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和丙肝的诊断与报告20160526

•
----诊断“既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无需报卡
谢谢!
病毒定性检测为阳性,即可确证HCV感染,但一次检测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
HCV感染,应重复检查。
2.HCV RNA定量检测: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分枝DNA(bDNA)、实
时荧光定量PCR法均可检测HCV RNA病毒载量。
HCV病毒载量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进展并无绝对相关性,但
可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估的观察指标。在HCV RNA检测中,应注意可能存在假
• ◆大三阳要报卡,小三阳不需报卡?
•
----乙肝需要报卡,携带者不需报卡
• ◆大三阳传染性强,小三阳传染性低?
•
----乙肝传染性的强弱是与HBV DNA的复制量有关,与HBsAg、
HBeAg或肝功能异常程度无关
• ◆肝硬化不需报卡?
•
----只要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都要报卡,报乙型肝炎
乙肝的报告
• ◆诊断分类
•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等。
• ◆临床诊断 • (一)急性乙肝
乙肝的诊断
•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
眼黄和皮肤黄疸。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
•
▼ 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
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
▼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
的原因
•
• ◆临床诊断:
乙肝的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流行情况、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超过半年以上,或有慢性乙肝病史、或肝活检病理检查有慢性炎症改变、或影像学检查有慢性肝病表现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75%为慢性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史:患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阳性。
2、临床特点: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疼痛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球蛋白(GLB)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临床上表现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鉴别要点是饮酒史和戒酒后病情的变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鉴别要点是除外饮酒和其他致病因素。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与监测标准

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与监测标准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乙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功能受损、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早发现和监测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至关重要。
1. 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检测指标肝功能检测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监测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肝功能检测指标:a. 肝酶:肝细胞损伤会导致肝酶(ALT、AST)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乙型肝炎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常常升高。
ALT是最常用的指标,其升高程度与肝炎活动性相关。
b. 胆红素: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时,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
高水平的胆红素可导致黄疸和其他症状。
c. 白蛋白和球蛋白:肝脏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
肝功能损害会导致蛋白合成减少,从而降低血浆中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水平。
d. 凝血功能指标:肝脏是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中心。
肝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2. 乙型肝炎的监测标准乙型肝炎的监测旨在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常用的监测标准:a. HBV DNA:HBV DN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浓度反映了病毒的复制水平。
监测HBV DNA水平可以评估病毒复制的活跃性和治疗效果。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b. 血清HBsAg和HBeAg: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e抗原。
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存在与病毒复制活跃性相关。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病毒感染的阶段和治疗效果。
c. 肝脏超声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结构,检测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它是一种无创、安全且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常用于乙型肝炎患者的监测。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与乙肝相关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 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抗-HBc-IgM)。 每项应报告确切的阴性或阳性结果,使用定量方法进行检测的还应报告 具体的检测数值,以及参考范围。检测HBsAg定量的应报告滴度,检测 抗-HBc-IgM应报告阴阳性结果和(或)滴度。
(三) 检验诊断/结论
1. 急性乙肝: 指近期感染乙肝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肝组织发炎的病变。同时符合
以下诊断标准中的(1)和(3),或同时符合(2)和(3)可诊断为疑似急性乙肝。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需满足: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 (5),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一) 检验信息
2. 检测信息: (1)样本:编号、收样时间、检测时间和报告时间; (2)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生化法
等; (3)检验者和审核者; (4)检测实验室名称、地址、电话等。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一、概述
准确了解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患者的免疫状态、肝脏损伤程度,对患 者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BV感染常见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 (非) 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和再活动期,不同时期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复制水平有一定的 区别又有交叉,靠单一化验指标很难界定。
国标乙肝诊断标准

国标乙肝诊断标准
1、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通常大于2×10^4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现象,就可以在医生的诊断下进行确诊;
2、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多见于慢性乙型肝炎再活动期,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持续阴性,多同时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的情况,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水平通常大于2000IU/ml,谷丙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的现象,就可以在医生的诊断下进行确诊。
正常乙肝五项标准值

正常乙肝五项标准值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乙肝五项标准值的正常范围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正常乙肝五项标准值是指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进行乙肝五项检测时,五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正常乙肝五项标准值的相关知识。
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期标志。
正常情况下,HBsAg检测结果为阴性,即未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可能表示个体已经感染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的免疫抗体,通常是在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
正常情况下,anti-HBs检测结果为阳性,即表示个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反应。
这意味着个体对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乙肝病毒e抗原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标志性蛋白,其检测结果可以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
正常情况下,HBeAg检测结果为阴性,即未检出乙肝病毒e抗原。
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可能表示个体病毒活跃度高,需要密切关注。
4. 乙肝病毒e抗体(anti-HBe)。
乙肝病毒e抗体是人体对乙肝病毒e抗原产生的免疫抗体,通常是在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后产生。
正常情况下,anti-HBe检测结果为阳性,即表示个体对乙肝病毒e抗原产生了免疫反应。
这意味着个体的病毒复制活跃度已经减弱。
5.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是人体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产生的免疫抗体,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性抗体。
正常情况下,anti-HBc检测结果为阳性,即表示个体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产生了免疫反应。
这意味着个体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在进行乙肝五项检测时,以上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将对个体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正常乙肝五项标准值的范围是指这五项指标在健康人群中的正常范围。
了解正常乙肝五项标准值的范围,可以帮助个体及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肝脏疾病,可分为由六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
其中,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是普通的病原,丙型肝炎病毒和其他肝炎的病原至今尚未完全了解。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全血检查,主要检测血常规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
此外,血清学检查也可以发现炎症性指标的异常,如血清球蛋白明显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进一步诊断和评价患者的病情。
其次,肝功能检查,主要检测肝脏各项功能指标,发现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例如肝脏酶的活性升高、胆红素增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升高,各种细胞毒性检查以及超敏抗血清学检查,以此回答活性体外病毒感染是否存在,肝炎病毒Hepatitis A、B、C等,以及其他病毒感染的情况。
此外,还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例如患者出现肝脏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时可能出现黄疸,此时需要及早查明原因。
疫苗接种也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一项重要措施,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性非常高,每年注射疫苗,有助于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最后,体内抗病毒检查,通过两次血清的检测,可以发现乙型或其他病毒性肝炎抗原,病原学检测也可以检测病毒性肝炎病毒,发现个体血清中的IgM抗体,鉴别活动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鉴别各类病毒性肝炎病毒的项目。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血清学检查、肝功能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疫苗接种和体内抗病毒检查。
建议患者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注意保护自己的肝脏健康,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相关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3.2.1 急性肝炎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3.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3.2.1.5 重型肝炎a)急性重型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但HBsAg 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3.2.1.6 淤胆型肝炎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3.2.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a)肝硬化活动期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
有门脉高压征及显著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
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
b)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4 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4.1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4.2 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
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3 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4 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 15982有关规定执行。
4.5 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4.5.1 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4.5.2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5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5.1 休息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5.2 饮食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5.3 药物治疗5.3.1 急性乙肝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5.3.2 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
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5.3.3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应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阻断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附录A(标准的附录)病原学检查方法A1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本标准要求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试剂盒。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HBsAg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1.抗-HBs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s酶标记物,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sELISA双抗原夹心法操作步骤:1.HBs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板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2h或43℃1h。
4.洗液洗板4次。
5.加HBsAg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板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HBeAg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2h或43℃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e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有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eELISA中和法检测步骤: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C过夜。
2.洗液洗4次。
3.每孔加待查标本0.05mL,加中和试剂0.05mL(HBeAg)于中和板内,置37℃2h或43℃1h。
4.加HBeAg纯品,每孔0.1mL,置37℃2h或43℃1h。
5.洗液洗4次。
6.加抗-HBe酶标记物和待检血清,每孔各0.1mL,置37℃2h或43℃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