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文学院考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复试真题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考研真题资料

2004 年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考研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 一、简答题(30 分) 1.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15 分) 2.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15 分) 二、名词解释(45 分) 1.建安风骨(7 分) 2.《世说新语》(7 分) 3.唐传奇(7 分) 4.元白诗派(7 分) 5.江西诗派(6 分) 6.“三言“、”二拍“(6 分) 7.公安三袁(5 分)
人民大学复试题目及答案

人民大学复试题目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请简述人民大学的历史沿革。
答案:人民大学,全称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1937年,位于中国北京市。
最初名为陕北公学,后更名为华北联合大学,1949年迁至北京,195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是国
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 人民大学有哪些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
答案:人民大学拥有多个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发展与战略
研究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等,这些
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论述人民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答案:人民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首先,学校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以提高
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
中包括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多所高校
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
2. 分析人民大学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答案:人民大学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学校在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参与国际研究项目等方式,不断提升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均有杰出表现,为社会和学术
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声誉。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考研精品资料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试题第一部分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
1.存在主义文学
2.城市文学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说的复调结构。
2.简述卡夫卡小说世界的特征。
三、论述(2题选做1题,40分)
1.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主题评析。
2.以一部文学作品为例论述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第二部分西方文论
一、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人是万物的尺度)”
2.“解释的循环”
3.“影响的焦虑”
4.“延异”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柏拉图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性”有何区别?
2.雨果论说文学发展诸阶段的用意何在?
三、论述题(30分):
如何理解康德所谓“知性和理性的各种立法,通过判断力而联结”?。
人大文学院考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 辅导班

10.如何理解文化批评?定义: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学艺术的批评模式,它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研究。
文化批评的出现是与20世纪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各种文本批评的“向内转”趋势相对应,强调对作品的研究和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的“向外转”的趋势的表现。
其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化研究等等。
其主要特征有三:(1)注重探讨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
(2)文化批评立足于一个广阔的空间进行批评活动,这种广阔包括采用的理论的多学科性、批评方法的多方面性。
(3)文化批评在整体上虽然具有“向外转”的趋势,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将目光局限在具体文学作品作为理论的例证,相反它吸收了语言学批评、审美批评、心理学批评的许多方法,进一步探讨文学文本在具体社会语境下的深层内涵。
由于文化批评不是一种严密组织的批评派别,它也没有一种专一的批评方法,因此,它主要地不是创造自己的方法,而是寻求自己合适的方法。
这种寻找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文化批评时,就有明显的社会批评的特征。
文化批评对跨学科知识有着很强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它在具体运用中的难度。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思想,纷繁多样的文学和文化也需要多元的批评模式。
只有这样文学才会在现代社会生机勃勃。
11.“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
(2003论述,2006名词解释)“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这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在马克思《致斐?拉萨尔》,恩格斯也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道“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可见“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代表了两种艺术方法。
前者如歌德所说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即从现实生活出发,抓住现实中活生生的个别具体形象,从而显示出生活的普遍真理。
后者是“为一般而找特殊”,即从观念出发,作家心中现有抽象的观念,然后寻找个别形象来作为观念的例证。
(NEW)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填空题(15空,1空1分)1.美文是_____提出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
3.金钏、柳湘莲、晴雯出自_____。
4.杜丽娘出自_____。
5.《莺莺传》的作者_____。
6.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_和创造社。
7.第一个创作十四行诗的是_____。
8._____是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9.果戈理的代表作_____。
10.曹禺的成名作是_____。
11.《一地鸡毛》的作者_____。
12.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_____。
13.高乃依的代表作_____;德莱赛的代表作_____。
1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出自_____的《饮酒》。
二、名词解释题(共5个,每题7分)1.古文运动2.模仿说3.意境4.浪漫主义5.革命样板戏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2题)1.简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2.谈谈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2003――2009年考研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 2006 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文艺学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含马列文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5 分) 1、 俄国形式主义 2、滋味说 3、典型人物 4、审美价值 5、莎士比亚化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2、 虚拟网络世界中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3、 文学作品形成的构成要素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简述《神曲》在西方文学史上的伟大意义。 2、 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3、 黑格尔悲剧理论最根本的特征何在。 4、 斯达尔夫人划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文化根据何在?
三、论述题(前 3 题选做 2 题,每题 25 分,第 4 题必须做,占 30 分,共 80 分) 1、 论述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角度。 2、 以一部作品为例,说明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3、 以一部作品为例,说明你对荒诞派喜剧的理解。
论述题(4 选 2) 简述文学活动与生活的关系。 试论陆游诗歌的艺术特征。 什么是社会方言?什么是地域方言?说说他们的区别。 《孟子》标点并翻译。
09 年现当代论述题 现代散文和诗歌对古典文学的借鉴与重释。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解释“路遥边缘化”背后的一些问题。
简答题 简述《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简述《武训传》批判的影响。
三、论述题(80 分) 结合我国的文艺实践谈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民族性
中国人民大学 2006 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考试科目:欧美文学史(含西方文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公 30 分) 1、 书信体小说 2、表现主义文学 3、逻各斯 4、雅典娜神殿 5、无意识 6、互文性
2020-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试线、招生人数

2020-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试线、招生人数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联合名校导师及考研状元联合整理2019年9月20日星期日【温馨解析】育明教育从2006年开始办学,校长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夏教授,北京总部负责人是北京大学政管院博士,主打专业课一对一辅导。
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在我们育明教育,每年都有成功学员积累的一些经验可供各位考生参考。
育明教育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我们的辅导包括前期的报考指导,中期的核心参考书的讲解、专题(真题、出题老师论文专著、最新时事)讲解、模拟考(答题技巧框架、创新点的讲解)。
后期还会有教务老师时事根据上课情况,对考生进行查缺补漏,进行答题技巧的辅导。
在我们育明教育,前期咨询师、后期教务与辅导老师三方对您的上课负责,所以每年我们的通过率一直都是有保证的。
班型分专业课一对一和集训营两种。
集训营是包括政治英语的小班课+专业课全程一对一。
小班课全年分四个阶段:寒假,暑假,国庆,最后冲刺(您现在报名可以参加今年和明年两年的),授课老师是人大的教授(也会请海文海天的教授结合讲课)。
专业课一对一是按总课时来规划,保证够用。
上课形式是面授和远程一对一相结合,上课时间和进度主要根据你的进度来安排,第一次上课后会给你做一个导学规划。
数学我们请的是北理工的教授一对一讲(这个是其他机构请不来的),专业课请的是你所报考学校专业的研究生助教和北大博士结合授课(这个也是近几年我们独家尝试的非常合理的方式)。
此外,院校选择也很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是成功的关键,但是考生信息有限,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在这里,大家可以直接联系我,我免费给大家做规划和咨询。
目录一、2019-2020年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笔记二、2020-2021年院校考研复习技巧三、2020-2021年考研专业课答题技巧内容一、2019-2020年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笔记(1)列出每日学习计划表可能你们也都有自己做的计划表,但是都比较粗浅,比如早上复习政治下午英语这样的。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考试科目:综合考试(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简答题(第1、2题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1、简述东汉张衡的文学成就。
2、简论关汉卿的戏剧创作。
3、方回《瀛奎律髓》称陈子昂为“唐之诗祖”,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新青年》于___________年在___________创刊。
2、鲁迅的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_;散文集是___________。
3、“小诗派”的两位代表诗人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巴金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双百方针”2、“新写实小说”3、新感觉派小说4、七月诗派三、论述(共20分)1、试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文学研究会于___________在北京成立。
2、《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于___________杂志。
3、《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
4、《画梦录》的作者是___________。
5、《冲出云围的月亮》的作者是___________。
6、《蚀》三步曲是茅盾创作于___________年的作品。
7、祁天佑是老舍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主要人物。
8、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___________年。
9、《诗八首》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丁西林早期独幕剧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爱美剧:2、《新青年》:3、“九十年代诗歌”:4、《青春之歌》:三、简答(每题5分,共20分)1、简析京派小说的审美取向;2、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3、简评“语丝的文体”4、简析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四、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如何理解文化批评?
定义: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学艺术的批评模式,它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研究。
文化批评的出现是与20世纪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各种文本批评的“向内转”趋势相对应,强调对作品的研究和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的“向外转”的趋势的表现。
其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化研究等等。
其主要特征有三:
(1)注重探讨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
(2)文化批评立足于一个广阔的空间进行批评活动,这种广阔包括采用的理论的多学科性、批评方法的多方面性。
(3)文化批评在整体上虽然具有“向外转”的趋势,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将目光局限在具体文学作品作为理论的例证,相反它吸收了语言学批评、审美批评、心理学批评的许多方法,进一步探讨文学文本在具体社会语境下的深层内涵。
由于文化批评不是一种严密组织的批评派别,它也没有一种专一的批评方法,因此,它主要地不是创造自己的方法,而是寻求自己合适的方法。
这种寻找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文化批评时,就有明显的社会批评的特征。
文化批评对跨学科知识有着很强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它在具体运用中的难度。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思想,纷繁多样的文学和文化也需要多元的批评模式。
只有这样文学才会在现代社会生机勃勃。
11.“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
(2003论述,2006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这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在马克思《致斐?拉萨尔》,恩格斯也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道“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可见“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代表了两种艺术方法。
前者如歌德所说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即从现实生活出发,抓住现实中活生生的个别具体形象,从而显示出生活的普遍真理。
后者是“为一般而找特殊”,即从观念出发,作家心中现有抽象的观念,然后寻找个别形象来作为观念的例证。
无疑“莎士比亚化”是符合艺术规律,亦符合“美的规律”的艺术方法,“席勒化”则违背了艺术规律和“美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不赞成“席勒式”的从观念出发的艺术方法,还表现在他们法对文学回避对生活现象的具体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肤浅地表现所谓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