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水循环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3. 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
2.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渗漏。
3.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3. 详细介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4. 分析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说明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7. 总结新课:概括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收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案例,进行交流分享。
第二章:降水一、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3. 了解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雨、雪、冰雹、雾、露、霜。
2. 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水汽凝结、凝结核、气流上升、冷却凝结。
3. 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一场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形成过程。
2.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3. 详细介绍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干旱地区为例,说明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地理组李春【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思路】一、背景分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范本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范本第一章:水循环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冰雪融化;3.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水循环的重要性;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3.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作用;4. 案例分析: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第二章:水循环的环节教学目标:1. 掌握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特点;2. 了解水循环环节之间的联系;3.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水循环过程。
教学内容:1. 蒸发: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2. 降水:类型、形成机制、分布规律;3. 地表径流:降雨在地表的流动过程;4. 地下径流:降雨入渗、地下水流向河流或湖泊的过程;5. 冰雪融化:温度、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环节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环节之间的联系;3. 案例分析:观察降雨后的地表水流和地下水变化。
第三章:水循环过程分析教学目标:1. 能够分析简单的水循环过程;2. 理解水循环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3. 掌握水循环过程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1. 单一流域的水循环过程:降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2. 多个流域的水循环过程:河流之间的水文联系;3. 水循环过程的地理意义:资源分布、地貌形成、生态平衡等。
教学活动:1. 分析单一流域的水循环过程;2. 讲解多个流域的水循环过程及其联系;3. 案例分析:水循环过程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第四章:水循环与地理环境1. 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 掌握水循环与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关系;3. 能够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水循环与气候:降水、蒸发对气候的影响;2. 水循环与水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对水文特征的影响;3. 水循环与生态:水分条件对生物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水循环与地貌:流水作用对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高中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地理学中的水循环知识。
水循环作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不仅是自然界水分运动的过程,而且对于生态平衡、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过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但对于水循环的深入了解和综合分析尚属初步。
此外,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水循环的相关概念。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掌握水循环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了解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4)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的水循环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态度,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他们的整体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索自然界规律的积极性。
(4)教育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高中地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优秀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优秀教案范例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一、课堂导入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教师朗诵古诗《将近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并提出疑问黄河之水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吗?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直观感知1.教师展示视频动画《一滴水的旅行》,提问学生:水在旅行过程中形态发生了哪些转变?都旅行到了哪些地方?其动力是什么?(二)探究主要环节1.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教师在黑板上手绘出海上内循环示意图,并进行讲解:广阔的洋面表层海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所讲海上内循环,尝试着画出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并在小组内阐述其主要过程。
教师进行巡视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学生展示绘图成果,分享水循环的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和植物蒸腾。
师生共结:海陆间循环:海洋面上的水蒸气,一部分通过水汽输送的形式被输送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陆上内循环:陆地表面的水体经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的水汽被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最终降落到陆地表面。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展示河口三角洲、渔场、全球洋流模式图等地图。
提问:水循环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小结: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维持了热量的收支平衡;海陆间联系的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三、巩固提高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一谈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对水循环带来影响?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海绵城市和城市内涝的相关资料。
高中地理《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过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程(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
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我们描述了黄河奔流的磅礴气势,极富感染力。
但是,大家想过吗?这句话真的对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水循环及其意义
1、探究一:读以下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请在右面模式图中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图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选出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由同学们对这一答案质疑、修正,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2、探究二:下图为水利研究部门实验室模拟,同一降水过程中径流量变化示意图。
图中四条曲线: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依次对应的序号分别是( )学生合作探讨代表展示讲解
其他同学质疑深化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④、②
由小组代表给出答案和理由,同学们质疑求证,最终理解城市化和修水库、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之间的关系,得出正确答案。
陆地水体的补给形式
学法指导:对于常见的曲线图,给出一般的读图顺序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读图、识图。
探究三:陆地水体各种补给形式的特点
由各种类型的特点,绘出以下模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导学案
编写:审核:日期:编号:
课前预习
水循环0.001%;
1.水圈的构成:,占96.53%,最主要的水体;
,约占3.5%;
2.《小水滴的自述》
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
这天,我和伙伴们正在海面嬉戏。
在阳光的照耀下,不知不觉的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了高空。
哇!新的旅行开始了,我跨过大海,又越过高山,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看:它们来自江河湖沼、森林草地,啊,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我的身子也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我再也飞不起来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从天空中降落下来,有的飘进了江河湖泊,有的却钻进了森林草丛,有的钻进了泥土地下。
终于我们又汇聚到了一起,欢快的奔流,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
课内探究
一、水循环
【探究一】
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包括,,、、
、等。
3.能量来源(动力):和。
4.类型:
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海洋和陆地外流区之间海洋上陆地上
(内、外流区兼
有)
循环过程
特点或作用参与水量较大,使陆地水体
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参与水量最大,
约占90%左右
参与水量很小,
只对陆地水体进
行更新
模拟水循环小实验
实验过程:
•(1)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少量的水,•没过底部即可。
然后把一个装有沙
•子的小瓶放入水中。
•(2)把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
•扎紧,再把一块石头放在装沙袋小瓶
•的正上方的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
(3)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
问题思考:
(1)2 小时后,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出现
什么现象?
(2)这个实验模拟了哪种水循环类型?说明这
种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意义:①维持全球,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和.
②联系四大圈层(、、和),进行迁移和交换。
③影响全球和,雕塑。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目前,人类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主要对,及对小范围的、环节进行影响小结:水循环的意义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器
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 天然淡水制造厂
塑造着地表形态------- 地形雕塑师
【思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会产生影响?
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人为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 _.
【针对训练】
1. 读“水循环图”,分析回答
(1)三种循环类型共同具有的环节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蒸发、降水、径流、下渗等环节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可以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
【小结】
是
和 。
(2) 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
是 循环。
(3) 人类可以通过改造
(环节)来改变水循环的空间结构为人类服务。
(4) 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该地区降水减少
2. “水循环示意图”,完成
(1).下列实现图中①功能的是( )
A .长江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我国的夏季风
D .我国的冬季风
河道相结合,避免内涝等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 )
A .①
B .④
C .⑤
D .⑥
3. 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
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地表径流”环节的是( ) A.大河东流
B.海水倒灌
C.寒潮侵袭
D.冰雪融化
4. 从下列水循环环节分析,丰水期时洞庭湖湖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汇入增加 B.湖水下渗减少 C.地下径流流出减少
D.湖面蒸发减小
【联系热点--海绵城市】
1.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
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 海绵城市的
作用:海绵城市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并减少雨水从硬化不透水路
面汇集到市政管网里。
(2) 海绵城市的 作用: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3) 海绵城市的 作用:海绵城市可以把雨水储蓄起来,起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4)
海绵城市的 作用: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
(5) 海绵城市的
作用:收集的水资源可以进行重新利用,如将停车场地面的雨水
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
(6) 海绵城市的
作用:采取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 灾
害。
态与水循环无关 【针对训练】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
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
1. “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主要环节
的影响,正确的是( )
A.调节水汽输送
B.调节地表径流
C.减少大气降水
D.减少植物蒸腾
2.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包括( )①减少城市用水量 ②促进雨水资源
利用 ③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④缓解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课后练习】
1. 下列属于海陆间水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
A.冬季风南下
B.钱塘江入海
C.高山冰川融化
D.台风登陆宁波
2. 目前,人类对水循环过程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人工降雨
C.地表径流
D.植物蒸腾
3.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蒸腾不参与陆地循环
B .冬季风是海陆间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C .塔里木河水参与陆上内循环
D .地表形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5~6 题。
5.能正确反映陆地内循环的是(
)
A .g→b→c→d
B .a→b→c→d
C.f→a→c→e D.g→e→f→a
6.水循环对图示地区除提供水资源外,
还直接提供的资源有( )
A.土壤B.水能C.潮汐D.波浪
7.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14 分)
(1)根据图甲中的资料,填空。
(8 分)
(2)图乙中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2 分)
(3)图乙表现的水循环过程中,防治河流下游污染的主要设施是。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