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

合集下载

水稻稻水象甲防治技术

水稻稻水象甲防治技术

102023.7病虫害防治期间,应尽可能优先选用物理防治手段和生物防治手段,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化学药物和试剂的使用,若无法避免对化学试剂的应用,也要尽可能选择毒害作用更小的化学药剂,并严格进行化学药剂喷洒量的管控。

在此期间,要确保小麦收获前一个月内不能采用任何化学药剂,避免作物中出现化学残留,对小麦作物产生的负面影响。

3.2 田间施肥管理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合理应用施肥手段,不仅能实现小麦长势提升,还能提高小麦整体抗倒伏能力,是实现绿色小麦产量与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虽然种植人员在小麦播种期间已经增加了基肥的使用,目的在于对土壤整体养分予以改善,但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的养分需求也会出现明显变化。

所以,在小麦中后期生长阶段,种植人员也应按照不同养分需求,及时调整施肥方案和工作计划。

在种植过程中,土壤条件差异,可选择不同的施肥措施,从而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改善。

因此,在种植期间也要积极进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使用,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

在有机肥使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还应根据小麦生长需求,适当添加磷肥,确保小麦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旱能力得到稳定提升。

在对小麦进行种植期间,如果麦苗本身出现叶片发黄或生长缓慢问题,要及时进行越冬返青肥的施加,在此期间以尿素肥为主,并科学调整尿素肥用量,确保返青阶段的绿色小麦能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实现长势整体的稳定性。

此外,绿色小麦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在此期间也可以适当添加生物微肥,确保小麦穗数和粒重的提升。

3.3 除草管理在小麦种植期间,大部分杂草的生命力更强,如果不积极进行处理,很可能会对小麦生长空间进行占用,甚至造成小麦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良问题,不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提升。

当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中主要采取轮作手段进行杂草控制。

为保证绿色技术全面推广,不建议在除草期间大量使用除草剂,但传统的人工除草存在明显弊端,不仅效率低下,且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也会受到一定干扰。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3 4 其 他防治 措施 在重 发 区 改双 季 稻 为一 季 稻 , 改 . 或
发生 。2 0 0 1年 5月 我 市在 进 行 有 害生 物普 查 时 , 在大 关 镇部 分村 首次 发 现 , 当年发 生 面积 1hn ,0 0年 发生 面 0 r 21 积 已达 2 0 h 。近 年来 在 上 级 业 务 部 门指 导 下 开 展 了 0 0 m。
各项 调查工作 和 当地 的发生 规律研 究 , 现将有 关情 况 总结
稻根, 秧根被食断, 用手轻轻一拨秧苗浮起 , 使秧 苗枯黄 ,
根 里可剥 出大量 白色 的幼 虫 , 一般 以 田边 为 害 较 重 , 者 轻
1 、12 62 、 6行稻丛上的稻水象 甲成虫的数量 , 每行查 2 丛 , 0
了解 该虫 从 田边 向稻 田迁移 动 态 。历 年 5月早 稻 成虫 盛
稻 水象 甲 ( iOhprsoyohl uce) 一 种 重 Ls rot rz i sK sh1 是 s u p u 大的水 稻检疫性 害虫 , 活动性 大 , 飞性 强 , 其 迁 具有 对 恶劣 环境适应 能力强 、 寄主 范围广 、 息环境 复杂 、 栖 繁殖 力 强且 具 孤雌 生殖等 特点 , 旦 传人 便 能迅 速 定 居并 扩 散 , 易 一 不 防治 。
导致水稻减 产 2 % , 0 重者达 5% , 至绝产 。 0 甚
国内 18 9 8年首 次在河 北省 唐 山市 的唐 湾 县发 现稻 水
发 期 田间虫量如 表 2 。
表 2 桐 城 市 大 关镇 早 稻 成 虫 盛 发 期 历 年 田 问 虫量
象 甲, 随后 在 天津 、 山东 、 辽宁 、 吉林 、 浙江 、 福建 等 省相 继
上旬大量转株为 害, 6月 中旬后期陆续化 蛹。防治药剂 以阿维菌素、 有机磷 的复配剂 、 死蜱和 辛硫磷颗粒剂为主。 毒

稻水象甲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稻水象甲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育越 冬 。每 年 越 冬 成 虫 在 日平 均 气 温 稳 定在 l 5 ℃
以上 时解 除滞 育 并取食 禾 本科 杂草 等嫩 叶 ,留下条 状取 食 斑 。从 4月 下半月 开始 陆续 迁入 刚揭 膜 的早 稻秧 田,早稻 插秧 后迁 入 本 田,到 5月 中旬 结束 , 迁入 期 持续 1 个 多月 。成 虫开 始产 卵时 ,都 要爬 到 稻株 水 下 ,将 卵产 在 叶鞘 纵侧 组织 的空格 内,竖 直 排 列 ,1 格 1粒 ,位 置均 在 水 下 l厘米 左 右 。老 熟
部 1 ~ 9厘米 范 围 内的须 根上 ,在稻 丛基 部 3厘米 范围内占 7 0 %左右 。4~ 5月份 ,稻 水 象 甲具 较 强 的趋 水稻 习性 ;7~ 8月份 高温季 节 ,趋 荫性 较 强;
成 严重 威胁 。稻水 象 甲不 同于 一般 的病 虫 害 ,具有
特 殊生 物 学特 性和 危 害特 点 :一是 繁殖 能力 强 ,平 均每头成虫可产卵 6 0~ 1 0 0粒 。而 且行 孤 雌 生 殖 方 式 ,不 需要 交配 就 可繁 殖后 代 。因此 ,一头 虫传 到 条件 适 宜 的新地 方 ,就 有可 能形 成一 个群 体 。二 是 适应 环 境能 力 强 ,能适应 从 温带 到 寒带 的各 种生 态 环境 。据 研 究 ,越 冬成 虫 在平 均 气温 一 1 5 ℃仍 能

. , J 童j 簪疗 饶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保技术
稻水象 甲的发生特 点与防治
稻 水 象 甲属 鞘 翅 目象 虫 科 害 虫 , 是 一 种 国 际 性 重 大 检 疫 害 虫 ,据 资料 介 绍 美 国加 利 福 尼 亚 州 1 9 5 6年 首 次发 现 ,后 即迅 速 蔓 延 。1 9 7 6年 日本 爱 知 县 首 次 发现 ,到 1 9 8 3年 就 扩 展 到 了全 日本 。上 世纪 8 0年 代 末 以来 ,先 后 扩散 蔓延 到包 括 中 国在 内的世 界上 许 多国家 ,并 出现蔓 延范 围扩 大 、发 生

福戈防治稻水象甲使用技术

福戈防治稻水象甲使用技术

福戈防治稻水象甲使用技术
福戈已取得登记用于防治稻水象甲,其有效成份是20%噻虫嗪+20%氯虫苯甲酰胺,2个成份均对稻水象甲有效,并具有良好的根吸收性能,可用于根部淋施和叶面喷雾。

1、水稻苗床淋施
使用普通洒水壶,用福戈每亩8-10克,兑水400升(每平方米0.6升药液),于秧苗揭膜后、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迁入高峰期施药,均匀洒水于厢面上,让水稻根系充分吸收药液,并传导至上部叶片,对稻水象甲成虫及幼虫均有效,且持效期长。

水育秧田淋施前应排干田水。

此方法可同时兼治稻蓟马。

2、叶面喷雾
稻水象甲成虫发生高峰期施药,每亩喷施福戈8-10克。

移栽前喷施送嫁药,可有效压低稻水象甲基数。

大田期根据成虫发生情况酌情喷施福戈,同时可兼治水稻螟虫。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浅谈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水象甲属害虫,是世界性植物检疫对象,是水稻的毁灭性害虫。

发生后一般危害损失20%~30%,严重危害损失70%~80%,甚至绝收。

该虫于2010年3月末在我镇张官村发现首次发现,目前全镇每年5000亩水田均不同程度受害。

关键词:稻水象甲疫病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43-01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水象甲属害虫,是世界性植物检疫对象,是水稻的毁灭性害虫。

发生后一般危害损失20%~30%,严重危害损失70%~80%,甚至绝收。

该虫于2010年3月末在我镇张官村发现首次发现,目前全镇每年5000亩水田均不同程度受害。

经过3年的发生规律的调查与防治,现将我镇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 mm,宽约1.5 mm,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

新羽化成虫深黄色,具金属光泽,田间新生成虫背侧或足上通常带泥。

自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1个由黑色鳞片组成的大口瓶状的暗斑。

触角赤褐色、膝状,索节6节,第1节大,第2节长,第3~6节球状,棒基部无毛,具金属光泽,端部1/3密生细毛。

卵呈长肾形,圆柱形居多。

在水稻叶鞘内侧组织沿叶脉方向纵排分散,其他部位分布较少,长约0.8 mm,初产为无色至乳白色,至孵化时变黄且多呈圆柱形。

幼虫为无足型白色。

1~2龄幼虫较细小,足突不明显,其1龄幼虫在根部极少见,3~4龄幼虫较大,足突明显,而4龄幼虫长宽比小,显得肥胖或粗状。

幼虫在土茧中化蛹,土茧长约5mm,卵圆形,表面光滑,着生于稻根中部或被咬断的稻根末端,单生或2~6个着生于稻根某一位置附近,预蛹或蛹乳白色,至羽化时蛹浅黄,大小与成虫相似。

2、寄主植物及其被害状稻水象甲成虫对水旱生植物均可取食,其寄主有7个科的40余种植物,属杂食性害虫,但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作物中以水稻、高粱、玉米罹害最重。

稻水象甲的习性和防控工作

稻水象甲的习性和防控工作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12期(下转第222页)稻水象甲的习性和防控工作王洪山(榆树市农业综合执法队,吉林榆树 130400)摘要:稻水象甲属于鞘翅目,象虫科,沼泽象亚科,是国际国内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

关键词:稻水象甲;习性;防控工作1 稻水象甲简介1.1 分类及危害稻水象甲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水稻作物,成虫食稻叶,幼虫食稻根,以幼虫危害为主。

成虫在幼嫩水稻叶片上取食上表皮,留下下表皮;幼虫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1~3龄幼虫蛀食根部,4龄后爬出稻根直接咬食根系,根系被害后还常变黑并腐烂,刮风时植株倾倒,由于根系损坏,植株生长受阻、变得矮小,分蘖率降低,抽穗成熟推迟,造成减产。

1.2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6~3.8 mm,宽1.15~1.75 mm,雌虫略比雄虫大,体壁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

前胸背板中区前缘至后缘及两鞘翅合缝处侧区自基部至端部1/3处的鳞片黑色。

足的腿节棒形,无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有一排长的游泳毛。

1.3 传播途径稻水象甲传播途径为自然扩散传播和人为传带传播。

人为传播是该虫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

1.4 生活习性稻水象甲经过四个发育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完成一个世代,为半水生昆虫。

该虫分两性生殖型和单性生殖型(成虫可行孤雌生殖)。

成虫具有趋光性和假死性。

2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

严格稻种、稻产品检疫检验。

严禁从疫情发生区调运稻产品,调运的必须经过检疫或进行除害处理。

2.1 农业防治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虫品种,严重地块实行水旱田轮作。

合理施肥,少施氮肥。

科学灌溉,实行湿干湿灌水。

清除或焚毁田间和沟渠杂草、寄主残品,减少虫源。

2.2 物理防治利用稻水象甲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以设置诱杀田,进行夜间点灯诱成虫产卵,然后集中消灭。

2.3 化学防治坚持统防统治的原则,实行“统一组织落实、统一集中购药、统一时间施药、统一监督检查”的防治措施。

以维稻乳油、稻乐丰乳油、象虫净、甲基异柳磷、杀虫双以及菊酯类药剂为主。

井研县丘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井研县丘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井研县丘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稻水象甲(scientific name:pseudobagrus truncatus)是一种盲鳗科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稻田底层,其幼体以水稻芽和水田中的生物为食,成体则以桑葚等浆果类水域植物为食。

在井研县丘陵地带,多年来稻水象甲的危害十分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一、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1.发生时间:稻水象甲的活动时间主要在夜间,每日21:00至次日凌晨2:00时期内是它们最为活跃的时间段。

在高温季节,其活动时间会相应被推迟。

2.发生范围:稻水象甲主要分布在成灌区和丘陵区稻田中,因为这些区域水质较好,且仙鹤山、娅山和栗子山等山峰围护,使得田间温度适宜,温泉也促进了它们的繁殖。

3.季节性:稻水象甲主要在入梅前后产卵,向稻田中不断放卵,并在稻田根部孵化。

在7月左右完成发育,此时数量已经相当多,对冬季水稻种植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二、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1.加强农田基础管理:稻田底部的水流要保持畅通,同时要适当的减少施肥量,以避免污染引来稻水象甲问题。

保证水分、阳光和养分的充足,避免过度的病虫害和杂草的影响。

2.防治方法:在入梅前后和稻田收获后,进行化学方法喷雾,以减少稻水象甲虫害的数量。

喷洒时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喷洒时间、风向和喷雾距离等因素。

对于不使用农药的环保乡村,可采取农家墙边土墩捕捉的方法,减少其在稻田中的数量。

3.人工控制方法:在春季水稻移栽时,可以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田间,让穴内水蒸气密闭,从而让成群的稻水象甲呼吸不畅,达到控制的目的。

总之,稻水象甲的发生给减产和种植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必须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以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和稳定地区经济。

同时,也需要适度增加矿物质,增强水稻免疫力,以充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水稻害虫稻水象甲和象甲的防治

水稻害虫稻水象甲和象甲的防治
象 甲在 分类 上属 于鞘 翅 目, 甲科 。 虫 是小 甲 象 成 虫 , 长约 4 体 mm, 黑褐 色 , 部 向前 延 伸 似 象 鼻 状 , 以 头 所 叫“ 甲 ”它 的样 子 、 小很 像粮 食里 的“ 象 ” 象 , 大 米 。幼 虫 白
维普资讯
水 稻 害 虫 稻水 象 甲和 象 甲的 防治
金志勇
( 阳 市环 境 保 护 站 , 阳 104 沈 沈 03)
水 稻 是沈 阳市 主 要粮 食 作 物 之 一 种 植 面积 占粮 食 面积 的 3 %左右 , 0 水稻栽 培 、 生长 发 育过程 中受 到许 多害
色 、 状 , 大长 到 7 蛆 最 mm 左 右 , 略弯 , 果仔 细 观 察它 体 如 的腹 部第 2 7节 背 面 各有 一 对 向前 弯 的钩 状 呼吸 管 ,  ̄ 蛹
1 . 调整 播种 期 在 受 害严 重地 区 ,可适 时晚移栽 培育 .2 5 壮 苗 , 加水 稻耐 性 。 增 1 . 可 采 用抛 秧 移栽 或 浅 水 管理 或 干 湿交 替 管 理 , .3 5 压
l4 发 生 条 件 _
稻 水象 甲是一种 检 疫性 害 虫 。是 该市近 十 几年 发展
起来 的 ,9 1 首次 在丹 东 发现 ,9 2年在 葫 芦 岛、 19 年 19 太连 也发现 此虫 , 了 19 到 9 9年 我 省大 部分地 区 都有发 生 。
1 . 1稻 水 象甲的危 害特点
危 害隐蔽 , 尤其幼 虫在 根部 不 易被 发 现 ; 三是幼 虫 在根 部 危害, 防止 比较 困难 。 因此 , 我们 必须重 视这 种 害虫 。 目前
我 们应将 它列 为“ 检疫 对象 ”控 制它 的传 播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和扩散方式
稻水象甲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 可以借助多种传播方式蔓延,主要通 过自身的活动,如爬行、飞翔等;也 可以借助风、雨、水流等扩散;运输 工具及装载的货物也是携带稻水象甲 作远距离传播的途径。
生活习性
稻水象甲既可进行两性生殖、又能进 行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在北美原产地 的雌雄性比约为65%及35%,雌虫多 数营两性生殖,仅不足10%的个体具 有孤雌生殖的潜力。但是在中国,各 个入侵地发生的均为雌性,只营孤雌 生殖,这种生殖方式有利于稻水象甲 的入侵和扩散。

为害损失

稻水象甲成虫对水稻的危害损失主要表现在通过取 食水稻的叶片,影响水稻有效蘖的形成、降低单位面积 穗数,从而造成减产。白义川等(1994)将稻水象甲成 虫的危害损失定为6个危害级别:0级,全无啃食斑,食 害叶率限为0;Ⅰ级,食害叶率限为1%-20%;Ⅱ级, 食 害叶率限为21%-40%;Ⅲ级,食害叶率限为41%-60%; Ⅳ级, 食害叶率限为61%-80%;Ⅴ级,食害叶率限为 81%-100%。稻水象甲幼虫取食水稻根系后,影响植株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水稻植株矮缩、发黄、分蘖减 少,甚至死苗,最终造成水稻有效穗减少、穗变短,结 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导致水稻减产。

成 虫 取 食 斑
为害特点
由于稻水象甲在路边、田埂、沟渠等地越 冬,天气回暖以后,成虫迁出越冬场所向稻田 的四周迁移,因此,秧田边缘四周受害重于秧 田中部;移栽至本田后也表现为边缘四周受害 重于中间。离稻水象甲发生中心近的地块受害 重于离发生中心远的地块。 本田秧苗受害重。水稻插秧期间,虽然秧 田和本田都有秧苗,但本田的受害率明显高于 秧田;早插秧苗受害严重;氮肥多的田块受害 重。

吉林省水稻产区每年因稻水象甲的危 害损失稻谷达15000t,直接经济损失达 2000多万元。河北省一般地块减产10%20%,受害最严重地块减产68.6%;辽宁省 损失10%-60%;台湾省危害严重时产量损 失40%以上;浙江省温岭市减产一般为5%10%,严重田块40%-60%,少数田块绝收; 福建、浙江沿海因稻水象甲危害每年需额 外使用农药84万t。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不含管状喙)2.6-3.8 mm,体宽1.151.75mm,雌虫略大于雄虫。体表被覆浅绿色至灰褐色鳞 片。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部有一广口瓶状暗斑,由黑鳞片 组成,沿鞘翅基部向下至鞘翅3/4处具1黑斑。鞘翅侧缘平 行,比前胸背板宽,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鞘 翅长宽比1.5:1,有6条纵纹,鞘翅不能覆盖臀板。触角赤 褐色,有6节,棒基处无毛,棒端密生细毛。喙与前胸背 板几乎等长,稍弯,扁圆筒形。3对足基节基部鳞片黄色, 中足胫节两内侧各具1列长毛,跗节第3节和第2节等宽。 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 粗的两叉形锐突。
地理分布
稻水象甲原产美国东南部,是美洲新大陆的 特有种,以原野、山林和沼泽地的禾本科、莎草 科等植物为食。到目前为止,稻水象甲已知分布 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多米尼亚、意 大利、哥伦比亚、圭亚那、日本、朝鲜、韩国和 中国等十多个国家。 稻水象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的, 截止到2011年9月已经扩散至20个省市区为害,我 国已有河北、天津、北京、辽宁、山东、吉林、 黑龙江、陕西、浙江、福建、湖南、安徽、台湾、 山西、云南、江西、湖北、贵州、四川、新疆等 20个省(区)报道有稻水象甲的分布。
卵:长约0.8 mm,为宽的3-4倍,圆 柱形,两端圆,中部略弯,珍珠白色。 幼虫:老熟体长10mm,白色,头部 黄褐色。无足。腹部共有9节,第2-7 节背面各具1对钩状呼吸器,气门位于 管中。共4龄。 蛹:长约3mm,白色。居于土茧中, 土茧灰褐色,近椭圆型,直径约5mm, 粘附于根上。
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造成危害,但幼虫咬食水 稻的根系是引起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成虫亦能啃食水稻 叶片,成虫为害水稻时沿着叶脉方向啃食叶肉,残留一层 表皮,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白色条斑,白条斑长短不一,最 长不超过3cm,宽0.5mm左右,白条斑两端圆滑,大部分 从叶子的正面啃食,极少部分在叶子背面啃食,为害严重 时,将叶肉吃光,仅留一层表皮,从而降低光合效率。幼 虫横向蛀食新根,将根截断,影响稻苗吸水、吸肥,造成 水稻插秧后缓苗慢,返青晚;为害重的地块,稻秧可以轻 轻拔起,甚至造成漂秧。
生物学特性

稻水象甲主要取食水稻和禾本科、莎草科 杂草,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成虫可以取食13科 104种植物,幼虫能够在6科30多种植物上完成 生活史。成虫可为害水旱田植物10 科65种,其 中禾本科45种,莎草科9 种,泽泻科、灯心草 科、香蒲科各2 种,鸭跖草科、茅碴科、天南星 科、眼子菜科、鸢尾科各1 种;幼虫可以危害生 长在水田的5科20种植物,其中禾本科14种,莎 草科3种,泽泻科、香蒲科、天南星科各1种。
稻水象甲在中国的分布示意图
※注:红点标识稻水象甲分布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0年5月下旬,贵州省首次大面 积发现稻水象甲疫情,截至2011年6月 中旬,省内已有平坝县、西秀区、普 定县、清镇市、修文县、花溪区、息 烽县、白云区、乌当区、开阳县、金 阳开发区、云岩区、遵义县、长顺县 等个14县(市、区),60个乡(镇)、 586个村。
物理防治 稻水象甲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特别 是气温20℃以上的无风或微风天气, 日落后用黑光灯或日光灯可以诱集到 大量成虫,进行集中消灭。
预测预报

现阶段对稻水象甲的预测预报有土样 系统检查法、温度估算法、捕获成虫法和 杂草受害斑检查法、有效积温预测法、成 虫灯光诱测、越冬场所调查、秧田系统调 查、本田成虫系统调查、本田幼虫系统调 查、普查秧田、根据成虫发生期和发生量 预测、根据虫口密度普查,预测发生面积 对成虫出土高峰进行预测。
综合防治
在稻水象甲的防治上采取以化学防治 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时期
秧田成虫防治 因为稻水象甲具有很强的趋绿性,在 秧苗期,其它作物及杂草等大部分还 没有出土 ,所以稻水象甲成虫集中迁 飞到秧田插秧前 7天集中打药的防治 效果最好。
本田成虫防治
稻水象甲成虫复苏后,迁飞到水田的高峰 期为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 ,所以插秧后 5~10d集中打药,防治效果最好。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学名及分类地位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 科(Curculionidae),沼泽象亚科 (Erirhininae),稻水象属 (Lissorhoptrus)。又名稻水象、稻象甲、 伪稻水象、稻根象、美洲稻象甲。 英文名:Rice water weevil,American water weevil,Lesser water weevil。
本田幼虫防治
稻水象甲的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至 7月上 旬,所以插秧20~25d 左右时集中打药, 防治幼虫效果最好。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防治成虫可选用速克毙、凶象毙、稻乐 丰、象甲净等杀虫剂每亩用药剂兑水 50ml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 以上。防 治幼虫可选用喹硫磷、呋喃丹、锐劲特 颗粒剂,每亩用颗粒剂 1.5~2.0kg撒施,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稻水象甲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 和蛹四个阶段,以休眠成虫越冬。翌 年春季自越冬场所迁出,取食杂草补 充营养,再迁飞至秧田取食、产卵。 幼虫四龄,老熟幼虫以土茧化蛹。一 代成虫羽化后在田间或者迁飞至越冬 场所取食幼嫩的杂草蓄积越冬的能量。 有研究表明,稻水象甲一代幼虫既有 越冬也有越夏习性。
为害症状
生物防治 每亩用生物农药杀确爽60ml,兑水 50kg喷雾,对成虫的防效可达90%以 上。还有就是利用稻田养鱼、养鸭也 可以防治稻水象甲。
农业防治 主要是加强水肥管理,控制稻水象甲 生长发育,加强水稻植株的抗虫能力。 推广水稻旱育秧,提高秧苗素质,减 轻秧田受害。插秧后返青期实行浅水 灌溉,以减少落卵量,减少本田受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