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说课稿

比例说课稿
比例说课稿

比与比例说课

一.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与比例的回顾整理。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和应用,比和比例间的关系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的应用及判断。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感受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二、小组活动,梳理知识

三、应用反思,巩固拓展

四、总结提升,自主建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师:老师这有两个数字2和3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2:3 (师板书)

师:如果再给你6和9你能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吗?

生:2:3=6:9 或2:6=3:9 (师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整理复习比和比例,关于比和比例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师根据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生: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②比、除数、分数的关系

③化简比和求比值、解比例④正比例和反比例、

⑤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点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整理复习前三项。二、小组活动,梳理知识

师: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建构比和比例的知识体系。请看学习要求:(出示课件)1.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学生整理时,教师注意巡视。

(1)比、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师:从意义上来说,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除法表示的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师:想一想谁不能为0?

生:除数、分母、比的后项

练习:()15=3/5=24:()你是怎样想的?

(2)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三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谁来说一说?

生: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

的大小不变。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比和比例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的名称2 : 3 =2/3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2:6=3:9

外项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的于两个外向的积。

师: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比利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是比例的基础,比例是比的拓展,没有2个相等的比是组不成比例的。不是任意2个比都能组成比例,一定是比值相等的2个比才能组成比例,所以要判断2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2个比的壁纸是否相等。师:你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写出其他的比吗?(指着2:3)4:6或8:12

小练习:97页第一题(1)

师:说一说每一个信息中比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师: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用笔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很简洁清晰。课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A×3=B×5,那么A∶B=()∶()问:3:5行不行?在写比时,要看清要求,前后项不能随意调换

如果a:4= 3:12,那么a=()

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由这4个数组成的其他比例(指着2:6=3:9) 2:3=6:9

怎样验证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个比的比值相等,他们2个外项积等于内项积。

求比值和化简比:

一般方法结果

求比值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是一个比,他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小练习:

化简比并求出比值:

比5:25 3.2:5.4 1/4:1/5

化简后的比

比值

师:还记得化简比的方法吗?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去整理,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应用反思,巩固拓展

1、98页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1:4表示盐水成分的含量比用25%表示更容易理解。

师:在解决问题时,有时用比可以去win给出的表示数量关系,使解决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2、第4题: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把课前整理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或不明白的题目进行交流、讲解。

4、学生在答题纸上答题,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结合平日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生活,运用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提升,自主建构: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复习你学会了什么样的复习方法?今后打算怎样复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整理复习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借助于简单的图形、表格等手段,把联系密切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并进行对比形成知识网络,使得整理复习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两篇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米=()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12:8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3米:15千米16厘米:90千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https://www.360docs.net/doc/615905765.html,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2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2页到33页。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材安排了五个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

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本节课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之前对比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并且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但是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比较生疏。因此,学习本课时,通过五个活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比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更好的区分比和比例,深入理解和运用比例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学生对比和比例分辨比清,这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讨论,教师举例、指导。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意图,结合以上学生特点,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

比和比例的复习说课稿

<<比和比例>>整理复习说课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在进一步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掌握复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合作水平,提升学生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在复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对比、比例的意义及他们的性质,化简比,求比值,解比例等内容实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难点: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设计思想: 一、建构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复习课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前整理复习,然后课上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接着总结梳理,构建网络,最后类化练习、拓展应用。这样大大提升了复习课的

效率。今天这节课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实行教学的。我认为要上好复习课,就要认真把握复习课的功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与整理的全过程。在复习课中力求做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网络让学生建构,对错让学生判断、成功让学生体验! 二、增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的复习课,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持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水平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协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相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九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理解,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课前,我们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好复习课的学案。在学案中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梳理本课时知识点的方法或平台,如:列表比较、填图、知识纲要、问题提示等,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知识梳理。今天这节课在课前主要是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用复习整理小报的形式实行整 理的。课上,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实行交流补充,然后小组汇报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的突出了“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

比的应用说课稿

《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拟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 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设定为:进一步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学习难点设定为:正确分析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一定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在教学设计时,不论是复习题还是练习题我都想方设法设计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数学素材,如复习题设计了金山小学男女生人数的比是8:7,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练习题也是以我校的师生人数为素材设计,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而在拓展延伸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 本课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的愉悦。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欣赏引入,感受联系。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我通过网络资源搜寻到一组图片,这些图片来自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等方面,以启发诱导学生初步感知比与生活的密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2、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2页到33页。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例外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盛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材安排了五个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例外,但因为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本节课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之前对比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并且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但是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比较生疏。因此,学习本课时,通过五个活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比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更好的区分比和比例,深入理解和运用比例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0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40页“比例的意义”。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合作、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公开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 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

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 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 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 12+2=14(个),30+5=35(本)。 3.请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三)引进新知,拓展策略。 1.教师引导: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并说说写出比例的主要根据。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方法三:14:4=x:10。

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说教材: 1、教学地位: 本教学内容是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在生活中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习比例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B、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C、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教学方法: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利用求比值引出比例的意义。引出比例的意义后,加以理解、应用、深化。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结合具体的比例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内项与外项之积的关系,并用其他比例式进行验证,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并且已经拥有观察、分析、发现、总结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知识不会太难。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什么叫做比?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比的比值

5:360:4016:122.4:1.6 (分小组完成,汇报) 3、引入新课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出比例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相等,那这两个比可以用什么号连接?(等号)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60:40(板书)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板题:比例的意义) 2、探究比例的意义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知道要组成比例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几个比?(两个)其次,这两个比的比值必须怎样?(相等)现在,我们来完成两道口头判断题:1、2:3是比例。2、比例是一个等式。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同学们能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出示练习题)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2)、20:5和1:4(3)1/2:1/3和6:4(4)、0.6:0.2和3/4:1/4 (分小组完成,汇报,说说怎样完成) 4、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说明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它们就能组成比例。那么,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a、比值是否相等。(板书)(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了解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都知道一个比有前项和后项,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动手操作,确定性质 (1)、请同学们计算在 2.4:1.6=60:40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是多少? (2)、探究:发现了什么?(两个积相等)

《比的应用》优秀说课稿

《比的应用》优秀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

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演示——分析——讨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统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 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

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自学法。引导发现发。 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程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16 3/4:1/8 5.4:2.7 10:6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 (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比例的应用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对学生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题中哪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比例的应用) 2.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请同学们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订正时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3)下面我们研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①教师说明: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首先要确定题中有哪几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中的,变化着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②想:这道题中涉及到了哪三种量?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数学说课教案: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例6教学是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的。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

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4、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5、教具:小黑板、课件

六年级数学比与比例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比与比例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六年级数学比与比例说课稿 说课稿 比与比例说课 一.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与比例的回顾整理。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和应用,比和比例间的关系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的应用及判断。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课堂教学中就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感受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

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二、小组活动,梳理知识 三、应用反思,巩固拓展 四、总结提升,自主建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师:老师这有两个数字2和3,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2:3(师板书) 师:如果再给你6和9你能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吗? 生:2:3=6:9或2:6=3:9(师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整理复习比和比例,关于比和比例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师根据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生: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②比、除数、分数的关系 ③化简比和求比值、解比例④正比例和反比例、 ⑤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的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比例的应用》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画一画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解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脑筋急转弯:赣县到赣州的路程有14千米,而一只蚂蚁从赣县爬到赣州只用了3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在地图上爬. (师)是的,在地图上,我们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画在图纸上,这个比叫什么?(生:比例尺)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生答)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入题,唤起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二、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赣县到赣州的路程有14千米,而蚂蚁在这地图上从赣县到赣州爬了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师强调:a、计算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要对应.b、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C、要化成最简比. (2)1:700000是()比例尺,请把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 (3)分别说说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区别? 2、(课件出示)一只蚂蚁身长5mm,这张照片上蚂蚁长12cm,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与上题比较,这个比例尺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谓巧妙,一改过去练习课的枯燥,在趣味性的情境中对比练习,从两种不同题型中巩固了求比例尺的方法. 3、(课件出示p53第一题地图)学生观察,(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用比例解应用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p59—6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概念”的综合应用。本课时内容既是“归一、归总”等乘除法应用题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7——9年级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借助例5和例6分别呈现了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展示图中男、女同学的"思维交流”,点明了“一题可以多解”,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通过正确判断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学会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积极情感,训练有序思维,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发现、归纳中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分析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获取基本的思考方法和计算,形成方法模型。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和正反比例意义;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解比例,会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会分析解答归一、归总应用题。在生活中,学生已有较多的经历和体验,如,学生从家到学校,如果速度快,则用时少;如果速度慢,则用时多。又如:买同样价钱的中性笔,买的支数少,用的钱少;买的支数多,则用的钱多。……正反比例的生活现象学生虽然有很多的经历体验,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不常用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判断有一定困难;虽然能够在自主合作、思考交流中获取一些分析解答方法,但是“有序思维”的习惯比较欠缺,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总结出分析解答方法,形成方法模型。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竞比激趣,巩固旧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练习深化,构建模型——拓展延伸,激活思维”的四环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经历比例在实际情境中的数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其形成方法,构建模型。下面结合具体的流程设计谈一谈我对本节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竞比激趣,巩固旧知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找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迁移类推。 1、创设趣味性挑战情境,诱发积极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温故新知的必备基础,开课,我以“夺红旗”的形式[如下图] 呈现常用的关联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挑战情境中,判断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情况下成什么比例关系?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经验的回忆。 2、巩固强化判断方法,贮备探究基础。 学生判断后,提问:你是怎样分析判断的?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总结一下判断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考、总结归纳中强化“找三定一写关系”的分析判断方法,为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做好相关准备。 [“找三定一写关系”,“找三”是指读题分析找出三个相关联的量;“定一”是指,分析三个量确定一个不变的量;“写关系”就是根据“找三定一”的分析,写出关系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丁家镇中心小学李红梅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3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能组成比例吗?(白板出示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讲《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打算用什么来换和氏璧?其实这种物物交换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学生举例,课前,老师就收到了这样一则信息,淘气是玩具汽车的收藏爱好者,笑笑喜欢收藏小人书,两人一商量,打算资源共享。引出新知——《比例的应用》 三、实践探究、精讲点拨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

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