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
和合学是21世纪人类最高的价值

和合学是21世纪人类最高的价值张立文【专题名称】新思路【专题号】C8【复印期号】2001年05期记者:我们认为,先生提出“和合学”,是试图实现新理论形态的转生,“和合学”的核心范畴是“和合”,其所依傍解释的文本是《国语》等,与以往有别。
请问,和合学与当代学人提出的中体西用、返本开新、创造性转化、抽象继承、综合创新等比起来,有何异同?张立文:和合学的提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或者说是为了回应三大挑战:一是现代化的挑战。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哲学的主题,前贤与时人提出了不少主张,这些主张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学术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和偏颇,主要是这些主张只涉及进路的方法,这些进路和方法又受时代和各人价值观的制约,没有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学说来承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和合学”就是“综合创新”的方法的落实和担当。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是存在的。
自唐至宋初,对儒、释、道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希望能够整合三教思想,直到宋代程颢提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这个自家体贴出来的“理”,即是儒、释、道三教整合创新之“新”,它使兼容并蓄的方法有了“安顿处”,从而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时代。
过去是儒、释、道,现在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合学的提出,就是想将融合落在实处。
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战。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如何走向世界?中国哲学要与世界接轨,如何接轨?与世界接轨不是要用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哲学,更不能把中国哲学当成西方哲学的注脚。
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就是因为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
与世界接轨是中国哲学获得转生的契机,而不是由此化解、消灭中国哲学。
“和合”即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转生。
这种转生既不是某一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教文化)的转生,也不是机械的、简单的转生,而是“融突”和合的转生。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范文5篇)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
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苏州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
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
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
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
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
从1979年到2014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推荐下载】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的价值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的价值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能只停顿在怎样或如何现代化的方法、手段的论争上。
方法和手段可以提出很多,但必须是实在的,即能解决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的价值。
从理论建构上看,和合学是关于21世纪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它有这样一些立论基点: 第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发展,把握人类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趋势。
由来已久的中西之辩,尽管历时一个世纪有余,但是至今仍辩而不明,论而不决。
究其原因,除价值观的差异之外,也在于辩论的各方诸派缺少一种全人类的战略眼光,未能贯彻和合的人文精神。
中和西都是地域性概念,用中西标志并区分民族文化,杂染着较浓的地缘政治色彩。
因此,无论主张中体西用, 西之中化,还是主张西体中用, 中之西化,都承诺了一个非人类文化的政治前提-- 一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优势文化应当奴役、统摄并同化劣势文化。
百有余年的中西之辩,辩来辩去,焦点是比较优劣,核心是优胜劣汰。
从和合学的人学角度和人学立场来考察,文化是标志人类生存样式.意义规范和可能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整体性范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形态(类型),都有与全人类心心相印的人文精神。
各民族的文化类型及其人文精神虽千差万别,但却是彼此平等的,都是人类文化和合体中的有机构成元素、因素。
只要坚持这种人类的人文战略立场,贯彻这种和合人文精神,那么,关于中西文化的优劣比较和取舍选择,不仅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发展,而且有悖于人类文化不断融合的历史取向。
滤去中西之辩中的政治前提和地缘色彩,从人文精神的高度来思考, 中西之辩关涉到的主要问题是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冲突、融合问题。
按照和合学的原理来看,东西文化作为存相,为对等两端,本身存在着冲突融合的潜能。
这种对等冲突融合的潜能,在这两种文化未发生交流、对话、碰撞形式的关系之前,并没有的挥出来而各行其是,犹如阴阳对等两极。
在未交合有,阴是阴,阳是阳。
中国的和合文化

中国的与合文化1、引言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 积淀与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就在于“与合”二字。
“与”、“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与金文。
与合,就词义本身而言,“与” ,指与谐、与平、祥与;“合”就是结合、合作、融合。
“与合”就是实现“与谐”的途径,“与谐”就是“与合”的理想实现, 也就是人类古往今来不断追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及状态。
与合理念就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 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就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与合亦就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
无论就是天地万物的产生, 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就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与合”。
在中国, 以广泛深厚的与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与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2、与合文化“与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 “商契能与合五教, 以保于百姓者也。
”与合的最初含义就是指协调各种关系, 各种规范治理国家的方式。
《国语》、《管子》、《墨子》都提出过“与合”范畴。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与” (《老子》), 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 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与。
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 “礼之用, 与为贵。
”把与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她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与”或“与合”的论述。
“与合” 就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与认同的人文精神, 它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 渗透于各个时期的各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之中, 因此它就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1)与实生物“与”怎么生物?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与。
”《(老子》)。
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就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与。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争论(诸如抽象继承、选择继承、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创造性转化论、综合创新论等等),凸现了同一个课题:文化整合。
作者由此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和合学"主张,并从哲理上系统阐发了这一学说,论述了和合之真及所蕴含的"融突论"的基本内涵;追究了和合学五义及融突论的根据;强调了理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的呼唤;而和合学是求索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是文化方式的最佳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则,是21世纪人类的最大原理和高价值。
一在此世纪之交之际,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的挑战、现代化的挑战和同一文化圈内部的挑战。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文化如何作出回应?归结到一点,便是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
一百年来,中国人就如何或怎样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索,展开了中西文化各方面的比较,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主张。
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抽象继承,选择继承,宏观继承,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就中西文化的体用而言: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中西为体与中西为用,中西即体即用与非体非用;就传统文化的创新来说:有现代解释,客观解释,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扬弃与综合地创造;还有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论,全盘西化论,以及复兴儒学论,儒家文化第三期发展,返本开新论等等,莫衷一是,均有其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其合理的内涵和学术价值。
然而,尽管提出了这些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种种主张,为什么中国仍然未能走向现代化?其中有政治的、制度的、经济的种种复杂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
但就这些主张的本身来说,都属于如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方法、手段问题,是一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谈资,而未能落到实处。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引言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髓,涵盖了广泛的思想、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它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人文精神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和谐与和平中华人文精神强调和谐与和平的价值观念。
这一价值观根植于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社会稳定、家庭幸福以及个体内心宁静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这种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并成为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与道德仁爱与道德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行为被视为个体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与道德。
3. 尊重与包容尊重与包容是中华人文精神对待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因此尊重和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承认每个群体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 学问与智慧学问与智慧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知识追求和智慧思考的关注。
中国古代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个体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通过学问与智慧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崇尚智慧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
5. 美与艺术美与艺术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美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境界,艺术则是表达美的媒介。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欣赏美、创造美,并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摘要】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其强调和谐、平衡、统一的价值观念与21世纪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互动关系。
本文首先探讨了和合学对当代科技的启示,指出和合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其次分析了和合学对21世纪文化价值的影响,强调和合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探讨了21世纪科技发展对和合学的挑战,以及在文化挑战下的和合学传承。
最后讨论了和合学与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强调了和合学在21世纪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结论指出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指导。
【关键词】和合学、21世纪、文化价值、科技、启示、影响、发展、挑战、传承、融合、互动关系1. 引言1.1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的关系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而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合学与21世纪的文化价值和科技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和合学对当代科技的启示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科技虽然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和合学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种理念对于我们正确利用科技、保护环境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和合学对21世纪文化价值的影响在于强调人文关怀、情感共鸣。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时代,和合学的理念有助于我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情能力。
21世纪的科技发展也给和合学带来了挑战。
新兴科技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这与和合学所倡导的平和、理性的生活态度存在一定的冲突。
如何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合学的传统价值观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和合文化与二十一世纪挑战

罢黜 百家 . 尊 儒 术 ” 独 的思 想 , 实 独 尊 儒 术并 非对 诸 子 百 家 其
而 兼 从 业 的顺 利发 展 。而 作 为 中华 人 文 精 神 精 髓 的 和舍 文化 则 可 为 的 绝 对 排斥 , 是 以 儒 家 为本 位 , 取 其 他 各 家 思想 , 而 形 此 提 供 一 种 卓越 的思 想 和 可 识选 择 的 价值 评 判 标 准 。可 以说 , 成 了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次 思 想合 流 。 研究 、 弘扬 、 推广 中华 和 台 文 化 , 于推 动 社 会 的 长治 久 安 和 对 在 中 国文 化 发 展 史 上 . 仅 世 俗 各 家 各 派讲 和台 , 且 宗 不 而 和三 者 和 舍 ; 教讲 因缘 和 佛 国家 的 安 定 团 结 ,促 进 祖 国和 平 统 一 ,推 动 世 界 的和 平 和发 教 文化 也 讲 和 合 道 教 重 视 阴 阳 、 宗 展, 具有 重要 的时代意义 , 可使 中国和台文化在解决人娄 冲 合 。而 且道 教与 佛 教 之 间 , 教 文 化 与 世俗 儒学 文化 之 间也 讲 也 突 中 , 向世 界 , 使 世 界 认 识 中 国文 化 的和 台 精 神 走 并
【 键词】 合 关 和 和舍 文化 挑 战
中 国是 世 界 四大 文 明古 国之 一 , 着 悠 久 的 传 统 文 化 。儒 互 济 互 补 , 到 统 一 、 谐 有 达 和 家 文化 曾 是 中 国几 千 年封 建 社 会 官方 意识 形 式 ,但 随着 中 国
道 家创 始人 老 子 提 出 : 万 物 负 明 而抱 阳 . 气 以为 和 ” “ 冲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借鉴世界范围内人类文化的进步思想,从而使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这就需要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深层的自我批判和深度的自我反省,从而重新恢复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活的生命。
这个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过程时至今日仍在进行。
一、儒学面临的三大挑战 1.价值理想的挑战。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
它关系着人的生命存在和利益。
为了求索化解此五大冲突之道,追寻人类文化的出路和前景,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想,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如何恢复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防止土地沙化,计划人口生育,解决资源匮乏,预防疾病肆虐?如何应对社会危机,解决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的冲突和以逃离经济困难为主的新移民浪潮带来的紧张、冲突,以及战争、黑社会组织、恐怖组织、政治腐败等问题?如何协调人际冲突,化解道德失落、行为失范,制止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谋财害命、杀人放火等恶劣行为?如何医治精神的伤痛,消除苦闷、烦躁、悲哀、愤怒、压抑等紧张心绪?如何化解文明间的冲突,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容纳?这些,都是人们正在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与挑战,虽不能建构全人类共同的、一致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但可以确立一些各民族、各国家基本认同的规则、原则、原理及价值观念。
各民族、各国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否化解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的现实,这是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呼唤。
若以此为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来审视一切文化,则无所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绝对界限或优劣之分,也可以跳出传统与现代两极二分的固定框架,人们可以转换视角,用一种新的“融突论”的观念,来思考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
2.西方文明的挑战。
世界的近代化(工业化)首先是从西方起步的,与此同步的是世界化的殖民运动。
伴随着殖民化的武力侵略,殖民地国家的财富、资源、土地和劳动力遭到掠夺。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订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接着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订立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失去了大量资金、市场、原料和发展条件,使中华民族陷入屈辱、苦难的深渊。
在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中国的农业文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反省、检讨自己传统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利弊之后,实行了价值观念的转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 〕的对策。
这种转变是从器物层面的军事科学技术,而及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
但当时有识之士思考的核心,是如何救亡图存的问题,即如何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如何赶上西方国家以使自己不落后的问题。
冯桂芬主张以中学为本、西学为辅。
〔2 〕这种“本辅”论的逻辑引申必出现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的冲突:“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3〕这就是说,中国孔子之道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仅是其形而下层面的器。
这就是后来孙家鼐、张之洞等为回应西学挑战而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empirenews.page--] 中国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都是学西方、向西方追求真理的过程。
特别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对于传统儒家文化批判之激烈、言词之刻薄、情感之痛绝,是任何西方人的批判所望尘莫及的。
其批判所用的“武器”,又都是中国人从西方文化中学来的。
五四时期是用西方文化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又以“左”的思想为指导,批倒批臭“孔老二”。
这两次急风暴雨式的批判,两次革儒家思想的命,究竟使中国社会发展了多少?当人们从“文革”的灾难中走出而放眼世界时,又发现了中国在国力、科学技术、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于是又一次把注意力转向五四时期中西文化优劣比较的讨论,既企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又希望寻到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文化的捷径。
于是掀起文化的大论争,作为对外来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
3.现代化转型的挑战。
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949年以后,中国曾学习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工业文明,以建设现代化国家,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
“文革”后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等模式。
在文化上仍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和世界化转换,以适应现代化转型的需要,于是提出了种种主张。
就中西体用而言,有西体中用论,中西互为体用论,中西为体中西为用论;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选择继承,宏观继承,具体继承等等;就文化创新而言,有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扬弃、综合地创造;以及全盘西化论,儒学第三期发展,复兴儒学论,返本开新论等等。
这种种主张都有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但仍不能使中国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的转型。
其中固然有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种种复杂的内因外缘,也不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就这些主张的本身来说,都属于如何和怎样向现代化转型的方法或手段的探讨。
这种方法和手段与唐到宋初在外来印度佛教文化挑战下,对儒、释、道三教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和手段相比较,从文化整合的意义上说,名虽异而实则同。
其缺失是,都没有落到实处,因而并不能解决现实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冲突。
在方法和手段的背后,有一支“无形的手”,即价值观之手。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民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利益和需要及对客体主体化形式、价值合理形式的理解和诠释都不相同。
什么是应该肯定的、有价值的?什么是体用、本末?中学为什么应当为体、西学为什么应当为用?解释和理解应当以什么为标准?创造性转化,什么是创造、应转化出什么?综合创新,以什么为新?儒学应当复兴什么,以及返什么本、开什么新?判断这些问题,会随上述的不同而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因而很难取得一致的、统一的看法。
二、理论形态转生的周期儒学如何回应上述三大挑战?恢复儒学经学形态已经过时,延续儒学宋学形态也显迂腐。
无论是“旧邦新命”,还是“返本开新”,以及“综合创新”的现代新儒学,都是接着儒学宋学形态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及清代王夫之的气学的某一学来讲的,而没有超越。
[!--empirenews.page--] 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道德形上学存有论(本体论)的存有或本体,是超越经验的存有,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家的自我设定。
这是因为人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不具备把握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手段以及调整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现实力量。
当哲学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觉醒意识出现时,人便以自我异化的形式表现人与现实世界的本真关系,即以非人的、非现实的形式描述人的世界、现实世界,亦以绝对的、先在的形式表达相对的本性、理想的存有,以致非人的、非现实的、绝对的、先在的形式反过来又制约、支配人的、现实的世界和相对本性、理想存有。
这就是说,当人被融于对象世界,以客体或实体的形式呈现时,人便异化为非人,变为异在于人自身的外在力量,人反过来受自我异[1][2][3]下一页化的外在力量的主宰。
这种异化的存在,为哲学家建造人在人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所不具备或不可达到的需要、追求、理想提供了可能,把人的自我意愿、欲望、情感加诸形上学存有,以解释一切关于世界根据和原因的寻根究底的问题和人生的终极关怀。
从西方柏拉图的“至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中国宋明以来,程朱的理,陆王的心,张载、王夫之的气,以及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的本心(仁体),梁漱溟的意欲,贺麟逻辑意义的心,牟宗三的心体,冯友兰的理世界等,都是人的理想和愿望的给予。
形而上学存有论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观念的存在,具有自我设定的性质,所以古往今来,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形上学存有论。
各种形上学存有论都认为其对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可能世界的诠释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真理性、最终的正确性和绝对性,以别的形上学存有论为谬误,甚至为离经叛道、异端邪说,这样由道德的进路或通过道德实践而进至形上学,由道德性所见的心性本原,渗透至宇宙万物之本原,构成道德的形上学。
其实,在道德形上学转变中,也蕴含着形上学的道德化和道德的形上化。
把形上学导向道德问题,而偏离认知问题,有其偏颇;再者,道德的形上学会导致压抑人性,特别是个性的自由。
哲学形上学存有论,把人抽象化而失落了人,把人的现实世界的冲突抽象化而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
其实,凡是哲学都是讲人或包含人的内容的,都是讲现实世界或包含现实世界的内涵的,脱离人和现实世界的内容,何以讲哲学的生命智慧。
然而现代新儒家作为哲学形上学存有论所蕴涵的直觉本体思维方式,是一种从抽象原则出发而走向空虚玄想的思维方式;是肯定先在、预定世界而否定对待冲突的多样世界的思维方式;是脱离现实存在而追求彼岸存有的思维方式;是缺乏真实生活而尊崇异己外在权威的思维方式。
任何哲学思想理论,只要援入直觉本体思维的结构去解释和理解,自然的形上学、气的形上学、神学的形上学和道德的形上学之间,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都需要从先在、先定、绝对的自然、神、道德的抽象原则中展现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及未来世界。
现代新儒家要“开新”,要“创造”,要“转化”出民主、科学和法制,从心性“内圣”开出“新外王”,但无论是“直通”,还是“曲成”,他们都采取一种价值合理性的诠释,即一种精神理念和思想架构层面的形而上的理解,而不是采取一种工具合理性的解决。
新儒家的内圣心性之学中不可能直接给出“分解的尽理精神”和以“理性之架构”为形式的西方式的科学和民主。
在这种“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中,科学经验的外在知识无法在儒家传统中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在规定的内与外、德性主体与知性主体、道德与知识之间是一种体与用、本与末、第一义与第二义的统摄关系,忽视对概念心灵探求和知性主体的安立。
若依据这个基础来解决新外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此困难就在于有“闭门造车的情形”,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相脱离。
[!--empirenews.page--] 基于上述的检讨和反省,现代新儒学需要回到活生生的人生和现实社会中来,在接受、回应人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冲突中,实现儒学的新“转生”。
纵观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每一次从旧的传统文化思想、理论形态向新的文化思想、理论形态的“转生”,大体上是在三百年到五百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