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锌的合成及性能表征【文献综述】

纳米氧化锌的合成及性能表征【文献综述】
纳米氧化锌的合成及性能表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纳米氧化锌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一、前言部分

纳米半导体材料是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人工设计制造的(通过能带工程实施)新型半导体材料,它具有与体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质。随着材料维度的降低和结构特征尺寸的减小(≤100nm),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干涉效应、量子隧穿效应、库仑阻塞效应以及多体关联和非线性光学效应都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将从更深的层次揭示出纳米半导体材料所特有的新现象、新效应。MBE,MOCVD 技术,超微细离子束注入加工和电子束光刻技术等的发展为实现纳米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制备以及纳米器件(共振隧穿器件、量子干涉晶体管、量子线场效应晶体管、单电子晶体管和单电子存储器以及量子点激光器、微腔激光器等) 的研制创造了条件。这类纳米器件以其固有的超高速(10-12~10-13)、超高频(>1000GHZ)、高集成度(>1010元器件/cm2)、高效低功耗和极低阈值电流密度(亚微安)、极高量子效率、高的调制速度与极窄带宽以及高特征温度等特点在未来的纳米电子学、光子学和光电集成以及ULSI 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应用前景,极有可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成为21世纪信息技术的支柱。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材料,其粒径介于1~100nm之间,又称超氧化锌。由于颗粒尺寸的细微化,使得纳米氧化锌产生了其本体块状材料所不具备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使得纳米氧化锌在磁,光电,敏感等方面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主要用来制造气体传感器、荧光体、紫外线屏蔽材料、变阻器、记录材料、压电材料、压敏电阻、高效催化剂、磁性材料和塑料薄膜等。

氧化锌是一种半导体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在光照射下,当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或者具有超过这个半导体带隙能量Eg的光子射入半导体时,一个电子从价带NB激发到导带CB,而留下了一个空穴。激发态的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能够重新结合消除输入的能量和热,电子在材料的表面态被捕捉,价态电子跃迁到导带,价带的孔穴把周围环境中的羟基电子抢夺过来使羟基变成自由基,作为强氧化剂而完成对有机物(或含氯)的降解,将病菌和病毒杀死。

二、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随着对纳米ZnO 性能研究的深入,纳米ZnO 的制备方法应运而生,概括起来一般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又叫机械法(或粉碎法) ,是采用特殊的粉碎技术,把普通级别的氧化锌粉碎至超细。化学方法又叫造粒法,是在控制一定的条件下,从原子或分子的成核、生长

或化合凝聚成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粒子。化学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溶胶一凝胶法,乳化法、微乳化法、固相化学反应法等[1-7]。

2. 1 物理法

张伟等[8]研究了利用立式振动磨制备纳米ZnO的过程和技术、磨介的尺寸和进料的细度影响着粉碎性能。但是所得颗粒较大,达不到纳米级。

2. 2 化学法

2. 2. 1 固相法

俞建群等[9]利用低热固相配位化学反应合成纳米ZnO,他们以草酸(H2C2O 4)和二水合醋酸锌(Zn(Ac)2·2H2O ) 为原料,以其摩尔比为1:1的量于研钵中充分研磨30min,固相产物在烘箱中于70o C真空干燥4h,得到前驱物。将前驱物置于马沸炉中加热升温至其分解温度460o C,保持2h ,即得纳米ZnO。该法克服了传统湿法存在团聚现象的缺点,同时反应具有无需溶剂、产率高、反应条件易掌握等优点,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2.2.2 溶胶-凝胶法

凝胶(sol—gel)法是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溶于水或有机溶剂,在低温下通过水解、聚合等化学反应,形成内含纳米粒子的溶胶,再转化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然后经过适当热处理或减压干燥,制备出相应的粉末、薄膜和固体材料的方法。Hohenberger G[10]等利用乙酸锌为原料,在有机介质中采用s0l—gel法制备出粒径为10nm左右的ZnO。Meulenkamp EricA[11]等用此法制备了粒径小于10nm的ZnO纳米粒子。此法的优点是反应过程易控制,处理温度低,粒径分布窄,纯度高,纳米颗粒分散均匀。但成本昂贵,周期长,产量小,热处理时易团聚且污染环境,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2.2.3 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12-15]是将锌盐溶液溶于有机溶剂(如苯,环已烷,正丁醇等)中,搅拌得透明液,再加入沉淀剂,乳状液回流除水后即得纳米ZnO微粒溶胶。溶胶再经分离、洗涤、加热得纳米ZnO。崔若梅等[16]采用不同的微乳液和适宜的反应条件,制备出粒径为25~30nm的ZnO。微乳液法合成的纳米ZnO平均粒度较小,且结构均匀,分散性好。

2.2.4 均匀沉淀法

均匀沉淀法[17-18]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均匀的释放出来。该法中加入的沉淀剂(如尿素、六次甲基四胺等)不是立刻与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缓慢生成。本文作者采用此法对纳米ZnO的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制备

出粒径为llnm的ZnO纳米粒子。这种方法可避免沉淀剂的局部浓度过高而造成的不均匀现象,从而可以控制粒子的生长速度,获得粒度均匀、致密、利于洗涤,纯度高的纳米粒子,便于工业化生产。

2.2.5 水热合成法

水热反应[19]是高温高压下在水溶液或蒸汽等流体中进行的有关化学反应,经分离和热处理得到纳米颗粒。水热反应为各种前驱物的反应和结晶提供了一个在常温条件下无法得到的、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环境。Chen D R[20]等将水热法与模板技术相结合,也获得了不同形态、不同尺寸的纳米ZnO粉体。该法制备的纳米ZnO粒度小,分布均匀,但合成设备昂贵,投资较大。

三、水热法生长晶体原理

水热法制备粉体工艺简单,分散性好,结晶完好、粒度分布宽,晶面显露完整等优点,已被广泛用来制备多种形貌的纳米ZnO[21-24].水热法的基本思路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以水溶液为介质,温度梯度产生驱动力,带动溶质离子强烈对流,从高温区的饱和溶液输运到籽晶低温区,形成过饱和溶液,沉淀结晶,得到纳米粉体.通常控制温度在130~250℃,压力在0.3~4MPa之间,水热法制备晶体生长只要步骤包括:

(1)溶解:使反应物溶解,以离子,分子团的形式进入溶液;

(2)加热:使水热釜内产生温度差,浓度差,重力差,水热釜内溶液存在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和溶液同时对流,离子由高浓度区输运到生长区;

(3)保温:水热釜内压力使液体具有气相特征,渗透力和溶解度增大,成核结晶和溶解脱落同时进行,离子、分子在生长界面上吸附、分解,动态平衡后结晶;

(4)取样:水热生长晶体的方法主要有温差法、降温法,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是生长体系内的液相获得适当的过饱和状态而结晶。完成温差水热结晶的必要条件有:(a) 在高温高压的某种矿化剂水溶液中,能促使晶体原料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形成稳定的单一晶体。

(b)有足够大的溶解度温度系数,也是使得在适当的温度下就能形成足够的过饱和的而又不产生过分的自发成核。

(c)具备适合晶体生长所需的一定切型和规格的籽晶,并使原料的总表面积与籽晶的总表面积之比打到足够大。

(d)溶液密度的温度系数要足够大,使得溶液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具有引起晶体生长的溶液对流和溶质传输作用。

(e)耐高温耐高压的容器。

当容器内的溶由于上下部之间的温度而产生对流式,高温区的饱和溶液被输送到低温区,从而形成过饱和溶液,使籽晶生长。溶质传输的综合反应过程不仅取决于反应容器的设计与材质和装置的加热器与热功效,还取决于体系的物理参量,如溶液的热容量、粘滞毒、热传导等。通过冷却咋籽晶上析出不分溶质后的溶液又回流下部,变得不饱和,在溶解培养体。如此往复循环,是籽晶得以不断成长。

水石水热法晶体的主要溶液。水分子(H2O)是极性分子,其结构为具有一定对称性的四面体。四面体中键角H-O-H等于104o30′的2个顶点为H核,正电荷和分布在两个H核和一个O核上,其中心偏离O核,而负电荷由于O-H共用电子对偏向O原子,其中心更靠近O核,剩余的电子密度集合在O核附近形成四面体的另外2个小顶角。利用分子键的取向、诱导及色散作用即分子间力和氢键,任何水分子可以与其4个临近分子相连,形成缔合分子。因此水分子的结构排列紧凑,组合聚合时,犹如紧密堆积的固体晶相。然而,器推积密度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不同。大气压下,缔合水的结构分裂,但是加压情况下,水分在收缩,增大了液体水的密度。晶体在高温高压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是研究水热法生长晶体的基础。一般晶体在水热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系统的温度,压力不同而不同,并与溶剂的种类及浓度有关。与其他稀薄相中的晶体生长一样,在同样的水热生长条件下,个镜面的生长速率是不同的。不同取向的籽晶不但影响晶体的生长速率还影响晶体的完整性,所以,采用不同的籽晶切型、不同的溶剂种类、浓度及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参量,可以获得生长形态、完整程度一致、物理性质各异的水热晶体。

选择适当的纯净温度和控制合一的温度差队快速生长优质的晶体具有重要意义[25-28 ].它们决定着晶体的活化能,溶质的浓度,溶液的对流和饱和状态。温度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容器内生长区与溶解区之间的温度差。温度的大小决定着两区的溶液对流状态、溶质传输和生长区溶质的过饱和度。温差的存在引起溶液的对流,从而热量和质量的传输[29-31 ]。水热釜内溶质传输时由热的饱和荣誉和和反应过的溶液之间的密度差所产生。温度与水热釜的形状也有关系。

因此,采用水热发,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离子浓度、溶剂种类和其他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不能形貌的纳米ZnO颗粒。

四、ZnO纳米材料的表征

4.1 X射线衍射(XRD)法

XRD是利用衍射的位置决定晶胞的形状和大小,晶格常数,还可以用谢乐公式计算粒径的大小。因此可用XRD法来测晶体构型及晶粒大小。张喜田[32]等对纳米ZnO薄膜的XRD图进行了分析,指出三个尖锋(100),(002),(101)分别出现2θ为31.86°,34.68°,36.46°,晶格常数为a=3.24?,C=5.167?,薄膜属六方纤维矿结构,计算表明薄膜厚度为30—40nm。

4.2 电子显微镜(EM)法

电子显微镜是可在极高、极大倍数下直接观察样品的形貌、结构、粒径大小,并能进行纳米级的晶体表面及化学组成分析。孙聆东[33]等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dS/ZnO核壳纳米微粒形貌及大小的分析表明,颗粒呈球形,尺寸20nm左右。石刚[34]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EM)及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对生长于多孔阳极Al2O3模板中的纳米ZnO的表面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纳米ZnO部分填充了呈六角形分布的Al2O3模板孔洞,此种纳米ZnO在生长过程中可获得更多的氧空位。

4.3 X光电子能谱分析法(XPS)

XPS主要用来研究物质表面的性质和状态。井立强[35]等由PXS的方法原理,根据不同元素的XPS中某一峰的面积及对应的灵敏度因子,计算出样品中不同的原子比、ZnO样品的锌与晶格氧的原子比值、锌与总氧的原子比值。指出在ZnO样品表面无Zn2+存在,且其表面存在大量的氧空位,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质,易与其它原子结合而稳定下来。

五、展望

在“纳米热”席卷全球的高科技时代,纳米氧化锌以其优越的性能特点,在橡胶、涂料、陶瓷、防晒化妆品等等领域展示出引人注目的广泛应用,但就目前的应用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同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制备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纳米氧化锌必将成为2l世纪一个大放异彩的明星而展现在新材料、能源、信息等各个领域,发挥其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

[1].祖庸,刘超锋,李晓娥,等。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1997,25(8):11-25

[2].刘超锋,刘庸,陈晓东,等。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研究[J].现代化工,1995,23(11):13-15

纳米氧化锌制备法

氧化锌制备工艺 2008-06-04 12:21阅读(4)评 论(0) D0208、氧化锌制备工艺(本技术资料含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科研成果、技术文献、技术说明书、技术配方、技术关键、工艺 流程等,全套价格26 0元) (氧化锌*制备氧化锌*制取氧化锌*生产氧化锌*开发氧化锌*研究) (氧化锌制备氧化锌制取氧化锌生产 氧化锌开发氧化锌研究) 1、氨法制取氧化锌方法 2、氨浸法生产低堆积密度纳米氧化锌的方法 3、氨水·碳铵联合浸取络合制备高纯度活性氧化锌的方法 4、氨水循环络合法生产高纯度活性氧化锌的工艺 5、表面包覆金属钛或铝化合物的纳米氧化锌粉体及制备方法 6、表面改性的纳米氧化锌水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7、超声波-微波联合法

从锌浮渣中制备活性氧化锌的方法 8、超微粒子氧化锌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其的化妆材料 9、超微氧化锌制取的工艺与装置 10、超细活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11、超细氧化锌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12、成核生长分步进行的液相制取超细氧化锌的方法 13、从低品位含锌物料制备纳米活性氧化锌的方法 14、从含锌烟道灰制取氧化锌的工艺 15、从菱锌矿制氧化锌技术 16、从铜--锌废催化剂中回收铜和氧化锌的方法 17、等离子法制取氧化锌工艺及设备 18、低温热分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19、低温易烧结的纳米级氧化锌粉末的制备方法 20、多功能纳米氧化锌悬浮液及其制备方法21、改进的碳酸氢铵全湿法制取高活性氧化锌22、改性的超细氧化锌

及其制备方法 23、高白色氧化锌微粒及其制造方法 24、高级氧化锌制备工艺 25、固相低温热分解合成晶态和非晶态超微氧化锌粉末的制备 26、过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27、回转窑冶炼生产氧化锌的工艺方法 28、活性氧化锌的生产工艺方法 29、活性氧化锌及高纯氧化锌制备工艺 30、活性氧化锌生产工艺 31、碱法生产活性氧化锌的工艺方法 32、颗粒氧化锌的生产工艺方法 33、颗粒状氧化锌生产装置 34、粒状高活性氧化锌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35、联合法矿粉直接生产高纯度氧化锌新工艺36、菱锌矿制取高纯氧化锌的方法 37、硫化锌精矿焙砂与氧化锌矿联合浸出工艺38、硫化锌矿与软锰矿同槽浸出制取氧化锌和碳酸锰的方法 39、纳米氧化锌材料的

我国农民工职业病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职业病文献综述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金霄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广大农民工作者身心健康,制约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而对于职业病的研究,已经成为包括医学,社会保障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心,本文通过阅读2000年以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197篇关于职业病的文献,对职业病的现状,危害以及职业病防治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并做了简要评述。关键词:职业病,危害,防治。 前言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国法律都有对于职业病预防方面的规定,一般来说,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职业病的诊断,一般由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具有一定专门条件的单位进行。最常见的职业病有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 一,职业病现状 在我国关于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策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就业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个人问题也是占其中大多数。首先,对于许多在职人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职业病,例如: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哮喘、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眼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等,这一系列的病状都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然而许多人对自己的工作的危险性并不了解,这也更导致了职业病在我国多发以及扩大。 对于现如今的我国再就业问题中,不仅要保证就业率,而且还应该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问题,这也使得我国就业压力的更多的扩大了。 职业病现状让人揪心,从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到今年的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监管难、获赔难、维权难等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古浪县是甘肃省中部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很多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去邻近矿藏丰富的肃北县务工。据报道,近几年,在肃北县务工的古浪农民工中,暴发了大规模的尘肺病。“偶尔矿长会发口罩,干活碍事,我们也不爱用,并且觉得也没什么用,戴上口罩嘴和鼻子里照样都是灰。”工人这样描述他们的劳动状况。 在职业病患者中,尘肺病患者最为普遍。卫生部《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万余例,其中尘肺病65.3万例。近年来,平均每年报告新发病例1万多例,每年因尘肺病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亿元。然而,如此严重的情况却无法有效地维权,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存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企业约1600万家,其中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高达2亿人,而37.8%的职业病患者未获赔偿。

碳纳米材料综述

碳纳米材料综述 课程: 纳米材料 日期:2015 年12月

碳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是一种处于纳米量级的新一代材料,具有多种奇异的特性,展现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物理化学性能,这使得纳米技术迅速地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科学研究热点。物理学家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质,化学家是因为它的化学活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材料学家所感兴趣的是它的硬度、强度和弹性。毫无疑问,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科技必将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碳纳米材料是最热的科学研究材料之一。 我们知道,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sp、sp2、sp3等多种轨道杂化特性。因此,以碳为基础的纳米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常见的石墨和金刚石,还包括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线、富勒烯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 1.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己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 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1]。 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是纳米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从1985年富勒烯(Fullerene)的出现到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s)的发现,碳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成果。2004 年Geim研究组的报道使得石墨烯(Graphene)成为碳纳米材料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其出现充实了碳纳米材料家族,石墨烯具有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蜂巢状二维结构,由于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可以将其视为形成其它各种维度的石墨相关结构碳材料的基本建筑块,石墨烯既可翘曲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及卷曲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亦可面对面堆积形成石墨,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导热和机械性能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在储氢材料、超级电容器、高效催化剂及纳米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 2.常见的碳纳米材料

文献综述(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文献综述写作 从以下提供的75种物质中选择(或自己另找)一种作为研究对象,写一篇字数3000字以上的有关无机纳米材料的性能、制备与应用等方面的文献综述: Sb2O4; SnO2; MnO2; Cu2O; CuO; TiO2; SiO2; MoO3; WO3; Co3O4; Fe3O4; Nb2O5; Al2O3; CeO2; 氟化石墨; 石墨烯; 功能化石墨烯; 碳纳米管(CNT); 碳纤维; 钛酸钾晶须(potassium titanate whiskers); Fe; Co; Ni; Cu; Se; Bi; WS2; TaS2; MoS2; CuS; MnS; PbS; Bi2S3;

MoSe2; CdSe; TaSe2; NbSe2; GaSe; Bi2Te3; Si3N4; WC; BaCO3; ZnWO4; LiFePO4; Diamond; Si; Ge; Sn; SiC; BN; BP; BAs; AlN; AlP; GaN; GaAs; GaSb; InN; InP; InAs; InSb; MgO; MgS; MbSe; MgTe; ZnO; ZnS; ZnSe;

CdS; CdTe; HgS; HgSe; HgTe 要求: ●资料收集,能够根据课题任务,拟定检索标识、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运用检索方法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结论科学; ●论文整体质量,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理通顺、总体结构完整; ●论文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3. 综述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具体格式要求附后。 4. 使用word文档制作,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如果出现雷同作业均按零分计。 附:文献综述格式要求 使用word文档制作,内容包括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使用A4纸打印,页边距使用word默认值(上、下:2.54cm;左、右:3.17cm),行间距固定1.25倍行距,汉字使用中文宋体字,其它字符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具体要求如下: 1. 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2. 作者、专业年级:五号、居中 3. 摘要、关键词:五号;这两个词本身左顶格、加粗,内容不加粗,其中关键词的个数不超过6个;不翻译成英文 4.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参考文献”词本身加粗、左顶格;所有内容均不加粗 (1)正文的内容与基本格式: 正文内容主要从性能特点、制备方法、应用情况、(制备、应用)前景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标题的层次:一级标题用“1. 2.……”来标识、二级标题用“1.1 2.1……”,三级标题用“1.1.1 2.1.1……”来标识,依次类推。 插图和表格: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公式: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纳米氧化锌制备法》word版

氧化锌制备工艺2008-06-04 12:21阅读(4)评论 (0) D0208、氧化锌制备工艺(本技术资料含国家发 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科研成果、技术文献、技术说明书、技术配方、技术关键、工艺流程等,全套价格260元) (氧化锌*制备 氧化锌*制取氧化锌*生产氧化锌*开发氧化锌*研究) (氧化锌制备氧化锌制取氧化锌生产 氧化锌开发氧化锌 研究) 1、氨法制取氧化锌方法 2、氨浸法生产低堆积密度纳米氧化锌的方法 3、氨水·碳铵联合浸取络合制备高纯度活性氧化锌的方法 4、氨水循环络合法生产高纯度活性氧化锌的工艺 5、表面包覆金属钛或铝化合物的纳米氧化锌粉体及制备方法 6、表面改性的纳米氧化锌水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7、超声波-微波联合法从锌浮渣中制备活性氧化锌的方法 8、超微粒子氧化锌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其的化妆材料 9、超微氧化锌制取的工艺与装置 10、超细活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11、超细氧化锌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12、成核生长分步进行的液相制取超细氧化锌的方法 13、从低品位含锌物料制备纳米活性氧化锌的方法 14、从含锌烟道灰制取氧化锌的工艺 15、从菱锌矿制氧化锌技术 16、从铜--锌废催化剂中回收铜和氧化锌的方法 17、等离子法制取氧化锌工艺及设备 18、低温热分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锌 19、低温易烧结的纳米级氧化锌粉末的制备方法 20、多功能纳米氧化锌悬浮液及其制备方法21、改进的碳酸氢铵全湿法制取高活性氧化锌

22、改性的超细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 23、高白色氧化锌微粒及其制造方法 24、高级氧化锌制备工艺 25、固相低温热分解合成晶态和非晶态超微氧化锌粉末的制备 26、过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27、回转窑冶炼生产氧化锌的工艺方法 28、活性氧化锌的生产工艺方法 29、活性氧化锌及高纯氧化锌制备工艺 30、活性氧化锌生产工艺 31、碱法生产活性氧化锌的工艺方法 32、颗粒氧化锌的生产工艺方法 33、颗粒状氧化锌生产装置 34、粒状高活性氧化锌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35、联合法矿粉直接生产高纯度氧化锌新工艺36、菱锌矿制取高纯氧化锌的方法 37、硫化锌精矿焙砂与氧化锌矿联合浸出工艺38、硫化锌矿与软锰矿同槽浸出制取氧化锌和碳酸锰的方法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综述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综述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摘要: 自组装技术是制备纳米结构的几种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本文对最近几年自组装技术在纳米科技领域中的一些重大突破和成果进行较为系统地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组装单层膜、纳米尺度的表面改性、超分子材料、分子电子学与光子晶体。 关键词: 自组装; 纳米技术; 材料;超分子材料 1 引言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在0. 1~100 nm 尺度空间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高技术学科。它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物理、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 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核分析技术) 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作为21 世纪新的推动力,将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活、以至于人们的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1 ] 。 自组装是在无人为干涉条件下,组元自发地组织成一定形状与结构的过程[2 ] 。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表征及性质测试,吸引了众多化学家、物理学家与材料科学家的兴趣,已经成为目前一个非常活跃并正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3 ] 。它一般是利用非共价作用将组元(如分子、纳米晶体等) 组织起来,这些非共价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等[1 ,4 ] 。通过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条件,有序的纳米

结构材料能够通过简单地自组装过程而形成,也就是说,这种结构能够在没有外界干涉的状态下,通过它们自身的组装而产生。因此,自组装是制备纳米结构的几种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2 ] ,它已成为纳米科技一个重要的核心理论和技术。纳米材料因其尺寸上的微观性,从而表现出特殊的光、电、磁及界面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涂料 [5 ]、催化剂[6-7] 、电化学[8] 、光化学[ 9]及材料科学[10-12 ](如光电子器件)。 2 自组装单层膜 分子与生物分子膜正在被广泛应用到许多研究领域。自组装单层膜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它是分子通过化学键相互作用,自发吸附在固/ 液或固/ 气界面,形成热力学稳定和能量最低的有序膜。在适当的条件下,自组装单层膜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分子和衬底来制备,常用的衬底有Au (111) 、Pt(111) 、Ag 、Al 、Si 、云母、玻璃等。 目前,研究最多的自组装单层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3 ] :由脂肪酸自组装的单层膜; 由有机硅及其衍生物自组装的单层膜;烷烃硫醇在金表面自组装的单层膜。它们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烷烃长链分子 (带有10~20 个亚甲基单元) ,其头部基团吸附到所用的衬底上,如硫醇(S —H) 头部基团和Au (111) 衬底已被证明可以进行完美的结合,它代表了一种控制表面性质的模式。硫醇分子在溶液中很容易吸附到金衬底上,形成一密集的单层,尾部基团从表面伸向外部,通过应用带有不同尾基的硫醇分子,化学样品的表面功能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节。自组装单层膜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子传输的研究、生物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本文阐述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的涵义,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化学与人文两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利用学科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四方面讲述化学与人文的渗透。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研究进展综述教案资料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研究进展综述 一.前言 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结构材料 ,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 (1-100 nm) ,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是尺寸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介观体系。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 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 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 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曲线)。因此 ,纳米磁性材料的特殊磁性可以说是属于纳米磁性。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作战所用的指南针是人类首次对磁性材料的应用。而今纳米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磁流体力学,原子核磁学,机体物理学,磁化学,

天文学,磁波电子学等方面。随着雷达、微波通信、电子对抗和环保等军用、民用科学技术的,微波吸收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 ,磁性纳米吸波材料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磁性材料也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的利益。 本次综述,主要针对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两个问题进行阐述。首先,介绍磁性纳米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其次,介绍磁性纳米材料的分类。------再次,重点介绍磁性纳米材料是怎么制备的。其制备方法一般分为三大类:1.由上到下,即由大到小,将块材破碎成纳米粒子,或将大面积刻蚀成纳米图形等。2.由下到上,即由小到大,将原子,分子按需要生长成纳米颗粒,纳米丝,纳米膜或纳米粒子复合物 3. 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等。第四、介绍磁性纳米材来噢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最后,将全文主题扼要总结,并且找出研究的优缺点和差距,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主题 1、纳米磁性材料的发展史 磁性材料是应用广泛、品类繁多、与时俱进的一类功能材料,磁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人们对物质磁性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人们就发现了天然的磁石(磁铁矿Fe3O4),,据传说,那是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迷雾漫天,伸手不见五指,黄帝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备了能指示方向的原始型的指南器,遂大获全胜.古代取其名为慈石,所谓“慈石吸铁,母子相恋”十分形象地表征磁性物体间的互作用。人们对物质磁性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前半叶开始发展起来的。1788年,库仑(Coulomb)把他的二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规律推广到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上。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Oersted)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同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mpere)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认为物质磁性起源于分子电流。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实验报告

纳米ZnO2的制备 实验报告 班级:应091-4 组号:第九组 指导老师:翁永根老师 成员:任晓洁 1428 邵凯 1429 孙希静 1432 【实验目的】 1.了解纳米氧化锌的基本性质及主要应用 2.通过本实验掌握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3.对于纳米氧化锌的常见产品掌握制备原理和方法,并学会制备简易产 品。 4.通过本实验复习并掌握EDTA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掌握配位滴定的原 理,方法,基准物质的选择依据以及指示剂的选择和pH的控制。 5.掌握基础常用的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原理。 6.加深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及提高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实验原理】 1. 超细氧化锌是一种近年来发展的新型高功能无机产品,晶体为六方结构,其颗粒大小约在1~100纳米。纳米氧化锌由于颗粒小、比表面积大而具有许多其表面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宏观物体所不具有的特殊的性质,呈现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以及高透明度、高分散性等特点。近年来发现它在催化、光学、磁学、力学等方面展现出许多特殊功能,使在陶瓷、化工、电子、光学、生物、医药等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普通氧化锌所无法比较的特殊性和用途。纳米氧化锌在纺织领域可用于紫外光遮蔽材料、抗菌剂、荧光材料、光催化材料等。纳米氧化锌一系列的优异性和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 2.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热法,均相沉淀法,溶胶一凝胶法,微乳液法,直接沉淀法 3. 本工艺是将锌焙砂(主要成份是ZnO,主要伴生元素及杂质为铁,铜,铅,镍,铬,镍,此外,还含有其它微量杂质,因而用锌焙砂直接酸浸湿法生产活性氧化锌,必须利用合理的酸浸及除杂工艺,分离铅,脱铁、锰,除钙、镁等重金属)与硫酸反应,生产出粗制硫酸锌,加高锰酸钾、锌粉等,经过提纯得到精制硫酸锌溶液后,再经碳化母液沉淀,制得碱式碳酸锌,最后经烘干,煅烧制成活性氧化锌成品。 4. 氧化锌含量的测定采用配位滴定法测定,用NH3-NH4Cl缓冲溶液控 制溶液pH≈10,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其主要反应如下: 在氨性溶液中: Zn2++4NH3?Zn(NH3)42+ 加入EBT(铬黑T)时: Zn(NH3)42++EBT(蓝色)?Zn-EBT(酒红色)+4NH3 滴定开始-计量点前: Zn(NH3)42++EDTA?Zn-EDTA+4NH3 计量点时: Zn-EBT(酒红色)+EDTA?Zn-EDTA+EBT(蓝色)

废热锅炉文献综述资料

废热锅炉 1.废热锅炉概论 废热锅炉是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来生产蒸汽的锅炉。它属于一种 高温、高压的换热器。废热锅炉较早是用来产生一些低压蒸汽,回收的热量有限,只 是作为生产的一般辅助性设备。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废热锅炉的参数逐渐提高,废 热锅炉由生产低压蒸汽的工艺锅炉转变为生产高压蒸汽的动力锅炉。废热研究 的新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得在废热锅炉设计、制造、使用、安 全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 。 1.1 废热锅炉的特点 废热锅炉与普通动力锅炉一样, 都是生产动力蒸汽的一种高温高压设备, 所不同的是热源不同。它不是采用煤油、天然气、煤等燃料, 而是利用化工生 产工艺气中的废热。因此, 它既是一种能量回收装置, 也是一种化工介质工艺 设备。废热锅炉的共同特点是: 操作条件比较恶劣( 如高温、高压、热流强度 大, 锅炉受压元件的热应力大等) , 并要求连续、稳定地安全运行, 对高温工 艺气的温度和冷却速度的控制要求十分严格。废热锅炉的运行比常规锅炉更复 杂, 废热锅炉利用的是余热, 不仅是高温气体的显热, 而且还利用某些废气中 所含少量的可燃物质( 如一氧化碳、氢气、甲烷) 等化学热能。例如, 催化裂 解装置中再生器排出的再生气体, 其温度可达550 ℃~750 ℃ 。另外催化裂 解装置再生器排出的高温烟气中含有很多粉状催化剂。烟气中灰分含量高, 不 但对流受热面的磨损加剧, 而且因为受热面积灰严重, 需要经常除灰和定期停 炉清扫, 给生产带来一定困难。有些高温烟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 硫,使得烟气露点升高, 受热面的低温腐蚀严重, 检修工作量增加。 1.2 废热锅炉的分类 在废热锅炉中进行的是热量传递的过程,因此废热锅炉的基本结构也是一具 有一定传热表面的换热设备。但是由于化工生产中,各种工艺条件和要求差别很 大,因此化工用的废热锅炉结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1.2. 1 按照炉管是水平还是垂直放置,废热锅炉可以分为卧式(大都采用火管式,即 管内走高温工艺气体,而管外走饱和水或水蒸气) 和立式(比卧式锅炉水循环速 度快,传热速率较高,蒸汽空间也较大,因此这种锅炉蒸发量大) 两大类。 1.2. 2 按照锅炉操作压力的大小,废热锅炉可以分为低压(蒸汽压力在1. 3MPa 以下) 、中压(蒸汽压力在1. 4 —3. 9MPa 范围内) 、高压(蒸汽力在4. 0 — [1] [2]

三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综述

三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甚多。目前,制备纳米材料中最基本的原则有二:一是将大块固体分裂成纳米微粒;二是由单个基本微粒聚集,并控制聚集微粒的生长,使其维持在纳米尺寸。本文主要介绍纳米材料分类和性能,同时介绍了一些三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水热法、溶剂热法和微乳液法。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阵列;水热法;溶剂热法;微乳液法 1.引言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随之也从宏观转移到了微观,也就是说从宏观的块体材料转移到了微观的纳米材料。所谓纳米材料,是材料尺寸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范围的材料。如果按照维度的数量来划分,纳米材料的的种类基本可以分为四类:(1)零维,指在空间中三维都处在纳米尺度,如量子点,尺度在纳米级的颗粒等;(2)—维,指在空间中两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还有一个处于宏观尺度的结构,例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管等;(3)二维,是指在空间中只有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其它两个维度具有宏观尺度的材料,典型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层状结构,如多层膜结构、一维超晶格结构等;(4)三维,即在空间中三维都属于宏观尺度的纳米材料,如纳米花、纳米球等各种形貌[1]。 当物质进入纳米级别,其在催化、光、电和热力学等方面都出现特异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纳米效应”。纳米材料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3大效应:(1)小尺寸效应——其光吸收、电磁、化学活性、催化等性质发生很大变化;(2)表面效应——在催化、吸附等方面具有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例如纳米微粒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的宏观物理特性,如高强度和高韧性,高热膨胀系数、高比热容和低熔点,异常的导电率和磁化率,极强的吸波性,高扩散性,以及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活性等[2]。 纳米科学发展前期,人们更多关注于一维纳米材料,并研究其基本性能。随着纳米科学快速发展,当今研究热点开始转向以微纳结构和纳米结构器件为方向的对纳米阵列组装体系的研究。以特定尺寸和形貌的一维纳米材料为基本单元,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在两维或三维空间内构筑纳米体系,可得到包括纳米阵

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化学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合作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5-氯水杨醛缩-2-氨甲基苯并咪唑希夫碱与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与 DNA和BSA作用 1. 引言 癌症成为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死因,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8年的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预计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将超过1310万。迄今为止,治疗癌症的药物已达几十种,但是由于癌症发病机理复杂,能治愈癌症的药物还很罕见。因此,继续研究抗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1]。自1965年,美国化学家Bosenberg[2]等首次发现顺铂trans-[Pt(NH3)2Cl2]具有强抗肿瘤活性后,无机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Bensichem和Farrel[2]发现用芳香氮杂环碱取代简单的氨(NH3)后,所得配合物trans-[Pt(py)2Cl2]的抗癌活性与顺铂相比进一步增强,含氮杂环的金属配合物更加受到化学家的青睐。虽然目前此类抗癌药物为数众多,但真正应用于临床而且效果很好的广谱抗癌药物十分有限,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核酸是生物体中重要的遗传物质,许多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药物都是以核酸中的DNA为靶分子而设计的。其基本原理就是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与DNA螯合,或配体嵌入DNA碱基对,引起癌细胞DNA损伤,复制和转录受到障碍,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并导致其死亡。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能与人体中许多内源性、外源性化合物结合而起到贮备和运输作用,药物药效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强弱。因此,从分子水平研究金属配合物与DNA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设计、合成新型的抗菌抗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纳米材料综述要点

纳米材料综述 一、基本定义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 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 号为 nm。 2、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 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 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 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 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 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3、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 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二、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

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讲义

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实验原理。 2.掌握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制备过程和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实验产物粒度的表征手段,掌握激光纳米粒度仪的使用。 4.了解沉淀剂、实验条件对产物粒径分布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氧化锌是一种重要的宽带隙(3.37eV)半导体氧化物,常温下激发键能为60meV。近年来,低维(0维、1维、2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新颖的性质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纳米氧化锌由于晶粒的细微化,其表面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宏观物体所不具有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以及高透明度、高分散性等特点,已经广泛的应用在陶瓷、化工、电子、光学、生物、医药等许多领域。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粉碎法和深度塑形变形法,化学法包括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乳液法等方法。本实验采用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 沉淀法包括直接沉淀法和均匀沉淀法。直接沉淀法是制备纳米氧化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在包含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如OH-,CO32-等)后,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沉淀并使其沉淀从溶液中析出,再将阴离子除去,沉淀经热分解最终制得纳米氧化锌。其中选用不同的沉淀剂,可得到不同的沉淀产物。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从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释放出来,所加入的沉淀剂并不直接与被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沉淀剂在加热的情况下缓慢水解,在溶液中均匀地反应。 纳米颗粒在液相中的形成和析出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核的形成过程,称为成核过程;另一个是核的长大,称为生长过程。这两个过程的控制对于产物的晶相、尺寸和形貌是非常重要的。 制备氧化锌常用的原料是可溶性的锌盐,如硝酸锌Zn(NO3)2、氯化锌ZnCl2、醋酸锌ZnAc2。常用的沉淀剂有氢氧化钠(NaOH)、氨水(NH3·H2O)、尿素(CO(NH2)2)等。一般情况下,锌盐在碱性条件下只能生成Zn(OH)2沉淀,不能得到氧化锌晶体,要得到氧化锌晶体需要进行高温煅烧。均匀沉淀法通常使用尿素作为沉淀剂,通过尿素分解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产生NH3·H2O与锌离子反应生成沉淀。反应如下: OH-的生成: CO32-的生成: 形成前驱物碱式碳酸锌的反应: 热处理后得产物ZnO: 用NaOH作沉淀剂一步法直接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反应式如下: 该实验方法过程简单,不需要后煅烧处理就可以得到氧化锌晶体,而且可以通过调控Zn2+/OH-的摩尔比控制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形貌。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合成氨循环气分离工艺设计

文献综述 1.氨的性质及主要用途 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1:700),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至-33.5℃或常温下加压至70-80bar)。氨是制造化肥、硝酸、炸药的重要原料。氨对地球上的生物相当重要,它是许多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氨也是所有药物直接或间接的组成。氨有很广泛的用途,同时它还具有腐蚀性等危险性质。由于氨有广泛的用途,氨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无机化合物之一,多于八成的氨被用于制作化肥。 2.世界(或国内)合成氨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2.1合成氨的生产现状 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在第七十七届年会上发布《全球肥料和原材料供需展望》报告,预期全球合成氨产量将由2008年的1.809亿吨(实物量NH3,下同)增长至2013年的2.178亿吨,届时全球合成氨海运贸易总量将达到2060万吨。其中,全球新建合成氨装置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余来自阿尔及利亚、特立尼达、委内瑞拉、沙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随着新建合成氨装置的投产,区域合成氨贸易将继续增加,全球合成氨生产和海运贸易都将迎来新的增长期。 据IFA对全球合成氨产量的调查显示,2008年全球合成氨产量接近1.528亿吨,比2007年减少了1%。中国、澳大利亚、欧洲、俄罗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印度、沙特等国均由于市场需求疲软而减少,伊朗、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需求继续增加。2008年全球合成氨产能达到1.809亿吨,比2007年增加500万吨,主要来自于中国、非洲、西亚等地区。 目前,约有80%的合成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其余作为生产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除了生产尿素,硝酸及硝酸铵等产品间接用于工业生产外,合成氨还直接用于丙烯腈、己内酰胺等产品的生产。同时,在其他工业领域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用作制冰箱、空调、冷藏系统的制冷剂,在冶金工业中用来提炼矿石中的铜、镍等金属、在医药和生物化学方面用作生产磺胺类药物、维生素、蛋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等[1]。 2.2我国合成氨及下游产品工业消费现状与预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十一五”期间,合成

纳米材料文献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姓名:赵开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0804 学号: 080105097 2011年05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论题为《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碳纳米管是一维碳基纳米材料,其径向尺寸为纳米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碳纳米管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等力学,电磁学特点。近年来,碳纳米管在力学、电磁学、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根据众多学者对碳纳米管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就碳纳米管的性质及其功能等方面结合最新碳纳米管的应用做一些简要介绍。本文主要查阅近几年关于碳纳米管相关研究的文献期刊。

碳纳米管(CNT)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是由六元碳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的纳米级中空管,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发生完全键合。碳纳米管是由一层或多层石墨按照一定方式卷曲而成的具有管状结构的纳米材料。由单层石墨平面卷曲形成单壁碳纳米管(SWNT),多层石墨平面卷曲形成多壁碳纳米管(MWNT)。自从1991年日本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以来,其以优异的力学、热学以及光电特性受到了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广关注。 一、碳纳米管的性质 碳纳米管的分类 研究碳纳米管的性质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1)按照石墨层数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2)按照手性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手性管和非手性管。其中非手性管又可分为扶手椅型管和锯齿型管。(3)按照导电性能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导体管和半导体管。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 碳纳米管无缝管状结构和管身良好的石墨化程度赋予了碳纳米管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是钢的100倍,而质量只有钢的1/ 6,并且延伸率可达到20 %,其长度和直径之比可达100~1000,远远超出一般材料的长径比,因而被称为“超强纤维”。碳纳米管具有如此优良的力学性能是一种绝好的纤维材料。它具有碳纤维的固有性质,强度及韧性均远优于其他纤维材料[1]。单壁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在1012Pa范围内,在轴向施加压力或弯曲碳纳米管时,当外力大于欧拉强度极限或弯曲强度,它不会断裂而是先发生大角度弯曲然后打卷形成麻花状物体,但是当外力释放后碳纳米管仍可以恢复原状。 碳纳米管的电磁性能

简单的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在水——乙醇介质中用氨水沉淀法制备出了纳米()和材料,讨论了介质组成对沉淀产物微粒地粒径范围及形貌地影响,并研究出由()分解为纳米地最佳干燥脱水条件为℃、.表明本方法不需高温处理就可得到颗粒均匀且分布窄地纳米材料,粒径可达~. 一、试剂与仪器 主要原料为氯化锌、无水乙醇、氨水等,均为分析纯试剂. 仪器为微型滴定管、磁力搅拌器、恒温干燥烘箱. 二、试验方法 以水——乙醇为溶剂,其中醇地体积含量分别为(去离子水)、、、.将氯化锌、氨水配制成不同浓度地溶液(不同浓度是多少?).取一定体积(一定体积是多少?)地氯化锌乙醇溶液于烧杯中,加以适当速度搅拌,不同浓度地氨水从微型滴管中缓慢滴入氯化锌乙醇溶液中,使之进行反应.控制氨水用量,调节值为左右,确定滴定终点.反应得到地白色沉淀物,经抽滤洗涤后自然风干即为()纳米粉,()经干燥(℃、)脱水后,为纳米粉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不同乙醇浓度对粒径地影响 并且含量越高,这种抑制作用也越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氯化锌地浓度对地粒径影响不大,规律性不强;氨水地浓度对地粒径稍有影响,浓度增大,粒径是减小趋势,浓度为时,粒径为~,浓度为时,粒径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五、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所用原材料成本低,过程易控制等,是制备纳米粉地好方法,值得推广. 固相合成氧化锌 一、试剂与前驱物地准备 七水硫酸锌、无水草酸纳均为分析纯; 准确称取比为地七水硫酸锌和无水草酸纳,分别研磨后,充分混合,再转入同一研钵中共研磨.热水洗去副产物后,再用无水乙醇淋次,于℃烘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纳米氧化锌地制备 由前驱物地热分析得地热分解温度为℃.将置于马弗炉中加热升温至分解温度,保持,即得浅黄色纳米氧化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液相沉淀制备氧化锌 一、单组分锌氨溶液地制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