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的识别与防治

合集下载

水稻象甲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象甲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象甲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象甲俗称硬壳虫、看牛妹、米头虫,在广东各地常有发生,尤以粤西地区为重。

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干旱,该虫发生有回升趋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现将其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一、发生情况
据观察,水稻象甲1年发生2个世代:第一代成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5月中旬产卵,幼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发生;第二代成虫在8月上旬至中旬发生,8月下旬产卵,幼虫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发生。

二、为害特征
成虫、幼虫都能为害。

成虫危害稻叶,用口器插入稻茎,咬食未抽出的心叶,因未抽出的心叶卷成筒状,故被害后,抽出的叶轻者成横排小孔,重者则全部断尾,状如被牛吃过一样,严重影响禾苗生长。

幼虫整个时期在土中生活,危害稻根,把根咬断,使禾苗生长不良。

严重时(如每科有虫50头以上)则会使禾苗全科变黄枯死,造成严重减产。

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三、防治方法
成虫的防治方法主要有:(1)成虫有伪死性,用手触之即跌下水面假死,可亩用坭粉25公斤拌煤油1公斤均匀撒施稻田中,用竹竿扫落杀之。

(2)成虫有趋光性,可用点灯诱杀。

(3)可用南瓜、红薯切成片,或用香蕉皮、米糠等置于稻行间进行诱杀。

(4)喷施有效化学农药,如每亩用杀虫双200克
兑水60~75公斤喷杀。

稻水象甲调查与防控技术实施方案

稻水象甲调查与防控技术实施方案

稻水象甲调查与防控技术实施方案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也是国家规定的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水稻生产的一大潜在威胁,如防控不力,将对水稻主产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稻水象甲最早于发生于美洲,在亚洲发生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朝鲜等。

我国最早于1987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

现有12个省发生分布危害。

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也喜食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

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水稻,其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稻水象甲发生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繁殖能力强。

孤雌生殖不需要交配即可繁殖后代,平均每头成虫可产卵60-100粒;二是适应环境能力强。

成虫在零下15℃仍能越冬;三是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

此虫能爬、善飞、趋光性强,会游泳,能随气流、交通工具扩散传播。

近期,我省中部地区部分县(区、市)水稻秧田发现疑是稻水象甲的害虫危害,省植保植检站于5月21日下达了《关于开展水稻秧田期稻水象甲普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各地积极组织检疫人员开展了稻水象甲疫情专项调查。

为及时指导各地更好地做好疫情专项调查及防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田间调查方法进入水稻秧田及大田,仔细观察水稻或田边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叶片上是否有稻水象甲危害症状(图1)。

该虫成虫多在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的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纵向白色细(约宽0.4~0.8mm)短(长0.5~3cm)、两侧平行、两端钝圆的条斑。

如发现危害取食斑痕迹,应认真调查该田块。

调查的最佳时间为每天上午7-9时或下午5-7时。

一旦发现疫情,认真做好详细记录,记载发现时间、发生具体地点、危害寄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虫口密度等信息,并以发现疫情的田块为中心,详查周围30公里以内的水稻秧田及移栽大田。

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田”。

二、鉴别方法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稻水象甲为孤雌生殖型。

水稻稻水象甲防治技术

水稻稻水象甲防治技术

102023.7病虫害防治期间,应尽可能优先选用物理防治手段和生物防治手段,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化学药物和试剂的使用,若无法避免对化学试剂的应用,也要尽可能选择毒害作用更小的化学药剂,并严格进行化学药剂喷洒量的管控。

在此期间,要确保小麦收获前一个月内不能采用任何化学药剂,避免作物中出现化学残留,对小麦作物产生的负面影响。

3.2 田间施肥管理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合理应用施肥手段,不仅能实现小麦长势提升,还能提高小麦整体抗倒伏能力,是实现绿色小麦产量与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虽然种植人员在小麦播种期间已经增加了基肥的使用,目的在于对土壤整体养分予以改善,但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的养分需求也会出现明显变化。

所以,在小麦中后期生长阶段,种植人员也应按照不同养分需求,及时调整施肥方案和工作计划。

在种植过程中,土壤条件差异,可选择不同的施肥措施,从而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改善。

因此,在种植期间也要积极进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使用,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

在有机肥使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还应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适当添加磷肥,确保小麦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旱能力得到稳定提升。

在对小麦进行种植期间,如果麦苗本身出现叶片发黄或生长缓慢问题,要及时进行越冬返青肥的施加,在此期间以尿素肥为主,并科学调整尿素肥用量,确保返青阶段的绿色小麦能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实现长势整体的稳定性。

此外,绿色小麦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在此期间也可以适当添加生物微肥,确保小麦穗数和粒重的提升。

3.3 除草管理在小麦种植期间,大部分杂草的生命力更强,如果不积极进行处理,很可能会对小麦生长空间进行占用,甚至造成小麦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良问题,不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提升。

当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中主要采取轮作手段进行杂草控制。

为保证绿色技术全面推广,不建议在除草期间大量使用除草剂,但传统的人工除草存在明显弊端,不仅效率低下,且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也会受到一定干扰。

稻水象甲的识别与防治

稻水象甲的识别与防治

田间危害症状
3、传播途径 成虫有较强的飞行能力,也可借风力或水流作远距 离自然扩散,飞翔的成虫可借气流迁移10000米以 上。水稻秧苗和稻草可携带卵、初孵幼虫和成虫作 远距离传播。成虫还可以随稻种、稻秧、稻谷、稻 壳、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进 行远距离传播。还可随水流传播。 4、影响因素 影响稻水象甲发生、消长的因素与施肥、降雨、种 植等情况有关,但气候因素及天敌因素对该虫发生 程度影响较小,不同年份虫情变幅不大。
在小片孤立稻田,利用灯光诱杀技术压低虫
源;设置防虫网阻止稻水象甲迁移进入稻田 或覆膜无水栽培,减少稻株上的落卵量。
4、生物防治
保护捕食性天敌,如稻田、沼泽地栖息鸟类、
蛙类、淡水鱼类、结网型和游猎型蜘蛛、步 甲等可猎食各种虫态稻水象甲的天敌。
5、化学防治
以防治越冬代成虫为主,可针对秧田期、大
5、鉴别特征

成虫长2.6-3.8mm。喙与前胸背板几等长,稍弯,扁圆筒 形。前胸背板宽。鞘翅侧缘平行,比前胸背板宽,肩斜,鞘 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 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卵长约0.8mm,圆 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幼虫体白色,头黄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 形。腹部2-7节背面有成对向前伸的钩状气门。蛹白色,长 约3mm,大小、性状近似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
田期及越冬场所分成三个防治阶段。所选用 的农药主要以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 酸酯、沙蚕毒素或混配制剂为主。 (1)越冬场所稻水象甲及一代成虫的防治 一般于4月底一5月中旬部分成虫爬到杂草植 株上后施用50%稻乐丰乳油,每亩用500ml, 兑水40一50kg,压低发生基数。也可选用3 %喃丹颗粒剂或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每亩 1.5—2kg。

稻水象甲的识别与防控

稻水象甲的识别与防控

农业技术2018年3月·下N17稻水象甲的识别与防控严德宏1 吴荣升2 崔 晗3 王新萍4 戚天凤4(1 河南省罗山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罗山县 464200;2 河南省浉河区尤河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浉河区 464000;3 河南省罗山县种子技术服务站,河南 罗山县 464200;4 河南省罗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罗山县 464200)摘 要 稻水象甲在河南省豫南地区发展迅猛,如何搞好防识别治显得尤为迫切必要。

关键词 稻水象甲;识别;防控稻水象甲是植物检疫对象中的二类检疫性害虫,其传播途径广,可随风、水流、稻制品及交通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其生命力强,两栖动物,水陆皆可生存,在无空气、食物情况下可活20天以上;寄主范围广、杂食性,可取食禾本科、莎草科、泽泻科、蓼科等多种杂草;其繁殖能力强,可孤雌繁殖(雌虫不进行交配也 可繁殖后代),因此稻水象甲传播蔓延快、防治难。

稻水象甲主要为害水稻,成虫从正面沿叶脉啃食叶肉,幼虫啃食稻根,可造成“作篼”、“漂秧”、“缺苗断垄”,一般减产二到五成,重者绝收,对产量影响很大。

河南省于2014年5月8日在商城县首次发现,至今为止已在豫南7个县(区)(商城、潢川、固始、光山、浉河、息县、罗山)30多个乡镇发生危害。

罗山县2016年5月12日在彭新镇人和村一个山冲田发现该虫,目前已在铁铺、灵山、青山、子路、周党等沿信叶(信阳至叶集)路乡镇发现该虫危害,疫情监测防控任务非常艰巨。

1 稻水象甲的识别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稻水象甲属,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成虫体长2.6—4.4毫米,体壁褐色,密被灰色鳞片,前胸背板和鞘翅中区呈广口瓶状的黑色暗斑。

卵呈珍珠白色,圆柱形,长约0.8毫米。

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形。

老熟幼虫在主根系上作土茧,然后在茧中化蛹。

茧粘附在根上,卵形,长4—5毫米,宽3—4毫米,蛹呈白色,大小和形态与成虫相似。

防治稻水象甲重点是越冬代成虫

防治稻水象甲重点是越冬代成虫

防治稻水象甲重点是越冬代成虫稻水象甲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其幼虫和成虫均能给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其中,越冬代成虫是稻水象甲种群中最关键的一环,其决定了来年的害虫数量和发生程度。

因此,在稻田害虫防治中,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越冬代成虫,显得十分重要。

稻水象甲的食性和危害稻水象甲的幼虫主要以水稻秧苗为食,幼虫在进食期间,通过切割作物基部,使作物秧苗倒伏、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成虫则主要以水稻叶片为食,蚜虫和飞虱的吸汁也是其主要食物。

稻水象甲幼虫和成虫对水稻根系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使水稻植株的生长受到很大抑制,加重了水稻生长发育缓慢的情况,因此,稻水象甲被认为是水稻田中的重要害虫之一。

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生态控制采取生态控制方法可降低稻水象甲的种群密度,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施肥。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充分施入有机肥、无机氮肥等,让水稻叶片宽大,营养丰富,增加饲料上的选择性。

2.提高种植密度。

在根系达到饱和时,稻田内的根系会相互交错,降低了稻水象甲幼虫进入根部的概率。

3.防范鸟类入侵。

在水稻种植季节,有时会有一些鸟类飞入稻田采食,在已经形成稻虫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重病虫害的危害。

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树立的稻田周围做一些防范措施,如挂上一些鸟类的毒箭等。

化学防治如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则需要使用适用于稻水象甲的农药进行控制。

具体方法包括:1.选择正确的农药。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害虫密度采取相应的农药,将其均匀喷在稻田上方,但不得浸泡在水中。

2.合理施药。

在喷药前要做好防护措施,去除膜表面的泡沫,保护米秆不受损伤,避免农药被水稻叶片吸收。

同时,也要注意喷药的飞散范围,以免影响附近的居民和环境。

3.防治效果观察。

喷药后要及时对田野进行观察,判断田间虫苗数量、种群密度、死亡率等,以确定喷药的效果。

如果喷药效果不佳,需重复施药,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

稻水象甲的越冬代成虫控制稻水象甲的越冬代成虫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关键。

井研县丘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井研县丘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井研县丘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稻水象甲(scientific name:pseudobagrus truncatus)是一种盲鳗科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稻田底层,其幼体以水稻芽和水田中的生物为食,成体则以桑葚等浆果类水域植物为食。

在井研县丘陵地带,多年来稻水象甲的危害十分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一、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1.发生时间:稻水象甲的活动时间主要在夜间,每日21:00至次日凌晨2:00时期内是它们最为活跃的时间段。

在高温季节,其活动时间会相应被推迟。

2.发生范围:稻水象甲主要分布在成灌区和丘陵区稻田中,因为这些区域水质较好,且仙鹤山、娅山和栗子山等山峰围护,使得田间温度适宜,温泉也促进了它们的繁殖。

3.季节性:稻水象甲主要在入梅前后产卵,向稻田中不断放卵,并在稻田根部孵化。

在7月左右完成发育,此时数量已经相当多,对冬季水稻种植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二、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1.加强农田基础管理:稻田底部的水流要保持畅通,同时要适当的减少施肥量,以避免污染引来稻水象甲问题。

保证水分、阳光和养分的充足,避免过度的病虫害和杂草的影响。

2.防治方法:在入梅前后和稻田收获后,进行化学方法喷雾,以减少稻水象甲虫害的数量。

喷洒时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喷洒时间、风向和喷雾距离等因素。

对于不使用农药的环保乡村,可采取农家墙边土墩捕捉的方法,减少其在稻田中的数量。

3.人工控制方法:在春季水稻移栽时,可以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田间,让穴内水蒸气密闭,从而让成群的稻水象甲呼吸不畅,达到控制的目的。

总之,稻水象甲的发生给减产和种植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必须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以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和稳定地区经济。

同时,也需要适度增加矿物质,增强水稻免疫力,以充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稻水象甲的防治

稻水象甲的防治
动物和昆虫也可以携带稻水象甲,但 相对于其他媒介,其传播能力较弱。
03
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清除杂草
清除稻田周围的杂草,减 少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和 食物来源。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增强稻株的抗 虫性,减少稻水象甲的侵 害。
轮作换茬
实行轮作换茬,避免连续 种植相同作物,降低稻水 象甲种群密度。
经过两年的持续防治,稻水象甲的种群数量得到 了有效控制,水稻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成功防治案例二
地点
01
某北方水稻种植区
防治措施
02
以农业防治为主,通过合理轮作、深耕灭蛹等措施,辅以生物
防治和化学防治。
防治效果
03
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稻水象甲的虫口密度大幅下降,水稻产
量明显提高。
失败防治案例及原因分析
生物防治
天敌利用
保护和利用稻水象甲的天敌,如鸟类、蛇类、蜘蛛等,通过天敌控制稻水象甲的 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昆虫性信息素、病原微生物等,干扰稻水象甲的交配和繁殖。
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如吡虫啉、噻虫嗪等,进 行喷雾防治。
防治时机
在稻水象甲的卵期和幼虫期进行防治,此时防治效果较好。
02
稻水象甲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稻水象甲可以通过飞行、爬行、 水流等方式进行自然传播,从一
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
稻水象甲的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 能力,可以飞行数十公里甚至更
远。
稻水象甲的幼虫和蛹可以在水中 游动或被水流携带,从而传播到
其他地方。
人为传播
稻水象甲的人为传播主要是由 于人为携带或运输带有稻水象 甲的植物、土壤、水等物品所 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