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渊源
九年级爱国政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爱国政治知识点总结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是指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道德观念。
爱国主义是国家的生命线,是民族的灵魂,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
爱国主义就是要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奋斗终身。
二、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古代有许多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比如岳飞、文天祥等等,他们都是爱国的楷模。
现代爱国主义的思想则始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党的基本思想和行动准则,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赢得了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胜利。
三、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爱护国旗国徽,尊敬国歌,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维护国家统一,坚决抵制各种国家分裂活动,关心祖国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
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都是围绕着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光荣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展开的。
四、爱国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虽然全球化为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爱国主义与全球化是密不可分的,爱国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显其重要性。
全球化要求我们要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保护国家的文化传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五、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爱国主义的时代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期。
道教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

道教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詹石窗吉宏忠道教崇尚黄帝精神,实际上是树立了爱国的显明标志,而其大道化生学说和性命双修理论则在哲学思想上为爱国主义的教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爱国主义是道教的一贯精神早在产生之初,道教就提出了“助国”、“保国”主张。
如《太平经》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太平经》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百三十二》则说:“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
”这里的“助国”、“保国”表示以某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治理,或者保护国家安全。
其前提就是爱国,因为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才能产生爱国行动。
近30年来,许多著作和文章都论及道教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
然而,作为道教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道教的爱国主义理论依然有待深入探讨,诸如道教为什么具有爱国主义传统?道教爱国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回答和做深入研究的.在早期道教中,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助国”、“保国”,而且表现为“佐国扶命”。
《老君音诵诫经》说:“老君曰:吾汉安元年,以道授陵,立为系天师之位,佐国扶命。
”其中所谓“道”即正一盟威之道,作者指出正一盟威之道是以太上老君传授给张陵为肇始的。
而“佐”即辅佐,“佐国”就是辅佐国家治理,“扶命”即扶持国家命脉的延续。
既然要辅佐国家治理与扶持国家命脉延续,其行为也就蕴含着爱国情感,没有爱国情感,不可能有“佐国扶命”的实际行动。
自汉末张陵以来,道教中类似于“助国”、“保国”、“佐国”的言辞还有很多,如《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所讲的“安国育民”;《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所讲的“兴国爱民,普济群生”;《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所讲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一所讲的“佐天行化,助国救民”;《高上玉皇本行经髓》所讲的“精心恭奉,家国安宁”等等,都以特有方式表达道教对赖以生存的国土的热爱。
在这些典籍中,爱国与爱民几乎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说明道教的爱国一直具有人民性。
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渊源

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渊源摘要:从屈原、范仲淹、孙中山到周恩来;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血缘故土、“忠君”“统一”的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爱国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渊源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行为准则,既是一种伦理概念又是一文化范畴。
“爱国主义”一词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核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1]。
爱国主义形成于社会历史过程中,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古代爱国主义是源于对“血缘故土”留念和“忠君”的爱国观念,近代爱国主义则以救亡图存,国富民强、民族的独立为主要内容,而在当代,爱国主义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发展历史“爱国”字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了,《战国策·西周策》中有提到“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也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班固所作的《汉书》里也说:“爱国如饥渴”可见,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悠久,在西周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周厉王时候,历王无道任用小人,使百姓怨声载道,召公多次进谏厉王不听劝谏,到后来申候叛乱太子藏到召公家里,百姓们包围他家,召公还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让太子逃脱了。
召公不得厉王的重用,但是他仍对厉王忠心耿耿,召公的爱国是建立在爱周国的基础上的,那时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召公的爱国仅限于对周王朝的爱,限于对自己本民族,本宗族的爱。
先秦时期爱国主义还停留在对故土、邦国和血缘的依恋上,因此春秋战国时,仁人志士、诸子百家的爱国主义大都表现在为自己的国家或民族奔走呼号,献计献策。
爱国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

爱国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在时代的洪流中,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传承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更需要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中深入人心,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一、回顾爱国主义的历史底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贯穿于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始终。
无论是鸦片战争中的义勇军,还是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志士,他们都以爱国精神为动力,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奋斗到底。
同时,古代文化中的爱国之士如岳飞、文天祥等也以其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二、现代社会中爱国情怀的继承与发扬1. 培养爱国情怀的教育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
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和国家的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念。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肩负起培养孩子爱国情怀的责任。
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做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例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贡献;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热爱科学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方式。
三、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结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追寻爱国情怀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古代文化强调家国情怀,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爱国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爱国教育中。
1. 文化传统与爱国主题的融合我们可以以古人的爱国精神为榜样,将爱国主义融入到文学艺术作品中,让文化艺术的力量传递爱国情怀。
例如,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媒介进行中华民族英雄事迹的宣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2.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经典的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从而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将国家及民族利益至高无上,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热爱,更表现在尊重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稳定、奉献社会等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爱国主义的内涵和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经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地存续至今。
这一历史背景赋予了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和文化认同。
从古代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到近代觉醒与解放的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于整个民族的血脉中。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课题,爱国主义的使命就是凝聚起广大国人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它包含着广泛的内涵。
首先,爱国主义要求对国家法律的遵守。
这就是对国家法纪的尊重,不为个人的私利而违反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爱国主义要求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这是一种对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体现,要以崇高的国家意识回报祖国。
同时,爱国主义也要求个人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贡献,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是繁荣稳定的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首先,它使民众团结一心,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面对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纷争,只有民众齐心协力,凝聚在一起,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其次,爱国主义促使个人追求卓越,为国家进步而奋斗。
爱国主义激发出人民的爱国情感,激励个体在各个领域中展现才华和智慧,推动国家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最后,爱国主义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出更多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起来,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它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爱国主义的历史背景、内涵和重要作用,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融合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融合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融合与传承始终被视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成功地融合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凝结了上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
作为一种情感和价值观念,爱国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独立、统一和繁荣的追求。
爱国主义在现代中国取得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力,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也借鉴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利益的关注。
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和孝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作品,如《论语》、《三字经》和《红楼梦》等,都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
这些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人民的苦难和祖国的繁荣,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的深情厚意。
这些文化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达途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显而易见的。
众多的爱国文化名人和英雄人物,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创作,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精髓,并将其传承给后世。
如何成功地融合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精神遗产呢?首先,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系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体现

爱国主义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体现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的情感,它激励着人们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尊严和利益而努力奋斗。
然而,由于世界各地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
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在中国,爱国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风雨,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精神之一。
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和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在现代,爱国主义体现在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拼搏。
广大科技工作者日夜钻研,为突破关键技术难题贡献力量;无数劳动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辛勤的汗水建设祖国。
在困难和灾难面前,中国人更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而上;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共同抗疫,这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
日本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也有其独特之处。
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对国家秩序和集体利益的重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他们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声誉做出贡献。
而且,日本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
在西方文化中,以美国为例,爱国主义表现为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坚定捍卫。
美国人民以自己的国家制度和价值观为傲,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在战争时期,许多美国人响应国家的召唤,奔赴战场保卫国家。
同时,美国社会对体育赛事的热情也能反映出其爱国主义情感。
比如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运动员们为国家荣誉而战,民众为他们欢呼加油,国旗飘扬,国歌奏响,整个国家沉浸在爱国的氛围中。
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法国,爱国主义与对文化艺术的推崇和保护密切相关。
法国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成就而自豪,对这些文化瑰宝的珍视和传承就是他们爱国的一种体现。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了民族的记忆、智慧和精神。
在当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面对种种新的变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内涵。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与日俱增。
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巨大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源泉。
它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表现形式等,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凝聚国家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文明修养,提升社会公德心和道德观念。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途径(一)教育引导以教育为主要途径,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
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经典名著、文学艺术、历史故事等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并从中汲取国家精神的力量。
(二)活动组织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传统文化节庆、文化走廊等,组织人们参与文化体验和互动交流。
通过电影放映、艺术表演、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让人们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激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三)媒体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加强对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与推广。
精心策划并播出有关传统文化、优秀人物事迹和爱国主义故事的节目,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渊源摘要:从屈原、范仲淹、孙中山到周恩来;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血缘故土、“忠君”“统一”的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爱国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渊源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行为准则,既是一种伦理概念又是一文化范畴。
“爱国主义”一词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核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1]。
爱国主义形成于社会历史过程中,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古代爱国主义是源于对“血缘故土”留念和“忠君”的爱国观念,近代爱国主义则以救亡图存,国富民强、民族的独立为主要内容,而在当代,爱国主义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发展历史“爱国”字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了,《战国策·西周策》中有提到“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也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班固所作的《汉书》里也说:“爱国如饥渴”可见,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悠久,在西周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周厉王时候,历王无道任用小人,使百姓怨声载道,召公多次进谏厉王不听劝谏,到后来申候叛乱太子藏到召公家里,百姓们包围他家,召公还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让太子逃脱了。
召公不得厉王的重用,但是他仍对厉王忠心耿耿,召公的爱国是建立在爱周国的基础上的,那时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召公的爱国仅限于对周王朝的爱,限于对自己本民族,本宗族的爱。
先秦时期爱国主义还停留在对故土、邦国和血缘的依恋上,因此春秋战国时,仁人志士、诸子百家的爱国主义大都表现在为自己的国家或民族奔走呼号,献计献策。
孔子是鲁国人,当他离开鲁国的时候,竟恋恋不舍地表示“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也正因为他是鲁国人导致他的学生们在鲁国遭到别国侵略时,纷纷伸出援手。
因此,这时的爱国主义还只是服从于民族血缘和地域,是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秦始皇统一天下,施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驰道使全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就为“忠君“的爱国精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强调“天人感应”及君主的至高无上地位,形成了与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突出“忠君”思想,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对皇帝的无限忠诚上,忠君即爱国;随后的唐宋元明清的爱国主义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忠君上。
中国经历儒家思想的长久统治,而儒家的统一思想在各朝各代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荀子在《荀子·议兵》中强调“天下为一”即是希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
因此各朝各代都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总结秦到清的爱国主义思想,概括为两点,一忠君;二统一。
从晚清时期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间里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发展得到成熟。
爱国主义鲜明地表现为仁人志士们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进行的改革或革命,这时候的爱国主义是觉醒后的爱国主义,表现为争取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
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爱国运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豁达;“自强,求富”的殷切盼望;戊戌六君子的为变革流血献身精神;“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的决心,都很好地诠释爱国主义精神。
这时的爱国主义既突破了血缘邦国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精神的局限,而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挽救民族于生死存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时期。
二、爱国主义的内涵1.“忠君”的爱国主义“忠”《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敬也。
从心”,《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解释为“中心曰忠。
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君”即是帝、王、皇帝等封建君主。
“忠君”概括来说就是用心,竭诚为君主服务,不得欺瞒,完全忠诚于君主。
忠君思想起源于阶级社会,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分化,人人平等,不存在谁忠于谁的问题,当社会分化为不同阶级,特别是阶级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有了尊卑贵贱之分时,忠君思想就有了存活的土壤。
“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除了君主本人以外,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无条件地忠于自己的君主,在这种思想的长期统治之下,这种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使遵守这种准则以这种观念要求自己时刻忠于君主的就是爱国的表现,正如我国爱国主义的典范屈原的表现一样。
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政权与君主息息相关,可以说君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王,君主的更换直接导致政权的更替,忠于君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忠于国家。
2.尚公爱民的爱国主义孔子提出“天下为公”,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崇尚公平、热爱百姓思想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
孔子等的儒家思想最是崇尚公平,平等,孔子开辟了中国最早的平民教育,他认为不是贵族才能受教育,而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孟子也指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只要君王以天下百姓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却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不可能的,强调要以“公义”为大,主张为整个国家的人民谋利益,表现了胸怀天下、关怀百姓的高尚情操,“尚公”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自觉报效国家,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而献身,而正如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爱国主义必须是以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爱国主义。
江泽民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爱国主义的主题;为体现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爱国主义的主要任务和集中体现;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是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
具体表现在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以主人公的地位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遵纪守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做出贡献。
三、爱国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表现毛泽东非常重视爱国主义,他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动力和出发点[2]。
毛泽东在1938年10月14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在论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时候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3]。
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到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非常重视国家主权的完整,指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犯我们的国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外交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基础上和任何国家建交。
在国防上,建立新式海陆空三军,强调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爱国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邓小平同志早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论述在指出要“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无论对本军、友军,根据地、敌占区的人民以及伪军,都需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随时给敌人的奴化政策以有效的打击,更要激励民族气节,反对动摇变节,提高对敌斗争的勇气,树立必胜信念。
”[4]他非常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在革命中激励的作用,强调中国人民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和尊严荣誉为最大耻辱。
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爱国主义,他把爱国者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二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三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说“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青年应该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促进作用,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全国学习“八荣八耻”,首先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把爱国主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一直伴随中华民族的成长,并在不断地剔除其中糟粕留下精华,在发展过程中抛弃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继承并发扬着其中爱民尚公的思想,强调爱国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最高主题;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和集中体现;以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为根本要求;以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现实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1]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3.[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