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齐家与良渚:华夏文明形成探索

齐家与良渚:华夏文明形成探索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有两个重要的考古遗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河南省郑州市齐家文化遗址,另一个是浙江省杭州市良渚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夏文明形成的过程和特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齐家与良渚这两个文明遗址,探索其对于华夏文明形成的意义。
一、齐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部的荥阳市辖区,属黄河中下游平原的金渠地区。
1994年,首次由河南考古队在此地发现古代遗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房址、灰坑、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纺织器具等大量的文物,考古学家根据这些文物的特点,将这一遗址命名为“齐家文化遗址”。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齐家文化遗址可以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7500年。
这一时期正是华夏文明初期的形成阶段,因此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夏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齐家文化遗址属于以早期农耕文化为主的聚落遗址,人们在这里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手工业生产能力,如制陶、纺织等。
还发现了大量的玉器、石器等工艺品,这些都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
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文明初期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认识华夏文明的初期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的良渚镇,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
在1936年至1940年间,由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纪晓岚教授首次系统地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这些文物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夏文明的初期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良渚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发达的城市遗址,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
对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的新认识

对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的新认识玉璧和玉琮是齐家文化(距今约4100~3600年)的主要玉器品种,最早见于清宫旧藏,清末吴大激的《古玉图考》中已有著录,可见这类玉器很早就被发现、收藏和著录。
但是,由于当时认识水平和考古知识的缺乏,它们笼统被归入商周玉器。
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器学术界和收藏界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这主要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甚少,而且资料基本没有公布。
近年来,齐家文化玉器面貌逐渐为学术界和收藏界所认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15卷(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首次全面披露了齐家文化玉器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玉璧和玉琮资料,是目前为止研究齐家文化玉器最为翔实和可靠的材料。
与此同时,民间玉器收藏者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关注也增多了,中国大陆和海外私人藏家都收藏有不少齐家文化玉器,其中不乏玉璧和玉琮精品。
本文就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的分布、形制、原料和制作工艺作初步的探讨。
分布就目前考古资料而言,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主要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中,以甘肃最多。
甘肃出土地点有: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静宁县深沟乡晨光粱、定西市团结乡高泉村、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四月八山和清溪村、定西市安定区三十里铺、武威市皇娘娘台、临洮县李家村、甘谷县渭水峪、天水市师赵村、广河县齐家坪、永靖县新坪乡新庄坪、渭源县七圣村、会宁县中川乡老鸦沟村油坊庄、榆中县甘草店。
另外庄浪县和陇西县采集有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
青海出土地点有:民和县喇家、民和县马营乡马家村阳坪、民和县中川乡清泉旱台、大通县上孙家寨、同德县巴沟乡宗日、西宁市沈那、乐都县白崖子。
宁夏出土地点有:原州区河川乡上台村、德隆县沙塘乡、西吉县白崖乡。
从出土范围来看,齐家文化玉璧与玉琮主要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即甘肃东部的天水、定西、庆阳地区和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以及甘肃中部的武威、兰州、临夏和青海东部的西宁地区。
浅析良渚玉琮的装饰与观念

浅析良渚玉琮的装饰与观念作者:苏豪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3期摘要:良渚玉琮富有装饰性,其纹饰有兽面纹、组合纹和人面纹,三者在时代分期上出现的次序不一致。
早期纹饰繁缛,三种纹饰都被涵盖;中期以组合纹、兽面纹为主;晚期趋于简化,主要纹样为人面纹。
装饰图案的演变反映了良渚先民不同时期的审美理想、宗教崇拜和巫术冲动。
关键词:良渚玉琮;装饰;纹饰;观念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一颗璀璨的明珠,距今5300~4300年。
大大小小136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尤以玉器著称,有7000余件。
玉器材质多为阳起石、透闪石,器形样式繁多,又以玉璧、玉钺、玉琮、玉璜、玉镯等最为常见,其中玉琮最为独特。
良渚文化玉琮出土之多乃史前文化少有。
玉琮不仅为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更为良渚文化加构了神秘的“摩斯密码”。
1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典型玉琮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较其他史前文化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良,装饰纹样也有特色。
研究发现,良渚玉琮上皆有纹饰①,纹饰称呼不一,有“饕餮纹”“神人纹”“天帝骑猪巡游图”等称呼,后被统一命名为“神人兽面纹”。
本文将良渚玉琮的纹饰分为兽面纹、组合纹、人面纹三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良渚玉琮来做分类展示。
兽面纹玉琮代表—张陵山遗址M4玉琮(1977年江苏省吴县出土)。
张陵山玉琮高3.4厘米,射径10厘米,孔径8.2厘米。
材质为阳起石软玉,黄绿色褐红斑,玉质晶莹。
其形为圓筒状,有对钻大圆孔,孔壁有一周台阶痕。
外表有四块大小相同、间隔相等的长方形凸面,各有一组阴线琢刻的兽面纹,为中国至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兽面纹。
②组合纹玉琮代表—寺墩遗址M4玉琮(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出土)。
此玉琮高7.2厘米,上端射径8.5~8.6厘米,下端射径8.3厘米,上端孔径6.8~6.9厘米,下端孔径6.7~6.8厘米。
材质为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
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
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白玉琮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白玉琮
临夏州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白玉琮,是方体长射式玉琮,呈方柱形,外方内圆,四边呈横长方形,两端出射,射较长,射口呈圆形,中心有一对穿圆孔,孔壁平直。
通体乳白色,有茶褐色沁,通高4.3厘米、外径4.7厘米、内径4厘米、方4.8-2.7厘米,重0.160千克。
1976年州文物普查组临夏县南龙乡罗家湾村收集,属二级文物。
白玉琮玉材属透闪石玉,比重2.99,属和田玉。
琮体切割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留有两层。
器表经过抛光处理,打磨精细、光滑。
总体看来,具有造型简单、平素无纹,质朴大气、简约灵动的艺术风格。
玉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高层次文化的载体。
它能反映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精神文化状态,器型独特的玉琮又是怎样的精神文化写照呢?《尚书﹒礼记》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记载。
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代表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联系天地的渠道,是谁通过这个渠道来沟通天地呢?在《说文解字》中靈的释:“靈,巫以玉事神。
”此释将巫与玉联系起来,并说明巫师用玉来事神,成为我们解释史前玉器的功能重要文献依据。
虽说不是所有的玉器都有事神的功能,但代表天圆地方观念的玉琮极有可能就是当
时原始社会里的专职巫师沟通天地的礼器。
这些玉琮是专职的巫师用于侍奉神灵的礼器,是他们事神的工具。
齐家先民把这些玉器随葬入墓,不仅是为了显示墓主人的身份也是为了实现死后继续事神的愿望。
临夏州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白玉琮是齐家先民原始宗教观念的体现,它不同于良渚玉琮的精细隽秀,更多的是在挖掘原始治玉工艺稚气气韵当中的灵动、自由,极具研究、收藏价值。
浅析商代玉器的渊源

浅析商代玉器的渊源作者:丁哲叶舒宪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有关玉器造型、纹饰、工艺的16条线索入手,对商代玉器的渊源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商代玉器主要受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海岱史前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并阐释了文化因素吸收的原因。
[关键词]商代;玉器;渊源;红山文化[中图分类号]K87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1)02-0084-09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与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期无论在造型、纹饰、工艺,还是在用玉习俗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逸周书·世俘解》载“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
……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可见商代用玉之盛。
关于商代玉器的源头,郑振香[1]、王巍[2]、张闻捷[3]、郭静云[4]等学者有过不同程度的讨论。
近年来不断积累的新材料,展现出商代玉器更为深广的渊源与传统,对商代玉器研究给予了新的启迪,使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
一、商代玉器与史前玉器的比较下面选取涵盖商代玉器主要造型、纹饰、工艺的16条线索与史前玉器进行对比考察,以具体实例说明商代玉器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联。
1.玉鸱鸮商代玉鸱鸮,作挺立或蹲踞状,钩喙闭口,顶或有冠,方耳后展,双翅收拢,粗腿团爪,如殷墟妇好墓993[5](图一,1)。
史前玉器有关禽鸟题材者较多,良渚文化有玉飞鸟及小鸟纹,山东龙山文化有鹰纹,后石家河文化出现了玉凤、玉鹰,但唯有红山文化存在制作、使用玉鸱鸮之传统。
红山文化诸多写实动物形玉器中,以鸱鸮最为常见,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6]出土者(图一,2),作展翅状,凸眼竖耳,腹下双爪攀附,短尾舒张,翅、尾表面磨出数道阳线,背面钻有隧孔。
红山先民对鸱鸮偏爱之甚,还在鸮形玉牌上有所反映。
鸮形玉牌即所谓的带齿兽面形玉佩,多为扁平长方形,中央有两个圆孔,象征鸮之双目,下侧并列五或三条凸齿,每齿又分两小牙,表示尖喙和利爪,器体四角多有勾卷,代表鸱鸮的羽翼,整体为抽象视角下展翅伸爪的鸱鸮形象,如建平牛河梁N2Z1M27∶2[3](图一,3)。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与探究

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与探究良渚文化玉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它是发现于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一件玉制品。
因它极为珍贵,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关注。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和探究。
首先,良渚文化玉琮的外观设计及其丰富的内涵。
它有一个圆顶,两边有长而象征性的胸围,表面镶有一层蓝色的玉,被认为是它的独特之处。
玉琮的内涵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化精神息息相关。
因此,学者们思考和探究玉琮的过程也就是思考和探究古代文化的过程。
其次,良渚文化玉琮的发现及其社会意义。
良渚玉琮于1975年在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它是当时被发现的最大型的玉制品之一。
它的出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次真实的“跳跃”,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发展。
因此,研究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及其分析。
良渚文化玉琮被认为是一件神圣的器物,并引发了学者们对它的功能的一系列极具活力的讨论。
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宗教的仪式;有的认为它是由祭祀的宫廷仪式;还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件礼器,用于古代的婚礼仪式中;有的人甚至认为它是古代的一件军事装备。
这个“功能”的思考源于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和解读,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良渚文化玉琮的理解。
最后,良渚文化玉琮的文化象征及其对今天文化发展的影响。
良渚文化玉琮在良渚文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文化的面貌。
它把古代文化的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融入了它,让古代文化有了更广泛的影响。
良渚文化玉琮将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到今天,也让现代文化有了更深入地发展。
综上所述,良渚文化玉琮的外观设计及其丰富的内涵、发现及其社会意义、“功能”及其分析、文化象征及其对今天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学者们思考和探究良渚文化玉琮的重要要素。
在未来,学者们将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究良渚文化玉琮,从而推动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以造福人类文明发展。
华西系玉琮功能新蠡测

对于玉琮,考古界学者多有研究,著述颇丰。
邓淑苹先生将学界称为“良渚玉琮”的玉琮称为“典型东区玉琮”,将“齐家玉琮”称为“典型西区玉琮”,并指出了两系玉琮的不同特征。
典型东区玉琮,四面中央有直槽,以四个边角为轴,向左右对称铺展一节一节的人神兽面纹,基本上为小眼和大眼两种。
(图1-1)典型西区玉琮,外壁基本平直素光,无直槽,不分节,普遍比典型东区玉琮厚重。
(图1-2)由于典型西区玉琮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因此邓淑苹先生将典型西区玉琮归入华西系玉器范畴。
她认为华西地区的玉琮有本土根源,但也不排除华西系玉琮是接受东方文化传播的产物[1]。
我们认为,所谓东方文化传播的产物,是指良渚文化衰落之后,良渚式玉琮文化因素向北、向西的扩散。
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有着比较密切的文化交往,但是玉琮却很少出土。
五莲丹土出土的玉琮,单节矮体,似良渚玉琮的“山寨版”,四隅刻画三道间隔均匀的横线纹,一对圆眼刻在中间一横线上,已经全然不知良渚玉琮双弦纹象征介字形冠的寓意。
(图1-3)花厅M50和M18,虽各出一件良渚文化玉琮,但其不太可能是大汶口文化中期的海岱地区接受了良渚的玉琮宇宙观模型及其宗教信仰,应当是从良渚文化直接舶来的“贵重物”[2]。
而华西系玉琮,正面呈“亞”字形(图1-2),完全丧失了良渚玉琮宇宙观模型的本意,无直槽,不分节,看不到良渚文化玉琮神徽所反映的宗教信仰的印记。
由此可见,华西系玉琮即便受到良渚文化玉琮造型的启发,也是本土化设计,它完全抛弃了良渚文化玉琮宇宙观模型概念及其宗教意义,因此几乎都是素面,个别玉琮四角有横线装饰,却也不明所以。
再者,华西系玉琮流行的区域包括齐家□何驽华西系玉琮功能新蠡测图1良渚、海岱、齐家文化玉琮对比1.良渚文化瑶山玉琮(M10:16)2.齐家文化甘肃临洮采集玉琮3.山东五莲丹土遗址采集玉琮123文化、石峁集团、陶寺文化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清凉寺墓地[3],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宇宙观模式和宗教信仰,照搬良渚文化的可能性不大。
齐家与良渚:华夏文明形成探索

齐家与良渚:华夏文明形成探索华夏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长期关注和探索的课题之一。
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文化现象,它们为我们理解华夏文明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察,探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两个文化现象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齐家文化是中国北方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年。
齐家遗址位于河北省大名县,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齐家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北方早期文明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齐家遗址附近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石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揭示了齐家文化的艺术特色和宗教信仰。
齐家文化的彩陶中常常出现神话传说和动物图案,这些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神秘信仰和绘画艺术水平。
在河北省大名县齐家遗址的出土文物中,还发现了不少与良渚文化相似的文物,这为我们认识北方早期文明与长江流域地区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齐家与良渚的文化交流,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与黄河流域地区在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密切联系,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与齐家文化相对应的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文化,距今约5300年。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城市遗址,也是展现华夏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窗口。
从良渚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居住、生产、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生活状况,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良渚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但在质地和制作工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反映了当时政治、宗教和社会制度。
良渚遗址出土的象形文字,为我们研究华夏文明的文字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级博物馆班刘晓禾320100921001摘要:齐家文化是继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之后发现又一黄河上游地区富有代表性的玉器文化。
单就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而言,其中经科学发掘已出土大量玉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均发现大量琮形玉制品。
此文拟从两者文化的分区、玉料选用、形制差异、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两者玉琮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初步的整理,从而期许为以后深入研究此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提供简要的文字基础。
关键词: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玉琮;对比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所知,它是继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又一玉文化代表。
在良渚和齐家文化中,又经考古科学的发掘出大量的琮形玉器,二者在分布、形制等各方面存在重要的联系和区别。
以下分若干部分将二者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整理。
(一)关于“玉”和“琮”《说文》①曰:“玉,石之美者”;据《康熙字典》释“玉”,《易·鼎卦·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
可见,古人很早之前已对“玉”的构成和质地特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后来将温润的玉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组成,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琮,《说文》②:“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玉篇》:“琮玉八角,象地”;《周礼·春官》注曰:“琮之言宗,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
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周礼·冬官·考工记》③:“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为内镇,宗后守之”。
从以上古文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将“琮”视为是宗庙祭祀或者“享天子”的重要礼器,并且对其形制、内涵、特殊名称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诠释,这就给我们对“琮”这一奇特而又神秘的玉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尽管这些记录和解释都是存在于文字已经产生的历史时期,在没有文字记录的齐家和良渚文化期时不一定有着这些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但毕竟历史是从后向前发展的,这些记录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对于史前玉器文化研究的范式和思路。
(二)关于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分区学术界对于齐家文化具体年代及分期的看法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反映了这一文化从早到晚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普遍发展规律。
另外,就是学者们在认定的遗址和遗存的内容上则是一致的,这样齐家文化遗存的年代范围无论早、晚或早、中、晚也都包括在内,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亦都是处在该发展时期范围之内。
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址主要有④:甘肃省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永靖秦魏家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第10页,以下《说文》内容出处均同,不再做注,②同上,第12页,③《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126页,④整理资料来源于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知网,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2——遗址,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齐家文化遗址,西汉水流域齐家文化遗址,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天水师赵村遗址,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礼辛镇遗址和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青海省的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大通县黄家寨墓地,民和县喇家遗址;宁夏的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和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
按照上述的大概地理位置,我们可以将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的遗存分别归入到齐家文化的三个区域中去,按照谢端琚先生“三个地区五个类型”的划分,可列出如下表:表格1①分区范围东部地区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地区,包括泾水、渭水、西汉水上游等流域中部地区甘肃中部地区,包括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西部地区甘肃西部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包括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和河西走廊对于良渚文化的分区,因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分布时空脉络日渐模糊,继而也诱发出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
但是综合来看,“对于东至上海、南抵钱塘江、西到湖州、北达常州这片中心区域属良诸文化范围均无异议,而对毗邻的浙东宁绍平原、宁镇地区、浙西南山地区及江苏北部的江淮地区则各抒己见”②。
黄宣佩先生《良渚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一文为一题单论之作。
文章中详细的讨论了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和舟山地区、常州以西的宁镇地区及长江北岸淮河以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和类型特征,形成了广大学者目前普遍接受的一个划分标准,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做出了准确的四至划分,简略的可以归纳为“东至海滨,南达宁绍舟山象山一代,西至镇江,北至长江南岸”③。
从上述内容来看,就可以大致的了解这两个文化所存在的空间位置。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玉琮作为一种特别而又神秘的礼用重器,先前只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发现过,若干时间后却又跳过了齐家与良渚文化分布的中间区域而出现在黄河中上游,但是,最重要的是两者文化所出琮形制品却又同属一系。
这确实给广大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距离如此之遥,这两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联系的?对于此,杨伯达先生也给出了一个较为宏观的解释,即其提出的“三大玉板(版)”论④。
他将中国玉文化宏观的分为“珣玗琪夷玉”、“球琳戎玉”、“瑶琨越玉”三大块。
他认为:“三大玉文化有运动、碰撞现象,后二者的碰撞,出现了良16页,①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 年11月第一版,第115页,②朔知:《良渚文化的范围———兼论考古学文化共同体》,《南方文物》,1998年第二期,③黄宣佩:《良渚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文物》,1998年第二期,④杨伯达:《中国古代三大玉板(版)块论》,《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第00期,渚文化与土著玉文化融合的齐家玉文化”①,但是这也仅仅是关于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宏观的纲领性叙述,其间必然的联系还需更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明。
(三)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琮形制品对比1、二者文化区内琮形制品出土概况目前发现齐家文化玉器的遗存,大体上分布于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
按照《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第十五卷)和《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浙江部分》(第八卷)的收录和统计,两地经科学发掘出土(不包含市场或民间流通)的琮形制品概况可列下表:表格2②齐家文化出土地点数量现藏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甘谷县渭水峪 1甘肃省定西市团结乡高泉村 1甘肃省临洮县 1定西市博物馆甘肃省定西市内官营镇清溪村 1甘肃省临洮县李家坪 1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 4 静宁县博物馆宁夏自治区西吉县白崖乡1③西吉县钱币博物馆①同上②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③因此件标本是采集所得,经诸多研究证明,此件玉琮本为素面器,上所绘凤凰纹饰疑为后世所做,暂存疑,笔者注。
表格 3①注:余杭市反山遗址出土琮形器包括3件琮式玉管;瑶山遗址出土数据也包括3件琮式玉管。
①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浙江》,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良渚文化 出土地点 数量 现藏单位浙江省海宁市大坟墩遗址 1海宁市博物馆浙江省海宁市佘墩庙遗址 2浙江省德清县下舍新安桥遗址 1 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建利村戴墓墩遗址 1 平湖博物馆 浙江省桐乡市新地里遗址 1 桐乡市博物馆 浙江省桐乡市姚家山遗址 1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墓葬遗址 1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海宁市荷叶地遗址3号墓 1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遗址 8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遗址12号墓 2 临平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 1 浙江省余杭市星桥横山 2 浙江省余杭市吴家埠 1综合上述表格,《中古出土玉器全集》所收录的齐家文化琮形玉器共为12件,良渚文化琮形玉器为33件。
虽然数据统计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笔者认为此书所收录两者文化琮形制品更具代表性,一方面择其精品,可避免伪或仿作之疑,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图版,给对比研究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
以下从玉材选用、形制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将二者做一简单对比。
2、玉材的选用为了从根本上寻求良渚文化玉琮与齐家文化玉琮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对二者玉料来源和选用的整理和分析是相当必要的。
首先,关于齐家文化玉石器的玉料来源说法不一。
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种,“本地玉料说”。
这种观点认为齐家文化的玉料来源主要是甘肃、青海的本地玉,但也有少许新疆和田玉,二者所占比列为7:3;第二种,“新疆玉料说”。
这种观点认为甘肃青海毗邻新疆,远古时候就已有互相往来,而齐家文化又处玉石之路的要冲,所以齐家文化玉料来源与新疆的可能性极大;第三种,“三源说”。
这种观点保持着一个兼收并蓄的态度,认为齐家文化的玉料来源不仅有上述的新疆玉和本地玉,还有一些杂色、透明度较差、硬度较软的地方玉料。
但是不论怎样,齐家文化玉料来源就是非本地即新疆,这也是根据科学考古发掘之后研究所得的不可否认的事实,齐家文化出土玉石器本来就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
“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到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青色、豆青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的鸾鸯玉等”①。
太湖流域拥有悠久的玉文化传统,从马家浜文化开始经崧泽文化发展到良渚文化,终于迎来了玉文化的高度繁荣,良渚文化以其独特的玉文化引人注目,而玉琮又是良渚玉器中最具形体创意和体量最大的器物。
“根据经过矿物学鉴定的标本来看,良诸文化玉踪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②,“同时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玛瑙等似玉美石也占有少量的份额”③。
而良诸古玉的玉色主要有鸡骨白、赭褐色和湖绿色。
鸡骨白玉主要出土于浙江北部地区,储褐色玉多见于宁镇地区,湖绿色透明绿玉大多出土于上海和苏南地区。
此外,再结合不断进行的考古发掘,良渚文化区内接连发现大量的可能为制玉作坊的遗址,“学术界已经普遍接受良诸玉料产于本地区的天目山脉、宜潥山脉和茅山山脉个别山体中的观点”④。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齐家文化玉料来源大部为本地的地方玉料,其中也夹杂着来自新疆的和田玉料,而良渚文化区内按照目前的发掘情况证明和前人研究所得,都可以确认为玉料来自于本地,基本上可以排除外来玉料夹杂其中的的可能性,若有其他特殊情况,还有①转述自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一文,原话出自雷从云赴香港讲学的专题演讲稿《认识齐家文化玉器》,②薛琳:《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中国知网,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8年5月,第12页,③同上,第13页,④同上,第14页,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