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赏析

《大淖记事》赏析《大淖记事》赏析《大淖记事》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作品。
该书描写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淖记事》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大淖记事》采取的是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民间文学常用的叙事方式如出一辙。
这种叙事有以下一些特点:1.想象中的读者(隐含读者)是一个充满猎奇心理期待的信息接受者,他对本文的叙事并不信以为真,而是将其视为与己相距甚远的、理想中的或另一世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的"故事"(history)。
2.叙述语调的民间性。
如本文所采取的平缓流畅的叙述语调,简短朴素的句式,"主干突出,旁枝逸出"的叙事格局(在插叙刘号长其人其事时即采用此种策略)。
3. 叙事结构的民间性。
借鉴普罗普对俄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淖记事》"解构"如下:男女两性相悦(以外貌或声音相互吸引、互相爱慕)--爱情受阻--佳人落难、英雄(男)相救--恶人窥视、寻机破坏--佳人落入魔掌、受到羞辱--英雄挺身而出、保护佳人--恶人行凶、打击英雄--英雄借助第三者的帮助,挫败恶人--恶人受到惩处、英雄佳人结为伉俪,具体地说,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巧云是"不同的人",只是因为美貌、唱戏两人互相倾慕,相互依恋。
但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家有半瘫的父亲,两人的爱情无法实现,只得将彼此的爱慕隐藏在心底。
接着,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义侠型的男英雄形象得以完成,佳人爱慕的正是这样的英雄。
这就为下文二人最终的完满结合埋下伏笔。
但是故事并不就此结束,英雄佳人的结合还要经受挫折与考验。
于是,恶人角色出现了,这就是刘号长。
他深夜拔开了巧云的门。
巧云破了身,又屡遭恶人的羞辱,但她不想死,她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
从《大淖记事》看汪曾祺的“民粹”倾向

从《大淖记事》看汪曾祺的“民粹”倾向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在人物塑造、风俗描写、文学观念上无不体现出作家“以民为精粹”的“民粹”倾向。
这种倾向也成了汪曾祺创作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他发自内心地对平凡民众的敬仰和崇尚。
关键词:大淖记事民粹人物风俗文学观“民粹主义”是产生于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它主张同情底层百姓,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反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保存“俄国农村公社”。
“民粹主义”在俄国近代社会历史上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民粹主义者们提出:“人民的生活本身总是合理的……人民的生活本身就能根据它的本性和天赋,以及根据外部的自然地理条件,定出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方式和原则。
”[1]总的来说,“民粹主义”的思想内核就是肯定人民、认同人民、敬仰人民和崇尚人民。
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就带有这样一种与“民粹主义”思想内核相一致的“民粹”倾向。
1988年3月,香港女作家施叔青采访汪曾祺时,谈到了他的“亲民思想”问题。
汪曾祺说:“主要是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就是生活在这些人当中,铺子里店员、匠人?p做小买卖的这些人。
”[2]汪曾祺觉得“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人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3]。
这种幼年建立起来的与人民的亲近感,在汪曾祺之后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步步升华,发展为他的一大特色。
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描述了大淖形形色色的人物。
大淖人多是靠卖力气吃饭,这里的人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洒脱。
男人们干完活蹲在门口,捧着一个蓝花大碗,碗里堆着紫红紫红的米饭,青菜小鱼臭豆腐,大口大口地吞食,饭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吃得香甜,似乎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吃的饭了。
女人们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挑着担子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像男人一样挣钱,也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骂人,打号子。
原始生命的活力在他们身上充分显现,让人觉得他们才真正活出了自我,活得让人羡慕。
《大淖记事》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大淖记事》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大淖记事》是一本由汪曾祺着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淖记事》读后感(一):为什么感觉“巧云”少了般家境,父母很难支持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买房的,而应该有一大部分适婚男性的收入积蓄暂时不足以让自己买房。
但这样的人又想找优秀的女性,人家优秀的女性自然觉得你不够优秀匹配不上她啊。
你倒是找个跟自己差不多或者差点的女性,再说势利不势利。
希望人家不要计较你不够好的时候,你也应该不要计较不够好的人家啊。
双标过得自在才怪。
这个书评好像不是书评了,但其实一本书好,就在于启发人对生活的思考。
《大淖记事》读后感(二):人生能有多大难?都说汪曾祺对事物和语言的感受能力细致、动人,他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优美,就算是在读小说,也都能感受到一股清风袭来。
确实,看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
汪曾祺曾说,他年“我”叫做‘耙草鬼子’。
……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大海碗,碗里是鼓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
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
看他们吃得那样香,你会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饭更好吃的饭了。
”“这里的姑娘媳妇也都能挑。
……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
脑后的发髻都极大。
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
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
……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但是当继续读到“十一子的伤会好吗?会。
当然会!”时,我们的嘴角会不由得向上扬起,原来一切困难都已经过去了,然后就开始幻想他们以后幸福的生活:巧云像那些出了门的媳妇一样“百无禁忌”,而十一子还像从前一样像个呆子一样对巧云好。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浅谈《大淖记事》中的艺术美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浅谈《大淖记事》中的艺术美孙娟02春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摘要: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算得上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了。
他的小说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追求。
汪曾祺小说写人总是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
他善于用暗示的方法使读者产生美的想象,来描写人物的外貌;常常利用人物的外表、动作和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还在人物的语言上下工夫,于平淡中显出别样的韵味。
写风俗,他一直在利用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深情地重温旧梦。
汪曾祺小说还一直把“人性”作为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的轴心。
他曾经直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在作品中,汪曾祺凭借着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娴熟的写作技巧,高唱着自己对人性美的讴歌和对本色美的赞颂。
在作品中,汪曾祺描绘了许多桃花源式的世界,并刻意回避激烈的矛盾冲突,还利用“留白”等技巧,在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点”,以扩大小说的容量,增强读者审美感受能力的调动和发挥,取得“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
无论是写人物美还是写风俗人情美,直至他所追求的人性美,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小说的语言和结构。
汪曾祺的文章,注意长短句地交错,句与句,段与段产生“顾盼”,讲究结构上“苦心经营的随便”。
细读他的文章,有的是从容和平易,有的是娓娓道来和细细评说,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从容之美,意境之美。
关键词:《大淖记事》、艺术美、风俗人情美、人性美、朦胧美、语言结构美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算得上一个颇传奇的人物了。
他师从文学大师沈从文,文学创作达半个多世纪,不可谓不长,但大量作品的发表却是在他六十岁之后。
1980年10月,《受戒》问世后,汪曾祺的作品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
及至1981年,他的短篇《大淖记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们对他还是较为陌生的。
甚至作家叶楠也吃惊地问:“从哪里冒出来这样一个汪曾祺?”但就是这样一个“冒”出来的令人陌生的汪曾祺,却在随后的日子里写散文,写戏剧,写小说,且每每有惊人之作。
《大淖记事》汪曾祺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谢谢观看
隐藏暴力
小说在写刘号长得到巧云身体时只用了 一句话:“就在这一天夜里,另外一个人, 拨开了巧云家的门。”
我们看见这一句不疼不痒的话,可能会一扫而过 了。 回想巧云出事那年17岁。17岁的一个小姑娘,刘 号长去的那晚巧云之前是睡着的,可是当恶魔施虐的 时候巧云不会醒吗?可想那一夜巧云的痛苦和挣扎。
再看十一子被刘号长毒打的经过。暴力给那些 普通平凡人的心理和身体上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 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 小锡匠还是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声饶,认一个错。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 打不死你!”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子。 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
二“刷”大淖的美
小说的前三节几乎没有故 事,这样的开篇像在闲拉扯有 点像在聊大天,聊到哪儿算哪 儿,毫无顾忌。
第一节:用全部篇幅描写大淖四季的美景,大淖边上的炕房、浆坊,大淖南岸闲置的候船室等。 第二节:大淖西边住着的小生意人家,锡匠们的手艺,锡匠们的日常工作及其娱乐生活,末尾 才点到小锡匠十一子。 第三节:依然只是描写淖东挑夫们的劳动画面、吃饭场景、娱乐方式。
小说的结尾,十一子尽管受了毒打,在“鬼门关”走了遭,但因为爱情, 十一子被尿碱汤起死回生。小说这样描写到: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 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 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后来十一子经由巧云的悉心照料,又渐渐好转过来: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十一子经历了那么大的磨难竟然活了下来,劫后余生,逢凶化吉。 另一方面刘号长的下场,只是被驱逐出境到别的地方当税警了,没有入 狱,没有死亡,只是换了身工作服,又可以重新危害一方了。正义虽然得以伸 张,但这样的惩罚公平吗? 刘号长经过了种种恶行之后依然能当税警,又一个可以鱼肉百姓的行当。 而十一子和巧云却要继续吃苦,来走完下边的路。小说里体现了一种价值观, 就是“活着”。巧云第一次被刘号长破处之后,并没有像封建女子一样寻死觅 活,而是表现出另一种态度:“巧云破了身子,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跳 到淖里淹死。人生在世,总有这么一遭!”第二次她一个人要靠自己的肩膀养 活两个男人(残废父亲、受伤的十一子)。
大淖记事

?今天,很少 有作家会有 汪曾祺的这 种自觉的汉 语写作意识 和把语言当 作艺术的观 念。 思考:语言, 对于文学创 作的意义何 在?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 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 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 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 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 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因为只有在这种自由恬然的风情民俗的孕育 之下,才可能有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和爱情追求 方式。也只有在这种和谐健康的大淖风俗环境中 ,记事(故事)才能进展得顺理成章,人物也才具 有灵秀、精灵的真实性格。
致》)
(刘海燕《闲 “谈’’不 闲
有人说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作 品,有“桃花源”的性质。我认为这恰恰道出了问 题的关键,因为,正是《受戒》和《大淖记事》的 存在,才使汪曾祺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 他之所以能写出《受戒》和《大淖记事》这样的作 品,正是因为他独特而美妙地“规避”了现实中的 矛盾冲突,从而达到了“真实”与“和谐”相统一 的艺术境界。
(丁晨《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素质》)
1)书写生命“内在的欢乐”:
宣扬一种自然的、美的、健康的人性
既超脱了世俗的名利,又充分享受生命的 欢乐和生活的欢乐。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 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 心,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看人看世界都是用一种温和的、 悲悯的态度和情怀。
大淖记事
二、汪曾祺的小说:
生平:
(1920-1997),江苏高邮人。 童年生活对汪曾祺的气质和审 美情趣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 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沈从 文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很大。 汪曾祺精通多种艺术,被人誉 为“才子”。
关于大淖记事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关于大淖记事心得体会范文5篇汪曾祺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熏陶的作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地道中国味的审美风格,在总体创作倾向上,他“追求的是和谐,希望容奇崛于平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淖记事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大淖记事心得体会范文一当妈妈把这本《大淖记事》交到我手上时,我还在咕嚷着:“散文有什么好看的……”可如今,我却喜欢上了它。
翻上几页,不管多么烦闷的心情,都被感染得静了下来。
没错,这就是一本散文叙事书。
书中,“淖”的意思是湖泊,而“大淖”,顺名思义即是大湖。
这也是一个地名,围着这大淖的一圈人家都是大淖的人。
《大淖记事》中并没有什么波折强烈的剧情,只是一篇篇讲述大淖人生活中小事、还有作者那时社会的黑暗的各种丑事。
一篇篇散文都让我记忆尤深。
作者朴实、清新的笔风,让我清楚地看到事情的全过程;却又蕴藏着深刻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让我忍不住看了又看仔细思考。
第三人称的叙述没有半点夸张,也看清了事情的真实。
这本书中的任何一篇,都能让人多少悟出些东西来。
当然,也有些看似实在平凡的。
但这些文章通常都有着更深刻的东西藏在里面。
想要找到它,就得反复挖它,凿开它。
就拿《岁寒三友》来说,我悟出了文章的三种意思。
说的是三个一起长大的人,小王,小陶,小靳(不是真名)。
三个本并不算贫因,可后来,因“新生活”引起变动,小王小陶都揭不开锅了。
而小靳事业却是蒸蒸日上。
他当即卖了他最珍爱的宝贝资助这二人。
从中,我悟出了:①以前人们对友谊的看重;②作者对革命时期蒋介石的批判;③作者对那时人们友谊的赞美和人们心美的称诵。
我是不爱做阅读理解的。
我只阅读,不理解。
可我得到这本书后,就开始情不自禁地琢磨它,思考它,理解它。
我稍有起色的阅读水平,可以说,是全拜它所赐。
我是在发自内心地从心底里深深感谢它的。
忘了说,因为它,我的烂俗的作文水平也有些进步了。
我不仅是对这本书有感,更多的是对它的赞美、感谢。
从《大淖记事》看汪曾祺文学风俗画中的市井风情

从《大淖记事》看汪曾祺文学风俗画中的市井风情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作品擅于通过细致描绘日常生活图景,即“风俗画”来营造温馨的古风。
汪曾祺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叙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苏高邮地区,带有强烈的“地域主义”,着重于表现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但他并不是激进的地域主义者,也未曾完全依靠地域性,而是通过地域来表现一种现代的美学思想,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汪式风俗画”,尤以《大淖记事》、《故里三陈》、《受戒》等作品为代表。
《大淖记事》的故事灵感来自于汪曾祺童年所闻的真实事件,底层劳动人民朴实的情与爱带给幼小的他极大的心灵触动。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点向往是朦胧的,但也是强烈的”。
他以孩童的眼光观察高邮小城的人与事,用一颗童心记录下平淡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童年的这些所见所感,都成为了汪曾祺后来写作的重要素材。
“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
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
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
这些平常可见的生活图景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成为独属于他的市井记忆,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沉淀后描绘成一幅幅朴素动人的风俗画。
《大淖记事》中不乏对风俗画的描绘,例如挑夫们过年赌钱的细节,锡匠打锡器的过程,甚至是女挑夫们的行为打扮都描绘得细致具体,但汪曾祺并不为写风俗而写风俗,他描绘这些图景都是为接下来的故事做铺垫。
引出男主人公锡匠十一子与女主人公挑夫的女儿巧云的故事,而小说一开始对大淖风俗人情的描绘,也为故事发展提供了合理性。
大淖的南岸住着社会最底层的人,或是小生意人,或是锡匠,或是挑夫。
他们的生活极为简单朴素,除了吃饭就是为生计奔波,偶尔有些娱乐活动。
但他们又不完全是我们认知中那种贫苦的底层人民,汪曾祺没有刻意去表现他们生活的清贫,反而着力于描绘生意人贩卖的各种吃食,挑夫们过年如何打牌取乐,锡匠如何打拳唱戏,女挑夫们如何风情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