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链白皮书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白皮书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探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农产品质量和保护环境。
我们将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农业领域的现状和挑战,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相信物联网技术将为农业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发展。
1. 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而现代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劳动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
物联网技术通过将传感器、通信设备和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解决方案。
2.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它包括传感器、通信网络、数据存储和分析等组成部分。
传感器可以感知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
基于这些数据,农民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状态,及时采取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3. 农业领域的现状和挑战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短缺和农药残留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的质量。
农业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4.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4.1 农田监测和灌溉控制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湿度等参数,帮助农民了解农田的状态并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灌溉系统自动控制灌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2 养殖管理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养殖场的管理,监测动物的健康状况、饲料的消耗和环境的变化等。
通过这些数据,农民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养殖效益和动物福利。
4.3 农产品追溯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追溯,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引言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以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为核心,结合五个主要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创新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流通环节管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推动农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正文:1.创新农业科技1.1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合作1.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发展1.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1.4鼓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1.5引导农民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2.提升农业生产效率2.1优化农田管理2.2推广先进农业设施2.3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2.4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2.5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支持3.加强流通环节管理3.1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3.2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3.3推动农产品标准化与认证3.4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3.5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4.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4.1加强农药、农兽药使用管理4.2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4.3推动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4.4加强农产品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4.5鼓励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5.推动农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5.1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5.2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5.3发展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5.4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5.5建设农产品交易电子平台总结: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创新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流通环节管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推动农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
引言: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的关键环节。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农业产业链合作与联盟方案手册

农业产业链合作与联盟方案手册第1章引言 (3)1.1 农业产业链合作背景 (3)1.2 联盟构建意义与目的 (3)1.3 手册使用指南 (3)第2章农业产业链概述 (4)2.1 产业链概念与构成 (4)2.2 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4)2.3 农业产业链发展趋势 (5)第3章合作机制与政策环境 (5)3.1 农业产业链合作机制 (5)3.1.1 合作机制概述 (5)3.1.2 合作机制的构建 (5)3.2 国家政策支持与合作指导 (5)3.2.1 国家政策支持 (5)3.2.2 合作指导 (6)3.3 地方政策与实践案例 (6)3.3.1 地方政策 (6)3.3.2 实践案例 (6)第4章联盟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 (6)4.1 联盟组织结构设计 (6)4.1.1 联盟层级结构 (6)4.1.2 联盟专业委员会 (7)4.2 联盟成员职责与权益 (7)4.2.1 联盟成员职责 (7)4.2.2 联盟成员权益 (7)4.3 联盟运作模式与激励机制 (7)4.3.1 联盟运作模式 (7)4.3.2 激励机制 (8)第5章产业链上游合作方案 (8)5.1 种业合作与发展 (8)5.1.1 合作目标 (8)5.1.2 合作内容 (8)5.1.3 合作方式 (8)5.2 农资供应与质量控制 (9)5.2.1 合作目标 (9)5.2.2 合作内容 (9)5.2.3 合作方式 (9)5.3 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 (9)5.3.1 合作目标 (9)5.3.2 合作内容 (9)5.3.3 合作方式 (9)第6章产业链中游合作方案 (10)6.1 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 (10)6.1.1 合作目标 (10)6.1.2 合作内容 (10)6.2 农产品加工与储运 (10)6.2.1 合作目标 (10)6.2.2 合作内容 (10)6.3 信息化建设与数据共享 (10)6.3.1 合作目标 (10)6.3.2 合作内容 (10)第7章产业链下游合作方案 (11)7.1 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1)7.1.1 市场细分与定位 (11)7.1.2 营销策略制定 (11)7.1.3 品牌建设与传播 (11)7.1.4 合作模式摸索 (11)7.2 物流配送与渠道拓展 (11)7.2.1 物流配送体系优化 (11)7.2.2 渠道拓展与布局 (11)7.2.3 供应链协同 (11)7.2.4 冷链物流建设 (11)7.3 消费者需求与市场反馈 (11)7.3.1 消费者需求研究 (12)7.3.2 市场反馈收集与分析 (12)7.3.3 售后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12)7.3.4 市场动态监测 (12)第8章产业链金融服务与合作 (12)8.1 农业信贷与保险服务 (12)8.1.1 农业信贷服务 (12)8.1.2 农业保险服务 (12)8.2 产业链融资与投资 (13)8.2.1 融资渠道与方式 (13)8.2.2 投资策略与合作 (13)8.3 金融风险管理与防范 (13)8.3.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3)8.3.2 风险防范与应对 (14)第9章跨界融合与合作创新 (14)9.1 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14)9.1.1 发展趋势 (14)9.1.2 主要形式 (14)9.1.3 合作创新模式 (14)9.2 农业产业链与互联网 (15)9.2.1 结合方式 (15)9.2.2 应用场景 (15)9.2.3 发展前景 (15)9.3 农业产业链国际合作与拓展 (16)9.3.1 主要形式 (16)9.3.2 合作领域 (16)9.3.3 拓展策略 (16)第10章评估与优化 (16)10.1 农业产业链合作成效评估 (16)10.1.1 评估目的 (16)10.1.2 评估指标 (16)10.1.3 评估方法 (16)10.1.4 评估结果与分析 (17)10.2 联盟运作问题与改进措施 (17)10.2.1 联盟运作主要问题 (17)10.2.2 改进措施 (17)10.3 持续优化与未来发展展望 (17)10.3.1 持续优化方向 (17)10.3.2 未来发展展望 (17)第1章引言1.1 农业产业链合作背景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智慧农业白皮书

智慧农业白皮书摘要智慧农业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
本白皮书旨在介绍智慧农业的概念、技术应用以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1. 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智慧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实现高效、可持续和环保的农业发展。
2. 智慧农业的概念与特点智慧农业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模式。
其特点包括:- 数据驱动: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手段,实时采集农田、气象、作物等相关数据。
- 智能决策:基于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农民提供农田管理、灌溉、施肥等决策支持。
- 自动化操作:利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 精准管理:通过精确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智慧农业的技术应用智慧农业的技术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农田监测与管理: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植被指数等农田信息,为农民提供农田管理建议。
- 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状况,结合气象数据和水资源管理模型,实现精确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智能施肥系统:利用土壤养分监测技术和作物需求模型,实现精确施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 农业机器人: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自动化播种、除草、收割等农业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成本效益。
- 物联网应用: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设备、农产品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4. 智慧农业的优势与挑战智慧农业相比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精确管理和自动化操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 降低资源消耗:通过精准施肥、灌溉等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
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23)

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23)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了现代商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电商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本白皮书旨在分析当前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几年内的发展前景。
第一部分: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1. 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概述2. 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3. 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产品和服务4. 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和地位5. 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用户群体和消费特点第二部分: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1.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分析2. 科技创新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影响3. 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4.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第三部分: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易体验2. 提升供应链效率,保障商品品质3. 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4. 加强与农业生产主体的合作,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第四部分: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展望1. 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2. 几年内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和策略3. 阿里巴巴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角色和责任4. 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于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本白皮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当前的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发展趋势良好。
在几年内,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市场的不断扩大,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子商务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我们期待阿里巴巴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更大突破和贡献。
“农业产业链优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

Part
03
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链优化中 的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概述
科技创新定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研究、探索和 发明新的农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农 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内容
包括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 治、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多个 领域。
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链优化中的应用
“农业产业链优化:提高 农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7
• 农业产业链现状与问题 • 农业产业链优化策略 • 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链优化中的作用 • 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策略 • 政策支持与政府引导在产业链优化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成功农业产业链优化的实践与启示
目录
Part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产品加工与流通
通过研发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 值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 流通效率。
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通过推广农业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效率,促 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Part
02
农业产业链优化策略
农产品生产环节优化
选育优良品种
01
通过选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
产品产量和质量。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02
采用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投
入品的使用,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实施精准农业
03
通过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生产效
完善流通网络
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农业产业链 供应链 政策

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政策一、农业生产支持政策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供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业科技等。
1.2 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根据农产品种类、产量、种植面积等因素进行补贴。
1.3 推行农业保险政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二、农产品市场建设政策目标: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1 建设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包括大型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农贸市场等。
2.2 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
2.3 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全过程监管。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目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1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
3.2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3 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四、农业品牌建设政策目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1 培育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4.2 鼓励农业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提高品牌意识。
4.3 支持农业品牌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五、农业质量安全管理政策目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
5.1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2 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5.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六、农业风险管理政策目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6.1 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风险。
6.2 推行农业风险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
6.3 支持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等风险的影响。
七、农村金融支持政策目标: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发展。
7.1 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7.2 推广农村信用合作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2018-2019年中国互联网+农业白皮书

中国互联网+农业白皮书—— 2018-2019 ——二○一八年十二月十二日目录一、“互联网+农业“概述 (1)1.全球农业发展三个阶段 (1)2.“互联网+农业”的概念 (2)3.“互联网+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2)二、“互联网+农业”环节 (3)1.智能化农业生产 (3)2.网络化农业经营 (6)3.高效化农业管理 (6)4.便捷化农业服务 (7)三、“互联网+农业”价值分析 (8)1.提高农业生产力 (8)2.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8)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9)4.方便信息快捷传输 (10)四、中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10)1.物联网应用成效显著 (10)2.农产品销售模式加速转变 (10)3.人才支撑日益加强 (10)4.三农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1)五、中国“互联网+农业”支撑体系 (11)1.国家政策支撑 (11)2.科技支撑 (11)3.基础设施建设支撑 (12)4.人才支撑 (12)六、“互联网+农业“主要技术分类 (12)1.农业物联网技术 (12)1.1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12)1.2农业物联网的技术架构 (12)1.3主要应用领域 (13)1.4农业物联网存在的问题 (14)2.农业大数据技术 (15)2.1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概述 (15)2.2农业大数据的类型 (15)2.3农业大数据的功能分析 (16)2.4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面临的问题 (17)3.人工智能技术 (17)3.1我国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发展概述 (17)3.2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主要应用 (18)3.3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9)4.“3S”技术 (19)4.1”3S”技术简介 (19)4.2“3S”技术的农业的应用领域 (19)4.3“3S”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挑战 (20)七、“互联网+农业“主要模式分析 (20)1.互联网+农业生产——设施农业 (20)1.1设施农业概念 (20)1.2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的应用进展 (21)1.4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问题 (21)2.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电子商务 (21)2.1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价值分析 (21)2.2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22)2.3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分析 (23)2.4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8)3.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 (28)3.1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28)3.2互联网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29)3.3互联网+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现方式分析 (29)4.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土地流转 (30)4.1互联网土地流转现状 (30)4.2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30)4.3互联网+土地流转模式解读 (31)4.4互联网+土地流转主要平台特点分析 (31)4.5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 (31)5.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农村互联网金融 (32)5.1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32)5.2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模式分析 (33)5.3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模式分析 (34)5.4农村互联网主要平台产品及服务领域 (34)八、发展“互联网+农业”面临的问题 (36)1.“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36)2.农村物流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6)3.“互联网+农业”发展成本较高 (37)4.“互联网+农业”人才不足 (37)5.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38)九、政策建议 (38)1.加强政府部门顶层设计 (38)2.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8)3.加强农村物流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8)4.加大技术推广应用扶持 (39)5.加快培育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39)参考文献 (39)中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白皮书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正加速与各行各业融合,不断助推全球经济和社会向智能化和互联化方向发展,快速重塑各个行业的产业链条,并催生了大量新模式和新业态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链白皮书目录一、摘要1、区块链简史1.1.1区块链历史回顾1.1.2区块链未来展望2、分布式账本1.2.1、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1.2.2、商业账本的作用1.2.3、当前商业账本存在的问题二、农业链的应用价值与意义2.1.1、全球生态农业领域的痛点2.1.2、农业链的价值和意义2.1.3、农业链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2.1.4、区块链农业+区块链供应链三、农业链3.1.1、农业链的技术原理及优势1、农业链简介2、农业链参数3、发行结构4、农业链NYC官方分配方案5、开发团队6、团队技术7、合作上线交易平台8、农业链NYC核心技术9、农业链NYC愿景与核心目标3.1.2、农业链与山茶油1、幻境农业简介基石投资农业链2、幻境农业实体资产背书3、消费山茶油赠送农业链4、农业链的战略布局四、农业链的推广与应用5.1.1、农业链的推广方式5.1.2、农业链的增值渠道5.1.3、农业链的应用计划五、免责申明一、摘要1.区块链简史1.1.1、区块链历史回顾1.史前纪事“1976”1976年,Bailey W. Diffie、Martin E. Hellman两位密码学的大师发表了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论文覆盖了未来几十年密码学所有的新的进展领域,包括非对称加密、椭圆曲线算法、哈希等一些手段,奠定了迄今为止整个密码学的发展方向,也对区块链的技术和比特币的诞生起到决定性作用。
同年,发生了另外一件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哈耶克出版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专著:《货币的非国家化》。
对比特币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货币的非国家所提出的非主权货币、竞争发行货币等理念,或者说是去中心化货币的精神指南。
因此, 1976年是区块链史前时代的元年,正式开启了整个密码学,包括密码学货币的时代。
紧接着在1977年,著名的RSA算法诞生,这应该说是1976年《密码学的新方向》的自然延续,一点不令人惊讶,三位发明人也因此在2002年获得了图灵奖。
不过,他们为RSA申请的专利,在世界上普遍认同算法不能申请专利的环境下,确实没什么人承认,在2000年也提前失效了。
到了1980年,Merkle Ralf提出了Merkle-Tree这种数据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后来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分布式网络中数据同步正确性的校验,这也是比特币中引入用来做区块同步校验的重要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在1980年的时候,真正流行的哈希算法、分布式的网络都还没有出现,例如:我们熟知的SHA-1、MD5这样的东西都是90年代诞生的。
在那个年代Merkle就发布了这样一个数据结构,后来对密码学和分布式计算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多少有些令人惊讶。
不过,如果大家了解Merkle的背景,就知道这事决非偶然:他就是《密码学新方向》的两位作者之一Hellman的博士生(另一位作者Diffie是Hellman的研究助理),实际上《密码学的新方向》就是Merkle Ralf的博士生研究方向。
据说Merkle实际上是《密码学的新方向》主要作者之一,只是因为当时是博士生,没有收到发表这个论文的学术会议的邀请,才没能在论文上署名,也因此与40年之后的图灵奖失之交臂。
1982年,Lamport提出拜占廷将军问题,标志着分布式计算的可靠性理论和实践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
同年,大卫·乔姆提出了密码学支付系统ECash,可以看出,随着密码学的进展,眼光敏锐的人已经开始尝试将其运用到货币、支付相关的领域了,应该说ECash是密码学货币最早的先驱之一。
1985年,Koblitz和Miller各自独立提出了著名的椭圆曲线加密(ECC)算法。
由于此前发明的RSA的算法计算量过大很难实用, ECC的提出才真正使得非对称加密体系产生了实用的可能。
因此,可以说到了1985年,也就是《密码学的新方向》发表10年左右的时候,现代密码学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已经完全确立了。
有意思的是,1985-1997年这段时期,密码学、分布式网络以及与支付/货币等领域的关系方面,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进展。
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新的思想、理念、技术的产生之初,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让大家去学习、探索、实践,然后才有可能出现突破性的成果。
前十年往往是理论的发展,后十年则进入到实践探索阶段,1985-1997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是相关领域在实践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
最终,从1976年开始,经过20左右的时间,密码学、分布式计算领域终于进入了爆发期。
1997年,HashCash方法,也就是第一代POW(Proof of Work)算法出现了,当时发明出来主要用于做反垃圾邮件。
在随后发表的各种论文中,具体的算法设计和实现,已经完全覆盖了后来比特币所使用的POW机制。
到了1998年,密码学货币的完整思想终于破茧而出,戴伟(Wei Dai)、尼克·萨博同时提出密码学货币的概念。
其中戴伟的B-Money被称为比特币的精神先驱,而尼克·萨博的Bitgold提纲和中本聪的比特币论文里列出的特性非常接近,以至于有人曾经怀疑萨博就是中本聪。
有趣的是,这距离后来比特币的诞生又是整整10年时间。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十年”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际,区块链相关的领域又有了几次重大进展:首先是点对点分布式网络,1999到2001的三年时间内,Napster、EDonkey 2000和BitTorrent分别先后出现,奠定了P2P网络计算的基础。
2001年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NSA发布了SHA-2系列算法,其中就包括目前应用最广的SHA-256算法,这也是比特币最终采用的哈希算法。
应该说说到了2001年,比特币或者区块链技术诞生的所有的技术基础在理论上、实践都被解决了,比特币呼之欲出。
在人类历史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从一个思想、技术被提出来,到它真正发扬光大,差不多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不光是技术领域,其他如哲学、自然科学、数学等领域,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区块链的产生和发展也是遵从了这个模式。
这个模式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一个思想、一种算法、一门技术诞生之后,要被人消化、摸索、实践,大概要用一代人的时间。
2.中本魔咒中本聪在2008年11月的时候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比特币: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9年1月紧接着用他第一版的软件挖掘出了创始区块,包含着这句:“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banks.”,像魔咒一样开启了比特币的时代。
了解比特币历史的人应该比我还熟悉。
对于比特币的发展过程,有几个我认为重要的时间节点:2010年9月,第一个矿场Slush发明了多个节点合作挖矿的方式,成为比特币挖矿这个行业的开端。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2010年5月,1万比特币才值25美元,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来计算,全部的比特币(2100万)也就值5万美元,集中投入挖矿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建立矿池的决定就意味着有人认定比特币未来将成为某种可以与真实世界货币相兑换的,具有无限增长空间的虚拟货币,这无疑是一种远见。
2011年4月,比特币官方有正式记载的(https:///en/version-history)第一个版本:0.3.21发布,这个版本非常初级,然而意义重大。
首先,由于他支持uPNP,实现了了我们日常使用的P2P软件的能力,比特币才真正能登堂入室,进入寻常百姓家,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交易。
其次,在此之前比特币节点最小单位只支持0.01比特币,相当于“分”,而这个版本真正支持了“聪”。
可以说从这个版本之后,比特币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真正形成了市场,在此之前基本上是技术人员的玩物。
“Code is not the law,but good software is good”2013年,比特币发布了0.8的版本,这是比特币历史上最重要的版本,它整个完善了比特币节点本身的内部管理、网络通讯的优化。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以后,比特币才真正支持全网的大规模交易,成为中本聪设想的电子现金,真正产生了全球影响力。
事情总是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在最重要的0.8版本,比特币引入了一个大bug,所以这个版本发布以后比特币短时间就出现了硬分叉,导致整个比特币最后不得不回退到旧的版本,这个也导致了比特币价格产生大幅下跌。
比特币后面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例如:世界各国对它的态度、算力的增长——2016年1月达到1EH/S,以及在Github上超过了1万个相关的开源项目,都证明比特币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成熟了。
从上面这些角度去看比特币的历史,也许你会产生和我相同的感受:不管中本聪的魔咒有多么强大,数字/密码学货币多么有前途,还要依靠软件本身一点一滴的发展。
如果软件本身有致命bug,最终整个的系统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大家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虚拟货币,各种各样的ICO,我希望给大家传递的信息是,至少要看一看它们软件水平怎么样,不然的话跟庞氏骗局区别不大——软件好,才是真的好。
3.以太野望“区块链2.0,世界的计算机”以太坊是Vitalik Buterin创立发明的,这个俄罗斯小伙子很早就在比特币领域做开发、新闻的报道,最后自立门户开发了以太坊。
他的故事就好像一个年轻人为了学习盖世武功,加入了名门正派,苦心修炼多年,最后出来创立自己的武功,希望一统江湖、千秋万代。
以太坊的发展历程,受时间所限,不再详细介绍,但就像上面的故事所说,他从一开始所体现的就是目标宏大、处心积虑的设计,似乎要成为一统江湖、千秋万代的体系架构。
让人感觉有点像前些年流行的玄幻小说,设计了一个架空世界然后展开故事:从最早的EVM定义的论文开始,到ICO、到一个一个版本的POC,终于2015年7月发布Frontier阶段,到2016年3月发布Homestead版本。
预计今年会发布Metropolis版本,也是POW的最后一个版本,从这个角度讲以太币价格也许会大幅上涨,虽然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以太坊的设计的目标就是区块链2.0,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式计算机,有着堪称完美的路线图和系统结构。
当然,最终能不能实现其设计目标,还有待于观察。
4.沧海横流比特币逐渐成熟之后,密码学货币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
区块链也作为一个技术领域登堂入室。
从2011年开始的几年内,莱特币、Ripple、R3等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竞相出现。
同一时期,德国正式承认比特币,纳斯达克通过自身的区块链平台完成交易,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它否定了比特币的地位,但是它却是全球唯一的一个立刻宣布要做自己的密码学货币/数字货币的银行。
据统计,到今年4月份全球已经有455家区块链公司获得了将近2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中国可统计的已经有6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