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桑小说象征手法
论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手法

论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手法摘要: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在这部优秀的作品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
对于作者如何熟练地运用象征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主要从红字“A”、场景、人物、人物名字、鲜花等方面,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字》霍桑象征手法寓意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红字》发表于1850年。
1848年正好在纽约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会上提出了男女平等、财产权等问题。
因此,这部长篇小说内容涉及婚外情以及激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大胆地挑战和颠覆了当时基督教的价值判断。
与此同时,霍桑《红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不仅对许多作家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还影响了现代派文学的象征主义。
此外,在现代作品创作过程中,对霍桑《红字》象征手法的分析进行探讨,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象征主义和象征手法概述象征主义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并不是指象征主义,几经演变以后,被引申为可以用某种观念或事物代表符号或者物品。
在文学界,“象征主义”这个名称第一次是出现在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中,也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实际上,象征主义在未被提出之前,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就大量运用象征主义这种创作方法。
象征派主张创作作品不要直接、客观、如实地描写所见事实,而是通过利用特定形象,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以及观念。
19世纪末,英国发生了文学艺术活动,扩大了象征主义的影响,推动了20世纪美学的发展。
象征主义不仅被运用到文学界,还应用到戏剧、绘画等创作中。
在文学界,象征手法是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主要是借助某种具体形象来表现思想情感。
在文学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作品立意深远、主题深刻,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空间。
霍桑所创作的《红字》,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有比较明显的象征,也有许多隐晦的象征,其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影响了《白鲸》的作者麦尔维尔、法国的波德莱尔,而且影响了一批美国卓有成就的作家,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
论霍桑小说的心理象征

*
作者简介 : 方文开( 98 , , 1 6 一) 男 湖北鄂州人 ,பைடு நூலகம்湖州师范学院外 国语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 美国文学研究 。
维普资讯
第 3期
方 文 开 : 霍 桑 小说 的 心 理 象 征 论
梅 斯戴 尔进 发爱 情获得 新 生之 地 , 海丝 特 自由个性 得 以张 扬 的庇 护 之所 , 包 含 一 种魅 力 , 海丝 特 和 是 它 令 丁梅斯戴 尔 留恋 忘返 。只有 在那 片森 林 里 , 海丝 特才实 现 了 自我 的 救赎 、 魂 的 净 化 , 灵 而且 只 有在 那 片 森
森林 象征着 大 自然的生命力 , 那里 繁花谢 了又开 , 草木 枯 了又长 , 年 四季 , 意 盎 然 , 孕 育 着 超 凡 一 生 它
脱俗 的灵气 , 也象 征着人 的 自然 天性 , 是人伸 张 自由与个 性 的 自然之所 在《 红字 》 中的 森林 是海 丝 特和 丁
收稿 日期 :0 4— 2 1 2 0 1 —1
象征 是一种广 为人 知的修辞 手法 和文学 表 现手法 。按 照 韦勒 克 的解 释 , 征应 该 是“ 象 甲事 物暗示 了 乙 事物 , 甲事物本 身作 为一种 表现 手段 , 要 求 给予 充 分 的注 意 。L( 但 也 ”1啪 根 据 这 一 定义 , 理 象 征 可 以 被 J 心 理解 为是作家借 助某 种意象 , 暗示小 说 中经 常 出现 的 、 没有 表述 出来 的 、 动人 物 的心 理动 力 , 隐 含地 表 驱 并 达小说 中主人公 某种 特定 的心理状态 或情感 状 态 的一种 独特 表现 手法 。 随着创作 手法 的革新 、 审美 视角 的 内转 , 现代 、 现代 作家 的作 品里 , 理 象 征 意象 可 谓 比 比皆是 。 在 后 心 但对 于身处 十九世 纪上半期 的美 国浪漫 主义作 家霍 桑来 说 , 助具 体 可 感 的意 象 来 表 达 驱 动人 物 性 格 发 借 展 的心理动力 , 展示 人物某种 特定 的心理状 态 或情感 状态 , 从某 种 程度 上是 开 创 了美 国文 学史 心理 象征 表 现手 法的先河 , 费德 生把霍桑 称为 “ 十九世 纪美 国文 学最 出色 的象 征派作 家”2n” 对他 很 中肯 的评 价 。 L( 是 ] 霍桑是 一位杰 出的心理 小说家 。他关 注较 多 的是 比起 抽象 的 理念 与 具 体 的 物 质更 为切 实 可感 的“ 人 类 心灵 的真 相:[ w3 : ] w o 因此他总 是借助 各 种意 象 挖 掘人 物 “ 色 意 识 ” 揭示 人 物外 在 行 为 底下 隐蔽 着 的 黑 , 思想 、 情绪 、 激情 以及 无意识 精神 活动 , 使人 物 丰 富 、 复杂 、 以名状 的 内心 世界 得 以呈 现 , 难 使读 者能 深人 人 物无 意识 的精神世 界 , 直接 观察到人 物最 隐蔽 的思想 及其 不 断变 化 的复杂 心 理 。 意象作 为美学 文艺学 的一个基本 范 畴 , 庞德 看来 “ 是一 种 图 象式 的重 复 , 是 一 种 瞬 间 呈 现 的理 在 不 而 智 与情感 的复杂经 验 , 是一 种各种 不 同观 念 的联合 ”H(’ 。] 苏珊 ・朗格 将 意 象 的 主要 功 能 表述 为 :它作 为 “ 抽象 之物 , 为象 征 , 可作 即思想 的荷 载 物眦5 ”。由此 可 见 , ] 意象 以象 征 的形 式 , 即意 象 象 征 , 以丰 富地 可
论《红字》中的象征主义的运用

论《红字》中的象征主义的运用文献综述专业:英语师范班级:11级(1)班作者:柴保玲指导老师:胡红霞摘要:霍桑的成名小说《红字》描绘了17世纪新英格兰的社会风貌,暴露了在请教主义统治下的社会黑暗。
这部小说体现了作者高超娴熟的写作手法,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读者对文章深层次的思考与联想。
本文客观公正地归纳了有关的《红字》中象征主义的分析研究现状,并且指出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点明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红字;象征主义;“A”;霍桑“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意义,将无限的深意寄于有限的事物,从而给读者营造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红字》中霍桑很好地将自己多义、模糊、矛盾的创造思想寄寓象征这一文化创作手法中,赋予了各种主体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强调了象征主义的内在精神性。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在文学史上处于永久不衰的地位。
整篇作品象征主义手法贯穿始终。
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红字“A”本身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而且其象征意义不断变化,从“通奸”到“有能力的”甚至“天使般的”。
此外,小说中四个主要角色:海斯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沃尔斯,珠儿也都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
小说描述的景物和场景,例如监狱,森林,玫瑰花园等等也都寓意深刻。
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着手,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对象征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笔者主要通过网络(主要是中国知网)、书籍、报刊等各种途径,查找了将近60篇相关研究评论,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对这一论文的想法对这些文章加以筛选,选出了20篇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进行研读。
通过中国知网,笔者发现在早期中外评论家主要是从海斯特的性格、心理、她的命运悲剧为主题,从社会和时代出发解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浅谈小说《红字》中的多重象征意义纳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他的长篇小说《红字》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霍桑在小说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场所、其它景物以及贯穿小说始终的红字A都带上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该小说深刻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以及其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刻影响。
标签:《红字》“A”人物;场景;象征意义1.红字“A”的象征意义1.1霍桑在《红字》中用了大量的象征,小说以“A”开头又以“A”结尾,全部内容包含在这个字母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所以红字“A”代表了小说本身。
象征意义最为典型的红字“A”,顾名思义是红色的 A 字,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耀眼的红色。
红色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的颜色,于是小说中红色展示出了各种丰富的内涵: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热烈情欲的象征,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抑制不住青春的冲动和对对方的爱慕,最終成为上帝的罪人,一个妇女丧失了贞节,一位牧师辱没了自己的使命,受到惩罚。
红色还是生命、力量和热情的象征。
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美丽的,热烈的,然而在严峻的清教思想的统治下,象征爱情和生命之源的红色被愚昧的社会当作耻辱的标记戴在海丝特胸前,以示惩戒。
让大家觉得讽刺的是:海丝特胸前耀眼的红字,就如同她心头熊熊燃烧着的一团火焰,在严寒和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带给她温暖;在死一般地孤独和寂寞中给她以生的希望和勇气。
虽然遭到社会的迫害,世人的唾弃,她却没有屈服,她几乎是昂首挺胸走出层层困境,以无声地沉默和坚强的信念反抗着令人感到窒息的精神压迫。
她坚定地相信,一个更光明的时期一定会来临,人们将会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1.2就红字“A”本身而言,它并没有神秘的色彩,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仅仅是一个耻辱的符号,A字是通奸(Adultery)的缩写,作者霍桑是这样对它进行描述的:“在她(海丝特)衣服的胸部,出现 A 形的字,那是精美的红布制成的,四周有金线织成的细工刺绣和奇巧花样。
论《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NG NG 6论5红字6中的象征主义孙丹丹5红字6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优秀长篇杰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象征手法创作的小说。
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广泛运用了象征的创作手法,从而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场所及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都带上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使故事情节充满神秘色彩;与此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象征主义是霍桑在本书中使用的主要技能之一,也是理解这部小说的最关键要素。
一、5红字6中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海丝特身材高挑、年轻、漂亮,典型的淑女形象,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和一头黑色的长发,完全就是/圣母0的形象。
这样一个女性如何面对她的命运?在书中第二章我们看到,当她走出监狱的大门时,/她往外推了一把监狱长)))这个动作带有明显的个人尊严和个性力量,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就像完全出于她个人的自由意志。
0当被绑在绞刑架上当众游街宣告她不名誉的罪行时,她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胆量,坚决拒绝说出她女儿的父亲。
但她却受到了当时清教社会的严厉惩罚,被关进监狱。
她胸前戴着红字/A 0,过了七年非常孤寂、清贫与艰苦的生活,但她没有被严酷的生活所压倒,而是同样有勇气鼓励她的情人和她一起逃往欧洲。
虽然没有成功,但却表现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强烈信念。
她热爱自己的女儿)))她的爱情果实。
她非常同情其他的不幸者,重新赢得了邻居们的信任并最终为红字给她带来的耻辱讨回了公正。
小说的最后一章中写道:/但是,当海丝特的充满了劳苦、深思和自我奉献的七年一掠而过后,她胸前的红字不再是召来人们嘲讽和咒骂的印记,而已成为人们为之感到悲伤的东西,成为人们以敬畏的眼光去打量的东西。
当然,这些眼光都带着深深的崇敬。
0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当海丝特拒绝被当众游街时,她同样拒绝了社会准则。
她把那种因犯罪而被拖着走的景象转化成了依照她的自由选择而前进的行为。
她接受了通奸的罪名,但都是根据她自己的准则而接受的;她胸前的红字-A.刺绣变成了一个更复杂的象征,成了一个对一些-有罪的.事情还以公正的象征,成了她激情本性中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论霍桑作品中的象征运用

论霍桑作品中的象征运用作者:解云波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6期摘要: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非常擅长运用象征这个文学表现手法。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如《牧师的黑面纱》《胎记》《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拉帕奇尼的女儿》,都能够看到象征手法的高超运用。
本文结合这些作品,对其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予以比较全面且扼要的分析,包括所涉及的象征寓意和这些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象征;艺术效果;霍桑一、引言在霍桑创作的作品中象征主义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有着浓郁抒情气息与优美浪漫格调,并包含了大量神秘象征与寓意性。
霍桑在作品中会借助各类事物进行象征,不仅包括自然界的日、月、山、水、石、冰及雾,而且包括动植物中的花草树木、蛇狼熊鹿等,同时也借助神话、预言、文字、人物及衣装服饰等实现象征的目的。
霍桑作为浪漫主义小说家,象征手法的运用既广泛又娴熟,提示事物深刻,耐人寻味,只有深入剖析霍桑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作品,从中获得启示。
二、霍桑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霍桑在其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都非常高超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些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和主题思想,也使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显得独具匠心,富有特色。
在《牧师的黑面纱》中,主人公库珀牧师蒙在脸上的黑面纱就具有异常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可能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罪恶,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这个黑面纱不但没有起到遮掩罪恶的目的,反而起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效果。
但是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想象,那就是主人公并不是想要隐藏内心的罪恶,而是要通过黑面纱这个象征来对外面的世界进行昭告:他的内心隐藏着难以告人的真相。
具体是什么难以告人的真相,作家却直到故事的结束也没有说明,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不明所以,甚至是主人公的未婚妻也不明所以,这就给黑面紗的准确的象征寓意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也给了读者某种提示。
在作品临近结束时,主人公说到:“在朋友间推心置腹,夫妇间坦诚相待,人们不再妄图逃避造物主的目光,不再令人厌恶地隐藏自身罪恶的隐私的时候,那么,我这么戴着这个生死不离的象征物就是个怪物了。
论霍桑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

论霍桑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爱伦·坡誉为美国少数几个公认的天才之一。
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年轻的小伙子布朗》是象征手法与寓意应用的经典之作。
着眼于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对其隐含的象征意义进行挖掘,阐述其对女性崛起的诠释。
标签:纳撒尼尔·霍桑;象征;《年轻的小伙子布朗》;女性角色;觉醒0 引言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擅长以象征手法描写复杂的阴暗心理。
他的写作笔调狂野而又哀伤,寓意深远,忠实于其一贯以来的主题——批判清教主义的偏执与歧视。
《年轻的小伙子布朗》被霍桑自比为“心理罗曼史”,自发表以来,对于其象征手法的研究多不胜数,但大多集中于宗教意义的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环境和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在当时父权主义社会中女性觉醒思潮在小说中的体现。
1纳撒尼尔·霍桑与《年轻的小伙子布朗》1.1纳撒尼尔·霍桑纳撒尼尔·霍桑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伦镇一个传统的清教世家,他的祖辈是该地的第一批移民者之一,并参与了史上臭名昭著的女巫审判。
这在其代表作《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中有所影射。
霍桑对清教抱着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抨击清教的盲目迷信与狭隘排他的虚伪教条;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思想的桎梏,以加尔文主义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直接影响了《年轻的小伙子布朗》的写作方法。
在该小说中,霍桑使用反叙法,尖锐地批判清教主义。
与此同时,女性的觉醒与反抗在他眼中依旧难去越矩之嫌,虽然在文中肯定了女性觉醒的进步,却丑化了女性的形象。
本文对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挖掘霍桑对女性反抗思潮的体现。
1.2《年轻的小伙子布朗》《年轻的小伙子布朗》选自霍桑的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以其惯用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新英格兰清教盛行,符合霍桑的永恒主题——宗教信仰的丧失,人性的诱惑,以及清教社会的阴暗,因而常作为霍桑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
论霍桑《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论霍桑《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张娜燕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摘要: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是霍桑最杰出的作品。
《红字》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它以深邃的主题、出色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字“A”、海丝特·白兰、亚瑟·丁梅斯代尔、罗杰·齐灵渥斯和珠儿等四个主要人物和几个具体场景描写的象征意义来探究霍桑《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霍桑;《红字》;象征手法;红字“A”;人物;场景霍桑的《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它以17世纪中叶清教统治下的波士顿为背景,围绕海丝特·白兰Hester Prynne、亚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罗杰·齐灵渥斯Roger Chillingworth和珠儿Pearl等四个主要人物的善恶、爱恨、惩罚与报复展开,同时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故事讲述女主人公海丝特和丈夫齐灵渥斯从英国移居尚属其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途中齐灵渥斯被印第安人俘虏,海丝特只好只身一人来到波士顿,在孤独中她和年轻英俊、学识渊博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一女珠儿,此事被当地的清教徒视为耻辱,他们把海丝特抓起来投进监狱,游街示众,并威胁她戴上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
失踪的齐灵渥斯回来后,认为海丝特是他的耻辱,发誓报复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他在身体和精神上折磨他,并以此为生活的目的。
丁梅斯代尔最终承受不了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坦白了自己的罪过,心力交瘁地死在了海丝特的怀中。
一年后,齐灵渥斯也郁郁而终,之后海丝特带着珠儿离开波士顿。
若干年后,珠儿结婚,海丝特一人回到波士顿,始终佩戴着红色“A”字,直到死后葬在丁梅斯代尔的旁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霍桑小说的象征手法摘要霍桑是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属于“心之寓言”部分的短篇小说之一。
本文试从人物的象征意义、森林和蛇杖的象征意义、梦境的象征意义等三个方面来解读霍桑小说的象征手法。
关键词:霍桑象征手法《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划分霍桑的创作,其小说创作可大致分为前期的“新英格兰传奇”部分,中期的“心之寓言”部分,和后期的长篇创作部分。
《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即属于中期的“心之寓言”部分的短篇小说之一。
所谓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一种文学样式,其特点就是假借客观景物以代表某种观点,使客观的景物成为传达意念的工具。
因此在寓言这种文学样式里,就会有大量的根据借助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而霍桑的被人称之为“心之寓言”的小说,正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现霍桑对人性之恶、宗教之虚伪的抨击的典型。
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讲述了一个生活在17世纪末、巫术盛行时期的塞勒姆小镇中的青年古德曼·布朗的故事。
小说中的布朗不顾新婚妻子的反对,执意要参加魔鬼的约会,并亲眼见证了人性丑恶。
小说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虚构了魔鬼、出现幻觉的森林、突然醒来的梦境等具有深刻寓意的人或景物,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寓言感。
一人物的象征意义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霍桑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了两大类,即生活里的好人和生活里的坏人。
很显然,年轻的布朗夫妇就是典型的好人,因为“古德曼”在英文中是“好人”的意思,而布朗的妻子费丝的名字在英文中就是“忠实”、“信仰”的意思,对于妻子的忠实,布朗显然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小说里才写道:“这名字对她恰如其分。
”正是因为有费丝这位忠实而美丽的妻子的存在,才使好小伙子布朗赶赴魔鬼约会的决心一直在动摇,他的脚步迟疑着,内心中善与恶的斗争十分激烈:“天国在上,费丝在下,俺还是在对抗魔鬼,坚定不移!”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让人失望的,行走在森林里的布朗虽然脚步并不快,但他却一直向前,特别是听到森林里费丝的哭声,确认自己最忠实的妻子费丝也来赶赴魔鬼的约会时,他心底那最后一点对光明的坚守破灭了,他开始感到绝望,狂叫着:“人世上根本没有善!罪孽不过是一个空名!来吧,魔鬼,因为这个世界都归你了!”“他纵声大笑,笑了许久。
然后抓起拐杖又往前走,顺林中小路大步流星,不像在走,倒像在飞。
……凭着凡人向恶的本能,他仍旧往前冲。
”布朗这种道德感的突然坍塌正表现出17世纪的美国移民的心理特征,布朗属于清教徒第三代移民,他原本是最虔敬、生活最圣洁的新教徒。
100多年前,布朗的祖先们怀着纯洁的理想来到北美陆地开疆拓土,决心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创造,把北美荒园建成他们理想的纯洁的人间乐土,并给后代们留下了道德上的楷模。
作为这批拓荒者的子孙,小伙子布朗向往纯洁善良,追求道德上的完美。
他对人性的纯洁善良有足够的信心,对生活怀着美好的希望,对妻子也有着深沉的爱。
但与此同时,基督教的原罪说、人的内在堕落论又使笃信加尔文教的人们对人类的道德操守持怀疑态度,他们更容易看到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阴暗的、残缺的、愚蠢的、罪恶的一面,从而更加坚信了原罪说的可信性。
霍桑笔下的这两个好人形象(布朗和费丝)正是代表着纯洁人类的典范,当他们的信念倒塌,纯洁的个性遭到毁灭时,其象征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19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爱默生、梭罗和富勒等,其代表思想就是超验主义。
爱默生的《论自然》和《美国哲人》等作品中的超验主义理论,直接对抗加尔文教的正统思想,他主张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强调个性独立,应当从“美”角度放眼自然,从自然中获得最高的精神体验,从而使灵魂与自然合而成为宇宙。
超验主义者所说的“自然”包括物质的自然与精神的自然,人类应当通过体验“自然”、置身于自然之中而净化灵魂,而不能依靠抽象的、压抑人性的教义来扭曲抹杀人性。
这种超验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霍桑,霍桑把对超验主义的理解表现在他的小说人物身上,他试图通过裸露人的内心精神来展现人性的自然性和多面性,并以此来暴露宗教的虚伪。
对此,美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评价道:“他(霍桑)的最伟大的成就就在于他擅长对黑暗的描写,在于他对于人类心灵深处的黑暗的描写。
”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热心于赶赴魔鬼约会的并非只有布朗夫妻,而是一个很大的人群,他们大多都是在真实的生活里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有的是“非常虔诚的太太”,有的是“翌日将在州议会上露面的人物”,这些平日公众心目中的谦谦君子或淑女,却在这种含意暧昧的场所出现,和一些“自甘堕落的男人”、“声名狼藉的女人”杂合在一起,形成了“好人并不回避坏人,罪人面对圣人也毫无愧怍”的奇怪场景,难怪会让布朗震惊。
因为这些人都是思想受到严格控制的清教徒,是在安息日里向大众布道的虔诚人物,他们在公众(包括布朗)的眼中是追求无欲无念、全身心皈依宗教的纯洁人物,现在却和魔鬼搅和在了一起,可见人的内心里隐藏着多么深刻的罪恶。
这个人群的出现暴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凸显了霍桑小说中“人性之恶”的最基本主题。
正如英国作家劳伦斯评价的那样:“霍桑是一个可爱的蓝眼睛小伙子,他对人类心灵深处的罪过一清二楚,并用巧妙的伪装加以揭露出来。
”二森林和蛇杖的象征意义《年轻人古德曼·布朗》的整个故事场景设置于森林之中,而且是深夜里的森林,这又是寓言故事的一大特征。
在许多古老的寓言故事中,发生故事的场所都是森林,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的许多故事,都是以森林为背景的,因此,“森林”成了寓言类作品的一个常用的场景和常用的象征体,在寓言里,森林早已不再是一个植被密集的可爱所在,而是一个充满黑暗、凶险、迷幻、鬼怪的地方,而《年轻人古德曼·布朗》这种充满寓言色彩的小说放置于森林这个场景中去,正是想让好小伙子布朗的这次与魔鬼的约会充满玄秘与凶险。
果然,好小伙子布朗自从进入到森林里之后,森林便开始展露它的凶险,森林一直制约着布朗的行动,布朗一开始“踏上了一条凄清的小路,阴森森的树木遮天蔽日,挤挤挨挨,勉强让狭窄的小径蜿蜒穿过。
人刚过,枝叶又将小路封闭了起来,荒凉满目。
”这象征着布朗走向的是一个阴暗的所在,同时也说明布朗踏上的是一条灵魂的不归之路,黑夜笼罩下的森林给人更加深刻的罪恶感,单纯的布朗将在这种罪恶的挤压之下走上道德的反面。
而当布朗看到自己纯洁的妻子也受到魔鬼的诱惑,感到纯洁的世界已被颠覆时,他身边的森林也发生了奇特的变化:“树木吱吱嘎嘎,野兽嗷嗷嗥叫,印第安人哇哇呐喊。
”当布朗明白邪恶和力量是多么强大的时候,森林这个隐藏魔鬼的地方也显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将一切邪恶都展现了出来,使身陷其中的布朗更加疯狂,更加丧失理性。
在森林风声的伴奏之下,布朗听到的唱赞美诗的歌声也变了样:“这不像人声,更像幽黑荒野中的一切一齐发出的轰轰呼声,阴森可怖。
”在这里,森林完全成了一个罪恶的世界,正如小说中的黑色的人影(魔鬼的化身)所说的那样:“整个大地就是一块罪恶的污迹,一块巨大的血迹,远远不止这些。
”另外,在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道具:一根弯弯曲曲的蛇杖。
这根蛇杖拿在布朗的同行人的手里,这个同行人其实就是魔鬼的领路人,也是一切罪恶的怂恿者。
每在关键的时候,蛇杖就可以引诱、扶持奔赴魔鬼约会的人向前行走,让他们进入罪恶的深渊中。
作者在小说里多次写到这根蛇杖,并一再强调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东西”:“一条酷似黑蛇的手杖,精雕细刻,活脱一条扭来扭去的大蛇。
”;“他把手杖往她脚下一扔,到了她那儿,那东西大概就突然变成了活物,因为主人曾把它借给过埃及的魔术师。
”这根蛇形的手杖的原型显然来自于伊甸园里的那条引诱亚当夏娃犯下原罪的蛇,蛇形手杖的寓意就是指引人们奔向罪恶,诱惑人们犯罪,正如霍桑在《自我中心;或心底之蛇》中所写:“于是他就使自己那条实际的蛇——如果他心底当真有一条蛇存在的话——成了每个人致命的错误或密藏的罪孽或不安的良心的预示,并且毫不懊悔地将其蜇牙扎进最痛苦的地方。
”三梦境的象征意义在小说的结尾处,霍桑设下了一个悬念:他让好小伙子布朗在魔鬼的受洗仪式就要实施的关口突然惊醒过来,好像从一场噩梦中猛醒过来:“邪恶的化身就在这里头(指一个天然的盛满鲜血的凹坑)浸湿他的手,准备在他们额头上留下受洗的印迹,好让他们分享罪恶的秘密……‘费丝,费丝,’丈夫叫道,‘仰望天堂,抵挡邪恶!’话刚出口,就发现自己已孤单单地身处宁静的夜,正侧耳倾听风声沉甸甸地穿过森林,消失无声。
”就是在这一声对上帝的呼唤声中,原本嚣张的魔鬼突然消失,森林归于平静,所有的人们都退去不见。
那么布朗方才经历的一切真的就是一个梦吗?霍桑在小说里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这就成了他留下的又一个象征性的寓意,读者可以从霍桑的身世里去寻找答案。
霍桑出身于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世家之中,霍桑家的第一代祖先曾是一位殖民地法官,因对17世纪新英格兰贵格会成员进行残酷的迫害而臭名昭著,而第二代祖先与1692年塞勒姆的“驱巫案”有关,因而受到了严厉的诅咒,这一切都在霍桑敏感的心灵上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祖先所犯的罪行在他心中引起的罪恶感如此深重,以致他时常怀疑其家族的败落、父亲的早亡与此相关。
为此,他曾经改姓,以示自己与家族祖先之区别。
这一切造成了霍桑创作上的独特心理:他既相信“原罪说”,又不肯全面接受“原罪说”;既相信“一代人的罪孽要延续到后代”的说法,又不甘于顺从这种宿命的安排。
所以,霍桑一方面认为人类有向恶的本性,一方面又力求通过道德的力量得到精神上的救赎,从而获得新生。
于是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霍桑不甘心于让好小伙子布朗真正落入魔鬼之手,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尾,让道德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唤醒了沉迷在邪恶中的人,这也说明了霍桑的宗教观点:“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游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
”同时也说明,人类的内心虽然存在着恶念,也同时存在着向善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能坚守内心的高尚情感的话,再可怕的魔鬼也会自动退却。
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还有许多象征手法的运用,如费丝的粉红色缎带、黑夜里怪异的圣歌、点燃的松树、森林里一块巨石形成的祭坛,都有着善与恶、美与丑的深刻寓意。
正是在这一连串的象征手法中,霍桑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寓言特征更加鲜明,宗教的理念与小说的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霍桑的道德观得到了很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