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哲学的几点思考

对工程哲学的几点思考
对工程哲学的几点思考

2005年2月中国工程科学Feb.2005丝!童丝!塑垦垒星!里呈呈塑堡量!堡垒竺兰呈!:!墼皇:!

院≥萋j蛰i臻

囊曩一一£缔者接篝.-.曩:鏊熏,我阐:,攀:者刮i鬻-的:新::学r耩兰薹舞篱-耩哲:r孥蟪蔫的发展j鬟雒瓣

和影桶誊一!一:丽髓巍避囊:步:雅动:豢崔哲学-的普藏和滚瓣磷究蒙i-申:r禽:。萋:程:院、和‘串j真

瓣:然!麟谗渗孵宠:套兴::瞬发起;筹t熏::29鳓::鬻:臻-飘鬟彰雀:寨举:察-戳黪善j程哲学菊.

:祥:擎麓展瓣}i琵}{域鬻j:{碍篆j蓐藕:糕-隐?骶隧:蓑一弑}祥:糕j隧?垂劐i套。徽:摹:题:溅。要藏:善糕:麓

:擘韵i溅蒸感i考篓i鳓发i害蒙兰誊i菊::意嬷糍黼遴鬻鬟程管。学韵:。森j稻:发蠹壤鬟程:哲:学。

研究:鳓:意鬻蠹i豢囊i瓣:舞{耩{祥{骥i麟:誊瓣凌:害要蒸蠢{{{{;曩曩囊囊={;11-曩焉誊曩曩。囊曩i曩曩.:)一一:)

对工程哲学的几点思考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北京100038)

[摘要】指出了工程哲学产生的背景,论述了工程哲学的内涵及开展工程哲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哲学;科学发展观;工程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132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1742(2005)02—0024—02

作为一名工程科技工作者,我对哲学虽有浓厚

的兴趣,却没有专门的研究,现就工程哲学问题谈

几点粗浅的认识。

1工程哲学的提出和深入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客观需求的呼唤

工程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不会局限于中国,但对这一学科的开拓,我国学者却走在了国际

同行的前面。我国学者李伯聪率先倡导了工程哲学

的研究,一批哲学界和工程技术界的专家们提出了

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论述。工程哲学之所以

首先在我国提出并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上

述专家们的深厚造诣和多年的潜心研究,另一方面

也有着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社会基础,是有深刻

的社会根源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工程活

动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

的活动方式之一。然而,只有深刻地认识工程技术

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工程实践中正确把握和运用,

工程活动才能成功并真正达到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

[收稿日期]2004—12—07

[作者简介]杜祥琬(1938一),男,河南开封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的。因此,工程活动需要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过去几十年间,在我国的大量工程活动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迅速,成就有目共睹,其中也包括组织实施了数不胜数的各种工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建设时期。但是,多年的快速发展,也使我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了本国的国情,同时也更尖锐地揭示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大国,面积大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国,人均资源的小国,人均能源的小国,人均可耕地和人均GDP的小国、穷国。多种意义上的不平衡,不协调相当严重。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出路和方向。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几个协调发展,凝结着深刻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成功并不容易,它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处理好科技、投资、效

第2期杜祥琬:对工程哲学的几点思考25

益、资源、环境、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及其关系。因此在工程活动的全过程需要有正确的哲学观的指导。实际上,每项成功而优质的工程项目,它的工程师和管理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现在需要的是让人们更自觉、更系统、更科学地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工程活动。因此,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存在着对工程哲学迫切的客观需求,存在着研究、发展和运用工程哲学的肥沃土壤。这次论坛把工程哲学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作主题,也是含义深刻的。

2工程哲学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工程活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工程哲学必然是一个交叉学科,主要是工程与哲学的交叉,它的内涵还涉及到广泛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科学的问题。殷瑞钰院士提出了在一个从自然到社会的长链条当中工程哲学研究的六个方面内容,它既包括工程的哲学问题,如工程定位及工程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又包括工程活动中的哲学问题。作为一个工程科技工作者,我特别感受到工程实践中哲学问题的丰富,它存在于工程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是对待工程项目要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工程的调研、论证、决策、立项,以至进展和效果的评估,都要真正做到并敢于做到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工程涉及的技术、基础、环境、材料、工艺等要有真切的了解,把体现唯物主义的实际调查、统计分析、专家论证、试点研究等纳入科学的决策程序;而对工程的质量、效益的评估,必须通过一种机制,保证评估和评价的客观、科学和求实;另一方面,工程活动中充满了辩证法,例如要处理好所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的关系,质量和造价及进度的关系,还有顺利和挫折,困难和信心,竞争与协作,保密与交流等涉及到人的因素,许多事情关系到对立的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考,需运用哲学的智慧去把握和处理。结合典型的案例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所以工程哲学的内涵是丰富、深刻而且饶有兴味的。

3工程哲学的研究和普及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国学者开创先河的工程哲学研究,与时俱进地保持高水平,不断深化和创新,使它发育得更为完善和丰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

同时,工程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它的研究和普及将使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程活动中,少花学费,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和效益。如徐匡迪院长所说的“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用唯物主义武装工程师和工程的领导、管理者,有助于避免主观主义、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豆腐渣工程;而更多的辩证思维有助于避免片面性,走极端,避免思想僵化,等等。所以,对工程科技工作者来说,工程哲学是思想方法、思维武器,也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力量。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要关注工程哲学,学习、研究和运用工程哲学,力求具有较好的哲学素养。

工程哲学不只具有指导工程活动的作用,反过来,人类工程活动及相关科技的深入发展也会影响哲学。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来说,与高能加速器工程密切相关的粒子物理的研究,基因工程的研究,将会提供有关世界微观层次的新概念;从对宏观世界的认识来说,航天、航宇工程和探测手段的发展,将会对“漫无边界”的宇宙空间和“不明始终”的时间,提供新的认识。21世纪将是微观文明和宏观文明并行发展的世纪,而这些新的文明发展和认识,也会引发哲学家的新思考,引出哲学的新概念,甚至为哲学的发展开拓新的天地。

SomeConsiderationsonEngineeringPhilosophy

DuXiangwan

(ChineseAcademyofEngineering,Beijing100038,China)

[Abstract]Thepaperpointsoutthebackgroundoftheemergenceofengineeringphilosophy,anddescribestheconnotationofengineeringphilosophyandthesignificanceforconductingthestudyonengineeringphilosophy.

[Keywords]engineeringphilosophy;out—lookonscientificdevelopment;engineeringscientifictechnology

工程技术哲学思考题

《工程技术哲学》课程 思考题 1、简述亚里士多德将关于知识的分类。 2、简述“哥白尼革命”。 3、简述近现代科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作用。 4、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近代工程技术。 5、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近代工程技术。 6、简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现代工程技术。 7、简述生态文明中工程技术的特征。 8、简述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视域下的工程观。 9、试论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0、简述“荷兰学派”关于技术人工物“物理结构”与“意向功能”双重属性的分析。 11、试分析工程的行动结构。 12、试分析工程共同体的复杂构成。 13、简述分析技术知识的本质特征。 14、试分析工程知识的本质特征。 15、试论工程知识构成的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 16、简述工程思维的特点。 17、试述工程活动的综合集成方法论。 18、简述工程活动的软系统方法论。 19、简述工程活动的硬系统方法论。 20、简述工程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21、简述何为“技术创新”。 22、简述工程活动中的“非技术”创新。 23、简述何为“国家创新体系”。 24、简述技术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25、简述约纳斯的技术“责任伦理学”。 26、试论建筑师的伦理责任。 27、试论加强工程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28、试论黑格尔美学的主要思想。 29、简述技术美学的兴起及特征。 30、试论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机器美学”。 31、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观的问题与贡献。 32、试论科学、技术、工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3、简述“唯科学主义”的文化观。 34、试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工程技术中的融合。 35、简述当代有关转基因生物工程安全性的公共政策。 36、试论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工程哲学

浅谈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关系 摘要:技术不同于工程,技术和工程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虽然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有不同研究范畴、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等,但是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技术;工程;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关系 一、技术与工程概述 在西方,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我国存在关于技术本质的观点认为:“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1]。陈昌曙教授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提到的技术是体现于工农业生产,工程,医疗和科学实验等过程中的技术。此处的技术是指对自然的加工制作活动,是设计、控制人工事物的知识技能,是指人们在解决自然方面,而不是社会方面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是自然技术而不是社会技术。 约瑟夫· C.皮特(J.C.Peter)认为,工程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实践活动,它通过组织设计,构建人造物来将人们周围的自然界,社会向人们需要的面貌转变,或者将一些通常不清楚的要求翻译成为标准而具体的技术问题。工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作工程;这里主要讨论狭义的工程,它是指与生产、建设活动密切联系,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原理才得以实现的活动,是人工的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建造活动,如三峡大坝工程、铁路提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 二、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概述 一百多年来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使它在“哲学界的“位置”逐渐地从“边缘”转向“中心”的历史。与技术哲学相比,工程哲学是一个更加薄弱的研究领域[2]。 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历史却并不很长,1877年,德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卡普(ErnstKapp,1808-1896)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这被看作是技术哲学诞生的标志,而中国技术哲学则走过了一条从自我反思到对外开放交流的道路。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专业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酝酿兴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工程哲学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经历了三个时期[4]:“酝酿期”(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胚胎期”(20世纪90年代后), “开创与成长期”。在21世纪之初,工程哲学正式创立,并且开始有了初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对于工程哲学这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一、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概念。 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是形而上学。 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这种实验是一种可靠的可控实验手段。这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 真正的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科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纯粹理论精神的复活”是科学的文艺复兴的真正涵义。 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自觉,表现为以“方法论”为依据,以哲学为基础。方法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即使一种成功的“方法”,也亟需解决“方法论”依据,才会有生命力。方法有科学上的方法和哲学上的方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上升到哲学角度就成了方法论。 二、“科学”、“哲学”、“宗教”三者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 丹皮尔说“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因为自然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另外,“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关照生命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我们需要领悟一个神圣的奥秘,我们需要同神灵一脉相通的感觉,而这就构成了宗教的根本基础。” 三、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四、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 霍布斯的政治科学:1,“价值中立”。这个理论的证明仿佛各种政治观点的人都能适应,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模式。2,“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学习培根和笛卡尔的自然科学方法论。3,“自然状态”作为一种“实验方法”的意义: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假设和虚构,使其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秩序,一种机械的动力学结构。4,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个体的自卫本能和利己主义的“人性”是霍布斯解释整个“自然状态”的简单的、自明的原则。然后,从这个“自然状态”到达“人类社会”。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作者:容少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艺学院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内容提要:为了对建筑哲学的概念及其主体等有一个初步探讨,本文从海德格尔的时间开始,阐述了他的主要思想,总结回顾了建筑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了它们的运用方式方法。ABSTACT:In order to hav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its main body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 this paper starts from Heidegger's view to expound his main idea. Then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som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uilding, and think deeply myself. 关键词:海德格尔主体论建筑哲学 Keywords: Heidegger Main theor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什么是建筑哲学? 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哲学的本体论?建筑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建筑哲学与建筑美学又有什么关系? 初探 海德格尔提出了生存论的本体论,用哲学的视野去思考建筑,特别是把现象学的方法带入建筑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现象学模式。海德格尔从人的定居、人的生活行为出发,来思索建筑空间的产生和构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人为本、人宅相扶的重要思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以《关于人道主人的书信》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与"是"的关系是海德格尔思想贯穿前后期的主线,本文企图通过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视域中来浅薄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 1 对目的--手段图式的批判 在流行的用法中,"栖居"是目的,"建造"是手段,两者是处于目的一手段关系中的两种分离的活动。这种从表象上看似正确的图式,实际上掩蔽了"栖居"与"建造"的本质关系。"因为建造不只是获得定居的手段和途径,建造本身已经是定居。谁向我们道出此点的呢? 究竟谁给我们一个尺度,让我们去测度定居和建造的本质呢?"[1] 2词源学的考证 海德格尔通过对古高地德语的考证指出:建造(BUAN)的意思就是栖居(WOHNEN),定居意指持留、逗留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在尊重语言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最原始的东西。语言是存在本身的又澄明又隐蔽着的到来。" [2]语言在"说","说"又是么意思呢? "也许。作为动词的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385289

浅谈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工程技术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专业以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的工程技术环 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例说明了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转化关系, 同时讨论了工程技术人材应该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关键字:哲学、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观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1]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工科研究生,深刻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拓展逻辑思维,加强综合分析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所在的实验室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本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的,然而什么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实验室所涉及的航空航天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1.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指理论化了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之产物,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技术则是指关于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工程哲学

工程哲学:用哲学思维更好的解决工程难题 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 主题阅读:工程与哲学的互动 工程是实践活动,哲学是思辨艺术,二者关联似乎不大。然而,“工程哲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与思维。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工程是为了创造更多的 物质财富,建设更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人们归罪于工程,因为无节制的工程活动和生态文明的缺失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当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矛盾和尴尬之时,无疑,哲学会为破解难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工程”一词古已有之,在我国始于南北朝,常指土木工程,但亦有将工程一词泛用的,如在元代《元史〃韩姓传》中提到过“读书工程”以借喻每日读书的进度。西方出现“工程”(engineering)这一词则要到17世纪至18世纪,开始用于战争设施的建造活动,到了近代则演变成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各部门中去,并通过工程思维的升华,系统成工程管理方法,将工艺诀窍和优化后的工程程序等综合而成的各工程学科的总称,如:矿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等。当然,即使到了现代,工程这一词也常被广泛用,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工程,所指的并非某一学科的工程技术,而是一项庞大的多学科综合任务或项目,因属于保密而用了一个与实际内容并不相干的中性名词。至于我国的“希望工程”和“菜篮子工程”等,则更是一项社会项目与任务的简称。 那么什么是工程呢?我认为工程是一项人类的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生活条件,并根据当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进项一项物化劳动的过程,它应早于科学,并成为科学诞生的一个源头。所谓改善生存、生活条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习惯地把它们简约为“衣、食、住、行”。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从物质方面来看无非是从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到驯养畜禽,育种精耕;从树叶、兽皮蔽体到纺织制衣,乃至以服饰成为官阶、时尚的标识,从搭桌挖坟而居,到造屋筑楼,兴建市镇;从修土路搭木桥,乘坐马车、帆船,到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洲际航线朝发夕至。总之这一切都离不开工程活动,都和每个时期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及对相关技术的综合集成能力有关。因此,工程决不是单一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的运用,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实践过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特点,只要看一只简单的电子表或一艘复杂的载人航天飞船就可得知,虽然其大小、价值差异极大,却都包含有力学、材料学、机械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集成。所以说“工程科学技术的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国际工程大会上的讲话)。 既然工程所要面对的任务,是改善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是要从原始社会人类直接取得自然赐予的状态(野果、野兽、树巢、洞穴) 变为使自然物质(种)通过工程来造物,从而更有效地加以利用。如将矿石冶炼为金属,来制成工具和器皿;通过选育良种,驯化家禽,以提高农牧业的产量;不断改进修路架桥,楼宇建筑的水平,改善行与住的条件等等。因为要造物就要了解客观世界,就有一个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问题,中国古代道家具有朴素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哲学思想,许多伟大的工程之所以经历数千年而不朽,究其原因,乃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结果。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是二千多年前李冰父子所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采用江中卵石垒成倾斜的堰滩,在鲤鱼嘴将山区倾斜下来的江水分流,冬春枯水时,导岷江水经深水河道,过宝瓶灌溉成都平原的数百万亩良田;汛期丰水时,大水漫过堰滩从另一侧宽而浅的河道流入长江,使农田免遭洪涝之苦。其因势利导构思之巧妙,就地取材施工之便宜,水资源充分利用之合理,至今仍令中外水利专家赞叹不已,可以说是大禹治水以来,采用疏导与防堵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典范,亦是中国古代工程哲学思维成功的案例之一。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精华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 ☆一、古希腊的“科学”概念,近代的“科学”概念。(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 我认为四者的关系是整体综合发展的。从魔咒开始,到希腊“科学”从神话中提炼出研究自然的哲学观点,再到近代的“科学”提出“意识”的哲学主题,人文主义的“科学”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最后到现代的实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它综合了以上科学,并且成了今天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的评判标准,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 1、古希腊的“科学”是西方哲学的本源,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2、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 3、近代的“科学”是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哲学,作为有别于古代哲学。如果说古代哲学就事物本身而考察事物的,那么,近代“科学”则为对世界和人的考察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意识。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哲学是二阶的。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回到了人自身。不论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先验统觉”,都涉

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哲学思考

【哲学研究】 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哲学思考 李永胜3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49) 摘 要:工程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管理、社会、伦理、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建构着新的生活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现代工程活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例如工程规模的庞大化、系统化、集成化,工程目标的多元化,工程活动的高科技化,工程存在的虚拟化,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增大。对此,我们必须从哲学层面予以深入思考和理性把握,以便为工程实践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价值观导航。 关键词:工程;社会;哲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9)04—0001—09 所谓工程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综合利用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等)和各种技术手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建构一定的人工世界的活动及其实践成果。工程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它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必要手段。在现代社会,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另一方面,工程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尖锐问题,它产生和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的、经济的,更有社会的、人文的和生态的。可以说现代工程活动已远远超出了纯经济、技术的范畴,体现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是人类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结,它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价值观导航。由于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现代工程活动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特点,对此要求我们从哲学视角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深刻反思,以便理性地制定积极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和推动工程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哲学视野分析,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是: 一、工程规模的庞大化、结构复杂化、系统集成化 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化,结构复杂化,系统集成化。 (一)工程活动是人类一项自觉的、集体协作的、有一定规模的造物活动。尽管工程活动一开始就表现为规模化的造物,然而,近代以来,正是由于专业工程组织及职业工程师的出现,人类变革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组织管理水平的进步,才使得当代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日益增多,并成为社会的“常态”。考察工程活动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了。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竞技场和中国古代的大运河都是古代工程的奇观。可是,在古代社会,大型工程建设活动只是当时社会的“暂态”,而分别从事个体劳动才是社会的“常态”。在工程完成后,临时征召的农民和工匠便要 — 1 —  第11卷第4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No.4 2009年8月 Journal of Eastern L 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ug.2009 3收稿日期:2009-05-11 作者简介:李永胜(1963—),男,陕西华县人,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哲学及工程社会学。

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作者:佚名来源:论文线点击量:1 发布时间:2014-1-19 12:17:32 有人说,建筑工程活动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哲学是抽象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工程活动中处处有哲学,工程师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例如某陆航机场的建设选址,靠近铁路、公路便于人员集结,靠近村庄方便了生活,但由于飞机声波影响了近郊百姓牲畜繁衍生长、家禽产卵等。某大型礼堂的设计,无论单体外观造型,还是内部使用功能都比较完美,但是靠近城市立交桥。随着周围建筑环境的变化,耗费巨资建成的礼堂在建筑大环境中显得不伦不类。有的工程项目,在设计和初建的时候往往都认为在这个地方建设这项工程是合理的,但最终究竟是不是合理的,还必须接受时空和社会的检验。工程的合理性问题必须综合起来考虑,要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在更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认识和评价。一个好的工程设计(或优化设计),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从本质上处理好了设计对象所处环境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清了事物的本与末,抓住了现象的源和流,达到了兴利除弊的合理状态的结果,也是工程师自觉践行辩证法的结果。工程问题显然不单纯是技术问题,重大的工程问题中必定有深刻、复杂的哲学道理。 大型工程中存在着哲学问题,一般的工程技术里面也蕴藏着辩证法。例如,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都有一个静不定结构的问题,就是说必须让建筑物晃动才能够稳定,这就是哲学道理。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青岛的“首创”观光电视塔顶端的最大摇摆幅度大约有1米多,它每天在摇摆,摇摆才能稳定。如果设计上不让它摇摆,大风来了,反而要折断了。而静不定,恰恰是最稳定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设计规范规定普通房屋建筑长度超过60米设置变形缝的问题、技术规范把钢筋混凝土基础称作柔性基础的问题、铁道轨的每段间隙留置问题等等,都说明了事物静与动的辩证关系。类似的工程哲学问题在工程技术里比比皆是。 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 工程项目是具体的,工程建造活动也是具体的,但是工程建造活动却是系统而复杂的。无论工程大小,在宏观上包含着科学、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理念、伦理等因素;在微观方面,涉及到技术、原料、土地、设备、人员、资金等。许多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人都体会到,工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统一意志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工程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的工程活动愈加复杂多样,设计和建造过程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整体性、全局性、抽象性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工程问题是个局部与全部的问题,工程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工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跳出专业技术层面从社会层面看工程。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用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有助于避免主观主义、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豆腐渣工程:用辩证思维指导工程实践,有助于避免片面性、走极端、思想僵化等等。所以,对于工程师来说,哲学是思想方法,是思想武器,是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力量。 建立科学的工程理念

工程哲学就是发展哲学_一个工程师眼中的工程哲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第21卷 J OU RNAL OF TSIN GHUA UN IV ERSIT 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2 2006Vol.21 科技与社会 工程哲学就是发展哲学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工程哲学 沈珠江 (清华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系, 北京 100084) 收稿日期:2005-03-12 作者简介:沈珠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摘 要:人类发展是生物进化的继续,人类发展中的工程活动和生产活动与生物进化中的变异和遗传有相似之处。工程是有目的、有组织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工程活动包括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策划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工程哲学的内容包括目的论、关系论和方法论。工程活动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之间应是串联的关系,而不是并联的关系。 关键词:工程; 发展; 哲学; 改造世界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6)02-0115-05 李伯聪创导“工程哲学”,笔者十分赞同。[1] 但他把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并立的“三元论”观点,却值得进一步商榷,而且把科学、技术和工程这三种活动的核心分别归之于“发现”、“发明”和“建造”的提法也不够全面。笔者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而技术是工程的基础,三者是串联的关系,而不是并联的关系。只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才能与工程并立,因为这三者都表示过程。科学研究可分素材收集、理论思维和实践检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活动内容是实验和观测,发现只不过是这一阶段的核心。理论思维依靠抽象,因此科学的本质在于抽象。技术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发明。大家知道,现代技术一般由硬件、软件和运行经验三部分组成。根据这三种要素以何者为主的情况,技术分为经验型技术、实体型技术和知识型 技术。[2]229 所谓技术发明,大体上是针对硬件而言,知识型技术恐怕很难用“发明”概括。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编制,恐怕没有人会称为“发明”。最后,工程也不是单纯地意味着“建造”,而应理解为“改进”、“改善”、“改造”等。例如环境工程改善了水质,很难与“建造”联系起来。特别是一些社会工程,例如希望工程,更应这样理解。 一、人类发展是生物进化的继续 耗散结构论和系统论成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之间的矛盾,说明物质世界中为什么存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与一般变化不同,进化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生物进化正是生物朝着适应自然的方向的发展过程。人类改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 简述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重大成就。 略。 3. 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1> 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 ①《反杜林论》旧序[《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辩证法》;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保证研究工作沿正确道路前进,避免犯种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错误。 ②《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3> 第三部分:导言:辩证法、论文:《辩证法》、杂论:[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 <4>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运动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按运动载体分五类: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生产方式 <5> 第五部分: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运动的量度—功》《潮汐摩擦》《热》《电》、[力学与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探讨了各门具体学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想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 4. 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述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pdf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以当代生态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性的阐释和重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现实关怀。 二、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的确立。 近代以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在人与自然彼此分离并抽象对立的两极中解释二者的关系,因而无论是思辨的唯心主义还是直观的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说明二者的关系及其对破解人类历史之谜的意义。通过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论变革,马克思把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作为阐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出发点和思维原则,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马克思指出:“在一个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的关系……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但是,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1](P40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中,重要的不是先从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概念抽象出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P55)只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中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才生发出了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他关系。正是在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践活动内在矛盾的社会历史性展开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了重大意义。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一切问题的首位,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界的关系。”[3](P11)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事实,马克思主张“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P11)进行考察。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因而,“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呼入一切自然力的人 ”[4](P105)必然处于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原初性关联表明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映照,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个整体内才成为问题并可以理解、认识和干预。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抽象的对立或者和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辩证结构,始终在冲突与协调相交织的矛盾中发展变化。在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自然既有先在性、实在性、基础性,又有属人性、社会性、历史性。一方面,自然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才为高级生命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不可或缺的意义。因而必须承认自然环境及其内在规律对于人的先在性、实在性和基础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P56)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P92),“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6](P107)。另一方面,通过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人来说的先在的自然、外部自然界就不断地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和历史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4](P116)。“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工程技术哲学

1、简述亚里士多德将关于知识的分类。 所有科学都称为广义的哲学,哲学又分类为:理论科学,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 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制作科学,包括制造工艺在内的一切艺术。三大学科中,理论之学最明确,制作之学最不完整,实践之学范围最不清楚。 A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成三类: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制作知识”。在《形而上学》中,他又分别以知识的对象为和知识的性质为依据,将上述三类知识作了更具体的区分。 1)理论知识:以对象的不同再分为三种:研究运动而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物理学;研究不运动但也不分离存在东西的是数学;研究不运动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第一哲学,亦即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 2)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 制作知识:包括生产技术、技艺;艺术品的制作等。 2简述“哥白尼革命”。 首先对“哥白尼革命”这一术语下一个定义。即使在描述的意义上说,这个术语的应用也是含糊不清的。人们经常把它解释为“一般公众”对于我们行星系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这一信念的接受,但无论哥白尼还是牛顿都不坚持这一信念。无论如何,由一种流行的信念转向它种信念,并不属于科学史本身的范围。让我们暂时不管各种信念及心理状态,而只考虑陈述及其客观的(即弗雷格和波普尔意义上的“第三世界”的)内容。尤其是,让我们把哥白尼革命看成这样一种假说,即地球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运转,或更确切地说,行星运动的固定参考系是固定的恒星,而不是地球。这种解释主要被那些认为孤立的假说(而不是研究纲领或“范式”)是恰当的评价单位的人所持有。让我们依次看看这一方法的不同说法,并指出这些说法是如何失败的。 康德哲学是一个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以往的哲学都是关注外在于人

工程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A、费尔巴哈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2. 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4.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主体与客体相分离 D、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5.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6. 古代西方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果是:()。 A、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B、赫拉克立特认为或是万物本原 C、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D、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基础 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指导性 B、实践性 C、先进性 D、时俱进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A、革命性 B、阶级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9.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C、物活论的观点 D、唯意志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 D、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11.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反作用 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12.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的、可变动的 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变的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依赖人的存在 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 13. 否认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空的有限论,就是:()。 A、从实际出发认识时间和空间 B、会引出一个超时空的神灵世界,给宗教留下地盘 C、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D、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14. 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