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药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在植物中的分布
抗菌素在植物保护上的研究与应用

抗菌素在植物保护上的研究与应用2016-09-07 10:07:30 来源: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16次评论:0条广义上的“抗菌素”是指微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分泌的一种拥有制约细菌侵害作用的化学物质,或者称之为杀毒物质。
抗菌素功能的机理是,在不影响自身正常生存的同时,对其他微生物的生物机理进行阻碍,抑制其生长发育,或者杀死竞争对手。
基于这种特性,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兽医临床和植物保护层面,其中,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例如抗菌素作用于农作物的生长中,具有药效高、分解快、选择性强、低农药残留等优势,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不会污染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抗菌素在植物保护方面的研究抗菌素中还有大量对抗病毒、肿瘤、细菌、寄生虫、昆虫的有效物质,其化学形态主要是酶类、肽类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抗菌素”的功能早已经超越了“抗菌”的范畴,在动植物保护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
但抗生素不会在自然界以独立形态出现,要获得具有一定纯度的单体,必须经过筛选、分离等供需,目前,在抗菌素植物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1 抗菌素筛选模式研究首先,平皿拮抗,这种模式下抗菌素的指示菌就是病原菌的体外平皿拮抗,是一种惊醒抗菌素测定的筛选模式。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在操作方面比较直观,目的性比较明确,操作过程简便、快速。
但缺点也存在,主要表现在环境因子的考量不全面上,所以采用平皿拮抗方法获得的抑菌圈中的菌种并不是最纯净、最纯良的。
其次,采用植物盆栽防效。
这种方法的基础是植物选择确定之后,利用盆栽法,用发酵液喷洒接种之后的病原菌植物,然后观察植物的抗菌性,从中选择具有较好防治功能的菌株。
这种方法在植物保护抗菌素研究中十分有效,观察效果方面十分直观,但运作的周期较长,工作量很大。
1.2 生物合成抗菌素研究1.2.1 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的作用是加快菌丝生长,用来提供足够的实验对象,合理调配培养基可以加速菌素泛指并合成抗菌素物质。
披碱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中麦角生物碱的组织分布与季节动态

关键 词 : 碱 草 ; 生 真 菌 ; 角 生 物 碱 ; 布 ; 节 动 态 披 内 麦 分 季
中 图 分 类 号 : 5 3 9 1 Q 4 . ¥ 4 . 0 ; 9 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45 5 ( 0 2 0 — 0 4 0 1 0 —7 92 1 )30 8-9
6 68mg k ) 各 种 群 的叶 片 、 秆 和 叶 鞘 中麦 角 酰 胺 在 4或 6月 含 量 ( 3 8 1 3 . 3 / g 最 高 , . 5 / g ; 茎 1 . 3 ~ 0 0 7mg k ) 8或 1 O月 含 量 ( . 1 ~ 6 6 8mg k ) 著 减 小 ( < o 0 )根 中 8 麦 角 酰胺 ( . 5 - 0 5 6mg k ) 著 低 于 其 他 月 份 ( 3 19 . 5 / g 显 P .5 , 月 o 5 2 . 7 / g 显 P< 00 ) . 5 。麦 角 新 碱 含 量 的分 布 与 麦 角 酰胺 相 似 , , 4 6和 8月 主 要 分 布 于 叶 片 (. 0  ̄ 8 2 6mg k ) 叶 鞘 (. 6 ~ 2 2 6 . 2 / g 和 028 5 4 0mg k ) ,o月 主 要 集 中于 种 子 (. 4 ~ 5 6 4mg k ) 叶 片 (. 5 ~ 2 2 1mg k ) ; 种 群 的 叶 片 、 . 9 / g 中 1 1 6 7 . 6 / g 和 1 3 3 . 5 / g 中 各 茎 秆 和 叶 鞘 中麦 角 新 碱 在 4或 6月 (. 0  ̄ 8 2 6mg k ) 高 , 5 1 2 . 2 / g 最 8或 1 O月 含 量 ( . 5 ~ 2 2 1mg k ) 著 减 小 1 3 3 . 5 / g 显 ( < O 0 )根 中麦 角 新 碱 在 8月 含 量 ( . 2  ̄ 0 2 3mg k ) 于 其他 月 份 。 不 同 生 长 时期 , 披 碱 草 种 群 整 株 P .5 , O 18 . 8 / g 低 4个 中麦 角 酰胺 和 麦 角 新 碱 的含 量 均 不 同 。麦 角 生 物 碱 的 总 含 量 中麦 角 酰 胺 显 著 高 于麦 角 新 碱 ( P< 0 0 ) 麦 角 酰 胺 .5 , 和麦 角 新 碱 呈极 显 著 线 性 正 相 关 ( O 0 ) 系 , 关 系 数 为 r . 2 。 P< . 1关 相 一0 8 7
三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三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李治滢;李绍兰;周斌;杨丽源;陈有为【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04(24)6【摘要】从雪上一枝蒿(Aconitum brachypodum)、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和大血藤(Sargentodaxa cuneata)分离获得的162株内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检测,结果具有抗菌活性菌株有74株,雪上一枝蒿15株,刺五加23株,大血藤36株,分别占3种植物各自内生真菌的44.12%,48.94%和44.44%.将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分属于6目、7科、23属.【总页数】4页(P35-37,46)【作者】李治滢;李绍兰;周斌;杨丽源;陈有为【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国家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国家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国家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国家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国家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5【相关文献】1.老瓜头耐盐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筛选研究 [J], 刘悦;段海婧;刘成;吴秀丽;陈靖2.两株油樟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与降解纤维素研究 [J], 游玲;王涛;王松;杜江3.三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J], 黄银芳;范志英;章方珺;刘幸;姚韶莹;王丽薇4.几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J], 李桂玲;王建锋;黄耀坚;郑忠辉;苏文金5.药用植物中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武艳霜;陆悦;朱作斌;陈莹;李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真菌中药成分

抗真菌中药成分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许多生物与真菌共生,而一些植物则发展出了与之对抗的能力。
这些植物中,蕴藏着一些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成分,被传统医药视为宝贵的资源。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中医临床中,它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包括一些真菌引发的皮肤病。
黄芩中的黄芩素是其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主要成分。
实验证明,黄芩素可以破坏真菌的细胞膜,使真菌细胞内容物流失,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效果。
另外,大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同时它也具有很好的抗真菌作用。
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不仅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还可以杀死真菌。
这种成分可以破坏真菌的酶系统,使其不能正常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真菌感染的效果。
除此之外,茶树油也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抗真菌天然药物。
它主要含有一种称为茶树酚的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
茶树酚可以破坏真菌的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流出,导致真菌死亡。
这些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成分,不仅在传统医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现代医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比于化学合成的抗真菌药
物,这些天然成分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此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相信这些中药成分的应用和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植物药理学研究植物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

植物药理学研究植物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植物药理学是研究植物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科学领域。
植物药物是指以植物或其部分为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的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在现代医学中,植物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领域。
一、植物药物的化学成分植物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物两大类。
天然产物是指在植物体内自然生成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鞣质、黄酮类等。
人工合成物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化合物,常用于药物研究和新药开发。
天然产物是植物药物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
大量的天然产物已被发现,并且在医药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中草药中的黄连所含有的生物碱可以抗菌、抗病毒和解热等;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用于疟疾的治疗。
通过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了解植物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二、植物药物的生物活性植物药物的生物活性是指其在生物系统中产生的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
植物药物常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
这些生物活性与植物药物中的化学成分息息相关。
植物药物的生物活性通常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来评估。
体内实验主要是通过动物模型进行,评估植物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而体外实验则是在实验室中使用细胞或生物化学体系来评估植物药物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活性、抗炎活性等。
通过研究植物药物的生物活性,我们可以探索其药理作用机制,并开发新的药物。
例如,从中草药中发现的抗癌活性物质可以成为抗肿瘤药物的候选化合物。
此外,植物药物的生物活性也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的评估。
总结植物药理学是研究植物药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重要学科,对于发现新药、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开发植物资源,促进植物药物的科学应用和发展。
两类天然产物的抗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两类天然产物的抗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器官移植、放化疗、血液透析等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临床免疫缺陷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得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感染病症之一。
目前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唑类、多烯类、棘白霉素类等,然而,随着抗真菌药物长时间高剂量的使用,真菌耐药性迅速出现并逐渐蔓延。
耐药性的出现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同时,抗真菌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长期使用,因此亟需寻找并开发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来克服真菌感染。
天然产物,尤其是来源于药用植物的天然产物,是新药开发的重要资源。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高度结合的共生复合体,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龙葵是茄科茄属的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
研究发现地衣和龙葵中均含有大量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
本课题组从地衣Lobaria quercizan的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中提取分离得到了一系列苯醚类化合物;从龙葵全株中提取分离得到了一系列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
通过活性筛选发现了多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天然产物,包括6个二苯醚类化合物和3个甾体生物碱糖苷类化合物,其中,二苯醚类化合物diorcinol D (DD)和甾体生物碱糖苷类化合物solasodine-3-O-β-D-glucopyranoside (SG)的抗真菌活性较好且提取量较多。
另外,由于白色念珠菌为临床最常分离得到的致病真菌,因此,本论文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化合物DD和SG为代表,研究了二苯醚类和甾体生物碱糖苷类天然产物的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分子作用机理。
采用流式细胞仪,胞内甘油含量测定,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实时定量PCR等多种实验检测方法,发现DD能够损伤白色念珠菌的细胞膜,引起白色念珠菌的高渗透压力;通过DCFH-DA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DD能够引起胞内活性氧(ROS)的积累;通过罗丹明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DD能够导致线粒体膜电势的增强;通过对线粒体外膜蛋白Tom70观察,发现DD能够导致Tom70分布异常,线粒体功能紊乱。
robinobioside分子量

robinobioside分子量Robinoside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物,也被称为罗汉果甙。
它是一种天然产生的化合物,并且在很多植物中都可以找到。
它的化学式为C27H34O17,分子量为610.54 g/mol。
Robinoside是一种酸性分子,是一种二萜甙的一种。
它在植物中主要起到防御机制的作用,帮助植物抵抗昆虫、真菌和细菌的入侵。
研究表明,Robinoside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和抗白血病活性等多种药理作用。
Robinoside最初是从罗汉果(Luo Han Guo)中分离出来的,该植物是一种瓜科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南部。
罗汉果一直被用作中药,传统上被用来治疗咳嗽、喉咙痛和发烧等症状。
近年来,罗汉果及其提取物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其主要用于制作甜味剂,因为Robinoside具有高甜度的特点。
研究表明,Robinoside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生物活性。
首先,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剂是一类可以减少或防止自由基氧化伤害的物质。
自由基在体内可以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损害DNA、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分子。
Robinoside通过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伤害。
其次,Robinoside还具有抗炎活性。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或其他刺激性因素的一种免疫反应。
虽然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的重要方式,但炎症也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如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Robinoside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此外,Robinoside还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多项研究表明,Robinoside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它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肿瘤细胞,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
这使得Robinoside成为可能的抗肿瘤药物的候选物。
此外,Robinoside还被发现对白血病具有抗病作用。
白血病是一类由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肿瘤。
Robinoside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方式,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稀缺药用植物小蔓长春花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稀缺药用植物小蔓长春花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小蔓长春花是一种稀缺药用植物,其根部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保健品等领域。
然而,小蔓长春花的生产和开发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主要包括其野生资源稀少、生长缓慢、药材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可持续、经济的小蔓长春花生产途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生真菌是指在植物内部或表面生长的一类真菌,其可以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多种有益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
因此,利用内生真菌来提高小蔓长春花产量和药材质量,成为一种新颖、可行的解决方法。
目前,在小蔓长春花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内生真菌对小蔓长春花生长和药材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对小蔓长春花内生真菌进行系统分离鉴定,并探究内生真菌对小蔓长春花生长和药材质量的影响,为小蔓长春花的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小蔓长春花内生真菌分离鉴定从小蔓长春花的根部、茎、叶、土壤中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鉴定。
采用传统细胞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鉴定小蔓长春花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其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2.内生真菌对小蔓长春花生长和药材质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小蔓长春花与内生真菌的共生关系,比较不同内生真菌对小蔓长春花生长和药材质量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
主要考察的指标包括小蔓长春花的株高、根长、生物量、药材含量和品质等。
3.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分布和数量变化情况,分析内生真菌与药用植物之间的关系,探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策略,为推广这一新型药用植物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三、预期成果1.对小蔓长春花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分离鉴定,揭示内生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机制;2.探究内生真菌对小蔓长春花生长和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出优良的内生真菌资源,为小蔓长春花的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3.提出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促进药用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氏族医药杂志2019年3月第25卷第3期29方药纵横苗药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 在植物中的分布“李广杰叶江海刘亚华张敬杰邹娟**潘炉台△基金项目:贵州省GNYL (2017)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60709;项目号:黔苗医药K 字[2017J037作者简介:李广杰(1996-),男,硕士研究生。
从事民族药资源与化 学研究。
E-mail : 1592018738@o*通讯作者:邹娟(1983-),女,副教授,博士,从事民族药资源与化 学研究。
E-mail:zoujuan@ 。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 要:目的:研究苗药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 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对lophanic acid 进行实验研究以及对其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和整理。
结果■:总结整理出含有抗真菌成分lophanic acid 的植物5种。
结论:lophanic acid 具有很好 的抗真菌作用,且大多分布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为后期该抗菌成分的探寻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lophanic acid ;抗真菌;分布中图分类号:R29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810(2019)03-0029-02Lophanic acid 即线纹香茶菜酸,是一种三环二话酸,为无色针状结晶。
王兆全等U 首次从线纹香茶菜中发现并命名为线纹香茶菜酸。
通过相关实验研究以及文献的查阅,发现 线纹香茶菜酸具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叫因此,本文就线纹香茶菜酸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整理。
1线纹香茶菜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Isodon lo phan t hoides (Buch. -Ham. ex D. Don ) Hara.的全草。
别名茵陈草(广东怀集),熊胆草、土黄连(广西),草三七、小癫疙瘩、黑节草(云南),涩疙瘩、黑疙瘩(云南富源),碎兰花(贵 州兴义)。
产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福 建、湖南、湖北及浙江;生于海拔500-2700米的沼泽地上或林下潮湿处。
且印度、不丹也有叫味甘、苦,性凉。
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驱虫的功效。
全草入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 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咽喉炎、妇科病、瘤型麻风、痢疾、跌打损伤等叫1987年王兆全等m 从线纹香茶菜的干叶中提取分 离得到了线纹香茶菜酸。
2淡黄香茶菜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淡黄香茶菜Isodonflavidus (Hand. -Mazz.) Hara.的全草。
别名小尊麻(zl 南嵩明)。
产于云南中部至西部、贵州西北部;生于海拔1500~2600米的杂木林下或林缘潮湿处叫味辛、苦,性凉。
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
全草入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 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叫在贵州雷山县的苗 族聚居村寨调研发现,当地的苗族同胞常用淡黄香茶菜(苗药音译名为喔嘎良)鲜叶治疗脚气病且疗效确切。
2016 年刘亚华等冋从贵州雷山产的淡黄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线纹香茶菜酸。
3香茶菜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 (Benth.) C. Y. Wu et Hara.的全草。
别名铁稜角(浙江兰溪、衢县、乐清、杭州、泰顺),稜角三七、四稜角(浙江临 安),铁角稜(浙江丽水、天台),铁生姜(浙江诸暨),铁丁角(浙江龙泉),石哈巴(浙江鄭县),铁龙角、铁钉头(浙江平 阳),铁称锤(浙江乐清),蛇总管、山薄荷(广西河池),痒子 草(福建龙溪)。
产于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及湖北;生于海拔200-920米的林下或草丛中的湿润处叫味辛、苦,性凉。
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
全草或根入药,用于治疗闭经、乳痈、跌打损伤、筋骨酸 痛、劳伤、疮毒、薪蛇咬伤等,为治蛇伤要药叫2017年赵臣 亮等问从贵州荔波产的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线纹香茶菜酸。
4狭基线纹香茶菜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狭基线纹香茶菜Isodonlophanthoides (Buch. -Ham. ex D. Don ) H. Hara var. gerar-dianus (Benth.) H. Hara.的全草。
别名石疙瘩(云南镇康),沙虫草,粪虫叶(云南盈江),沙虫叶、白线草(云南腾冲),猪屎把(四川峨眉),野苏麻(四川会理),熊胆草、风血草(广 东)。
产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广东、广西、湖南;生 于海拔430-2900米的杂木林下及灌木丛中。
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也有叫味甘、苦,性凉。
具有清热利 湿、解毒的功效。
全草或根入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胆囊炎、驱蛔虫等叫2000年姜北等㈣从广西产狭基线 纹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线纹香茶菜酸。
5碎米極来源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粧Isodon rubescens(Hemsl.) H. Hara.的全草。
别名破野霍香花(湖北房县),血丹(四川巴县),野薑香(贵州贵阳),山香草(贵州凤冈),雪 花草(贵州瓮安),冬凌草、冰凌草、六月令、山荏(河南)。
产于湖北、四川、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浙 江、安徽、江西及湖南;生于海拔100-2800米的山坡、灌木30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armacr of Chinese Minorities March 2019, Vol.25 No.3丛、林地、砾石地及路边等向阳处叫味甘、苦,性微寒。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
全草入药,用于治疗急慢性咽 炎、急性扁桃腺炎、慢性肝炎、气管炎、感冒头痛、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直肠癌、蛇虫咬伤、风湿筋骨痛、风湿关节痛 等叩。
2013年张杭问对贵州台江产碎米極进行研究,从中提取分离得到了线纹香茶菜酸。
本论文通过对Lophanic acid 的抗菌活性进行实验研究以及该成分在植物中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和整理,发现Lophanic acid 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且主要分布在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
通过此次的实验研究以及调研整理,以期为后续该抗菌成分的探寻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 具有民族特色且疗效卓著的新型抗菌性药物提供新原料。
参考文献[1] 王兆全,王先荣,董金广,等.线纹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87,2(1):38.[2] L i JX,Li QJ ,Guan YF,et al. discovery of antifung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Miao medicinal plant Isodon flavidus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2016,191:372-378.⑶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六十 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28-532.[4] 张敬杰,罗迎春.苗族常用植物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15&[5] 《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贵州植物志.第八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491-492.[6] 刘亚华,李继新,辛来香,等.雷山产淡黄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冲草药,2016,47(10):1657-1660.[7] 张宏达.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提纲[J].中山大学学报,1994, 33(3):73-79.[8] 赵臣亮.荔波产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D].贵阳:贵阳中医学院,2017.[9] 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452-483.[10] J iang B,Lu ZQ ,Zhang JH,et al. diterpenoids from Isodonlophanthoides[J]. Fitoterapia ,2000,71(4):360-364.[11冲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七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0-154.[12]张杭.贵州食用蕨类植物和碎米極化学成分研究[D].贵阳:贵阳中医学院,2013.2019年3月12日收稿蒙药小秦茏花总三菇的提取优化和含量测定°熊子增 屈爱桃王晓琴*△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YKD2017KJCXTD013)作者简介:熊子增(1993-),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药物分析研究。
* 通讯作者:屈爱桃,E-mail : 1798661698@qq .com ;王晓琴,E-mail :nywangxiaoqin@ o(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摘要:目的:优化小秦芜花中总三菇的提取条件,建立总三菇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10个批次药材样岛中的含量。
方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三菇含量;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提取溶剂以及取样量对总三菇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总三菇最佳提取条件确定为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回流提取法,料液比为1:25,提取 时间为120min o 齐墩果酸在7.5~22.6憾5「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通过本实验确立的方法测定10批样品中总三祐含量分别在24.98~92.77mg ・gr ;平均回收率为99.12%。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总三祐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 重现性良好,结果准确,可用于评价小秦充花的质量以及资源利用价值。
关键词:小秦芜花;总三菇;提取条件;含量测定中图分类号:R291.2文献标识码:A小秦茏(Gentiana dahurica Fisch.)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药用植物,又名达乌里龙胆,达乌里秦芜,生于草原、草甸以及田边、路旁等,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地,位于海拔870- 4500米处"1。
小秦茏的花,又名小秦芜花,为特色蒙药,主要用于复方,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主治肺热咳文章编号:1006-6810(2019)03-0030-03嗽、咽喉热、咽喉肿痛、毒热、瘟热等。
课题组前期对小秦芜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 其70%的乙醇部位分离得到大量的三帖类化合物,揭示了其主要的有效成分类型。
叫小秦芜花中小极性成分以三祜类 化合物为主。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测定生药中总成分含量的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课题组在优化小秦芫花总三菇提取工艺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比色法测定其总三砧的含量方法,以期为蒙药小秦茏花的规范化种 植、品质评价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