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

一、电视新闻的概念、特征和优势

1.概念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电视新闻专业性很强,它的种类主要有:会议式电视新闻、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口播新闻(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闻、配有照片的口播新闻、配有资料的口播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实况转播、电视直播、电视广播大会、电视评论。

2.特点

电视新闻具有报道性、纪录性、即兴性,以及定期性,即把作品在时间上分割为连续性的片断,还有“室内性”等交流特点。

(1)传播迅速。电视的传播速度同样惊人,虽然它没有广播制作简便,但它的迅速如今已不容忽视。

(2)形象生动。电视以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在多数情况下,易为人们接受。

(3)立体作用的方式。图、声、字是电视传播的三大元素。图像与文字作用于眼睛,语言、音乐、音响则首先作用于耳朵。

(4)传播内容丰富。电视具有最宽宏的度量,它兼容天下事,凡涉及人类应该了解而尚未知晓之事,一概纳之无误。

(5)空间无远弗界。电视同样可以使真实的视听符码跨山越水,翻山渡河,使之到达每一个空间。

(6)线性流程。电视传播拥有与时间同一的流逝特征,它也是顺时序的“一次过”,缺乏贮藏性和复显性,它“过时不候”,无法返回。

3.优势

与网络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特征”一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突出这个优势是电视新闻评论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电视的具像化特征。电视评论主要以事件、人物的直观影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与网络评论的信息(文字)的间接性传播相比,更加具有直接性。电视评论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纪实拍摄,发挥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优势,以电视影像特有的张力,增强电视评论的说服力。其次是评论形式的多样化特征。由于电视评论节目是可以由画面、声音、同期采访、字幕乃至电子特技等多种视听符号和表达手段来结构,所以从表现形式来讲也多种多样,比如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偏重报道

的评论节目,像直播+主持人(嘉宾)类评论节目,像《新闻会客厅》以少数嘉宾参与的言论为主的评论,还有参与者相对较多的新闻性谈话类节目,都属于评论节目的范畴。再次是人际传播特征。电视新闻评论相对网络新闻评论来说,特别是在“评论”信息传播环节,更接近人际传播,或者可以称为“准人际传播”。口语传播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它能够实现屏幕内特定交流人群的充分互动。对于屏幕外的观众来说,这种传播方式的接受效果也较网络评论要好,但不足是除了现场直播类评论节目外,很难实现与屏幕之外的人群的直接互动。以上这些特征是网络评论难以企及的,电视评论应将这些优势充分放大,形成竞争强势。

二、电视新闻中的现场采访

采访是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同步采访,也称“现场采访”,是指节目主持人通过话筒或镜头在节目录制或拍摄现场进行的同期声播出的口头采访,也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形式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持人节目都把同步采访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不仅新闻类节目,社教类节目,就连综艺娱乐类节目也离不开它。目前全国各地评选最佳节目主持人都把同步采访作为评判主持人的重要项目。因此,同步采访是主持人的必修课,是衡量主持人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充分展示主持人个性风采的窗口。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技巧

同步采访的新闻篇幅短小、内容集中、事实新颖、时效性强,堪称新闻报道的“轻骑兵”。它能迅速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和他们最关注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让现场短新闻在老百姓中产生更大的魅力,就要靠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本领。在采访中,[1] 记者要架起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并能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获得人物之真、人物之善、人物之美。记者在采访中须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1.宜短不宜长

提问,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如何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得到记者想要获取的信息,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记者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记者在采访时,要突出短新闻的特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认真推敲,精心设计,宜短不宜长。人的记忆力有限,如果提问拖泥带水、含糊不清、笼统抽象,采访对象就会边听边忘、答非所问。

有的记者采访时不分场合、地点、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一些漫无边际、大而不当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往往会使采访对象不知如何对答。还有些记者在采访中,采用简单的问答式甚至逼问式。你问我答的采访使应有的相互交流成为硬梆梆的“答记者问”。而逼问式采访则是采访者出于写作的功利性,企图“引导”采访对象按自己的意图回答问题,这样往往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2.开门见山,因势利导

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的一种提问技巧。这种提问简洁、通俗、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含糊其词。

有话直说,不讲客套,可以使采访气氛和谐、坦诚,但这不意味着只要记者一提问,对方就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记者所要了解的事实全倒出来。这要看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有些人善于交谈,口若悬河地谈话,会使记者在采访中失去主动性,这就要及时暗示、善于引导,逐渐把谈话引入正题。有些人却不善言谈,不能很好地配合记者的提问,采访中会“冷场”,搞得气氛很僵。要打破僵局,记者就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比如从采访对象的兴趣和爱好上打开突破口,也可以从拉家常开始,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话多了,僵局就打破了。这时记者因势利导,开门见山地提问,就会采访到所需要的素材。

3.口耳眼手并用

记者采访时,要学会用眼睛和耳朵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眼睛和耳朵采访是配合提问的,记者到现场采访,能否捕捉到丰富的素材,使新闻报道有价值,不光要看记者的写作水平,还要看记者的采访艺术,比如,提问时能否发挥口、耳、眼、手并用的本领。

“看”是用眼睛采访,这是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第一关,“眼见为实”就是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看到的东西一般来说是比较可靠和真实的。一些生动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经仔细观察而取得的。

“听”则是用耳朵采访,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和落实他人的“看”,了解新闻线索,“看见的”和“听到的”都有助于记者掌握新闻事实。但“听到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新闻事实,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听途说”是采访的大忌,容易发生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提问来落实听到的新闻,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同时,在采访中还要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比如,关注的眼神、倾听的姿态、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手势,这些无声语言与巧妙的提问相结合,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只要在这几个方面狠下工夫,就能在写作时避免采访到的素材带有片面性或失实性。

4.有的放矢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问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者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如果选择平民话题,就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之得以解决。

一次,笔者在采访农村高龄老人的生活情况时,一位90多岁的老人问:“听说政府对高龄老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补助,咋办理?”笔者就此问题专门走访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的主办人员依据政策对老人的生活补助给予了落实,老人非常感激。事实证明,只要有的放矢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才能使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才能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更加拉近,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履行好新闻记者的喉舌作用。

5.态度和蔼,气氛和谐

记者和采访对象无论是在语言交流上还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决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把自己看成是“钦差大臣”、看成是“无冕之王”。记者的言谈、举止、态度,不仅深深影响着采访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新闻媒体的看法。

比如,同一个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费了好大力气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要是换一个记者,采访的态度、语气和方式改变了,也许采访对象就能向记者敞开心扉,

使记者获得宝贵的素材。因此,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注意礼貌待人,尊重对方,态度要和蔼。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通提高,个人素质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上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记者与采访对象保持人格平等,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甚至吃闭门羹。

其次,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把握分寸。提问要自然得体,千万不能用“审问”的口气,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让对方难堪。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也不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定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用平常心态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

再次,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选择百姓视角,在电视语言和语境创造上要体现百姓意识。记者是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做报道的,这时,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如何当好这个代言人?这就要展示记者的看家本领,运用提问的技巧,创造和谐气氛,通过自然亲切的交流,在短时间内和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彼此信任,形成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四、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

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或二者结合是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拍摄必不可少的三种形式,是以摄影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是使用照相机、摄像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其中,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

1.画面内容

不论是摄影还是摄像,最终画面内容的形象表现在新闻报道客观事实呈现中的地位都极为重要,必须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形象观察

——结合采访,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以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全面把握被摄对象,是形象表现的基础。摄影记者新闻敏感,要掌握“问”和“看”两样功夫。现场观察要力求深透,随时注意现场的中心和高潮的出现,并力求看到事实发展的全过程。要心明、眼亮、腿勤、手快,边观察、边选择。

○2形象选择

——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找到现场全局中最有代表性的情节,以及事实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是新闻照片形象表现的关键所在。选择中首先要考虑摄影报道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现场摄取的可能,判断要准确,选择要得当。选择是为了摄取,并随时准备摄取。现场情况变化多端,万不可墨守“先选后拍”的程序,以至坐失良机。

○3形象摄取

——一般来说,观察和选择在前,摄取在后;但摄取中又有观察和选择,且三者常常是紧密相连的。摄取时要充分发挥摄影技术技巧的作用,把初步选定的情节实地表现出来。这时,要以获得最有代表性的情节的最佳瞬间形象为中心,并优先选择拍摄点和拍摄时机两个主要环节。因为拍摄点决定着主体的地位和画面的基本结构,即拍摄时机则决定着主体的动势和神态,这些都是构成画面形象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结合,实际上也决定着光感、透视、层次等等其他因素。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时是一致的,但常常是矛盾的。在发生矛盾时,一般应服从对主体形象的表达这个大局,避免面面俱到,求大求全,以至妨害对

主体的表现。

2.同期声的录取

在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声音的拾取与画面的拍摄同等重要。让新闻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话,既自然,又比用解说显得真实可信。录取声音时注意:

○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话筒功能、特性,话筒线、电池等)

○2话筒一直打开。(避免重要场面时因意外原因而无法录音)

○3用耳机进行监听。(注意效果)

3.按后期编辑的要求拍摄

电视新闻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编辑合成,而编辑工作如何进行又取决于前期素材的拍摄方式,因而,在前期拍摄中必须要根据后期编辑的要求拍摄镜头。

○1开机关机前的充分预留。

○2拍摄足够的转场镜头。

最灵活的转场镜头是人或物体的中性运动方向镜头。中性运动方向,是指主体运动由画面深处向正前方行进,或从画面正前方向纵深处行进。这种垂直线运动方向,除了主体大小的变化外,主体运动感并不强,不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横向运动主体,有强烈的运动感、方向感。

谈话类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姓名:商野学号:2015182040203 页码:P39-P40 谈话类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概念: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是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展开的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 谈话类电视资讯节目的特点:通过主持人与参与者的访谈,一方面传播思想和观点,另一方便通过采访时的对话,对新闻事实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询。 举例:香港凤凰卫视的《新闻今日谈》与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 谈话类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三个特质: 1.主持人: 对谈话节目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主持人的表现,主持人的思维、状态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节目质量。 主持人应是此类节目驾驭谈话走向和现场氛围的核心,必须头脑清晰,反应灵敏,对话题有较强的理解和组织水平、较强的现场氛围调节与控制能力,对话题的走向心中有数,起导向作用。 在正式谈话之前,主持人要善于根据谈话对象的实际和观众的需求,精心琢磨谈话的内容,设计提问方式,因此要求主持人有善于提问的能力。 2.谈话主题: 话题是决定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反映面应当涵盖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求题材具有新闻价值,也要求内容和访问对象都适合的表现方式。 最主要的几类话题:①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和社会发展趋势。②号准社会脉搏,紧紧扣住受众对有关事物的关注重点。此外,还应该综合考虑节目定位、受众特质及话语环境等。 3.参与者: 一种是特邀来的嘉宾,另一种是在现场自愿参加的热心观众。好的谈话对象是节目成功的基础。 一般按以下标准选择: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嘉宾的业绩、经历享有知名度,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变动性,能为观众提供某种启示,更需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闻视频拍摄技巧

一、镜头要稳,少用推拉摇移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 原因是: 1、每条电视新闻长度有限; 2、为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 3、使新闻节奏明快。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二、镜头要有连贯性,关键环节都要有 电视镜头是电视新闻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构成一条完整新闻的“零部件”,必须在前期采访拍摄中拍全拍好。 a、镜头内涵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 b、镜头景别要成龙配套。 c、镜头拍摄角度要成龙配套。 三、拍摄镜头要突出特征,角度常新 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夹角。拍摄角度的变化影响到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及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角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某个事物的表现。 5、新闻中的运动镜头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因为新闻要求单位时间的信息量要大,而运动镜头少则5,6秒,会大大降低新闻的信息携带量和节奏。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例如去参加一网络会议新闻发布会,开会的人一边是真人,另一边是通过网络传输来的视频影像,这个时候从电视屏幕到真人的一个摇会显的非常的有意义。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所以拍摄之前最好确定移动镜头是否有必要.有很多人把两个没有必要的两个画面用运动镜头联系起来,这就是一种为了运动而运动的做法,当没有明确的意图和感觉的时候,不要随便移动,.随意的运动只会给看到你东西的人留下坏印象。 当开始拍摄运动镜头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λ起落幅要注意稳定,开始运动的时候,注意要有速度的缓冲,不能突然加速,也不能戛然而止。而且落幅一定要准,不能落幅没到就开始减速,快停的时候发现还没到落幅接着向前摇,更不能摇过了来一个回头摇,总之落幅一定要准。要摇出感觉就必须长期的练习,寻找节奏和韵律. λ新闻的运动一般都是比较快的,不像专题那样.注意中途速度控制,严防突快突慢. λ避免拍摄主体在画面中位置忽左忽右,甚至出画,一般在运动镜头中是由于摄像机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定。要克服它,除了注意自己的景别不要太小外,还要注意摄像机的速度和拍摄主体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主体的速度变化,给速度变化留提前量。对于固定镜头则注意采用的景别不要太小。 6、拍摄中的等和抢 当会议的重要流程将要开始,要集中全部精力拍好画面,因为接下来要拍摄的东西如果你没有拍好,基本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过“挑”,这个技能更多的是应对平稳状态下的会场,当有一些变动发生的时候,我们更多运用的是“等”和“抢”。 λ等是说要有等待的耐心,坐不住的记者,无法捕捉到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去参加佩顿见面会,好多记者都在不停的动,一个记者在拍摄完相关内容后就一直把架子放在某个位置等待,最后互增礼物的时候,他得到了最好的角度. λ抢。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在面前出现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便瞬间变为永恒,不然就是电视摄像记者的失职。 无论是等和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正确判断出事情动态,某人将要做什么,他将要走什么样的路线,只有将这些准确判断,才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位置拍摄到好的角度.比如去钓鱼台国宾馆,拍摄,当所有的记者都在里面等待吴仪的时候,我们在门口开始等待,在人很少的时候,及时的在最近的距离最早拍摄到了重要的画面. 采访的人需要具备代表性和多面性,很多时候只要采访一下出席的重要人物就可以了。很多时候,一种表明观点的新闻还需要采访相关专家,高级官员,当事人等。 λ注意避开一些人先天的不足,当某个人左脸有一些伤疤的时候,可以拍摄右侧脸,避免一些让人感觉不自然的东西,拍摄耳蜗,主人公的某耳朵上长了一个肉疙瘩,没有避开. λ要采访的时候,事前一定先选好背景,以免事发的时候慌张.背景选择要注意简洁,如果实在不能避免一些杂乱的背景,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后面有明显的物体从人的头部冒出来,当两个同是竖直的物体重合的时候,会让人不舒服.在拍摄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人的头上长了一个电线杆或者一堆杂草的现象.所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提醒被摄人换一下位置,如果换不了,自己就改变一个角度去拍. λ拍摄演讲人的时候,要边听他们说话的意思,边进行拍摄。只有他说完一句带结束语的话再停机。这样可以即使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所拍摄的发布会发部分是商业性质的,决大多时候,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时间,如剪彩,赠送礼物等,但是当拍摄政府性质的发布会,一些东西会很隐性,只有你明确的知道对方在讲什么,才能知道到底做了什么。比如去年去钓鱼台国宾馆拍摄某世界级论坛,当时一些老外用英语说话,大家由于急于摄取画面,都没带翻译耳机,后来好长时间才知道会场里参加会议的两方产身了很大的分歧。 拍摄时候注意水平线与垂直线,避免画面中的人或物一边倒.需要注意的是,,在正面构图的时候可以采用找水平线与寻像器的平行关系,但当采用斜侧面构图的时候,就不能再次依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节目编排参评作品推荐表 注:推荐单位只能推荐本单位播出作品,合作作品由首发单位推荐。

新闻直播栏目《帮帮团》内容简介 《帮帮团》栏目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一档每天直播90分钟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栏目分为《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调解有一套》三个大版块。其中《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共60分钟,为新闻直播类节目,《调解有一套》30分钟,为调解故事类节目。此次选送《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部分。 《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节目中,在保证新闻时效的前提下,又重点打造【今日关注】【维权时间】【第一调查】【寻找王】【公益进行时】等特色子版块。版块主题鲜明,使之有别于一般新闻节目,充分突出帮忙、公益、服务的自身定位。本期节目编排上有时效、有重点、有特色,导向正确,节奏得当。 在节目编排上,首先进入的是“今日关注”,让观众快速了解当日热点事件,时效性强,以短新闻为主。比如本期节目的“今日关注”版块,突出了3.15新闻报道以及农民购房新政。 紧接其后的是“法治一线”版块,该版块多以警方提供的现场真实执法视频内容为素材,由于视频内容均为事件发生时的第一现场,可看性强,并且起到了警示和宣传法治知识的作用,也是以短新闻为主。 在前两个子版块的短新闻之后,进入“维权时间”“庭审直击”版块。庭审直击,关注消费者状告京东商城庭审现场,以庭审现场的交锋,达到普法的作用。“维权时间”的口号是百姓权益维护到底,题材多为老百姓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遇到的维权难的问题。本期节目选择重点起底了收藏品投资黑幕,记者以知情人爆料,暗访实验的形式,对收藏品投资的内幕进行深度揭秘,并直接揭露出所谓的“收藏品鉴定专家”竟然是1年前被电视台曝光的山寨专家,节目用镜头说话,有说服力。 节目的后半个小时以“第一调查”版块和“寻找王”版块为主,“第一调查”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档大量使用暗访技术拍摄的深度调查节目。其宗旨是揭示事实真相,实施舆论监督。记者通过暗访体验,蹲守观察、走访摸排、卧底密拍、正面接触等的方式,用镜头了解事件的真实全貌。本期第一调查,重点选取了“香肠黑作坊内幕”及查处过程,记者以卧底、暗访的方式深度揭露社会问题,并配合部门予以打击,画面触目惊心,舆论监督效果明显,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传递正能量。 “寻找王”版块突出的情感线索,宗旨是寻找您生活中缺失的那一环。“寻找王”板块打出的是温情牌,记者寻找新闻事件中的情感故事,关怀其中的人物命运。本期节目选取“寻找车祸中与家人失联的女子”这一典型选题,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咨询法律专家意见,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最后的“公益进行时”版块,主要报道栏目进行的一些公益事件,体现正能量的内容,作为节目温暖温馨的收尾。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的报道任务。在广播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 (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很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 视线之内。需要记者进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 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 (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接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 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 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 的方法具体包括: (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方失也是选择典型事实 的一个标准。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无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奇 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 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 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分析与评论。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新闻学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张才山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专业知识: 电视新闻报道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名记者,广博的学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即使这样,记者也不是科研人员,在每次采访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遇到难题。因此,记者要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弥补自己知识点的“盲区”,扫描记者基本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些可能闻所未闻的专业知识。发现报道中的“盲区”,尽量弄清那些似懂非懂的专业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为了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阅读欲望,充分熟悉专业知识,提前做好“课前预备”工作,本就应是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即便是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请教提问来学习、了解。这样,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就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记者就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在新闻实践中努力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观察社会动态,预测走势,未雨绸缪,驾驭局面。反之,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有效把握的解说,对于相关新闻的诠释,效果是事倍功半的。更有甚者,会丧失其原意。 2、快速确定选题: 首先,新闻来源于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就是“福尔摩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

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很多现象,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只要深入其中,换个角度去看,便可挖掘其隐藏价值。 第二,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所以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应该做到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从空间角度来看,受众更倾向于接收熟悉的人和物、熟悉的地段发生的新故事。如果一条爆炸性新闻发生在自己身边,新鲜和刺激将会激发受众去关注、记录这些事。从时间角度来看,新闻发生时间离现在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及时发生的事情,对于受众来说,更值得去注意,即有更大的“爆炸性”。试想这是一条过时的新闻,已不再是脍炙人口的话题,若硬要让受众去接受他,反而成为累赘。因此,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鲜事物,要及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另外,有些特殊的新闻不仅要符合这一普遍规律,同时标准和要求将更高。 再者,每一个事实往往都遵循着“唯一性”原则,即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两个命题,可以是两种观点不同的看法,但绝不会出现“是”和“非”。 3、合理设计问题: 在准备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采访前必须有大纲,采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准备是否充分。尽量从细节人手,所提问题最好是闭合性的提问。这些闭合性提问可以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最好分成若干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层次分明能给于被采访者和采访者一次成功的合作。切忌相互串题,这样会扰乱双方思路,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遇到意外情况,即对方回答不上来或者给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时,这时要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一些相对应的追问。 二、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 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 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 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 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 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 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 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电视采访考试范围试题复习课程

电视采访考试范围试 题

电视采访考试范围试题 第一章电视采访概论 名称解释 电视采访 电视记者综合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电视采访工作可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建立在电视媒介的基础上,有 1.电视记者使用摄像机摄录声画一的现场形象 2.记者出镜提问采访交流等动态过程 3.画外采访:记者围绕事件所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飞形象素材的采集等。 新闻采访的内涵 新闻采访时一种选择,新闻报道是一种提炼;采访报道的对象既是事件本身,又是其影响和延伸;事实的采访与事实的解读融为一体;采访体现了新闻的历史观。 新闻采访的主体是新闻记者,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客体是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方式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素材采集活动。 思考题 电视采访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5 1.接近现场,强调现场 2.通过前方记者的连线报道牵带出最新,最鲜活的信息 3.通过多信息的整合,使空镜头成为一种动态 信息形态的特征?p17 直观:直观意味着具体、直接,当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下现场事态,其画面和声音信息就直观地向观众传达了信息。

形象:是信息表达的更高层次。实际上是要求记者用形象的观念去体现现场信息与新闻价值,把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信息,把过去单靠文字、声音构成观众想象的信息表达转换为以画面为中心的直观信息表达,把空间展开的信息恶变为以时间延续的信息。 如何在电视采访中通过展示人经济交流传播信息? 电视采访时人本化的采访,它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加要求交流的人计划和采访的个性化。 1.出镜记者通过人机交流的方式与被访者互动获得信息 2.出镜记者通过自身报道行为向屏幕前的观众传到信息,引导观众参与到现场中来,观众则是以心理 投射的方式与记者产生互动。 3.电视采访时通过镜头膳食人际交流让观众感到自己与现场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现场获取信 息。 通过不同层次的人机交流展现,新闻的真实感,动态交流感、互动参与感就凸显出来了。 第二章采访线索和新闻敏感 名词解释 采访线索/新闻线索 采访线索就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灵感思维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体现。它表现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迅速、综合的反应判断力。 电视采访策划 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而在采访报道之前所指定的方法与对策。 选题 电视记者根据国家、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事物从平衡向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形成判断,从而做出关于报道内容、报道方向、报道角度的选择。 课后题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表现及其技巧

摘要:电视新闻报道作为当前各家电视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和提升节目收视率重要手段,也是其铸造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有效路径。由于采访在电视新闻报道类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很多时候承载着新闻报道节目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节目打造中,新闻记者要加强对电视新闻采访原则和技巧的把握,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从而为观众带去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促使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电视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形式中的报纸和杂志期刊等文字式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声画结合与图文并茂形式下的实时媒体,它在为观众传播新闻图像的同时还需要有声音的同步传送。具体来说,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采访和电视摄影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等程序组成的,同时在新闻节目制作完成后还要配上合适的解说词,这样才可以把最完整的新闻报道展示给广大观众。此外,电视新闻报道在时间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较短的电视新闻报道不宜有太长的采访时间,而对于一些特定场合下的大型新闻报道,则需要新闻记者充分把握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以获得最佳的新闻报道视角和传播效果。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和采访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 当前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涉及的题材大都是一些重大和复杂曲折的新闻事件,要提炼出好的新闻报道主题就需要新闻采访人员积极做好新闻采访的策划与准备,并注意在采访中有效把握电视采访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记者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随着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当前的电视采访不再是过去的单人采访,而是由两个以上新闻记者组成的采访小组。同时根据新闻事件和采访任务的需求,采访小组中还要有摄像、录音和采访等不同的分工,必要时还需要有主持人、灯光师和相关的技术人员。这就需要采访小组的成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求最优化的完成新闻采访的任务,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2.加强采访模式的革新,强化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较为成熟的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有其固定的采访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采访中出现较大的错误,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依照电视新闻采访的固定模式和基本规律。这种采访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采访工作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采访人员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要注意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对采访模式和采访手段的创新,并有意识地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从而以创造性的思维来做出更多有新意的新闻采访来。 3.加强采访中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浮泛的报道 由于新闻采访记者自身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再加上实地调查研究精神的缺乏,使得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由于信息量不足而出现空话和套话较多的问题,导致缺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深度分析,从而失去了新闻采访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时,采访人员要注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具体考察和了解,加强新闻采访中的理性思考,注重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从而避免新闻报道的空洞浮泛。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应注意的采访技巧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即在于能够再造或者重现新闻事

浅谈电视访谈类节目嘉宾语言特点

浅谈电视谈话类节目嘉宾语言特点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类访谈节目开始登陆过我电视荧幕,因其主持人通俗化口语化深刻化的女性化语言及充满人文关怀和引导情感喷发的话语使节目推进真实而吸引观众眼球,使得长时间以来电视访谈类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而另一个对节目推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嘉宾,一个好的话题僵尸一个电视谈话评论节目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话题能否、成功进行下去,观点是否犀利、深刻,取决于嘉宾在现场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电谈话类节目在确定谈话主题后,节目组需要对邀请嘉宾的个性、观点乃至人格魅力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分析后,才能决定具体的、合适的嘉宾。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定位为“新闻性、开放性和前沿性”,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因此邀请的嘉宾有企业界巨子,也有政府官员等这些具有强势话语权的标志性人物。而《艺术人生》定位于“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栏目通过讲述一些艺术家的多彩人生,给受众以人生的感悟、思考和启迪。所以《艺术人生》所选取的嘉宾一般都是那些在不同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甚至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执着于“说出你的故事”,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纵观栏目所选的嘉宾,大都是具有特殊经历的人物。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特色就在于形式轻松自然,随机性较大,互动性强。因为有这些特色,所以节目谈话不同领域不同文化水平的嘉宾在语言应用上都有普遍的共性:叙述性、口语性和回顾性。 电视谈话类节目因为随机性较强,所以对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十分看重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专业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引导性十分突出,这样谈话能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中持续推进。大多数时候,是主持人提出问题,嘉宾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经验来回答问题,从而满足观众的需求。 例1:《鲁豫有约》中陈鲁豫对话易中天 鲁:您当老师当了多少年? 易:从事这个职业是1975年 鲁:我数学不好,是多少年,30,不对,31年 易:数不清可以掰手指头 鲁:在学校里一般大家都怎么称呼您?易老师?易教授? 易:一般官场都叫易教授,他把教授当成一种官衔来叫,好像叫局长似的,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种称呼。 鲁:哎呀,刚才我还叫易教授呢,一般都教您易老师? 易:是,我自己门内的学生是叫先生的。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叫官衔,农村里叫张会计、李出纳也就罢了,还有叫王过磅的(笑) 鲁:过磅是什么? 易:就是收那个粮食的时候在那个磅上磅一下,负责的人也叫一个官衔,叫王过磅。还有最可笑的是你知道那个监狱的犯人叫武警战士叫什么? 鲁:不知道,“长官”?好像不对 易:不行,长官是国民党的叫法 鲁:那叫什么 易:叫班长 鲁:那为什么不叫个官大点的呢?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点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点、节目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含义是: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有本质的区别。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点: (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2)传真性强,信息量大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以《今日说法》为例,《今日说法》采取以案说法、大众参与、专家评说的节目样式。栏目宗旨:重在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为百姓办实事。其特点是 (1)叙事内容丰富详实《今日说法》的内容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 一个层次是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 过。第二个层次是特色内容,包括新闻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如《迷途》、《不速之客》等节目都是按照这种叙事模式来设计的。 《迷途》的记者调查部分是用一段解说开篇的:“2008年6月2日,儿童节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下午2:30,湖南省娄底市五中的 学生文文和丽丽结伴外出,莫名其妙地被四个差不多年纪的女孩给 拦住了。” 这段解说交代了发生的时间、地点、新闻事件的人物及基本特征,随后,节目编导又用了近一般的篇幅,逐渐告诉观众整个事 件的发生和发生的经过。待原因叙述完之后,便是结果的叙述,编 导首先用一段解说告诉观众,目前16岁的程程以抢劫罪被逮捕, 14岁的瓜瓜被刑事拘留后因病取保候审,其余5人因不满14岁,

警方责令其家长进行管教。节目编导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结果告知这 一层面,而是采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向观众 传递丰富的新闻事件的内容。于是编导选用肇事女孩程程仔高墙之 内对父亲说的一段话:“爸爸,我想回去,我不想呆在这个地方。 当初自己没听话,我现在好后悔。”这段声音语言配的是程程和父 亲潸然泪下的近景画面,观众情不自禁地被节目丰富详实的视听内 容所感动。 (2)叙事内容真实生动,《今日说法》是贴近生活,实实在在的好节目以不同的形式感动观众 (3)《今日说法》包括劳动纠纷、人身伤害、婚姻家庭、医疗纠纷、消费者权益等、信息量很大 (4)波及范围广、普及率高。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新闻述评,新闻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闻述评灵活、全面,能够融合各种新闻体裁的优势,克服单一新闻体裁的不足,非常适应新闻工作的现实需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闻述评是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会造成新闻稿件的先入为主倾向,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在新闻述评的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保新闻述评的真实性。新闻述评应该是建立在真实新闻事实上的 边叙边议,因此,对新闻事实叙述的真实性是新闻述评的基础。在新闻述评的写作中,一定要保持新闻事实陈述的真实、全面,切忌以偏概全,或以观点先行,然后根据观点去剪裁新闻素材。我们必须要清楚,新闻述评的形成,只能是先有新闻事实,观点形成在后。 切不可先有新闻观点,主题先行,然后围绕观点去取舍新闻事件,这样往往会影响新闻事实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新闻述评往往评述的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对于这些新闻事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新闻述评的写作中,不能厚此薄彼,给读者造成信息的误导。新闻述评应对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力求以完整的面貌把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也只有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才能增加新闻述评的深刻性和公正性。 3.新闻述评的写作,要求新闻从业者有较高的素质。新闻述评有别于 单一的评议和消息,往往是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篇幅较长,体裁灵活,这就要求作者要有驾驭这种体裁的能力。同时作者还应加大知识储备,要勤于思考,力求提出合理、有力的观点。如果对一些问题的评述存在困难,要借助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力量,力争新闻信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2009-07-16 10:18:45 在21世纪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我国网络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大网络媒体,特别是那些没有新闻发布权的商业网站,网络新闻专题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在受众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是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以“集装箱”的方式,对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进行快速、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经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题、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特点 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制作出一个成功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至关重要。现在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道,即难以准确预测而突然爆发的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①。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地震这一事件一经证实,我国各大网站都立刻组织了新闻报道。其中新浪网更是在地震发生后半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迅速组成专题“四川地震”,从消息、图文到背景资料等多个角度对地震进行了报道,并随时更新新闻信息,在当日20时将专题补充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并在专题中补充了更多的图文、视频资料,使受众能够及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震区事态发展的最新状况,凸显了网络新闻专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报道优势和速度优势。 二是对于一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的专题报道。比如新浪网对我国每年的“两会”专题报道、国庆专题报道、“春运”专题报道,对国外的诺贝尔奖专题报道、奥斯卡颁奖专题报道等等。这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都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事件,现在也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专题的上佳选题。 三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报道。即那些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广泛议论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亟待解决的问题②。这些问题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下,比如说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2.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方式特点 在我国的各大新闻网站中,“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信息传播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媒体新闻专题独有的报道方式。它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新闻信息产品品质要求的逐步提升,进一步凸显其传播优势,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主流新闻报道形式③。它将网络媒介“海量”的事实性信息集萃、“多角度”的意见性信息呈现和“即时”的反馈性信息传递这些特点充分利用起来,给了网络受众更多的全新的选择。 比如,在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制、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刚发射

电视新闻采访

如何确定选题角度 1.从现场中寻求选题角度 2.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选题角度 3.从历史延展中寻求选题角度 4.从事物特点中寻求选题角度 5.从实物对比中寻求选题角度 6.从事物联系中寻求选题角度 策划的基本要求 1.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 2.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3.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4.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有应变的多个方案 新闻报道的分类 1.事件类新闻 2.现象类新闻 3.主题类新闻 结构电视新闻的具体方法(结构电视新闻报道的思路是什么?) 1.新闻事件化——以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托和承载 2.事件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3.故事人物化——中心人物的设置 电视新闻节目的中心人物有什么功能 1.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代表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集团的整体形象,中心人物具有以个体反映整体,以个性反应普遍的功能; 2.中心人物能够推动事件向前发展,报道通过过展示中心人物的行为动态、矛盾冲突使事件往前推进;

3.通过中心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动态因素,报道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 4.中心人物使节目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摆脱概念与说理的简单状态,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人文信息。 如何发现中心人物(对中心人物的判断有什么标准和方式) 1.中心人物首先是事件当事人、核心人和见证人,是离现场最近、对事件细节信息最为了解的人物。 2.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 3.中心人物具有个性。 4.中心人物具有命运感。 5.中心人物能在镜头前讲述故事、表达情感。 什么是动态采访方式 我们对动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电视画面的动态,一是采访过程的动态 采访动中动态因素的实现方式 1.从静态的事物中寻找到动态的因素 2.注重所采访和拍摄的事物的内涵、信息以及兴趣点 3.运用运动镜头,即通过镜头的机械运动来强调画面的动态 “挑”、“等”、“抢”三字技巧 “挑”是挑选。挑选是一种主动意识,是在拍摄中渗透着记者的主观思路,是记者与事件的有效互动。 “等”是等待。有人说,新闻是等出来的。电视记者要学会在等待中观察,在等待中预见高潮的出现。

浅论网络新闻采访

浅谈网络新闻采访 洪华兴 (新闻传播学院2002级2班) 【摘要】: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在传播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传者和受众都得到不小的益处。本文将就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网络新闻采访的实施以及网络新闻采访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三方面作以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解决方法 Abstract: The Net News dissemination swift and violent development, raises a new revolution in the dissemination domain. Passing on and is all obtained the audiences not the small profit. This article on the Net News interview characteristic, the Net News interview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in the Net News interview question and solution these three aspects will do by the simple elaboration. Key word: Net News interview Net News solution 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迅速、快捷,尤其是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更使世界成为“地球村”,网络新闻采访已经对传统新闻采访形成不小的压力。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新闻业务,兼取网络采访和传统采访二者之长处,取长补短,为受众提供信息,为社会服务。 一网络新闻采访的概念和特点 (一)网络新闻采访之概念 传统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①。近年来网络的兴起,网络新闻越来越被广大的受众所认可,因而网络新闻采访也日益成为新闻采访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所谓网络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以网络传播为依托,发掘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