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作
大木作制度

大木作制度
大木作制度是古代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也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清式大木作做法可分为大木大作和大木小作式两类。
古代中国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材有八等”示意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供图。
简单解释的话,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各种重要的设计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
模数化的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一点。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木作与彩画技术

彩画对大木作的保护
01
02
03
防腐防虫
彩画使用的颜料中含有天 然防腐剂,可以起到一定 的防腐防虫作用,延长大 木作的寿命。
美化外观
彩画能够丰富大木作的外 观,掩盖木材的缺陷,使 建筑外观更加美观。
传承文化
彩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描绘历史故事、神话 传说等,传承了中国传统 文化。
大木作与彩画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木作与彩 画技术
目 录
• 中国古代建筑史概述 • 大木作技术 • 彩画技术 • 大木作与彩画的结合 •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木作与彩画技术的传承与创
新
01
中国古代建筑史概述
建筑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建筑
以穴居和干阑式建筑为主,木骨泥墙, 构架原始。
02
奴隶社会建筑
以木架土墙的宫室建筑为主,出现瓦 屋顶,大型宫室营建开始使用夯土技 术。
彩画的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题材通常都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寓意象征
彩画作品中的图案和符号往往具有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例如,龙和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 祥和富贵,莲花则代表纯洁和高雅。通过这些寓意和象征,彩画作品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念。
04
大木作与彩画的结合
大木作对彩画的影响
结构支撑
大木作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为彩画 提供了依托和支撑,使彩画能够牢固 地附着在建筑上。
空间布局
彩画题材的限制
大木作的构造和风格对彩画的题材和 表现形式产生一定影响,如传统建筑 的彩画多以吉祥图案、神话传说等为 主。
大木作的梁、柱、枋等结构对建筑内 部空间进行划分,为彩画提供了合适 的构图和布局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大木作法基础知识

古建木作基础篇木作基础篇——百家合本,百家争鸣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1)柱与枋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屋架上的檩(宋称榑)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接下来,小编就从'柱'开始给大家讲解大木作,听好了哟~一、柱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一般建筑中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搛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多种。
柱之外观,有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柱、盘龙柱等。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
它与其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
但在某些地区,由于石器、蚌器和骨器的进步,已经能在木材上制作较复杂的榫卯,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所发现的木构件。
到金属工具使用后,其加工就更为准确和精细了。
就已知实物而言,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予夯实。
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但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与真实木构可能尚有一定距离。
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髙莲瓣柱础、束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但上述外来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则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形象。
中国建筑史大木作、小木作

大木作的分类
总结词
大木作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建筑规模可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根据建筑功能可 分为住宅、园林等。
详细描述
根据建筑规模和功能的不同,大木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建筑规模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 等;按照建筑功能可以分为住宅、园林、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 大木作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现代建筑大木作、小木作应用案例分析
总结词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
详细描述
现代建筑中大木作、小木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如 大型场馆、商业中心、住宅等建筑中都有应用。这些建 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提供结构 支撑、装饰美化等,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环保价值。通过 巧妙的设计和施工,现代建筑中的大木作、小木作可以 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
使用材料的比较
材料选择
大木作主要使用大型的木材,如松木、 楠木等,要求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 观;小木作则多使用木材、竹子、藤 条等细小材料,要求材料质地轻巧、 易于加工。
材料利用
大木作在材料利用上要求尽可能减少 浪费,注重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加工; 小木作则更注重材料的装饰性和美观 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材料的使 用效率。
大木作通常用于构建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如梁、柱、斗拱等,强调整体的稳定 性和承重能力;小木作则主要用于室内装修和细部装饰,如门窗、隔断、挂落 等,注重美观和细节处理。
功能
大木作承载着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功能,对于建筑的整体安全至关重要;小木 作则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室内空间提供舒适和美观 的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之木结构名词解释

大木作为:柱、梁、枋、檩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zuō)为名,遂称设计、制做、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构件古建筑木构架主要是由柱、梁、枋、檩、椽、斗栱等大木构件组成的。
1.柱直立承压的构件。
根据其在木构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位于建筑外围屋檐下的檐柱,位与檐柱以内的金柱(宋称内柱),位于转角处的角檐柱和角金柱,位于正脊下的中柱和山柱。
此外,还有置于上下梁之间或梁与檩之间的矮柱,清称瓜柱、宋称蜀柱。
2.梁木构架中水平放置的受弯构件,宋称栿。
一般常由上下叠放的几根梁和瓜柱共同组成梁架,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
梁架中,上面的梁短于下面的梁,最下一根较长的梁直接(或通过斗栱)搁置在前后檐柱或金柱上。
梁常按其上所支承的总檩数或椽数命名,如:上有5檩的称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上有7檩的称七架梁,宋称六椽栿。
梁架最上面一根梁如上有3檩时,称三架梁,宋称平梁。
檐柱与金柱间如距离为2步架,则须置两根梁,上面一根长l步架,称为单步架,宋称劄牵;下面一根长2步架,称为双步架,宋称乳栿。
明清建筑中,檐柱与金柱间一般仅为1步架,只置一根梁,有斗栱时称桃尖梁,无斗栱时称抱头梁。
庑殿顶和歇山顶两侧端常置有垂直于梁架方向的顺梁或扒梁,宋称丁栿。
顺梁与梁架上最下一根深在同一高度上,扒梁外端则趴在檩上。
庑殿顶和歇山顶在屋檐转角处还置有沿分角线向外伸挑的角梁,宋称阳马。
角梁是由上下叠放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的,上面一根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下面一根为老角梁,宋称大角梁。
3.枋木构架中水平旋转的、矩形截面的连系构件。
连接檐柱柱头的构件,有斗栱时称为额枋,无斗栱时称为檐枋,宋统称阑额。
明清建筑中常用上下两重额枋,上面的称为大额枋,下面的称为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一竖放的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柱头和额枋上面,承托斗栱的、扁放的木枋,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方。
明清建筑常在前后金柱或檐柱间紧贴于梁下加置一根木枋,称为随梁枋。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出跳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 3.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 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减震:吸收震波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 8.模数作用
宋式铺作的分件分为:斗、栱、昂3类。 斗是斗形的木垫块,细分为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 栱是弓形的短木,分为前后向的华栱和左右向的横栱,横 栱又按所处位置,细分为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 昂是斜木,分为下昂、上昂.
·支摘窗
多用于住宅,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 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 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 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一、柱
类型: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 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 柱、盘龙柱等。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 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 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 举势定其长短,以下檐柱为则。”
·窗(槛窗、支摘窗)
(一)构成 框槛:上槛、中槛、下槛 槅扇、横披。 (1)槅扇、槛窗式:多用在较大或较为重要的建筑上。 (2)槅扇、支摘窗式:多用在住宅和较为次要的建筑上。 ·槅扇 可做对外的门,窗,也可内部的隔断。 槅扇由棂心、绦环板、裙板、边挺、抹头组成。 1.充分适应开间的宽窄变化(显调、微调); 2.适应高矮的变化。 槅扇的高低由抹头和绦环板的数量来调节。
P298:
大式做法与小式做法的区别:
清式建筑做法

挑尖梁
枋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
1)额枋 转角处的大额枋称为搭角大额枋,因伸出柱外,所以较正身大额枋长一搭 角榫及霸王拳。 2)平板枋
平板枋与大额枋间用暗销连固。转角处出头,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平齐 。又称坐斗枋。
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角梁、抹角梁、递角梁、顺梁、扒梁、 采步金梁等。
1)大梁
其名称依梁上所承之檩数定。 如承九檩,称九架梁;承七檩,称七架 梁,如此类推。
长度为其上总步架长的和再加上 二个檩径。断面高、宽比按清工部《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10:8。 南方苏州地区建筑的大梁分为扁作和 圆作,断面尺寸按围长计算。
在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室内底面往往不易平整,所以常在依柱网将地基划分 为若干区,砌以拦土墙,再填土夯实。 地面铺砖,称为墁地,可用条砖或方砖。铺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 间中心线应对砖心或砖缝。讲究的用磨砖对缝,使砖缝极细。胶合料用细石 灰灰浆。 高级台基用须弥座,内填碎石及土,外包条石。一般只用一层,特殊隆重的可 用3层。 清代官式须弥座按比例分为51份,自上而下,由上枋(9份)、皮条线(1份)、 上枭(6份)、皮线条(1份)、束腰(8份)、皮条线(1份)、下枭(6份)、 皮条线(1份)、下枋(8份)、圭脚(10份)组成。 表面饰以卷草、莲瓣、联珠、如意头等。 一般用青灰石,高级的用白石雕成。
作用:
防侵蚀、防虫蛀 矿物颜料有很强的覆盖力、隔绝性。 矿物颜料中的石青、石绿是铜的化合物,有毒。 明清时的仓库、书库有采用“雄黄玉”彩画,雄 黄剧毒,可防蛀。 美化 辨等级
和玺彩画
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 金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 头、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 枋心;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木作2.1.1 殿堂型、殿阁型构架◆多用于大型殿屋。
主要特点: A) 全部构架按水平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垒叠。
B) 柱网层:外柱与内柱等高,各柱头之间以阑额联结(开间方向的),柱角以地栿联结。
C) 铺作层:各铺作以柱头枋、明乳栿等拉接,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性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
D)屋架层:由草栿、矮柱层层架立,榑缝位置和柱缝可以对齐,也可以错位。
E)平面形式:均为整齐的长方形。
定型为四种分槽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F)殿堂型层叠柱网层、铺作层,即成殿阁型。
◆殿堂型构架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做法复杂,宋元以后趋于淘汰1.殿堂式: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A.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B.斗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C.屋架层三、各部分构件A) 承重兼联系构件(各类柱、梁、檩)B)联系兼承重构件(垫、枋类构件)C) 斗栱3.2.1 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乳栿connecting beam :长两椽架的梁。
位置与清式建筑中的挑尖梁或抱头梁相当。
在殿堂结构中,置于内柱与檐柱柱头上,与斗拱结合成一个结构整体。
在厅堂结构中、一端插入内柱柱身,另一端与檐柱柱头斗拱结合。
尾端置于梁架上,并与梁架丁字相交的乳袱,又称丁栿。
在有平棊(平闇)的建筑中,又分为明乳袱与草乳袱,草乳袱承上部结构及屋盖的重量,明乳袱做成月梁状,只承平棊(平阊)的重量。
平梁2-rafter beam: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剳(zhá)牵short connecting beam :长仅一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3.3.2 相关构件:〃〃生头木:宋代放置在榑背上,使屋面纵轴方向略呈曲面升起〃〃替木(短枋木,唐宋托榑常用替木)〃〃襻间(长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栱组成支撑,承托于平榑或脊榑下。
主要功能是襻拉相邻梁架使之联为一体。
有两材襻间、单材襻间、捧节令栱、实拍襻间等。
唐宋建筑木构件之一,明清建筑中称为金枋、脊枋,与檩之间垫以檩垫板,联系相邻梁架。
)〃〃叉手(脊榑两侧的斜杆,扶持脊榑或瓜柱。
清代几乎不用)、〃〃托脚(支撑各榑的斜杆。
明清极少用)〃〃里口木(宋称飞魁):檐椽端部上方置通长的直木,用以卡置飞檐椽。
屋角起翘时常以小连檐及闸口板代替,晚清正身部分亦改用之)〃〃枕头木:在屋角的挑檐檩、檐檩上放置,使角部屋面缓曲升起〃〃花牙子:在挂落下,演变为纯装饰的构件◆尊卑的礼制空间与典章制度。
◆贵柔的体系–柔性的结构–柔曲的外形–柔糜的装修、色彩–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模数化的趋势◆萧散的园林◆1)造园之“意”–隐喻的境–写意的形–模糊的界◆2)造园之“匠”大木作要作用。
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
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
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
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栱)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
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
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
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
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图1)。
大木作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
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每两个屋架间用?、襻间等连接成间。
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
厅堂结构(图2)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
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
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大木作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图3),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大木作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
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
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
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
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构件种类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 12类。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如下:① 柱。
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等。
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大木作② 额枋。
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 梁。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栿(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栿(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栿(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栿。
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栿(顺梁或扒梁)。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④ 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
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檩)。
平梁上安蜀柱、叉手。
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柱脚用合?(角背)。
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通用于汉至唐。
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
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时,在?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雷公柱。
⑤ 替木。
与?、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⑥和襻间。
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它的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如遇出际(山面挑出),另增挑出长度。
至房角则于?背上另加三角形生头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与柱子生起相对应。
襻间用于?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替木、襻间。
又蜀柱柱头或内柱柱身间,用枋与?平行,称顺脊串。
明清只用于金柱间,名为中槛。
⑦ 阳马(角梁)。
用于四阿(庑殿)屋顶、厦两头(歇山)屋顶转角45°线上,安在各架?正侧两面交点上。
最下用大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承受翼角椽尾。
子角梁上,逐架用隐角梁(由戗)接续。
用于四阿(庑殿)的,至脊?止;用于厦两头(歇山)的,至中平?止。
⑧ 椽,飞子(飞檐椽)。
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大木作,中国古典建筑术语,最早见于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其中将建筑的木料工程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两大类,凡与建筑整体木框架构有关的构件的规格,工料、归入大木作范围;大木作包括材,斗拱,栋,梁,柱,橼,檐,平坐,铺作,阑额,阳马,举折等。
[1]。
大木作在《营造法式》中占据最多篇幅,是全书的重心;大木作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心。
《清代匠作则例》沿用大木作的称呼,有时也称为大木作法。
[2]清代大木作包括檐柱,,桃尖,天花梁,抱头梁,穿插,牙梁金柱,同梁,单步梁,随梁,抹角梁,角梁,间枋,楞木,柱,架梁,项梁,砸头枋,檐枋,金脊枋,大额枋,承橼枋,龙门枋,天花枋,博脊枋,花台枋,井口枋,机枋,云托,交角,砸头桁科,平身斗,扶脊枋,斗口,柱头科,角科,飞檐翘橼,花架橼,榻脚木,顺望版,滴珠版龙头,雷公柱,燕尾,天花帽见梁,平缝板,宝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