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判断、填空

1、庄子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的概念的讨论,以及对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

2、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等概念,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3、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

4、中国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是郭熙建立的,代表作是《林泉高致》。

5、魏晋南北朝艺术这种“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

6、明清园林美学

明清园林美学,重意境,强调“境生于象外”,即境不仅有象,不仅有景,而且还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影,要有形影声光的交织。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以下两点:

①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②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7、涤除玄鉴

涤除,就是洗垢除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

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关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的命题包含两层含义:

①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②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三、简答

8、孔子的“兴、观、群、怨”

孔子,春秋时期儒学家。美作为一种精神愉悦,她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的学说。

(1)兴,即感发意志,托物兴辞。也就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精神感动奋发,这和诗歌的审美形象是分不开的。

(2)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观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观志。从诗中可看出诗人之志、。

(3)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4)怨,即怨而不怒。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9、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家们提出的美学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具体如下:(1)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过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

(2)概括当时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美学范畴,如风骨、隐秀、神思等。

(3)魏晋南北朝美学家自己还提出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命题,得意忘象、声无哀乐、写照传神、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

10、元气论

由东汉时期的儒学家王充提出。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天地万物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因为她们各自秉承的元气厚薄精粗不同。

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秉承元气而生,只是人所秉承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所以人有智慧。也正因如此,人所秉承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恶贤愚的不同。

王充的元气论是和当时汉代的官方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他反对将道德属性强加于天地,反对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天道自然。

11、刘勰论“神思”的主要内容

刘勰,魏晋时期美学家。神思,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所谓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具体有如下几点:

(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

(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

(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外物的感兴。

(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

(5)每个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

四、论述

12、以具体的美学家及美术作品论述“逸品”的内涵。

“逸品”一词最早出现在品评茶艺,《梁书》曾记载“帝六艺备贤,棋登逸品”。但是,以“逸”字品评文艺却有着较早的渊源。受玄学的影响,魏晋以来的士人追求一种顺天应人,逍遥不拘的生活,这反映在审美上,则欣赏一种逍遥、不拘、幽隐、秀丽地美,这都是“逸”的题中之义。

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逸品在唐朝时才被引入书画领域。唐代的李嗣真首次将“逸”作为品第来评价艺术造诣,其在《书后品》中将书法分为十等,逸品最早,下下品最次。就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逸品的最好写照。

其后,唐代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神品最高,逸品最次。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景玄并鄙夷逸品,反而有点像将逸品单独拿出来叙述一般,“逸品者,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也就是说,这些作品都洒脱自如,不拘一格,自有一股气韵流溢其间。

重新调整“逸、神、妙、能”四品地位,将“逸品”一跃升为至高境界的,

是北宋的黄休复,他在《益州名画录》内开门见山地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四品在他看来,是不断超越的:

所谓能格,即指画家技法熟练,能将艺术对象精细描绘,形象生动。

所谓妙格,则远不止如此,这个境界地艺术家们,就像庖丁解牛一般,已不受技巧的限制,达到“自心付手、曲尽玄微”的水平。

所谓神格,“天机高远,思于神合,创意立体,秒合化权”,就如庄子所说那样,“以神合天”,主体进入“物化”之境,与对象合一,充分展现出物象的精神气韵。

所谓逸品,那就不再是技法的超越,也不是仅仅强调传神,而是更留心的写意,是“以形写神”到“以神写趣”的转变。这时的艺术家们,以不屑于称量规矩,而是摆脱种种甜熟的艺术形式,自辟蹊径了。

黄休复以后,只列“神、妙、能”三品,再无逸品。但两宋时期对逸品的崇拜,却在文人士大夫的画论、画史中得以发扬,两宋的逸品,更重视文人气质和文人意趣,极力追求诗画合一,平淡天真,展现个人的审美意趣。

元代是逸品画盛行的时代,这时的逸气说,得以在理论上得到深化。倪瓒在《题自画墨竹》中说,自己绘画仅仅为了“写胸中之逸气”。

至元代以后,中国的文人画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徐渭的怪,郑板桥的痴,八大山人的狂,足以代表当时的风范,而逸品的内涵也没有以前那么深远,自不在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