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楼板

合集下载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叠合楼板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叠合楼板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叠合楼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是指将楼板沿厚度方向分成两部分,底部是预制底板,上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配置底部钢筋的预制底板作为楼板的一部分,在施工阶段作为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模板承受荷载,与后浇混凝土层形成整体的叠合混凝土构件。

1.混凝土叠合楼板分类按具体受力状态混凝土叠合楼板按具体受力状态,分为单向受力和双向受力叠合板。

预制底板按有无外伸钢筋可分为“有胡子筋”和“无胡子筋”。

拼缝按照连接方式可分为分离式接缝(即底板间不拉开的“密拼”)和整体式接缝(底板间有后浇混凝土带)。

预制底板分类预制底板按照受力钢筋种类可以分为预制混凝土底板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预制混凝土底板采用非预应力钢筋时,为增强刚度目前多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底板。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可为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带肋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设计原则跨度大于3m时预制底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底板或预应力混凝土平板,跨度大于6m时预制底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叠合楼板厚度大于180mm时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叠合板。

保证叠合面上下两侧混凝土共同承载、协调受力是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设计的关键,一般通过叠合面的粗糙度以及界面抗剪构造钢筋实现。

施工阶段是否设置可靠支撑决定了叠合板的设计计算方法。

设置可靠支撑的叠合板,预制构件在后浇混凝土重量及施工荷载下,不至于发生影响内力的变形,按整体受弯构件设计计算。

无支撑的叠合板,二次成形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及施工荷载影响了构件的内力和变形,应按二阶段受力的叠合构件进行设计计算。

2.技术标准1.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设计及构造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的相关要求;预制底板制作、施工及短暂设计状况设计应符合《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 50066的相关要求;施工验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要求。

叠合楼板试验荷载

叠合楼板试验荷载

叠合楼板试验荷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叠合楼板试验荷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模拟真实情况下的楼板叠合,对其承载能力进行测试,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就叠合楼板试验荷载进行详细探讨。

叠合楼板试验荷载是为了模拟楼板在实际使用中所承受的荷载情况。

在建筑中,楼板作为连接不同楼层的水平结构,需要承受来自上方楼层、家具、设备等的荷载。

因此,通过试验荷载,可以对楼板的强度、刚度等性能进行评估,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叠合楼板试验荷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不同方向的荷载。

例如,竖向荷载主要来自楼上的人员、家具等,而横向荷载则是模拟楼板受到的风荷载或地震荷载。

通过对不同方向荷载的模拟,可以全面了解楼板在不同情况下的受力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叠合楼板试验荷载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试验过程中,需要确保荷载施加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准确获取楼板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以便对楼板的结构性能进行评估和改进。

叠合楼板试验荷载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关乎建筑安全的责任。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确保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同时,也需要关注试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楼板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叠合楼板试验荷载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模拟真实情况下的楼板叠合,对其承载能力进行测试,可以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并注重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性。

叠合楼板施工方案

叠合楼板施工方案

叠合楼板施工方案一、施工前准备1.对已有楼板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结构和承载能力能够支撑新的楼板施工。

2.制定详细的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包括楼板布置、材料选型、施工工艺等。

3.清理浇筑面的灰尘、杂物和油污,确保施工现场整洁。

4.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包括安装安全扶手、安全网等。

5.准备所需的施工材料和设备,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搅拌机、安全装备等。

二、楼板布置和标高测量根据设计要求,对新的楼板进行布置和标高测量,在已有楼板上或周边墙体上确定起始点和标高点,确保新楼板与旧楼板相互连接。

三、钢筋加工和安装1.根据设计要求和布置图纸,对新楼板的钢筋进行加工和预制,包括剪切、弯曲和连接等。

2.在已有楼板上或墙体上设置新楼板的钢筋支撑,包括临时支架或具有承载能力的基础。

3.将预制好的钢筋根据标高要求进行安装,保证其正确位置和间距,并用焊接或打包的方法进行连接。

四、模板制作和安装1.根据楼板布置和设计要求,制作新楼板的模板,在已有楼板上或墙体上安装模板支架。

2.根据模板布置图纸,在模板上进行切割、拼接和定位,确保其与旧模板的连接和稳固性。

3.确认模板的水平和垂直度,使用支撑物、调整螺栓等方式对模板进行校正,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五、混凝土浇筑1.在模板安装完成后,根据设计和混凝土方案,制定浇筑计划和施工工艺。

2.准备好所需的混凝土和搅拌设备,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均匀性。

3.按照浇筑计划,确定浇筑点和浇筑顺序,逐层浇筑混凝土。

4.在浇筑过程中,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和抹光,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平整度。

5.根据混凝土的硬化时间,进行养护和保护,防止裂缝和渗漏等问题的发生。

六、检测和验收1.在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对新楼板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质量、强度和平整度等指标的测试和监测。

2.如果发现问题或不合格项,立即进行整改和修复,并重新检测和验收。

3.完成全部的施工工序后,进行最终的检测和验收,确保新楼板的质量和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

叠合楼板加固施工方案

叠合楼板加固施工方案

叠合楼板加固施工方案
叠合楼板加固是指在现有楼板的上方叠加新的楼板,以增加楼板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下面是一种叠合楼板加固的施工方案:
1. 方案设计:根据原有楼板的结构和强度情况,确定加固楼板的厚度和使用的材料。

设计方案应满足增加楼板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要求,并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 施工准备:清理原有楼板表面,确保表面平整、干净和无松动。

对原有楼板进行必要的修补和加固,如修补裂缝、钢筋锈蚀等。

根据设计要求,安装临时支撑系统,以支撑和保护楼板。

3. 楼板叠加:在清理干净的原有楼板上,铺设一层薄型强化混凝土或钢板,作为新楼板的底层。

在底层楼板上铺设一层防水层,以防止水分渗透。

再铺设一层专用的加固板,如钢筋混凝土加固板或玻璃钢加固板,用螺栓连接底层楼板和加固板。

最后,铺设一层薄型强化混凝土或钢板,作为新楼板的顶层。

4. 连接构件:对于存在跨度较大的楼板,需要在加固板和原有楼板之间安装连接构件,如钢筋连接条、钢板连接带等,以增加叠合楼板的整体承载能力。

5. 填缝和修整:对于楼板叠加后出现的缝隙和不平整部分进行处理,如填缝、砂浆抹平等。

6. 防水和防火处理:对新加的楼板进行防水和防火处理,以保
证楼板的使用性能和安全。

7. 结构监测:施工完成后,对加固后的楼板进行结构监测,确保加固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并记录监测数据,用于后续维护和管理。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叠合楼板加固施工方案,具体方案应根据具体楼板的结构和强度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保证施工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叠合楼板质检标准

叠合楼板质检标准

叠合楼板质检标准
叠合楼板的质检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观检测:叠合板的表面应平整、光滑,无凹凸、龟裂和裂痕,同时还应
检查是否有明显的色差和瑕疵。

此外,叠合板边缘应该平直,不得有毛
刺、崩边现象。

2.材料检测:这包括对叠合板的主体材料进行检测,如胶水、面板和芯材。

对于胶水,需要检查其黏度、固含量等指标;对于面板和芯材,需要检查
其水分含量、厚度、密度等指标。

3.尺寸检测:叠合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都需要进行检测,这些指标的合格
范围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

同时,还需要检查是否存在有明显的误差和不
平衡。

4.表面平整度检测:这是通过专门的仪器进行的,叠合板表面的平整度和弯
曲度需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

5.其他检测:如强度、硬度、吸潮性等也需要进行检测,这些指标的检测需
要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

这些质检标准旨在确保叠合楼板的质量和安全,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安全隐患。

因此,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相关方都应高度重视叠合板的质量检验工作。

请注意,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质检标准可能因工程要求和当地规范而有所不同。

为确保叠合楼板的质量和安全,建议遵循相关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质检工作。

叠合楼板知识点总结

叠合楼板知识点总结

叠合楼板知识点总结一、叠合楼板的种类1. 钢筋混凝土楼板:是现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叠合楼板,由混凝土和钢筋组成,具有承载能力强、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的优点,适用于各类建筑。

2. 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是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在钢筋上施加预应力,以减少混凝土受拉时的开裂和变形,改善楼板的承载性能。

3. 压型钢板楼板:是利用冷弯型钢板制成的楼板,具有轻质、高强度、施工速度快的特点,适用于轻型住宅和商业建筑。

4. 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是使用空心砖或空心砌块作为楼板的混凝土模板,具有隔热、隔声、节能等优点,适用于高层建筑。

二、叠合楼板的构造方法1.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构造方法: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制作楼板支模,然后在支模上铺设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经过养护后完成楼板的构造。

2. 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构造方法:首先进行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和固定,然后浇筑混凝土,最后释放预应力钢筋,使楼板产生预应力。

3. 压型钢板楼板的构造方法:首先根据设计要求按照图纸尺寸剪裁好压型钢板,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和固定,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经过养护后完成楼板的构造。

4. 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的构造方法: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好空心砖或空心砌块,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和固定,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经过养护后完成楼板的构造。

三、叠合楼板的材料选择1. 混凝土:选择高质量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合配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

2. 钢筋:选择优质的钢材,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切割和弯曲加工,确保钢筋的受力性能和连接的可靠性。

3. 预应力钢束:选择符合标准要求的预应力钢束,确保其张拉和固定的可靠性,提高楼板的承载性能。

4. 空心砖或空心砌块:选择密实、抗压强度高的砌块,确保楼板的隔热、隔声性能。

5. 压型钢板:选择材质均匀、表面平整的冷弯型钢板,确保楼板的轻质、高强度特性。

四、叠合楼板的施工工艺1. 支模制作:根据设计要求,制作楼板的支模,确保支模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4.3、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4.3.1、技术内容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是指将楼板沿厚度方向分成两部分,底部是预制底板,上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配置底部钢筋的预制底板作为楼板的一部分,在施工阶段作为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模板承受荷载,与后浇混凝土层形成整体的叠合混凝土构件。

混凝土叠合楼板按具体受力状态,分为单向受力和双向受力叠合板;预制底板按有无外伸钢筋可分为“有胡子筋”和“无胡子筋”;拼缝按照连接方式可分为分离式接缝(即底板间不拉开的“密拼”)和整体式接缝(底板间有后浇混凝土带)。

预制底板按照受力钢筋种类可以分为预制混凝土底板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预制混凝土底板采用非预应力钢筋时,为增强刚度目前多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底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可为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带肋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跨度大于3m时预制底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底板或预应力混凝土平板,跨度大于6m时预制底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叠合楼板厚度大于180mm时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叠合板。

保证叠合面上下两侧混凝土共同承载、协调受力是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设计的关键,一般通过叠合面的粗糙度以及界面抗剪构造钢筋实现。

施工阶段是否设置可靠支撑决定了叠合板的设计计算方法。

设置可靠支撑的叠合板,预制构件在后浇混凝土重量及施工荷载下,不至于发生影响内力的变形,按整体受弯构件设计计算;无支撑的叠合板,二次成形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及施工荷载影响了构件的内力和变形,应按二阶段受力的叠合构件进行设计计算。

4.3.2、技术指标(1)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设计及构造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的相关要求;预制底板制作、施工及短暂设计状况设计应符合《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 50066的相关要求;施工验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相关要求。

叠合楼板 技术交底

叠合楼板 技术交底

表B.2.3技术交底记录编号001 工程名称交底日期年月日施工单位技术交底名称叠合楼板交底摘要叠合楼板吊装技术交底页数 2一施工准备1、构件码放(1)卸车时应按清单仔细核对构件的型号、规格、数量及构件质量,有无外观缺陷。

采用正确的装卸及运输方法。

破损或缺陷构件未经技术部门鉴定,不得使用。

(2)卸车时调整好吊具位置与构件重心吻合,调整好吊索长度尺寸,检查索具是否顺畅,就绪后进行挂钩,慢起慢落,并避免与其他物体相撞,每根吊索要均匀受力。

慢速提升构件使其充分脱离平板车,观察周边安全后,将构件吊运到指定部位堆放(码放场地要求硬化平整),吊索与构件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度,不应小于45度。

(3)构件的分类堆放与标识,可以方便现场作业与提高工效。

堆放时底板与地面之间应有一定的空隙。

垫木放置在桁架侧边,板两端(至板端200mm)及跨中位置均应设置垫木且间距不大于1.6m。

垫木应上下对齐,不同板号应分别堆放,堆放高度不能超过五层。

垫木的摆放见图1,垫木的长、宽、高均不小于100mm。

叠合板平面堆放示意图叠合板立面堆放示意图(4)构件的存放,要顾及吊车回转半径范围,避免起吊盲点。

多次倒运,构件高低口、转角等细部薄弱环节要加强保护。

(5)构件进场后根据构件标号和吊装计划的吊装序号进行复核,这样可直观表示出构件位置,便于吊装工和指挥操作,减少误吊几率。

二、安全施工1.吊装前应检查机械、索具、夹具、吊环等是否符合要求并应进行试吊。

吊装时注意,安装吊钩前必须要对构件上预埋吊环进行认真检查,看预埋吊环是否有松动断裂迹象,如有上述现象或其它影响吊装的现象,严禁吊装。

2、其它事项执行JGJ 1-201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特种施工人员持证上岗。

签字栏交底人接受交底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合楼板1、概况(1)历史发展预应力薄板叠合楼板1940~1942年间,英国P.W.埃伯利斯首先创议把下部用预应力薄板作为模板与上部现浇混凝土组成一个整体。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英国、苏联、瑞士、瑞典、法国、波兰、奥地利等国都开始采用这类楼板。

60~70年代迅速发展,特别是法国和联邦德国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各类房屋建筑中。

中国于1980年进行试制。

经过多种跨度和不同荷载的结构试验,1981年在北京27层高的西苑饭店工程首次采用,面积约2万平方米。

此后,在一些高层旅游宾馆、办公楼、外交公寓、仓库等工程中,得到推广。

(2)特点叠合楼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结构形式。

预制预应力薄板(厚5~8厘米)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

薄板的预应力主筋即是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

预应力薄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

薄板底面光滑平整,板缝经处理后,顶棚可以不再抹灰。

这种叠合楼板具有现浇楼板的整体性、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

由于现浇楼板不需支模,还有大块预制混凝土隔墙板可在结构施工阶段同时吊装,从而可提前插入装修工程,缩短整个工程的工期。

(3)应用范围及分类楼板跨度在8米以内,能广泛用于旅馆、办公楼、学校、住宅、医院、仓库、停车场、多层工业厂房等各种房屋建筑工程。

预应力薄板按叠合面的构造不同,可分为三类:①叠合面承受的剪应力较小,叠合面不设抗剪钢筋,但要求混凝土上表面粗糙、划毛或留一些结合洞。

②叠合面承受的剪应力较大,薄板表面除要求粗糙划毛外,还要增设抗剪钢筋,钢筋直径和间距经计算确定。

钢筋的形状有波形、螺旋形及点焊网片弯折成三角形断面的。

③预制薄板上表面设有钢桁架,用以加强薄板施工时的刚度,减少薄板下面架设的支撑。

(4)设计叠合楼板要适应施工阶段作为模板和叠合成为整体而作为建筑物楼板部件的两种不同受力条件,与全现浇楼板、全预制楼板都不相同。

预制预应力薄板与现浇混凝土层,通常采用两种不同标号的混凝土,灌筑时间一先一后,龄期显然不一;硬化过程中由于收缩产生附加的翘挠,设计时对此应有所考虑。

叠合面的抗剪能力是保证预制薄板与现浇混凝土层共同工作的关键,必须进行验算,有时还要根据计算结果,增加叠合面的抗剪钢筋。

对于施工阶段预制预应力薄板的各种受力状态要进行验算。

预应力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要满足防火的要求。

(5)生产工艺预应力薄板一般采用长线台座法在预制构件厂生产。

台座可设在室内,也可设在室外。

要成对设置,以便组织流水作业。

台座最好采用表面平整光滑钢制的热炕平台。

有些非永久性的台座,也可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或水磨石抹面的台面。

侧模要固定在台面上。

预应力钢筋宜在薄板中心,防止放张产生弯曲。

为了缩短生产周期,一般采用蒸汽养护。

常用的方法是在养护罩内喷射蒸汽,同时在台面下敷设热水管或蒸汽管。

为了减少钢筋由于温差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可采用两次升温法。

薄板的堆放要注意垫块的位置,堆放存储的时间不宜过久。

(6)施工工艺预应力薄板两端伸入墙或梁内的支承长度约2厘米,用特制的承重支承架进行吊装。

支承架的龙骨(搁栅)一般是轻钢龙骨或木龙骨。

龙骨的数目和布置必须满足薄板作为底模所需强度、刚度要求。

将支承架的龙骨找平,并固定牢固之后,才能吊装薄板。

在常温条件下灌筑上层混凝土时,要在薄板上浇水湿润。

在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施工,则要注意加热保温。

板与板之间可留出一定距离,预先镶嵌板条,以便做成凹缝;拆除板条,用水泥砂浆勾缝,砂浆干燥后,再刮腻子,喷浆。

展望展望预应力薄板叠合楼板,在中国应用尚不普遍,但它兼具结构、模板的功能,顶棚又可以不抹灰、施工便利、工业化程度高、综合经济效果好,预计今后在高层建筑中将得到推广。

2、叠合楼板体系的优缺点混凝土叠合楼板为叠合结构的一部分,是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一种结构形式。

叠合板在施工过程中,先在底部安放预制底板,它在浇筑上层混凝土起模板的作用,而后两部分混凝土形成整体来承受荷载。

叠合楼版集现浇和预制的优点于一身,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楼盖形式。

1)从受力上看,相对于全预制装配楼板而言,可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在配置同样的预应力筋时,相对于全截面的荷载作用受拉边缘而言,在预制截面上建立的有效预应力较大,从而提高了结构的抗裂性能。

在同样抗裂性能的前提下,则可以节省预应力筋的用量。

2)从制作工艺上看,叠合楼版的主要受力部分在工厂制造,机械化程度高,易于保证质量,采用流水作业生产速度快,并且可以提前制作,不占工期,而且预制部分的模板可以重复使用。

后浇混凝土以预制底板做模板,较全现浇楼板可以减少支模的工作量,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改善施工现场条件,提高施工效率,尤其是在高空作业或支模困难的条件下效果更是明显,并且工厂预制易于实现较复杂的截面形式的制作,对于开发构件承载潜力,降低结构自重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大跨度叠合板还符合现代住宅楼盖的发展方向。

3)长期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采用叠合楼版可以取得十分明显的效益,当结合采用高强度钢筋时,钢筋用量大大降低。

当结合采用空腹预制截面时,还可以节省混凝土用量,工期也相应的缩短,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增加了预制加工和运输吊装环节。

4)混凝土叠合楼板截面由预制和现浇两部分组成,它们共同的工作性能依赖于新旧叠合面的抗剪性能,因此叠合面抗剪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见混凝土叠合楼板对施工技术含量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想使用单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主要分一下四个方面研究叠合楼板1)系统介绍叠合楼板结构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2)研究叠合楼盖结构体系的方案比选、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3)对叠合楼盖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系统的描述混凝土叠合板的技术经济性;4)根据研究结果,对叠合楼盖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技术和经济性给出比较性结论,对叠合楼盖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提出一些分析和预测。

3、叠合楼板的几种类型根据底部预制构件的不同,叠合楼板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圆孔板叠合楼板这种楼板隔音效果好,造价也较低,但跨度不能太大,否则板的厚度太厚而降低楼板的净高。

另外,叠合层与圆孔板交界处的共同工作尚存在一定问题。

2)普通平板型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这种板底面平整,结构整体性能好,装修简化,施工方便,可不用模板。

但自重较大,后浇叠合层施工时,跨度较大时就需要在跨中设置临时支撑,跨度越大,临时支撑越多,增加了施工费用。

3)带肋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楼板这种叠合板预制部分为带肋倒双T板或带肋倒TT板(与普通平板型薄板相比它与叠合层的连接更好),但这种板的自重相对还是较大,隔音效果也有一定问题。

作为大开间住宅的楼面结构,除了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稳定性之外;还要有较好的隔声、防水防火和保温隔热性能;楼板自重应尽量轻,造价相对要低;尽量减少现场湿作业量3,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

4、叠合楼板体系的性能(1)混凝土叠合板是在先期制作的预制底板上加浇一层混凝土而行程单一种分期浇筑整体式结构。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这种结构施工方便而且能缩短工期。

但是重力荷载作用下其工作状况与一次浇筑成型的构件有所不同。

根据施工阶段受力情况的不同,叠合楼板可以分为“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的叠合板”和“施工阶段不设临时支撑的叠合板”两类。

第一种叠合板施工阶段在预制底板下设置临时可靠支撑。

预制楼板在施工荷载和叠合层混凝土自重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挠度,但板与板之间的挠度不会完全一样。

而在预制板底部设置支撑以后,板的位移就会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这样叠合后,板底的平整度就可以达到规范的要求。

同时还可以防止预制底板因上部施工荷载过于集中,使板断裂坠落。

这种板的预制构件部分在施工阶段不承担荷载,只是将荷载传递给施工临时支撑,待后浇混凝土达到强度并拆除支撑之后,预制底板才和后浇混凝土一起承担荷载,显然施工阶段有临时支撑的这种叠合板其受力状况与现浇板基本相同,故其受力性能也与现浇板基本相同。

这种叠合楼板主要应用于预制底板截面受到限制且施工阶段荷载特别大的情况。

第二种又称为“二次受力叠合板”,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施工阶段,其手里截面仅为预制构件截面(此时不考虑后浇筑混凝土的作用),该阶段承受的荷载为板自重、施工荷载及后浇筑混凝土重;第二阶段就是试用阶段,此时混凝土达到了设计强度,受力截面为整个组合截面,承受的荷载为楼盖恒荷载与试用阶段活荷载之和。

这种叠合板由于两阶段制造,二次受力,与整浇板受力情况不同,第一阶段为简支单板,第二阶段形成连续板,具有受压混凝土应变滞后和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的特点。

(2)影响双向叠合板裂缝的因素1)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预应力钢筋对控制裂缝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实验结果表明:在非预应力方向受拉区配置的非预应力钢筋,也可以有效的改善裂缝分布、减小裂缝宽度和限制裂缝发展。

2)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厚度与裂缝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预应力叠合板,保护层厚度不仅影响到叠合板的配筋,也影响到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的大小,进一步影响受压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

3)板间拼缝的位置分布预制底板之间的拼缝位置影响裂缝的出现和分布,据试验资料,当跨中有拼缝,且拼缝数量较少时,板的裂缝一般先在跨中位置出现,裂缝数量相对较少,而裂缝宽度较大,板破坏时常常是裂缝宽度先达到限值。

4)双向叠合板两个方向的跨度比两个方向跨度比值的大小决定了板底裂缝的形状和开展。

5、叠合楼板体系技术经济性(1)钢结构种叠合楼板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技术经济比较见表5-11)叠合板用预制板代替了模板,取消了脚手架,加快了施工速度。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经过合理的设计后,也可以不设支撑系统,实现多层同时施工作业,大大加快施工的进度。

2)叠合楼版和组合楼板均与钢梁组合,可以提高钢梁的抗弯刚度,减少截面高度,增加结构的稳定。

3)叠合楼版具有轻型大跨、预制装配、施工快速等特点,符合现代结构的要求;但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在跨度较大时,施工阶段需要设置可靠地支撑,这会增加费用,因此对其推广也增加了困难。

4)从造价上比较,用压型钢板后,增加了材料费用,尤其是镀锌压型钢板,本身造价较高,需要进行防火处理,进一步提高了费用。

叠合楼版比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费用相对要低,且防火性能也优于后者。

5)相比双向叠合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在较大跨度下需要设置支撑梁,楼层净高相应降低。

6)压型钢板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每个生产商都有各自的一套技术资料,给设计人员带来不便。

7)总的来看,叠合板在钢结构中的应用比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钢结构应用的增多,它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注:各项目的单方造价中已包含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压型钢板项目中已包含其抗火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