环境设计包括公园内部步道设计、休憩小路、路面铺装设计、道路附属设施及城市小品设计。

公园道路分为主路、支路以及休憩小路三级,各有不同,但风格统一。

主干道宽3.5-4米,次干道宽2.5-3米,游步道宽1.2-1.5米。

主干道蜿蜒于整个景观带,不仅起到疏通交通的作用,而且还划分绿化区域,次干道及游步道设于林间,曲径通幽,达到移步异景景观效果。

设计于路灯间布置盆栽绿色植物,以形成多层次绿化效果。

步道铺装以浅红褐色花岗石为主,光面、麻面交错布置,色彩统一但质感富于变化,即美观又防滑。

在铺装图案上力求简捷统一,整个步道铺装都贯穿传统的活泼图案,由中心区较细致的图案逐渐向两侧演变为简洁抽象的图案,使步道的形式显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暗喻着城市本身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提高了城市的环境品味。

6植物种植设计6.1植物种植原则6.1.1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本规划本着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配置,选用当地基调树种,抗性强、管理粗放,成活率高,节约资源,省时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