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说明书

参苓白术散说明书药品名称:参苓白术散成份: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规格:每袋装 6 克。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 6-9 克,一日 2-3 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 4 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作用:参苓白术散的配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脾胃、益肺气之功。
贮藏:密封。
包装:药用复合膜包装,每袋装 6 克,每盒 10 袋。
有效期:36 个月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一部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Z_____生产企业:企业名称:_____生产地址:_____邮政编码:_____电话号码:_____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参苓白术散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调理脾胃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参苓白术散金匮要略原文

参苓白术散金匮要略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参苓白术散
2.阐述参苓白术散的功效
3.详解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
4.分析参苓白术散在金匮要略中的地位
5.参苓白术散的现代应用
正文
一、介绍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为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一书。
该方剂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夹湿、气虚便秘等症。
二、阐述参苓白术散的功效
1.益气健脾: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为主药,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可改善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2.渗湿止泻:方中配以泽泻、猪苓等药材,具有渗湿利水、止泻固精的作用,适用于脾虚夹湿、水湿停滞导致的泄泻等症状。
三、详解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
1.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益气健脾。
2.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人参益气健脾。
3.茯苓:甘淡平,健脾利湿,渗湿止泻。
4.泽泻:甘淡寒,利水渗湿,止泻固精。
5.猪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助泽泻利水渗湿。
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
四、分析参苓白术散在金匮要略中的地位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书中记载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方剂。
参苓白术散作为其中的一方,历经千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五、参苓白术散的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的普及,参苓白术散在临床应用中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等疾病,疗效显著。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参苓白术散是中医药中的一个重要方剂,其主要由参、苓、白术、茯苓等原料组成。
参苓白术散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湿热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参苓白术散的功效和作用。
一、参苓白术散的成分和配伍参苓白术散由4味中药混合制剂组成,包括:1. 参: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补气养阴、益心脏、清热解毒等功效。
2. 苓:苓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主要用来利水除湿、化痰止咳,同时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3. 白术:白术是一种温和的药材,具有健脾益胃、固表止汗的功效。
4. 茯苓:茯苓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作用。
这4味中药组合在一起,能够达到充实脾胃、清热利湿的功效。
二、参苓白术散的主要功效1. 益气补脾:参苓白术散中的参和白术具有益气补脾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2. 清热解毒:参苓白术散中的参可清热解毒,对肠胃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如腹泻、恶心、呕吐等。
3. 利水除湿:茯苓和苓在参苓白术散中起到利水除湿的作用,可用于湿气病症,如水肿、小便不畅等。
4. 健脾养胃:茯苓和白术在参苓白术散中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有较好的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三、参苓白术散的具体作用1. 改善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体质问题,多因日常饮食不规律,过度依赖外食等原因引起。
参苓白术散能增强脾胃的消化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2. 清热利湿:中医理论认为,湿热体质是由脾胃虚弱引起的,而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提高体内湿气的排泄功能,从而达到清热利湿的目的。
湿热体质往往表现为痰多、口苦、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3. 利尿除湿:茯苓和苓具有利尿除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多余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水肿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心脏病等疾病引起的水液潴留。
4. 健脾养胃:参苓白术散中的茯苓和白术都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1kg、白术1kg、茯苓1kg、山药1kg、炒扁豆750g,莲子肉500g,薏苡仁500g,砂仁500g,桔梗500g,甘草1kg
【用法】
上为散。每次6g,每日2次,枣汤调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解】
本方健脾益气利咽,适用乳蛾、脾气虚弱证。症见咽部不适,微痒,或干燥,或有异物感,咯痰色白,面色少华,声音低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扁桃体肿大,充血较轻或不充血,挤压时有少许脓液,舌质淡胖,苔白润,6g,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人参10g,茯苓lOg,炙甘草6g,白术lO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每日 1剂,分2次服。功用:补气养血。主治:气血不足所致贫血,乏力等。
平时常服益气健脾类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等,可防止扁桃体炎发作。
【应用】
1.如见精神疲乏,手足冷,大便溏泄,舌淡苔白等阳虚症状,加制附子、肉桂温阳益气。
2.如气虚血弱,伴见贫血,面色无华等症,可选八珍汤合桔梗甘草汤,以八珍汤双补气血,桔梗甘草利咽祛痰。
3.如咽干,口干,饮水缓解,为气阴两伤,加生脉饮养阴利咽。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禁忌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禁忌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
它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禁忌。
先说说参苓白术散的功效。
它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等症状,参苓白术散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容易导致身体虚弱、乏力、面色萎黄等。
而参苓白术散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等药材,可以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气血得以生化,从而改善身体的虚弱状态。
其渗湿止泻的功效也不容小觑。
如果体内湿气过重,就容易出现腹泻、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
参苓白术散中的薏苡仁、白扁豆、茯苓等具有祛湿的作用,能够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缓解腹泻等症状。
在作用方面,参苓白术散对于慢性腹泻有着较好的疗效。
现代生活中,由于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因素,很多人会患上慢性腹泻,反复不愈。
服用参苓白术散可以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腹泻的情况。
它对于营养不良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吸收不良,会使人消瘦、抵抗力下降。
参苓白术散能够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身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
此外,参苓白术散还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
通过增强脾胃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然而,参苓白术散也并非毫无副作用。
部分人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口干、口渴的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其中的一些祛湿药物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导致体内津液一时相对不足。
一般来说,适当多喝水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还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疹等。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及时就医。
在服用参苓白术散时,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首先,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
因为感冒发热时,人体的正气都集中在体表对抗外邪,此时服用参苓白术散可能会影响感冒的恢复。
腹泻治疗名方系列(一)参苓白术散

腹泻治疗名方系列(一)参苓白术散1、简介参苓白术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腹泻的治疗。
它由参、苓、白术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健脾、固涩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参苓白术散的成分、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
2、成分参苓白术散的主要成分包括:•参: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可以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腹泻症状。
•苓:能够渗湿利水,具有消肿、利尿的作用,帮助减少腹泻的频率。
•白术:具有健脾消食、止泻的功效,可以改善腹泻的症状。
•桃仁:能够活血化瘀,有助于缓解腹泻引起的腹痛不适。
3、作用机制参苓白术散通过多个成分的协同作用,对腹泻症状起到综合治疗作用:•参苓白术散中的参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可以调节肠道蠕动和分泌,减少腹泻的发生。
•苓和白术具有渗湿利水的功效,可以帮助减轻体内湿气,改善腹泻症状。
•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于减少腹泻引起的腹痛不适,改善病情。
4、使用方法参苓白术散的使用方法如下:•一次剂量:一包(10克)。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包。
•使用时将参苓白术散倒入杯中,用温水冲服。
5、注意事项虽然参苓白术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项:•在服用参苓白术散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患者慎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参苓白术散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在使用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6、副作用参苓白术散属于中药方剂,通常副作用较小。
但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胃胀等症状,通常会自行缓解。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7、药物相互作用参苓白术散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包括:•利尿剂:与参苓白术散同时使用可能增强利尿剂的作用。
•其他中药:与其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同时使用可能增加药物效果。
在使用参苓白术散前,请告知医生您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参苓白术散的配方和各药的用量

参苓白术散的配方和各药的用量
叶阳|医师中医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病情分析:你好,参苓白术散的组成如下: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炙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
指导意见:参苓白术散的主要功用是补脾胃,益肺气,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湿,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者。
西医诊为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附件炎、气管炎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均可以此方治疗。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6-05-2020:49:32。
参苓白术散功效与作用

参苓白术散功效与作用参苓白术散,又称为苓术散,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方剂。
它由参、苓、白术三味药组成,具有宽中理气、利水消肿的功效。
参苓白术散在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腹泻便溏、水肿等症状的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一、参苓白术散的成分及功效1. 人参:人参具有滋补强壮、升阳益气的功效。
它可以补充人体的精气神,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 苓草:苓草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积的作用。
它可以舒缓胃肠道的不适症状,改善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的情况。
3. 白术:白术味甘,性平,有健脾胃、渗湿的作用。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消化功能,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泄泻等症状。
二、参苓白术散的主要作用1. 补脾健胃:参苓白术散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少体内的水分潴留,从而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
尤其适用于面部浮肿、肢体水肿等症状。
3. 调节肠胃功能:参苓白术散可以改善肠胃的蠕动功能,防止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泄泻等症状。
同时具有缓解腹痛、腹胀等不适感的作用。
4. 抗炎止痛:参苓白术散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用于胃炎、肠炎等炎症引起的痛苦。
它可以缓解不适感,减轻炎症反应。
三、参苓白术散的适应症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疲倦等症状。
参苓白术散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2. 腹泻便溏:腹泻便溏是指大便次数过多,质地稀薄,常伴有腹痛、腹胀、脱水等症状。
参苓白术散可以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便溏,增强肠道的吸收功能。
3. 水肿:水肿是指体内的水分潴留在组织间隙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浮肿、肢体水肿等。
参苓白术散可以利尿排水,减少体内水分,缓解水肿症状。
4. 胃炎、肠炎:胃炎、肠炎是指胃肠道的炎症,常伴有胃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典中药材:白扁豆
炮制: 白扁豆: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白扁豆: 取净白扁豆,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 微黄色具焦斑。用时捣碎。
药典中药材:白扁豆
性味: 甘,微温。归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白扁豆
功效: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 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 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建脾化湿。用于脾虚 泄泻,白带过多。
药典中药材:人参
性状:
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 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 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 甘。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 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长1~6cm。表面 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 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 乱,有较明显的疣
注意: 孕妇慎用。
药典中药材:砂仁详解>>>
砂仁
药典中药材:砂仁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 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 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典中药材:砂仁
性状:
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 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 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 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 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 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 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 表面棕红色
药典中药材:砂仁
性状:
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 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 味辛凉、微苦。海南砂:呈长椭圆形或卵 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 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 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 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 2mm。气味稍淡。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性味: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 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 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 肿。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用法: 9~30g。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功效: 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药典中药材:莲子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莲子
存储: 置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详解>>>
薏苡仁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 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 质,收集种仁。
药典中药材:莲子
炮制:
略浸,润透,切开,去心,干燥。本品略 呈类半球形。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 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棕褐 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种 皮薄,不易剥离。子叶黄白色,肥厚,中 有空隙。气微,味微甘、微涩。
药典中药材:莲子
性味: 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药典中药材:莲子
参苓白术散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参苓白术散配方详解>>>
参苓白术散 ShenlingBaizhuSan
药典中成药:参苓白术散配方详解>>>
配方: 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 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 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 甘草100g。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性状:
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 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 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 有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 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 粉性。气微,味微甜。
药典中药材:薏苡仁
炮制: 薏苡仁:除去杂质。麸炒薏苡仁:取净薏 苡仁,照麸炒法(通则0213)炒至微黄色。 本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表面徽黄色。
药典中药材:人参
用法: 3~9g,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 2g,一日2次。
药典中药材:人参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药典中药材:人参
注意: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药典中药材:茯苓详解>>>
茯苓
药典中药材:茯苓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 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 “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 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 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 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 “茯苓块”和“茯苓片”。
药典中药材:白扁豆
用法: 9~15g。
药典中药材:白扁豆
存储: 置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莲子详解>>>
莲子
药典中药材:莲子
来源: 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秋 季果实成熟时采割莲房,取出果实,除去 果皮,干燥。
药典中药材:莲子
性状:
本品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8cm, 直径0.8~1.4cm。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 和较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 棕褐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 种皮薄,不易剥离。子叶2,黄白色,肥 厚,中有空隙,具绿色莲子心。气微,味 甘、微涩;莲子心味苦。
药典中药材:白术
性味: 苦、甘,温。归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白术
功效: 徤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 自汗,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白术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白术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山药详解>>>
山药
药典中药材:山药
药典中药材:人参详解>>>
人参
药典中药材:人参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 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 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 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 海”。
药典中药材:人参
性状: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 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 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 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 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 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 而弯曲,具不: 照麸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本品形 如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切面黄白色或微 黄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味: 甘,平。归脾、肺、肾经。
药典中药材:山药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 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 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 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 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 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 “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 药,置淸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 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 习称“光山药”。
药典中药材:山药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 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 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 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 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 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 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 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状: 淡、微酸。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 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 白色或黄白色。
药典中药材:山药
炮制:
山药:取毛山药或光山药除去杂质,分开 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切片 者呈类圆形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 色,质脆,易折断,切面类白色,富粉性。 山药片:取山药片,除去杂质。为不规则 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 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麸炒 山药取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 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 淡红色或淡棕色。
药典中药材:茯苓
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 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味: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药典中药材:茯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 安,惊悸失眠。
药典中药材:砂仁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药典中药材:砂仁
性味: 辛,温。归脾、胃、肾经。
药典中药材:砂仁
功效: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 油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砂仁
用法: 3~6g,后下。
药典中药材:砂仁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桔梗
性状: 皮部黄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微, 味微甜后苦。
药典中药材:桔梗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皮多已除 去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黄白色,较窄; 形成层环纹明显,棕色;木部宽,有较多 裂隙。气微,味微甜后苦。
药典中药材:桔梗
性味: 苦、辛,平。归肺经。
性状:
毛山药: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 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 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 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 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 酸,嚼之发黏。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 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 粉性。气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