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解读

合集下载

简析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作者:张运鑫来源:《卷宗》2018年第26期摘要:儒家哲学是由以和合为追求的人道文化、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内圣外王为标准的君子文化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到处充满着人文精神。

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政治观、“天下为公”的价值尺度与“中国一人”的群体精神,儒家哲学围绕人来立论,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儒家哲学;人文思想;当代价值1 中国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精神其实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命运、价值、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人文精神的叙述,最早见于《周易·象传》,里面提到:“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文”一词相对比出现的是“天文”一词。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而“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一词似乎要比“人文”一词更早被提及,可以说在殷末周初就已经出现了萌芽,而在之后的《尚书》、《诗经》等一些典籍中,人文精神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思想,这与孔子等早期儒学思想家的大力倡导和弘扬分不开的。

2 儒家人文精神及其主要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就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一词最早也是在《周易·象传》中出现,它是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伦理规范,即社会中以人为主体的道德伦理与礼法制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2.1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礼记·中庸》中提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兴焉”。

“中和”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各种各样,矛盾交织,但却能在重重矛盾中实现多样的统一,共生共存,互相促进。

[儒家,人文,意义]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人文,意义]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特征。

儒家文化关注人的心性、情欲、修养、境界、生死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本质上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以伦理教化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强调以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伦理思想为核心价值观,提出仁者爱人、忠恕之道、见利思义、以诚待人、孝亲为大、和而不同、天理人欲等道德规范。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挖掘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的社会人文教化。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从而培育最原始、最朴素的团结合作精神。

他们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大家齐心协力去战胜自然和凶猛的野兽,以求生存。

同时,年长者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体现了原始社会的人文关怀,培育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教育思想。

(一) 儒家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道德准则,体现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核心价值观孔子以仁作为人文教化的核心内容,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

在道德实践中要求人们努力做到克己复礼,提倡礼的教育与仁的精神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心中有仁德,才能真正遵守礼仪制度,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

因此,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人文教育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尽己达人的道德境界。

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孔子强调要以仁的教化思想来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的规范。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诚信友善的目标。

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浅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

浅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

浅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仁爱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一份关于浅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的文章。

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是其基本精神特质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幸福和团体的和谐是密不可分的。

《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箴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儒家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感,把人的道德情感放在了首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比物质利益更为重要,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尊重和关爱,这对于当代社会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仁爱理念也是其基本精神特质之一。

儒家将“仁”视为人格修养的核心,将仁爱视为社会伦理的最高境界。

在儒家看来,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品质,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崇尚的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以仁爱之心建设社会和谐。

儒家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人,关心他人,并对他人怀有同情和仁爱之心。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君臣之间的关爱与体谅,强调了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酬和处世之道。

儒家的仁爱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关系的处理和社会和谐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也是其基本精神特质之一。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品行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来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一直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思想,强调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国家发展、道德伦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伦理道德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中,道德伦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人文精神则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是其未来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石。

而要想取得高尚的道德伦理修养,必须从根本上理解人文精神的实质。

在儒家学说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注上。

这种精神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个人道德标准。

家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教育始终被视为重要的一环。

而家庭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后来的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恰恰是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关注、倾听和尊重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女既能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和创新,同时又能借助父母的经验来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国家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将中国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中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氛围的提升。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一个文明国家的提升与进步,必须以文化文明的提高为前提。

人文精神的体现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进行,其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社会公义的努力,更是文化氛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占据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

在面对无数的思想流派和价值观的时候,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便成为人们思考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参考。

在中国未来,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必将不断地被传承和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解读

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解读

二、 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例 举
( 一) 强 烈 的人 本 情 怀 儒家文化 中包含 着对社会 国家、人民大众 的深 切关怀 , 对人类命运 、 社会道德 的深刻思考 。儒 家认 为应从 自我修养 开始来践行仁 的准则 ,然后将仁 的 思想 、 行 为推行到 家庭 、 天下, 这样全 社会就 会具 有
子主张先人而 后神 , “ 民之所 欲 , 天必从之 ” 。儒家 文 化中天命 、 天道等不再是 具有人格 意志的神 明 , 而 是 种历史必然性与客观规律。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 , 儒家强调 人与 自然和 谐共 处 , 主张 “ 天 人合 一 ” 、 “ 物 我一体 ” , 如苟子所言 , “ 制天命而 用之” “ 理物 而勿失 之” ,应在顺应 自然规律 的前 提下发挥 主观能动性 , 要“ 顺 自然” “ 不违天时” 。在人与社会 关系上 , 儒家肯
( 二) 儒 家文 化 中的 人 文 精 神
本精神 的具体体现 。孔子认 为仁 是人 内在精神 的超
越, 是人际间的行 为规范与 道德准则 , “ 泛 爱众 , 而亲 仁” , 就 是说 应泛爱 众生 , 亲近 有道 德 的人 。孟 子的 “ 仁义” 学说 更是 倡导 以民生 为本 、 仁 爱为怀 , 统 治者 应 以天下苍 生和黎 民百姓 为念 , 要体 民心 , 察 民情 , 行仁德 , 实行“ 仁政” 。苟子则将仁爱思想进一步具体 化, 认为爱也分为两个层 次 , 即爱人与爱 民。爱人是 种 道德选 择 , 是 有 区别 、 有等 差的 爱 , 对不 同的对 象施予 不同的爱 , 这种 爱是有限定 的 ; 爱 民则是 一种 政治价值 , 是以天下所 有民众 为对 象的爱。 ( 二) 以得 道 为 乐的 精 神 在 中国传统 文化 中, “ 道 ”是一个 内涵丰 富的概 念, 既指 一种学说 、 理论、 境界 , 也 可 以指 一种 技能 、 方法 , 如庖丁解牛不仅是 一种技巧 , 也 体 现 为 一 种 得 道 的境界。在孔子的人生历程 中, 得道精神体现得十 分 明显 , 如“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 至” , 就 体现 了一种孜孜不倦 的求学 、 求道精神 。孟子对得道 精神进 行了进一步发挥 ,提 出了乐道 的思 想 ,认为 “ 得志与民由之 ,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 贫贱 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 大丈夫” , 就是说人 不能 因为贫贱 、 富贵 、 威 武等而放弃 自 己的人生信仰 与道 德追 求 , 不能舍弃 道。[ 2 孔 子认 为人生 的快乐有 两 种, 一是合 乎礼 乐节度 、 与人 和谐 相互 的快乐 , 这种

儒家思想的人文思想和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的人文思想和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它所体现的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对维护和调和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而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正确认识中国的人文传统,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对于遏制科学主义片面发展观带来的现代弊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学习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数理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的自然观、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重民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儒家文化的“仁”和“礼”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人一直处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密切相关。

自然调和,事物互相呼应,这种自然万物之间的协调,被称为“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主义思想,是一种源远流长、内核深邃的文化传承,是塑造中国人民与世界相互关系的重要精神基础。

二、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重视个人修养,关注人的内心精神层面的事务,把人看作是伦理道德的观念和实践的主体。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中,“仁爱”、“孝”、“义”、“礼”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亦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基石。

孝的概念包含了“孝顺父母”、“孝敬先祖”等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观的重要基础。

三、儒家的教育理念儒家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仁治国”,强调培养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素质,而不是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

这些素质包括道德信仰、人格修养、人际关系、场景应对等方面。

在儒家的教育理念中,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而不是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一思想给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以五言、七言诗为主,并以咏史抒情为主题。

通过诗歌,中华民族展现了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诗歌的道德意义、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都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繁荣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学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

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忧患精神。

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

中国忧患意识之所以孕育,基于宗教的人文化、圣王的分裂和士的自我觉醒。

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无限忧道忧民的悲情。

“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世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

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

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是以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的博文情怀,与民同忧同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

《周易》是忧患之作,孔子韦编三绝,为之作《传》,就是要使人懂得知危则戒惧,才能平安无危;知平安无危则偷安,就会倾危。

这就是要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总之,儒学的忧患精神是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是面临危难、困境而不屈服、不畏难的积极参与、敢负责任的精神;是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而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解读
发表时间:2010-10-19T16:10:05.09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8期上供稿作者:韩彦肖[导读] 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
韩彦肖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

解读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今教育的民族化、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人文精神价值【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8-0067-02 【Abstract】The Confucian educ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hinese nation. Meanwhile, the Confucian culture is our Chinese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n the humanism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to analyz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Confucian education thoughts. 【Key words】The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Value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传统和时代的产物”,因此,要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传统以及时代背景。

要发展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教育,就离不开儒家教育传统。

一儒家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深深触动了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而树立了重建有序、和谐社会的志向。

要实现这一社会理想有两种途径:“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

以道易天下: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活动;以道教天下:著书讲学的教育活动。

通过参与政治来重建社会秩序是一个快速、有效的途径,但非常困难,所以历来儒家学者更多的则是走向“以道教天下”这条路。

由此立足于“天下有道”这一宏愿,儒家的教育充满了人文精神——基于社会本位的人文精神。

儒家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其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他“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

《易》经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很好的诠释了儒家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不仅“成人”,而且“成天下”,不仅仅是个性的发展,其根本乃是社会的稳定和谐。

这是中国教育传统的特色,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灵魂。

二儒家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文精神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灵魂,渗透贯穿于儒家教育思想的各个层面。

通过分析其教育思想,从不同的侧面来探索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1.“乐道”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者都坚持积极的人性论假设,继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孟子明确提出了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荀子虽然坚持了“性恶论”,但是荀子在大量论证了性本恶之后,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教育的引导可以“化性起伪”,化恶性为善性,使人向善,这正体现了荀子积极的人性论理想。

其后历代儒者,在人性论上都持积极的观点,“性三品说”、“理气二元论”,甚至批判理学的明清思想家都对人性给予了积极地肯定。

这坚定了人具有“价值自居的潜力和成就圣贤的可能”,肯定了儒家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精神品格,使儒家的教育思想充满了“乐道”的人文精神。

“乐道”即以求道、得道为乐。

儒家肯定了人性本善:人的内心总会促使人追求“真善美”,追求“善”的精神品质。

这种“乐道”的人文精神,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色所在。

2.教育经世的人文精神
孟子总结先秦教育:“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其所指的“明人伦”是指通过“明人伦”的教育,来实现有序社会的理想,所以,“明人伦”就有两重含义,其一:教化万民,使其明了“人伦”之意,尊德守礼;其二:建立一个“人伦”明了的社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这样一来就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肯定了“礼教”与“礼治”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也蕴含了“教育经世”的人文教育精神。

首先,要想使人守礼尊德,明了“人伦”之意,就要进行“礼教”。

通过礼教使人同一行为,通过人的守礼进而使社会有序和谐。

在学礼的过程中,礼的内化即是“德教”的过程。

礼教在行为,而德教在内心,这样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其次,建立和谐有序的“人伦”社会,就要推行“礼治”。

通过礼治,使“礼”成为社会的统一准则来让人遵守。

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使“礼教”与“礼治”相统一,也使人的道德礼仪与社会的和谐有序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教育经世的人文精神。

3.整体性主体人格的人文精神儒家教育立足于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是他同样关注个人精神品格的培养,孔孟提出“圣人”的理想培养目标。

在孔子的眼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把圣人同天相比拟。

孟子也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把圣人等同于伦理道德的化身。

如此圣人成为一种理想化的主体性人格,也造成了圣人的高不可攀与神秘,使其只能成为理想,终其一生追求而不可得,由此,又有了一个较为现实的目标:“君子”。

这一点上,孔子也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这就使得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由理想走进现实,由理想、完美的主体性人格走向大众人格。

作为君子,不仅要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还要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拥有经世的能力。

在德性上,君子要具备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在入世方面,则要具有入世精神,具备入世能力。

所以,这种“君子”的培养目标就具有了整体性,孔子对于“成人”的描述反映了这一点:“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可见,君子不只是个人人格的发展,而是要求“自我、他人和群体都做到圆满无憾的人格完备。

”这种人格具有了整体性,也体现出儒家教育所要培养的具有整体性的主体性人格这一人文精神。

三儒家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是基于社会本位的,是基于社会理想的,对人的种种教化皆由此而发,因此人文精神更多的趋向于社会发展这一最终目的而把人归附于社会。

我们不能因为儒家教育中这种人文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否定儒家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应看到其中蕴含、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视个人内在的修养、高尚的道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所以,我们应该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使我们的传统能够得以传承,使儒家的人文精神能在现代的土壤扎根生长,融入现在的教育中,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教育。

儒家教育的人文精神已形成了我国的人文教育传统,但是,自近代以后,我国的教育逐步西化,这种没有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模式,失去文化根源的支撑,造成了教育的诸多问题。

将儒家教育的人文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恢复,更是教育的一个转型,打破西方教育模式的僵化,建设属于我们的人文教育体系。

只有具有民族意义的教育才能在世界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把教育置身于世界之中,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所以我们“弘扬儒家人文教育传统,却既有使中国教育民族化的意义,又具有使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汉民 .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总序、 46 [2]曹国圣、廖秀梅 .试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教育价值[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82 [3]程国益 .浅论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8(03):28 [4]朱汉民 .儒家人文教育论纲[ J].求索, 1997(01):82
[5]刘超良 .儒家人文教育理念的现代意涵[ 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7~11 [6]刘兴邦.儒家人文教育的价值审视[ J].求索, 1997(01): 84~88
[7]朱汉民 .论儒家科技教育的人文关怀[ J].中华文化论坛, 2000(01):82~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