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传承
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传承及价值观念拓展

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传承及价值观念拓展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它的独特性在于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更是在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卓越的表现与传承。
在中华文明中,传承的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技艺和技能,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人文精神传承与价值观念拓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而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传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文化流派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传承,这些文化流派中的哲学思想、道德标准、社会伦理等形成了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
这些文化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们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国的文化进步和社会进步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其核心思想为“仁爱、诚信、孝顺、忠诚、正义、谦虚等”,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家庭伦理、政治道德和组织规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些思想和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在现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在社会公德、家庭伦理、功利主义等伦理道德方面,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流派,其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而不同。
道家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精神,反对权威主义和商品主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现代社会,道家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对生命意义和自由和平有着深刻的启示,成为当代哲学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话题。
墨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又一流派,它的核心概念是“兼爱”,认为个人的利益必须为整体利益服务,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关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政治规范。
从上述文化流派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传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文化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国家甚至全球的共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析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它不仅体现了语言和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指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因此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分别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精神,它包括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准则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的思想体系。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中国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倡导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道德理念。
另一方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则是在表现和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例如,《红楼梦》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观感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诠释了人的意义,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品德塑造,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物质,经济利益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这导致了信仰文化的减弱和人情地义的淡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文精神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首先,人文精神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重视自我修养和品德塑造。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
其次,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是人文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信仰,唤起了人们对于感情和人情的关注。
在当代社会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往往忽略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重要的情感关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积淀,传统文化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愈发重要,既是保护人类文明的重大责任,也是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需要进行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如快速城市化、经济发展与文化冲突等。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和监督。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参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并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宣传,以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需要进行文化遗产传播。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导致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需要进行广泛的传播。
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演出和活动来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其魅力。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传播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
此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还需要注重教育和培训。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传统文化的传人,只有新一代人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和热情的投入,才能够有充分的动力去保护和传承。
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中,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另外,社会各界应该积极组织传统文化的培训班和工作坊,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专家和人才。
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也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然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旨在呼吁人们重新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上。
在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礼仪、尊重和谦虚。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尊重长辈和上级,还要尊重同辈和后辈。
同时,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的重要性也可视为人文精神的一种延伸,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提倡家庭和睦、和谐的关系。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体验可以从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
传统文化给予人们丰富的情感表达途径,如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表达和传递。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一直被视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画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而中国古典音乐也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音色,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诗词歌赋中的咏史抒怀、描写自然和抒发爱情的篇章,都是传统文化中情感的具体体现。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还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来体现。
宗教信仰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的宣泄。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都是传统宗教信仰的代表。
这些信仰系统中,都有崇高的价值观和情感寄托的方式。
例如,佛教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通过修行和祈福,人们可以实现自我提升和心灵的抚慰。
儒教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提倡仁爱和忠诚。
通过信仰宗教,人们可以找到情感上的寄托和认同,同时也能够在宗教准则的引导下,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经典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其源远流长,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国学经典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对教育中的价值观培养和思想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学经典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探究国学经典如何通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
一、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国学经典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是对中华民族智慧和思想的集大成,承载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
其次,国学经典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孟子》中强调仁爱、孝敬、忠诚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通过对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引导人们更好地秉持传统道德,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凝聚社会共识,建设和谐社会。
二、国学经典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品,领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等文学经典,不仅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更代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外,国学经典也可以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和《大学》中的教育原则等,这些经典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塑造其积极向上的人格。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此外,国学经典的传承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术研究。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递人文精神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更能够传递人文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之道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的价值观念。
这些精神内核正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基石,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优良传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传递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包括仁爱之心、家庭观念、孝道思想等等。
这些精神内核无论是对于个人的修养还是社会的安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仁爱之心使得人们更加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愿意关怀他人,乐于助人。
孝道思想鼓励人们尊重父母、孝顺长辈,形成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石。
这些人文精神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重要纽带。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务实,追求和谐。
中庸之道的理念告诉我们要稳中求进,寻求一个平衡的发展道路。
这个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追求和谐,就要求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这种和谐的精神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也能够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凝聚。
综上所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纽带,更是传递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传递仁爱之心、家庭观念、孝道思想等人文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团结,这些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递人文精神,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繁荣。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递人文精神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人文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然而,尽管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正在逐渐模糊。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我们有责任去弘扬和传承。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情感体验,也展示了我们的智慧和勤劳。
例如,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此外,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也是传达情感和表现审美的独特方式,它们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视人的内心修养和情感体验。
例如,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仁爱和中庸之道。
这些观念对于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互动至关重要。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倡导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和传递这些人文精神,我们可以培养起新一代民众的正确价值观和文化意识。
然而,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并不容易。
当前,我们面临着由于现代科技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传统习俗的逐渐流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电视、游戏和社交网络等现代科技的魅力,而忽视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把传统文化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中,让学生从小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斗门文化风俗礼仪

斗门文化风俗礼仪斗门的婚俗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
礼仪主要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回门”等。
二是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
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
三是与沙田民歌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斗门水上婚嫁”这一民俗“土”而有风情,她的价值在于:一、她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多元素的文化。
二、民俗价值高。
斗门水上婚嫁,是斗门特有的水乡习俗风情,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也是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不少侨胞在海外婚嫁,都模仿这种仪式,既得民俗文化的熏陶,也有亲情的乐趣。
三、具有较高的民俗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她每一项仪式都蕴含吉祥、美好的寓意。
婚礼过程,既是沙田民歌的艺术欣赏,又是快乐、感恩和孝顺情感的寄托与流露。
四、带动了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
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多年来,斗门水上婚嫁的一些习俗也逐渐影响到中山、新会等周边地区的水乡,为婚姻喜庆带来无穷乐趣。
20XX年6月,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文化在珠海斗门地区,捕捞禾虫、吃禾虫有着悠久的历史。
每年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这里大量成熟的禾虫便从稻禾、水草的根部冒出来,漂浮于水面,流入虎跳门水道,这些时段便是捕捞禾虫的黄金时期,被称为“禾虫造”。
据说,宋末元初每逢“禾虫造”,当地禾虫非常多,然而由于人们大多习惯吃鱼、虾、蟹等海鲜,对“其貌不扬”的禾虫不屑一顾,于是将捕获的禾虫用来喂鸭子。
后来,人们发现吃了禾虫的鸭子长得特别快,而且鸭子肉质鲜美,于是一些大胆的人就开始采用各种烹调方法尝试烹制禾虫菜肴,结果发现味道奇香,又可滋补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门,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传承
有时候不禁会想,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温润情怀?是小时候看到村子里热闹的水上婚嫁民俗,是记忆里家中长辈口耳相传的沙田民歌的旋律……传统文化,无形之间将传统内涵代代相传,而今,如何在当下再次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在斗门,传统文化植根这片土壤,古老情愫和文化传承在此演绎着新的故事。
民俗源自生活
如果要为斗门的传统文化生态勾勒出一张脸谱,那么水上婚嫁肯定是这张脸谱上经历百年而不褪色的油彩。
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根据《省文化厅关于组织开展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今年3-5月,省文化厅组织开展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评审工作。
经评审、检查和公示,全省共有4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获评为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其中斗门区莲洲镇凭“斗门水上婚嫁”,获评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我市唯一上榜的项目。
斗门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崖门、磨
刀门、鸡啼门、泥湾门和虎跳门都经过斗门,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珠三角流域典型的大沙田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生活着约15万的疍家人,疍家文化早已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之中。
据史料记载,明代已有疍民在斗门境内的大沙田地区生活。
《香山县乡土志》载:“水居则为民,今本邑三灶官久已奉载。
……至民顽悍,明初籍以为兵,实羁縻之术,非诱之向化也,故风俗习惯,究与土著不同。
清朝雍正七年,诏令民有能盖屋栖身者,许其在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以示一视同仁。
……人,以舟为宅,业捕鱼或编篷,濒水而居,谓之水栏。
”(见《辞言》:古代南方的水上居民。
也作“蛋”,今作“疍”。
)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便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
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咸水歌来贯穿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
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约。
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这里形成了一种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这项习俗的婚嫁程序繁复多样,共有“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汉家姐、梳头、祭龙王、松头等)、“花船迎亲”“渡水饭”“拜堂”“闹洞房”“回门”13项。
其中“花船迎亲”“祭
龙王”等程序与水环境不可分离,整个婚嫁的过程都贯穿沙田民歌的演唱,独具水乡风情。
这项民俗活动在文化价值、人文价值、艺术欣赏和审美价值以及学术价值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多年来,斗门水上婚嫁习俗通过婚嫁关系逐渐辐射到了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地区,其独特、传统的婚嫁方式深得群众喜爱。
斗门水上婚嫁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多元素的文化。
它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以及“疍家”文化的融会。
水上婚嫁于2007年3月29日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这项非遗,近年来斗门每年都会举办以斗门水上婚嫁为主题的集体婚礼,面向全球召集新人,演绎当地最古老最有民俗风味的婚嫁仪式,广受关注。
近来,白蕉镇南澳村已建立起了展示疍家文化的水上婚嫁民俗展示馆,未来还将在岸边打造婚嫁仪式13个环节的浮雕作品,让外来游客充分了解与疍家人相关的民俗文化。
岭南古迹中的民间艺术
由于斗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人文,滋养了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水上婚嫁、沙田民歌、曲艺、捉泥鱼、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等一批在文化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欣赏等方面,都是有着独到之处的文化遗产。
一年一度的斗门民间艺术巡游作为珠海十大文化名片之一,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在斗门举办,至今已举办了十四届。
民间艺术巡游以本地民俗为主打内容,提取具有代表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创新设计与编排,赵氏家族祭礼、锣鼓柜、醒狮、佛家拳、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等各具特色的表演方阵悉数亮相。
另外,为加强与外地文化交流,每届斗门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中,还邀请了其它省市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参与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让本地人民在了解更多民间艺术的同时,也能认识到民间艺术的珍贵性和必要性。
每次活动现场万人空巷,群众争相聚集到巡游路线两旁一睹风采,品味文化盛宴。
从20XX年起,斗门区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节,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疍家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复活,给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而这些民间艺术,大多都是源自日常百姓的生活,是斗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装泥鱼是斗门人在生产生活中衍生的主要谋生技能,七月三十装路香是当地水乡居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粤曲是糅合了唱作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等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是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斗门,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备受大家的喜爱。
当暮色晕染了西提公园郁郁葱葱的植物,显利乐坛逐渐热闹起来,锣鼓铿锵、粤曲悠扬。
粵曲带有一种时代的韵味和色彩,在井岸镇、乾务镇等不少社区曲艺社,村民们如同打卡般每天准时出现,吹拉弹唱乐此不疲,乐曲中传唱的流金岁月,似乎从未褪色。
目前,斗门区有民间曲艺团体54个,业余曲艺演员达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
井岸镇和乾务镇等。
斗门区是中国“曲艺之乡”,承载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地方戏剧也成为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最好的形式之一。
为了让曲艺事业被更多人所了解,目前全斗门区共有曲艺传承基地、传习所和展览厅95个。
未来,斗门区提出还将利用社区和公园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组织的中小型曲艺演出,每年不少于300场,让村居曲艺活动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