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处理2700字
骨科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并脊柱结核诊疗分析专题报告

骨科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并脊柱结核诊疗分析专题报告手术部位感染(SSl)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指在无内置物材料30d内或有内置物材料手术12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的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及邻近器官和组织间隙的感染。
临床上,脊柱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45.2%),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31.4%),其他常见的致病菌还有肠球菌、大肠杆菌、消化链球菌等。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1例脊柱内固定术后SSl合并脊柱结核患者,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腰痛伴间歇性左下肢疼痛、麻木4个月”于2016年2月29日入院。
患者平素体健,否认外伤史、手术史、传染病病史,预防接种不详。
入院后脊柱全长X线片显示腰椎退行性变并退行性侧凸畸形(图1);X线胸片示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两侧肺野透亮度正常,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图2);腰椎MRl冠状位显示腰椎侧凸畸形、L3椎体向左滑脱,矢状位及轴位显示L3/4与L4/5水平椎管狭窄及神经根受压(图3)。
•I后AH∙α01t∙∙331M♦RHY∙MK∙∙∙∙∙H∙,*■R s∙∙∙∙∙u∙∙∙∙y・■∙sAig∙woa∙d∙∙QMjn∙92∣hc=af*∙G年aiAτs*∙∙∙∙∙.∙*nq∙入院后诊断:(1)腰椎椎管狭窄症(L3∕4,L4/5);(2)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
于2016年3月5日在全麻下行L3/4椎管减压、L3/4与L4/5椎间隙椎间融合器置入、T1O~S1后路推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术中出血约8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800ml,自体血回输约600ml。
术后第4天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由术前7分下降到3分,负压引流管24h计量20ml血性液体,手术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术后12d拆线,拆线后2d出现切口近端裂开(约3CM长),可见淡黄色清亮渗出液,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局部无红、肿、热、痛,无发热、盗汗、纳差症状,大小便正常。
脊柱手术后并发严重椎管内感染的原因及治疗

脊柱手术后并发严重椎管内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并发严重椎管内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脊柱手术后并发严重椎管内感染的原因,5例中4例行切开清创引流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从中总结出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结果5例感染均获治愈,1例遗留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轻度障碍。
结论①椎管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②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无菌观念不强,术后处理不当是引发椎管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明确原因,严于防范,才能防患未然;③患者卧床制动,全身支持治疗,大剂量敏感的可透过血脑屏障抗生素的应用及局部合理用药,尤其是伤口清创引流等综合处理才能避免严重后果。
【关键词】感染;脊柱;手术后并发症脊柱手术并发深部感染以椎间隙相对多见,而有关椎管内感染的报道不多。
因感染位于椎管内,易产生脓肿,压迫脊髓,治疗非常棘手,如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有植骨块及内固定物置入,处理更加困难。
笔者自1990年起曾遇到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行1083例脊柱手术,其中5例并发严重椎管内感染,发生率约0.46%。
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25~67岁,平均44岁。
脊柱骨折3例,其中T121例,L22例,均已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L3~4间隙贯通伤1例;L4-5椎间盘摘除术1例。
术后发生早期感染4例,迟发感染1例[1]。
临床均表现为发热、畏寒、颈抵抗、腰部持续疼痛、伤口周围压痛等症状。
5例均有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例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1例硬脊膜损害并发脑脊液漏,持续性头痛。
X线检查早期均未见异常。
白细胞数增多,核左移;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
5例均经椎管内穿刺及细菌培养阳性而确诊,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大肠埃希氏菌1例,峰房哈夫尼亚菌1例。
5例中4例经再手术证实感染波及两个节段1例,三个节段2例,四个节段1例,均为硬膜外感染,其中2开有脓肿形成。
脊柱矫形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伴发双下肢不全瘫一例

浙江临床医学2019年3月第21卷第3期·414·后路矫形内固定已成为改善脊柱畸形、控制侧凸进展的重要手术方式。
但其术后远期并发症不容忽视。
其中,矫形术后迟发性感染是脊柱外科医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通常起病隐匿,较难及时诊断,发病时会表现为局部疼痛,伤口破溃,脓肿或窦道形成,甚至内固定失败等[1]。
文献中报道的脊柱矫形术后迟发性感染发生率为1.7%~6.9%[2]。
目前,由于矫形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而导致内固定松动并引起神经组织损害的迟发性感染病例罕见。
本文报道脊柱矫形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引发双下肢不全瘫1例。
1 临床资料1.1 脊柱侧凸的诊治情况 患者女,17岁,3年前因先天性多节段胸椎半椎体畸形伴脊柱右胸侧弯畸形收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体格检查:体型瘦,剃刀背畸形,右肩高于左肩,胸背部凹侧塌陷伴软组织萎缩,四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肌力、肌张力及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
X 线显示:多节段胸椎半椎体畸形,主胸椎右侧凸Cobb 角:134°。
MRI 示脊髓形态及信号无明显异常。
行Halo 头环-重力牵引3个月后,接受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凹侧胸廓成形术(T 1~L 3,内固定系统:钉棒系统,Legacy+TSRH,美敦力,美国)。
术中全程神经电生理检测未见波幅异常,术中唤醒示双足活动良好。
术后予以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治疗。
术后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
术后6d 拔除引流管并停用抗生素。
术后1周复查全脊柱正侧位X 线片及CT 示内固定在位,术后Cobb 角76°,矫正率43.3%,遂予佩戴支具保护下坐立及行走。
术后2周伤口甲级愈合出院。
术后3、7个月随访均显示内固定在位、骨质融合良好,矫形效果维持正常。
1.2 迟发性感染伴发不全瘫的诊治情况 术后3年,患者因“伤口近端破溃有脓液2个月,下肢乏力1周余”再次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
入院时,患者体温正常(36.5℃)。
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

脊 柱 内 固定 术 后急 性 感 染 为 广 大 骨 科 医 生 所熟 知 。脊柱 内 固定 术后 迟 发 性 感 染 是 脊 柱 内 固定 融 合 术 晚 期 并 发 症 之
1 发 病 率
对于 脊柱 内 固定术 后 迟发性 感染 的发 病率 , 家报告 不一 。 各 等C3 3报告 9 5例 行 C 内 固定 术 的患 者 中无 1例 深部 感 D 染 。G i r 等 】 道 5 ud a e 报 2例 行 C D内 固定 术 的患 者 中发 现 2例 迟 发性 深部组 织感 染 。S n 出诹 】 道 52例 C 报 8 D内 固定术 后 病人 中有 4例迟 发性 感染 , 发病 率 不到 1 ; ok报告 12例 % Co 8 特发性 脊柱侧 弯行 器械 内 固定 的患 者 中有 3例 因迟 发性感 染 而 行 不得不 取 出 内 固 定 器 械 , 病 率 为 1 7 6。R cad 报 道 发 . %C 3 i rs h 1 5例特 发性脊 柱侧 弯行 " R 9 I H矫正 术 ,0例发生 迟 发性感 染 , ' S 1 发 病率 约 6 7 . % J 。一般认 为 , 其发 病率 为 1 -6 7 % . %。
一
性 感 染 [, 8。 1 ,3 2 2 2 感 染 来 源 . 当 前 , 于 迟 发 性 感 染 的 来 源 有 2种 不 同 的 观 点 。 He e 关 g.
,
由此 并不 常 见 , 其诊 断 缺 乏 特 异 性 线 索 。脊 柱 内 固定术 后
迟 发性 感染 是 指 脊 柱 内 固 定 融 合 术 后 经 过 一 段 正 常 的 康 复
保留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术后感染的体会

保留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术后感染的体会我曾经因为胸腰椎问题接受了内固定治疗手术,然而术后不久我却遭
受了感染的困扰。
这段经历给了我深刻的教训,并让我明白了治疗过程中
各种细节的重要性。
医生告诉我,我的手术创口处被感染了。
他解释说,手术后感染是一
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引入的细菌或外部环境中的感染
源造成的。
他建议我及时开始抗生素治疗,并给我提供了一些预防感染的
方法。
我立即开始了抗生素治疗,并严格执行了医生给我的清洁和护理指南。
我每天定期清洗伤口,并用干净的纱布进行包扎。
同时,我也避免了与他
人的紧密接触,并且避免剧烈的运动。
虽然这段时间内的康复过程较为困难,但我坚持不懈地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
经过几个星期的抗生素治疗和艰苦的康复,我的感染最终被成功控制
住了。
我感到十分庆幸,因为感染的严重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可能会
对我以后的康复产生严重影响。
但同时,我也为自己在术后康复阶段中曾
犯下的一些错误感到后悔。
首先,我没有重视伤口的清洁和护理。
在我感染之前,我从未想过伤
口可能会成为病菌滋生的场所。
我没有及时清洗伤口,也没有保持它的干
净和干燥。
这种轻视给了细菌侵入的机会,最终导致了感染的发生。
最后,我没有完全遵守医生的建议。
医生给了我一些预防感染的方法,但我并没有完全遵循。
例如,我在术后恢复期间未能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
食均衡。
这使得我的免疫系统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更加容易感染。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作者:王荣强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其中12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现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导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结果本组12例行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且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给予患者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生素治疗,并适当的给予患者手术引流是减少脊柱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脊柱手术;感染;原因为探讨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脊柱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对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中并发术后感染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中并发术后感染的12例患者,其感染发生率为7.5%;其中男7例,女5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年龄43.4岁;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伤区周围压痛、畏寒、颈抵抗、发热等症状;经X线检查,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异常现象,经血液血检查患者均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阳性、核左移等症状;经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患者均呈阳性;经穿刺及细菌培养,本组12例患者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均可确诊为术后并发感染。
1. 2 方法本组12例患者均行切开清创治疗,并给予患者引流术治疗,将坏死物及炎症肉芽组织清除,并给予患者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生素治疗。
2 结果本组12例行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且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相对于其他矫形手术脊柱手术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感染的细菌源较多,常见的细菌源有以下几种:①伤口处有细菌残留;②近邻炎症组织蔓延;③伤口或引流管发生逆向感染;④术野区发生人为污染;⑤手术期间空气中细菌溅落;⑥血源性感染[1]。
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的治疗分析

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的治疗分析
赵武斌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年(卷),期】2010(004)002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疾患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8例胸腰椎疾患行脊柱内固定术后并发迟发性感染患者进行内固定物取出、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抗感染等治疗.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2~28个月,均无窦道再形成,2例
除腰部残留轻微疼痛外,其他病理性疼痛消失,X线片及ESR、CRP均正常.术前及术中脓液取样行细菌培养,培养时间延长至7 d以上,其中10例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3例微球菌、2例粪链球菌、3例无菌生长.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由致
病菌弱细菌所引起,发展慢且较局限.通过内固定物取出、病灶清除、持续灌洗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总页数】2页(P166-167)
【作者】赵武斌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治疗妇产科感染以及预防妇科手术后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颅后窝手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及治疗
3.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的治疗分析
4.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治疗联合伤椎置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手术疗效分析5.显微镜辅助下联合脊柱内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的治疗分析

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的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后感染原因与治疗对策。
方法对11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其中急性感染3例,迟发性感染8例,按感染类型,给予相应的处理。
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伤口均愈合,切口愈合后未见复发,脊柱骨质无影像学改变,无神经症状加重发生,仅2例出现劳累后腰腿痛,休息后可缓解,不影响日常生活。
结论病灶切开引流、病灶清创缝合、内固定取出、灌洗引流辅以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感染;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椎体变形错位、骨折块突入椎管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在骨科经常遇到,老年人群腰椎滑脱、腰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症临床发病率也较高,严重的需手术治疗。
伤口感染是脊柱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为3.2%~5.5%[1],所以术后感染是脊柱外科医生不容忽视的一大并发症,如何早期诊断和正确有效治疗是我们必须急需解决的难题。
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我院共收治11例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感染患者,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6±20.4)岁。
胸腰椎骨折7例,颈椎管狭窄症2例,脊柱侧弯1例,腰椎滑脱1例,3例术后2周内并发感染、8例术后2周以上并发感染。
1.2 临床表现3例急性感染患者术后3~7 d出现伤口疼痛加重,伤口有明显压痛和扣击痛,2例患者伤口表现为红、热、肿、痛,1例患者伤口有炎性有渗出物。
所有患者体温可高达38.5℃~40.0℃,初期表现为弛张热,1例出现稽留热。
均出现白细胞增高,白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与比例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
8例迟发性感染的患者脊柱手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数周后,出现感染,临床表现为手术伤口部位不适、隐痛、酸胀、局部发红、包块、搔痒。
5例患者最终皮肤破溃、形成窦道,3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低热、纳差等,体温均未超过3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
处理2700字
【摘要】探讨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后深部感染的特点与治疗方法。
[方法]对3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和细菌学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
根据发生感染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感染12例,迟发性感染24例。
[结果]早期感染一般伴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脓液培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力强的细菌,迟发性感染一般无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不升高,ESR升高,脓液培养主要为类白喉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力较弱的皮肤正常菌群。
早期感染患者予以清创、持续冲洗引流。
除3例反复清创无效,将内固定取出以外,其余内固定均予保留。
迟发性感染者予以内固定取出、清创、持续冲洗引流。
经上述治疗后仅1例患者早期深部感染迁延不愈致椎体骨髓炎,术后3个月伤口再次出现流脓,其余均愈合。
[结论]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后早期感染及迟发性感染的发生机理可能存在差异。
早期感染由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累及范围广。
而迟发性感染由致病力弱的细菌引起,发展慢且较局限。
对早期深部感染可以保留内固定行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引流,多次清创无效,感染控制不佳则需要早日将内固定取出,以免炎症扩散。
而迟发性感染则需取出
内固定,否则难以消除炎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1999年10月~2021年10月,作者共收治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AF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28例,腰椎滑脱RF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8例。
男28例,女8例,年龄18~62岁,平均34岁。
窦道发生的时间距第1次手术的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14个月;窦道出现后距第2次手术的时间为20d~2个月,平均1个月。
1.2治疗方法36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均无发热,原手术切口和窦道处无红、肿、热、痛,有较稠的灰白色脓性物不断由窦道排出,未见内固定物顶压磨破皮肤。
血常规白细胞在4~8×109/L,中性粒细胞为50%~75%,血沉为15~30mm/h。
脊柱X线片未见椎体破坏,椎间隙正常。
36例患者在术前及术中分别取样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培养时间延长为7d以上,12例为微球菌,16例为粪链球菌,8例无菌生长。
起初的6例病人通过抗炎、引流或持续冲洗的方法控制感染、闭合窦道而能继续保留内固定物。
其中2例经抗炎、窦道搔刮治疗15d,脓性物无减少而行切开清除肉芽组织和脓性物,并置双管持续冲洗引流,术后半月窦道仍不闭合而转行内固定取出术,2周后窦道闭合,随访半年无复发,另外4例行抗炎、窦道搔刮治疗20d,窦道闭合出院,但分别在1、3个月后复发,取出内固定后窦道闭合,随访10个月无复发。
在前6例治疗经验基础上,作者对以后遇到的30例此类感染患者均采取积极地先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后并置双管持续冲洗引流3~7d,取伤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
同时应用广谱抗生
素,作者选择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罗氏
芬)2.0g,静点,12h/次。
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回报后调整抗生素。
静点抗生素使用时间12~40d,平均22d;出院后口服抗生素2周。
抗生素停用指征为体温正常,连续3次复查血常规、ESR及CRP均为正常。
2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感染均获得治愈。
随访4个月~1.5年无复发,除3例腰部残留轻微疼痛外,其他病理性疼痛消失,ESR、CRP均正常。
X线片复查骨折椎体矫正高度无丢失,腰椎滑脱无复发。
术前36例患者中的26例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4例、混合感染7例,大肠杆菌感染3例,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感染各1例。
3讨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1年以上在原手术部位出现窦道流脓的现象称迟发性感染,是后路内固定手术一种少见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约1%~6.7%[1,2]。
关于细菌的来源目前认为有2种可能:(1)在第1次内固定物植入时,一些低毒细菌污染伤口,经过一段冬眠期后活化引起感染。
国外有报道清洁骨科手术伤口细菌培养结果显示58%阳性,认为是皮肤正常菌落丛在手术时导入伤口内。
Schofferman[3]等报道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低毒类白喉菌感染;(2)血源性感染。
本组36例在第1次术后至窦道出现前这段期间内均未询问出有明显的全身性或其他局部感染的病史,其细菌很可能来源于第1次手术中的污染。
迟发感染早期诊断较困难,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而且椎旁深部组织的感染并未累及骨组织,往往被临床医生忽视。
只有当迟发感染发展到有局
部肿块、窦道形成、流脓时,才易做出诊断。
本组36例患者就诊时都已形成窦道,无1例在发病早期即得以诊治,均错过治疗的最好时机。
Viola等[4]指出迟发感染的诊断有2大线索:(1)脊柱内固定术患者经过一段正常的恢复期之后出现疼痛或疼痛加剧;(2)多数患者ESR升高。
Jonsson等[5]也报道ESR升高。
故认为ESR升高可作为诊断迟发性感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组有23例CRP升高,说明其对迟发感染有一定意义。
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可作为诊断和选择药物的依据。
本组36例中26例在应用抗生素前培养出细菌,若早期就开始应用抗生素,一般很难获得阳性结果,故而影响药敏实验。
因此,提示早期应用超线药物,将是早期用药原则,在药敏实验结果报出后立即调整抗生素。
作者认为对早期深部感染可以保留内固定行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引流,多次清创无效,感染控制不佳则需要早日将内固定取出,以免炎症扩散。
对迟发感染治疗的重点是取出内固定物,因为低毒性细菌引起的炎性反应在内置物周围形成一层多糖蛋白复合物的生物膜屏障,降低了WBC的吞噬杀菌作用,也阻碍了抗生素的作用。
为防止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形成,要有完善的预防措施:(1)术前做好充分准备,严格无菌操作;(2)减小手术创伤。
复位是最好的减压,手术减压要以充分、有效且尽可能减小创伤为原则,骨膜下剥离棘突、椎板以减少肌肉的损伤和出血;
(3)尽量减少手术切口的暴露时间,经常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4)关闭切口时要放置引流管不能留有空腔;(5)根据骨折的形态
和骨折固定的可靠程度,正确指导患者行早期腰背肌功能锻炼;
(6)适时取出内固定物;(7)及时复诊,早期诊断。
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微创及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如果内固定取出后患处畸形进行性加重或疼痛加剧,则考虑行翻修术,重新装入内固定。
但要在感染治愈一定时间后施行,以免感染复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