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消息卦
十二消息卦(十二)

一阳息而显,一阴消而隐,此阴就涵摄于此阳之下,而并未消失。此 时,所显者为一阳五阴之格局,所隐者为一阴五阳之格局,此一阴五 阳,即涵摄于此一阳五阴之下。
此时复卦显,姤卦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的一阳加上隐而涵摄于五阴 之下的五阳,与显的五阴加上隐而涵摄于一阳之下的一阴,分别构成 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
显的六阳与隐的六阴所分别表征的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昭示 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
《复卦》虞注道:“阳息坤,与姤旁通。”《姤卦》虞注说:“消仲夏五月午阴阳消息基本情状的表征者。
复卦言之,仲冬十一月子,阴极阳生,一阳息而消一阴,形成复卦所 表征的一阳五阴的阴阳消息基本格局。
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
在六十四卦中,前人以阴阳消长依次配对,凡“消”“息”之卦共 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主一年之十二个月。对应如下: 一月:泰卦上地下天,地天泰 二月:大壮卦上雷下天,雷天大壮 三月:夬卦上泽下天,泽天夬 四月:乾卦上天下天,乾为天 五月:姤卦上天下风,天风姤 六月:遯卦上天下山,天山遯 七月:否卦上天下地,天地否 八月:观卦上风下地,风地观 九月:剥卦上山下地,山地剥 十月:坤卦上地下地,坤为地 十一月:复卦上地下雷,地雷复 十二月:临卦上地下泽,地泽临
所谓消息卦,是指阴消阳息逐步消减或增长之卦象,由下往上诸爻 更替,而出现的阴阳分立、互不相间的齐整具象,并以六爻皆阳之乾 卦和六爻皆阴之坤卦为极端表象。
虞翻认为,在阴阳消息说的意义上,由乾坤两卦所分别表征的天之阳 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各彻然显现于孟夏四月巳与孟冬十月亥。
孟夏四月巳,乾成坤隐,六爻纯阳的乾卦所表征的天之阳气盛极而通 体彻然显现,此时由坤阴所表征的地之阴气,貌似被阳气消剥净尽而 化为乌有,实则是盛极的阳气令其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 并涵摄于盛阳之下,而未发生丝毫减损;
易经之十二消息卦

易经之十二消息卦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周礼>所引<归藏>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
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
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汉人之笔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
简单的介绍是: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
“辟”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
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
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
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遁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已月干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息”即为生长之意。
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
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乾”“坤”为上下卦的“乾坤区”内,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宫中的“乾”“坤”二宫之中。
它们处在乾坤二宫的第一到第六卦,也就是“乾”“坤”二宫除去“游魂卦”(晋、需)和“归魂卦”(大有、比)以外的全部的卦。
十二消息卦

十二消息卦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周礼>所引<归藏>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
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
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汉人之笔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
简单的介绍是: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
“辟”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
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
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干、姤、遯、否、观、剥、坤。
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地雷复主十一(子)月,地泽临主十二(丑)月,地天泰主正(寅)月,雷天大壮主二(卯)月,泽天夬主三(辰)月,乾卦干主四(巳)月,天风姤主五(午)月,天山遯主六(未)月,地天否主七(申)月,风地观主八(酉)月,山地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上图左“息卦”;右“消卦”。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已月干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干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息”即为生长之意。
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干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
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干”“坤”为上下卦的“乾坤区”内,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宫中的“干”“坤”二宫之中。
图解十二消息卦

图解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的概念(2009-03-17 01:05:57)易学是阴阳变易之学,《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卦较为特殊,它们最能体现阴阳两气的此消彼长。
坤卦纯阴,是阴气极盛、阳气衰竭之时。
复卦一阳始生,是阳气复苏之时。
临卦二阳并立,是阳气生长渐旺之时。
泰卦三阳开泰,是阳气旺盛、充满生机之时。
大壮卦四阳而壮,阳气开始有过盛之迹象。
夬卦五阳过刚,阳气过重失衡。
乾卦纯阳,是阳气之本源。
以上是阴消阳息的过程,阴气不断消减,阳气不断生息。
从乾卦开始,则是阳消阴息的过程。
乾卦纯阳,是阳气极盛、阴气衰竭之时。
姤卦一阴始生,阴气初遇于阳。
遯卦二阴生息而长,小人渐得势,君子宜远遁。
否卦三阴控制局势,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观卦四阴而阴盛,阳气甚压抑。
剥卦五阴剥一阳,阳气遭受层层剥落后,已是奄奄一息,随时有消亡之危。
坤卦纯阴,是阴气之本源。
以上便是十二消息卦,亦称“十二辟卦”,代表了阴阳两气的消减与生息。
汉代易学热衷于研究“卦气”,即是用十二消息卦来解释一年中的节气变化,其代表人物是西汉的孟喜和京房。
后人多以为十二消息卦是孟喜创造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十二消息卦的概念和原理在《易经》中就赫然存在,其与一年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亦由来已久,显然不是孟喜的发明。
孟喜师承自孔子的第六代嫡传弟子田何,所以他懂得《易经》中的十二消息卦。
他只是将之发扬推广罢了。
十二消息卦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复卦代表阳气初生的农历十一月,临卦代表十二月,泰卦代表正月……如此类推。
为什么说农历十一月是阳气初生呢,因为十一月中的冬至日,是全年日照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自此以后白天时间渐长,阳气逐渐回升(温度滞后,还在下降)。
同理,夏至日是阳气从最盛开始回落的转折点。
夏至日在农历五月,对应于姤卦。
十二消息卦基础研究《周易》历史上一般从象数、义理二个方面,现代易学除了这二方面外,还以现代科学理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综合交叉地研究。
都取的一定成果。
十二消息卦简解

十二消息卦的轮回地雷复卦(上坤下震)、地泽临卦(上地下泽)、地天泰卦(上天下地)、风天大壮卦(上风下地)、泽天夬(上泽下天)、乾为天卦(上乾下乾),阳生为息。
天风姤卦(上天下风)、天山遁卦(上天下山)、天地否卦(上天下地)、风地观卦(上风下地)、山地剥卦(上山下地)、坤为地卦(上地下地),阴生为消。
以成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天地轮回,循环往复。
以年节言,冬至一阳初生,春气萌动于下,阴极而阳生,是一年晷影最长的时候,以冬至、小寒二节应复卦,月份为农历十一月,日为午夜子时(11-1点),按子午流注法为胆经当令。
《象传》曰:雷在地中,复。
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于人而言,正值交姤之后,男精在母体初生,接触化育之时,正如盘古开天中所描述的那样: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大寒二阳渐长,以大寒、立春应临卦。
月份为农历十二月,日为半夜丑时(1-3点)。
肝经当令。
《象传》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于人而言,正是胎儿在母体成形长大后欲临盆之过程。
正如盘古开天中所描述的那样: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雨水阳升阴消,以雨水、惊蛩应泰卦。
月份为农历正月,日为半夜寅时(3-5点)。
肺经当令。
《象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于人而言,正是从出生到十岁左右的年龄。
正如盘古开天中所描述的那样: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内经言: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春分阳升阴消,以春分、清明以大壮卦。
月份为农历二月,在日为凌晨卯时(5-7点)。
大肠经当令。
《象传》曰:利贞,君子非礼勿覆。
于人而言,正是10到20岁岁左右的年龄。
正如盘古开天中所描述的那样: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内经言: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谷雨阳升阴消,以谷雨、立夏以夬卦,月份为农历三月,在日为早上辰时(7-9点)。
十二辟卦(12消息卦)

十二辟卦(12消息卦)《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周文王被商紂王囚在獄中,周文王將“乾、兌、離、震、巽、坎、根、坤”這“八卦”上下重疊,演繹成六十四卦,後又經補充完善,孔子及其學生又將其整理成書,這本書就是《周易》。
後人將六十四卦中的“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復、臨”十二卦,叫做“十二消息卦”,分屬農歷一至十二月。
農歷五至十月,謂之“消”,是陽氣漸漸消散的意思,十一月至四月,謂之“息”,是陽氣漸漸生息壯大的意思。
這十二消息卦也很有哲理思想,它將一年四季十二個的陰陽消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性都形象而又巧妙地包藏其中。
“十二消息卦”,亦稱“十二辟卦”、“十二君卦”、“十二月卦”、“十二主卦”,其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為眾卦之基礎,依陰陽消息的次序排列卦。
十二消息卦與十二個月相對應,反映了壹年間寒暑易節、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
在孟喜的卦氣理論架構裡,以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來主掌一年的節侯時序,其中震、兌、離、坎「四正卦」分主春夏秋冬四季,震為春,兌為秋,離為夏,坎為冬。
四正卦共有24爻,每爻則又分掌一個節氣。
最後則又以四正卦之外的六十卦分掌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而有六日七分之說,也就是六十卦每卦分掌6日又7分,也就是6又7/80日。
而十二辟卦則是以十二個卦來分掌一年十二個月,這十二卦總共有七十二爻分掌七十二侯。
之所以叫「辟」卦,辟是指「君」,或「法則」的意思。
《爾雅.釋詁》:「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孔穎達疏曰:「辟者法也,為下所法則也。
」《爾雅.釋詁》又曰:「柯,憲,刑,範,辟,律,矩,則,法也。
」所以辟卦可以理解為十二主卦、十二君卦,或是十二法則卦。
而之所以稱作「消息」卦,是因為這十二法則卦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的陰陽消長。
息為生長,消為消退之意。
前六卦從復至乾為陽之「息」,所以稱為「息卦」,也可稱為陽卦。
而後六卦為陽之消,也是陰之息,所以稱作「消卦」,也可稱為陰卦。
【易卦基础】十二消息卦

【易卦基础】十二消息卦
农历十一月冬至后,阳气慢慢发展壮大,阴气逐渐变弱,这种阴阳转换的过程,先哲称之为“息阴”。
息阴持续六个月的时间,则阳气达到了顶峰,古人将每个月阴阳相对的状态以卦象作标记,得到如下六卦:
十一月建子,一阳息阴,对应复卦;
十二月建丑,二阳息阴,对应临卦;
正月建寅,三阳息阴,对应泰卦;
二月建卯,四阳息阴,对应大壮卦;
三月建辰,五阳息阴,对应夬卦;
四月建巳,六阳息阴,对应乾卦。
农历五月夏至后,阴气慢慢发展壮大,阳气慢慢变弱,此阴阳转换的过程,叫做“消阳”。
同样地,消阳也持续发展六个月的时间,每个阶段配一个卦象,则有如下六卦:
五月建午,一阴消阳,对应姤卦;
六月建未,二阴消阳,对应遯卦;
七月建申,三阴消阳,对应否卦;
八月建酉,四阴消阳,对应观卦;
九月建戌,五阴消阳,对应剥卦;
十月建亥,六阴消阳,对应坤卦。
息阴和消阳的过程共有十二个卦象,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合称为“十二消息卦”,又称为“十二辟卦”。
十二消息卦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

十二消息卦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十二消息卦是以阴阳爻来预示一年十二个月气候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的。
十二消息卦分别是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坤为地。
从复卦到乾卦,阳气逐步加强,阴气减弱,即阳爻从复卦的初爻开始,位置逐步上升,复卦初爻为阳,临卦初爻、二爻为阳,泰卦初、二、三爻为阳,大壮则是初爻至四爻均为阳,夬卦初爻至五爻为阳,乾卦六个爻皆为阳,至此阳气达到极点。
从复卦一阳复始到乾卦阳气至极,在这个阶段阳爻逐渐增加,因此这六个卦称为“息卦”。
息就是生长之意,生生不息嘛。
紧接着从姤卦开始,阳气渐消,阴气萌发。
即阴爻从姤卦的初爻开始,逐步上升,而阳爻则逐步减弱。
姤卦初爻为阴,遁卦初爻、二爻为阴,否卦初爻至三爻为阴、观卦初爻至四爻为阴,剥卦初爻至五爻为阴,坤卦六爻全阴,至此阴气至极,阳气被剥落殆尽。
这个过程阴爻逐步增加,阳爻依次减少以至全阴。
所以从姤卦到坤卦叫“消卦”。
消就是削弱的意思。
接着又是复卦开使,一阳来复,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这个过程描述的便是一年十二个月寒来暑往,季节更替。
因此十二消息卦也就对应了十二个月份。
地雷复:对应子月即阴历十一月,节气是冬至,此时是一阳复始,在卦上已经看到了一阳之象,虽然天气寒冷,但阳气已经悄然孕育。
天地之间阳气渐升,人也应效法自然,顺天时,开始补充自己身体的阳气。
所以人们常说冬季进补,就是指的在这个时候,冬至前后。
地泽临:对应丑月即阴历十二月,节气为大寒。
此时卦上有两阳,虽然天气更冷,但春天已经不远了,所以叫临卦。
地天泰:对应寅月即阴历一月,节气为雨水。
卦上现三阳,大地之上充满了阳气,万物充满生机,所以这时我们叫做三阳开泰。
雷天大壮:对应卯月即阴历二月,节气为春分。
卦上四阳两阴,阳胜阴。
此时大地开始有惊雷,蛰伏的小动物从沉睡中醒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所以此卦也叫大壮。
泽天夬:对应辰月即阴历三月,节气为谷雨。
卦上五阳,阴气只有一丝残余,这正是阳气最强盛之时,因为天地间阴气最弱,所以人们不必担心着凉,可以脱掉厚重衣物,享受到阳春三月的好时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1 。
坤为地;为10月,地支为亥,也是后天乾宫所在位置,纯阴之卦,亥也为乾宫所属,乾寒,冰,坚。
10月也是冬季开始的第一个月,冬藏,所有动植物遁形。
论日象,也为夜最沉之时,2.地雷复;为11月,地支为子,也为后天坎宫所在位置,阳气初爻起,阳气渐生之卦,也是阴阳相交之时的子时,是阳消融阴之时,阳入阴,阴抱阳,往而反复,谓之复。
论日象,是为天将破晓之时。
3。
地泽临;为12月,地支为丑,也为后天艮宫所在位置,阳气入二爻,阳气渐临大地,泽为折毁,阳气已逐渐破坚而出,此时,六五为阴。
九二为阳,正是阴阳异位之时。
论日象,日至地渐出,东方已白之时。
4。
地天泰;为1月,地支为寅,也为后天艮宫所在位置,阳气入三爻,阴阳各占一半,阴阳互济,天地相交,感而生物,万物始发,阴育阳,阳润阴,天地相容阴阳平衡,万物祥和,安泰。
为之泰。
论日象,日将要破地而出。
5.雷天大壮;为2月,地支为卯,也为后天震宫所在位置,阳气入四爻,阳已胜阴,阴已消融,归藏与地之生物已展露头角,晨鸡报晓,春雷憾天之时,阳渐润五爻,占据主导位置。
论日象,一轮红日已破地而出,天光已明。
6.泽天夬;为3月,地支为辰,也为后天巽宫所在位置,阳气入五爻,占据主导地位,阴已消融至衰,万物至地奋出,此时是春发,夏长,秋成,冬藏之春发之末。
五爻尊位,得中得正,君临天下,论日象,红日已高挂正东天际。
照耀万物之时。
此为昨晚看书时,看纯坤时所想到的,不一定对。
先写6个卦。
<周易>六十四卦的分布,蕴涵着古代的天时观。
这在易经六十四卦的本义卦序方阵中得到完备的反映。
在六十四卦中,前人以阴阳消长依次配对,凡“消”“息”之卦共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
主一年之十二个月。
对应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巳四月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遯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阴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酉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戌九月坤卦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周易六十四卦底蕴深厚,包罗万象,反映的是全息元素。
而所谓全息元素,就是说,一个熟稔的易学爱好者,从每一个卦象里不仅可以看到山水草木、星转斗移、古往今来,还可以读出生老病死、福兮祸兮、岁月划痕。
比如说,下面的十二个消息卦就对阴历的十二个月份做了系统具体的刻记。
所谓消息卦,是指阴消阳息逐步消减或增长之卦象,由下往上诸爻更替,而出现的阴阳分立、互不相间的齐整具象,并以六爻皆阳之乾卦和六爻皆阴之坤卦为极端表象。
十一月,复卦,一阳来复,下震上坤。
十二月,下兑上坤,临卦,如临深渊。
一月,下乾上坤,泰卦。
二月,下乾上震,大壮卦,天上打雷。
三月,下乾上兑,夬卦,空中花园,世界奇迹。
四月,下乾上乾,乾卦。
五月,下巽上乾,姤卦,什么风把你吹来了?风马牛。
六月,下艮上乾,遁卦,云深不知处。
七月,下坤上乾,否卦。
八月,下坤上巽,观卦,风乎舞雩。
九月,下坤上艮,剥卦。
十月,下坤上坤,坤卦。
炼丹以此控制一年的火候。
少年时即已知晓有用甲子来排列年月日时的方法,一个直观的感觉是──阴历排法,与现用的公元阳历不是一回事。
继而知有八字算命,天干地支,想当然亦必是以阴历为准,与耶稣必无共通之处──甲子在中国已流行数千年,而公历来到东方只是两三百年而已。
但在细读有关命理书藉时发现,过去的“直观感觉”并不可靠。
因为,古老的干支算法原来用的是标准的太阳历。
它是以太阳黄道二十四节气为依据来决定年月的开始的。
表面上是甲子乙丑,计算时都要经过节气的校正,是与月亮运行的初一十五无关的。
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观念转变过来。
排起八字来就感到容易得多。
有时也感到很奇怪,老祖宗一向遵循月亮的圆缺来安排每月的初一十五,为甚么偏偏在推算命理时却只按太阳定位呢?读书太少,未知来由!应是很有道理的吧。
西洋算命,依据阳历是理所当然。
例如星座算命,是以黄道十二星座排列为依据,不同的日子对应不同的星座,推算不同出生日期的人的特性。
但它们侧重的是个性特质,不同于八字命理所偏重的一生运程。
亦应是有道理的。
再细比较,其实西洋星座与八字月柱的功能有很大的重合性。
星座算命将一年分为十二星座,名之为摩羯、水瓶……之类。
而月柱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划分,排列为子、丑、寅、卯……两者应有共同规律。
对比如下: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各彻然显现于孟夏四月巳与孟冬十月亥。
由这两卦静态上的相互涵摄之旁通义可知,孟夏四月巳,乾成坤隐,六爻纯阳的乾卦所表征的天之阳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显现,此时由坤阴所表征的地之阴气,貌似被阳气消剥净尽而化为乌有,实则是盛极的阳气令其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并涵摄于盛阳之下,而未发生丝毫减损;此时,显的六阳与隐的六阴所分别表征的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
孟冬十月亥,坤成乾隐,六爻纯阴的坤卦所表征的地之阴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显现,此时由乾阳所表征的天之阳气,也未被真正消剥净尽,而是在盛极的阴气的迫压下,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并涵摄于盛阴之下,而未发生丝毫减损;此时,显的六阴与隐的六阳所分别表征的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的全部,同样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
而由乾坤两卦动态上的变化互通之旁通义可知,乾阳渐次向坤阴变化而去,亦即乾阳消退、坤阴息长,则使纯阳之乾最终通向纯阴之坤;坤阴渐次向乾阳变化而去,亦即坤阴消退、乾阳息长,则使纯阴之坤最终通向纯阳之乾。
所以,在诠释《坤卦》初六、六五两爻之《文言传》时,虞翻两次点出“以乾通坤”(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以下所引虞翻《易注》,凡出自该书者,皆不再出注)。
在虞翻看来,十二消息卦中的其他具有旁通关系的五对卦,亦即复与姤、临与遁、泰与否、大壮与观、夬与剥,同样表征着相应的阴阳一息一消、一显一隐、相互涵摄、变化互通之妙义。
这里仅举复卦与姤卦所表征的此等阴阳消息之妙义。
《复卦》虞注道:“阳息坤,与姤旁通。
”《姤卦》虞注说:“消卦也,与复旁通。
”复与姤分别为仲冬十一月子和仲夏五月午阴阳消息基本情状的表征者。
就复卦言之,仲冬十一月子,阴极阳生,一阳息而消一阴,形成复卦所表征的一阳五阴的阴阳消息基本格局。
一阳息而显,一阴消而隐,此阴就涵摄于此阳之下,而并未消失。
此时,所显者为一阳五阴之格局,所隐者为一阴五阳之格局,此一阴五阳,即涵摄于此一阳五阴之下。
因之,此时复卦显,姤卦则隐而涵摄于其下。
显的一阳加上隐而涵摄于五阴之下的五阳,与显的五阴加上隐而涵摄于一阳之下的一阴,分别构成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意味着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此时仍皆完满地存在,只是或显其一而隐其五、或显其五而隐其一而已。
就姤卦言之,仲夏五月午,阳极阴生,一阴息而消一阳,形成姤卦所表征的一阴五阳的阴阳消息基本格局。
一阴息而显、一阳消而隐,此阳就涵摄于此阴之下,而并未消失。
此时,所显者为一阴五阳之格局,所隐者为一阳五阴之格局,此一阳五阴,即涵摄于此一阴五阳之下。
因之,此时姤卦显,复卦则隐而涵摄于其下。
显的一阴加上隐而涵摄于五阳之下的五阴,与显的五阳加上隐而涵摄于一阴之下的一阳,分别构成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的全部,意味着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此时仍皆完满地存在,只是或显其一而隐其五、或显其五而隐其一而已。
以上乃是就复与姤静态上的相互涵摄之旁通义而言的。
而就它们动态上的变化互通之旁通义言之,则阴阳的一息一消,最终一则可令一阳五阴的复卦通向一阴五阳的姤卦,一则可令一阴五阳的姤卦通向一阳五阴的复卦。
透过虞翻的直接或间接开示,我们不难认识到,他以十二消息卦,揭示了如下的年复一年十二个月宇宙阴阳消息之图景:六阳、六阴分别表征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天地宇宙间阴阳二气量等而永远保持平衡。
仲冬十一月子,一阳五阴显,一阴五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复之象,隐一姤之象;季冬十二月丑,二阳四阴显,二阴四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临之象,隐一遁之象;孟春正月寅,三阳三阴显,三阴三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泰之象,隐一否之象;仲春二月卯,四阳二阴显,四阴二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大壮之象,隐一观之象;季春三月辰,五阳一阴显,五阴一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夬之象,隐一剥之象;孟夏四月巳,六阳通体显现,六阴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乾之象,隐一坤之象;仲夏五月午,一阴五阳显,一阳五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姤之象,隐一复之象;季夏六月未,二阴四阳显,二阳四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遁之象,隐一临之象;孟秋七月申,三阴三阳显,三阳三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否之象,隐一泰之象;仲秋八月酉,四阴二阳显,四阳二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观之象,隐一大壮之象;季秋九月戌,五阴一阳显,五阳一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剥之象,隐一夬之象;孟冬十月亥,六阴通体显现,六阳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坤之象,隐一乾之象。
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每月之中,彰显于外与隐而涵摄于内的阴阳二气的总量,永远保持六阳六阴所示的奇妙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
而且,引而申之,在宇宙阴阳消息的任何一个时点或时段上,一显一隐的阴阳二气的总量,亦皆永远保持如上的奇妙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
依虞翻之见,阴阳二气如此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消息互动变化,就形成了天地宇宙间一明一暗两大力量和一明一暗的两股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