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金色花》教案设计(最新4篇)

《金色花》教案设计(最新4篇)

《金色花》教案设计(最新4篇)金色花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品读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3.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能力目标:1.通过各种朗读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感悟思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花”和“妈妈”这两个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近作者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显示泰戈尔的介绍。

多媒体显示: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有诗集《吉檀(tán)伽(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代,泰戈尔及其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1924年访问中国),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

徐志摩、冰心等都深受其影响。

三.品读《金色花》1.齐读,教师指出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同学评价齐读情况,并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朗读基调:欢快、舒缓、深情。

3.请一位同学朗读,再次感受诗歌美的意蕴。

4.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并用“从诗中,我读出了一个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的句式来交流自己的朗读感受,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

学生自由朗读,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引导。

多媒体显示:从诗中,我读出了一个慈爱、温和、爱孩子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活泼、调皮、爱妈妈的孩子。

5.诗中这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是怎样与妈妈嬉戏逗乐的?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的句式来说话。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金色花教学设计5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5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金色花教案优秀篇一内容介绍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一课时金色花一、新课导入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

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

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2.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于19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

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二)整体感知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时,我就”的句式来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一位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金色花》教案精选5篇

《金色花》教案精选5篇

《金色花》教案精选5篇金色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范读、自由朗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2)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以及欣赏感悟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感情教学难点:鉴赏诗歌,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叫做《游子吟》,大家还记得吗?”生答:“记得。

”“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大家背)“恩,很好。

那大家还记得这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吗?”“深深的母爱。

”“对,母爱。

母亲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母爱像一棵大树,它庇护着我们成长;母爱像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母爱像一股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也是最美好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再进行一次爱的洗礼!”二、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文学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它在宗教中也是美好的化身。

三、知识积累,解决生字词:匿(nì)笑:偷偷地笑嗅(xiù):用鼻子闻。

动词。

罗摩衍(yǎn)那:印度的一部叙事诗。

祷(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沐(mù)浴(yù):洗澡,洗浴。

也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

四、朗读诗歌,感受意境:1、学生自由朗读。

《金色花》教案(3篇)

《金色花》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关爱家人、尊敬长辈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关爱家人、尊敬长辈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花的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花的喜爱,引出课题《金色花》。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

三、识字写字1. 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新词,讲解字词意思。

2. 学生跟读,尝试书写生字新词。

四、分析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

五、朗读感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

六、背诵课文1. 学生跟读课文,尝试背诵。

2. 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纠正发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篇课文?2. 学生回答:《金色花》。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色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分析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母爱的伟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1. 复习课文,背诵课文。

2. 想想自己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写一篇日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金色花的公开课教案

金色花的公开课教案

金色花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印度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为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使学生了解印度文化,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理解《金色花》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中的关键角色,并了解印度的风俗习惯。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故事梗概《金色花》讲述了小男孩阿试验身变成金色花,陪伴母亲度过三个星期,还原人身,母子相认的故事。

2.2 人物分析阿试:调皮、善良、热爱母亲母亲:慈爱、温柔、宽容2.3 文化背景印度:印度教、家庭观念、母子关系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3.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3 情景模拟学生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4.3 情景模拟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情感投入、台词记忆等。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课程介绍故事梗概讲解人物分析5.2 第二课时印度文化背景介绍课文详细解析讨论:母亲的角色5.3 第三课时教学方法介绍情景模拟练习课堂问答5.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学评价第六章:课堂活动设计6.1 课前游戏名称:猜谜语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材料:自制的谜语卡片步骤:教师出示谜语,学生抢答,答对者奖励小礼品6.2 课后拓展名称:母亲节特别活动目的:让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步骤:学生制作母亲节卡片,写上对母亲的祝福,下节课在全班面前展示第七章:教学资源7.1 课文原文《金色花》全文注音版《金色花》7.2 相关文章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关于印度文化的文章7.3 视频资源《金色花》故事动画印度风光宣传片第八章:作业布置8.1 课后作业课文朗读录音写一篇关于《金色花》的读后感8.2 家庭作业调查母亲的一天,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其生长过程,尝试写作一篇观察日记第九章:教学反馈与改进9.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9.2 教师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不断调整教学方法9.3 课程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10.3 展望未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制定目标,提前做好准备重点解析教案《金色花的公开课教案》涵盖了课程介绍、课文解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课堂活动设计、教学资源、作业布置、教学反馈与改进以及课程总结与展望等十个章节。

《金色花》公开课教案(版)

《金色花》公开课教案(版)

《金色花》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色花》的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2.分析《金色花》的艺术特色,包括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意象运用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介绍《金色花》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时代背景。

2.作品分析:分析《金色花》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意象运用等。

3.主题探讨:探讨《金色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4.比较阅读:将《金色花》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金色花》的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金色花》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时代背景。

3.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金色花》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意象运用等。

4.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金色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5.比较阅读:将《金色花》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7.总结: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金色花》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金色花》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学生对《金色花》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4.学生对《金色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金色花》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与《金色花》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与《金色花》主题相关的社会现实案例。

4.其他与《金色花》进行比较的作品。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金色花》优秀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金色花》优秀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上册《金色花》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6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优秀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金色花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3、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本首诗抒发了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学习这首诗,主要的方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从整体上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笑祷告()花瓣()衍()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祷告3、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富有感情。

想一想。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一)(欣赏金色花同时播放印度歌曲),相机导入:在印度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金黄的色彩反映母爱的光辉,伟大诗人泰戈尔就是用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散文诗。

板书:金色花(泰戈尔)(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致爱丽丝》,教师范读课文。

(听的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语速、重音、节奏、感情基调)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点评学生朗读情况。

(配乐)4、指导朗读(从重音、感情上指导)5、学生齐读(配乐)学生思考: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变成后相干什么?(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1)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2)这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语文教案《金色花》(优秀8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金色花》(优秀8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金色花》(优秀8篇)金色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厚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亲至爱的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感受母爱,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味母爱,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点拨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课之前先做一个智力小游戏,激发一下大家的想象力,热热身。

给你们两组词,请发挥想象,说一句话,把二者联系起来。

(出示多媒体)学生,蜜蜂;妈妈,花。

过渡语: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奇妙,有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起看看吧。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创作丰富。

代表作: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此外,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创作对中国诗歌(尤其是散文诗歌)的影响是广泛的。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

本质属于诗。

它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

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三、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出示要求:扫除字词障碍;有节奏;有感情。

(指明男女读,比比谁最棒)2、学生点评,并明确本文朗读时应用的感情,语调。

3、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并用“我读出了一位xx的妈妈(孩子)”交流读书感受,并找到文章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花公开课教案【篇一:《金色花》公开课教案】1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最高文学奖,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东方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大文豪——他就是印度的泰戈尔。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大文豪2那位同学来读一下?好!你来。

好请坐声音比较响亮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三点信息1他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最高文学奖项2多才多艺3获奖的代表作是吉檀迦利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一部《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朵特殊的金色花想一想脑海中浮现怎么样得一朵花2.初听诗文,说印象①一是注意重点字音、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是诗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教师配乐范读诗文。

(本文朗读要求较高,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到指导作用,要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及脸部表情)师:当我第一次读完这篇散文诗时,我笑了,因为孩子的调皮与可爱。

我想每读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些东西给我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或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或是震撼人心的情感,或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请你说说当你听完、看完诗文后,诗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生1:孩子的调皮、可爱、天真。

生2:孩子与母亲间亲密的爱。

生3:诗人神奇的想象,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给予肯定)3.品读诗文,感悟美师:是啊,多调皮的一个小孩,诗人又是把他描写得多少生动呀。

这样美的一篇诗文,如果仅是默读,怕是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文语言的流畅及情感的美丽。

诗歌,还是得读出声音来的。

就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去品读《金色花》,体会诗文中母子间的那份亲密、甜美。

你们有4分钟时间,一遍读完可读第二遍,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及脸部表情。

4分钟后请同学来念你最感兴趣的诗节。

本文朗读要求较高,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到指导作用,要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及脸部表情①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师:从同学们的声音及表情中我看出你们是被这首诗打动了,因为打动,我相信你们能把这首散文诗念好,学好!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诗节念给我们听。

②学生念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节,教师提问:你想到了什么,所以这么念?(尽可能多的叫学生朗读,每个学生念完后,不一定都问为什么这么念,只要学生能念出孩童的调皮口吻即可)以下两句要问为什么,要做指导,当学生不能很好地朗读时,需要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就像教唱歌一样的教。

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b.“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4.研读诗文,创造美三次嬉戏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貌说明:“我”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1你知道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吗?金色花:是长在印度圣树上的花,在宗教信仰强烈的印度人民心里,它不但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金色花既然是圣树上的花,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

作者的想象实在是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得心愿。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给妈妈遮去从树叶缝中漏下的阳光,想给妈妈带去幸福。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只希望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是一种善意的调皮,很符合孩童的性格,也可以看出孩子对妈妈是依恋的。

师:“读”虽只有一字,但要把“读”这件事做好,还是得花一些工夫,还是要讲究些窍门的。

你知道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吗?又为什么要保密吗?相信在知道了这些问题后,我们能把这篇诗文朗读得更好!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4分钟后由发言人发言,注意可选择你们最有把握的一个问题回答。

师:同学们都讲得很好,我们一致认为诗文中的孩子是天真、美丽的,不知大家有否想过,孩子的天真、美丽是谁给予的?生:妈妈师:是啊,正因为妈妈的爱,才使得孩子有如此的美丽,如此的无忧无虑,而孩子也以他特有的方式去表现对母亲的爱,爱是交流的。

诗文要表现得就是这世上最可贵的母子间亲密的深情。

明白了这点,我们同学会把这首散文诗念得更好。

老师有一设想,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

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将以怎么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么呢?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例子:假如我变成了一艘船,我要带妈妈同游世界。

,先练习3分钟。

③齐唱〈烛光里的妈妈〉5.小结师: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

这不正是一种永恒的美吗?如此清新的小诗,只有满怀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才能吟唱得出。

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童心去关照世界,改变世界,发现美,追求美,歌唱美吧!三.作业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篇二:《金色花》公开课教案】《金色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

)有玩过的同学我想衣柜大概是家里捉迷藏的首选之地了。

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暖暖地装满了幸福。

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的心里。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听的过程中请你在脑海里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二、听读感知老师配乐朗诵诗歌,学生回答:1、好,课文朗诵完了。

跟随着诗的语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场景里都有谁?(孩子和他的妈妈,还有金色花)他们在干什么?(捉迷藏)请一位同学总结前面同学的发言,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是?(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个场景事要表达什么主题?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

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

妈妈宠爱这孩子。

3、如果让你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明确:舒缓、深情三、朗读品析1、请大家用舒缓深情的语气齐声朗读课文,注意面带微笑,读出温馨、幸福的感觉。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b、例1:我从文中“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我不告诉你,妈妈。

”知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淘气、撒娇、精灵般的孩子)朗读指导:“笑嘻嘻”、“跳舞”读得轻快,活泼;“暗暗”“悄悄”轻声,声音渐弱。

体现“我”兴奋、得意的心情。

例2、我从文中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知道这是一个慈爱的妈妈。

焦急的语气。

3、除了活泼,慈爱。

孩子和妈妈还有没有别的特点?揣摩一个人的特征可以从他的行为和他人的描述入手。

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三幅“我”和妈妈嬉戏的场景,读一读,看看一天中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从中能看出人物什么特点。

a.首先请同学概括稳重描绘了哪三幅场景?明确:清晨,当妈妈沐浴后祷告时,“我”散发出花香;午后,当妈妈在窗前读书时,“我”投影在书页;黄昏,当妈妈执灯去牛棚时,“我”变回了孩子,缠着妈妈讲故事。

b.先看前两个场景,妈妈在做什么?(沐浴补充沐浴常识、祷告)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虔诚)的妈妈,再读一读第4段,想象:清晨,刚沐浴完的妈妈一袭白衣,从金色的花荫下穿过,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照在身上。

湿漉漉的头发细碎地反射着光线,看上去,妈妈好像笼罩着一层金光??你从树上看向妈妈,觉得她是那么??(美丽/圣洁)宁静的午后,妈妈捧着罗摩衍那坐在窗前细细品味,她那么陶醉,我把影子投在她的书页上,不知道她有没有察觉,妈妈十分??(沉静/安详/温柔)在妈妈祈祷、读书的时候“我”做了些什么事?“我”给妈妈送去花香,把影子投在妈妈读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给妈妈带来幸福,体贴、孝顺妈妈)c.第三个场景,黄昏到了,我在树上躲了一天,终于要结束这个游戏,又出现在妈妈面前,求妈妈讲故事给我听,妈妈怎么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什么语气?(焦急、嗔怪,又惊又喜)我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

”语气(撒娇。

得意。

俏皮。

淘气)请同学读一读。

比较,变换了语序和标点符号后,表达上与原句有什么区别?变换语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

”明确: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急切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

这些情味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

变换标点为:“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明确: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他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他的杰作。

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d、“我”为什么不告诉妈妈“我”到哪里去了?明确:正如妈妈也从未列举过她为我们做过什么奉献一样,“我”也不用特意告诉妈妈我所做的事,默默地为对方付出才是更加真诚和诚恳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