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区划讲解共72页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我国现在使用的是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
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第一条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保证准确地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
该烈度值称为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系国家经济建设中地震设防的法规图件。
在其适用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和已建项目的抗震加固,均应遵照执行。
第四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适用范围如下:(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依据;(三)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第五条在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础上,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和地区有:(一)地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二)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三)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四)占地范围较大,跨着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
第六条对进行过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小区划等工作的工程和地区,凡其结果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均有效。
第七条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由国家地震局会同建设部等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成。
第八条对不执行本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或单位应追究其责任。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04)中国地震动区划图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区划图预编及 工程应用研究
三代图基础数据 设防标准研究
用户需求 场地土修正标准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与地震小区划结果
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图的主要技术技术环节
1. 基础资料的研究 地震资料 地震地质资料 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地壳动力学基础资料
在上述基础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14幅不同比例尺的基 础图件。
0
台湾地震区
2
台湾西部地震带
0
台湾东部地震带
2
地震数
2
9
32
20
110
368
1
37
50
6
13
62
5
29
104
7
20
99
1
7
21
0
4
19
6
19
52
5
28
139
0
2
46
5
26
93
38
261
891
8
57
145
30
204
746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为了科学地表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不确定性,采 用多方案的方法,共有4套方案,共划分出986个潜 在震源区。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图的技术思路
地震构造环境基础数据
近十年科技成果和新 资料,国际合作成果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基础数据
地震活动性 模型及参数 的确定
潜在震源区 划分
地震动衰减模型研究 中国分区烈度衰减关系 参考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重点地震区划图 不确定性概率综合
区划图 应用政策研究
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编制
为做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工作, 2010年5月 31日至6月3日,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讨论会在江苏南京 召开。
浅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地震小区划覆盖层厚度及隐伏断裂——以九江芳兰规划区为例

浅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地震小区划覆盖层厚度及隐伏断裂——以九江芳兰规划区为例林松;蔡永建;雷东宁;王秋良;杨钢【摘要】以九江芳兰规划区为例,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方法获取小区划工区的覆盖层厚度,并查明周边隐伏断裂位置及特征.结合钻孔资料对比解译,对地震小区划工作提供基础地震地质信息,同时为该区的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资料.【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038)009【总页数】6页(P881-885,896)【关键词】浅层地震反射;地震小区划;覆盖层;隐伏断裂【作者】林松;蔡永建;雷东宁;王秋良;杨钢【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城市地震小区划以地震危害性分析、地震影响小区划、地震灾害与损失预测以及抗震防灾规划等为主要研究内容[1],是一项在城市地区进行地震学、地质学、土力学、地震工程等多学科的调查与研究工作[2]。
在城市化进程中,地震小区划可为新建、扩建、改建的大型建筑和公共设施提供抗震设防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对潜在地震地质灾害作出客观评价。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可以为小区划工作提供工程地质分区依据,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其主要目的是查明区划范围内覆盖层的厚度以及是否有隐伏断裂存在,但单一的钻探工作难以查明较大范围内的覆盖层厚度信息以及存在的隐伏断裂。
西咸新区地震小区划

西咸新区地震小区划
刘景奎;范文;邓龙胜;田陆;魏婷婷
【期刊名称】《世界地震工程》
【年(卷),期】2016(32)2
【摘要】地震小区划旨在估计研究区范围内地震作用的分布,为区内工程结构提供抗震设计依据。
首先,对研究区地震活动性进行了评价;其次,收集并分析钻孔数据等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再次,选取计算特征点计算获取了场地土层反应分析结果;最后,编制了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
小区划结果为西咸新区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等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7页(P183-189)
【关键词】地震小区划;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土层反应分析;地震动参数
【作者】刘景奎;范文;邓龙胜;田陆;魏婷婷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长安大学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94
【相关文献】
1.西咸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军:西咸新区的五个创新点 [J], 《当代陕西》报道组
2.逆势起飞:西咸新区注入区域发展“强心剂”——西咸新区102个项目于17日集中开工 [J], 郑飞;
3.西咸新区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创业福地——2019“创响中国”西咸站系列活动举行 [J], 杜壮
4.西咸新区1A楼悬挑结构竖向地震分析及设计要点 [J], 张涛;王洪臣;褚玲
5.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陕西省西咸新区人民医院)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原地区城市地震动参数小区划研究—以高邮市城区为例

平原地区城市地震动参数小区划研究—以高邮市城区为例陶小三;杨伟林;李细兵;邵斌【摘要】我国平原地区幅员辽阔、城市林立,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
高邮市位于长江下游的苏北平原,以高邮市城区为例,研究这类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特征,对影响地震动参数小区划成果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总结与探讨。
考虑多方因素进行钻孔布设;增加地震动概率水平;利用统计分析理论,补充数据,建立土层力学模型;利用地表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等,研究如何减轻等效线性化方法低估高频地震动的缺陷。
【期刊名称】《应用物理》【年(卷),期】2017(007)009【总页数】9页(P261-269)【关键词】平原地区;城市;高邮;地震动参数小区划【作者】陶小三;杨伟林;李细兵;邵斌【作者单位】[1]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江苏南京;;[1]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江苏南京;;[1]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江苏南京;;[1]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江苏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我国平原面积约为1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2%。
这些平原主要是由江、河、湖、海的泥沙冲积而成,地势坦荡、水网稠密、土壤肥沃。
平原地区城市林立、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开展相关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工作,有利于政府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经济损失、人员伤亡。
高邮市位于长江下游的苏北平原,地势低洼,场地上覆土层较厚。
近年来,尽管在高邮市对部分重大工程开展过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但这些工程数量上相对较少,仅限局部地区,对整个高邮市而言控制作用有限。
高邮市临高邮湖,河网密布,场地不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不足等原因,土地开发利用和工程设施建设面临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需开展地震小区划等基础性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区域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本文以高邮市城区为例,研究这类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特征,对影响地震动参数小区划成果的几个主要因素(钻孔布设、土层力学模型的建立、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进行总结与探讨。
地震小区划

历史资料:河北邢台地震
•
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
地震。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
级为6.8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
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由于灾区土
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
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6.8级地震波
地震小区划中的物探方法
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按天然地 震作用强度和特征对居民区、工业区、单独大型 建筑场地进行(预测天然地震对于结构物的影响 程度)的分区,这种分区称为地震小区划分,简 称地震小区划。我国有47 座属于强震地区的城市, 正确评价这些城市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和工程适应 性,对城市规划、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开展地震 小区划是城市抗震、防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城 市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极震
区面积为Hale Waihona Puke 60平方公里。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
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
震。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
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
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
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伤亡人员总数为
29579人
云南龙陵地震
•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 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第一次发生在20时23 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 0分23秒,震级7.4级。这次地震属于震群 型地震。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
河北唐山地震
•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 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 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 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 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 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 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 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 1/3。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
安评师第二课地震工程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不同安评工作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关键内容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统计回归
地震烈度和强震动资料的收集原则与内容
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建立
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原则与方法。
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取与适用性分析
土动力试验的测试要求和内容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地震地质灾害的场地勘查 地基土液化场地勘查内容和要求 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的勘查内容和要求 地表断层影响分析所需的资料内容
关键内容
1
2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勘测范围与钻孔布设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勘测范围 I、II级工作,场地范围可取其建设工程所覆盖的范围;小区划工作,场地范围可取区划所覆盖的范围 钻孔布设 Ⅰ级工作 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3个 Ⅱ级工作 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2个 地震小区划 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1个控制孔
现场原位波速测量,试验室波速测量(海洋工程)
波速测试方法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测定:G/G0——曲线,——曲线
共振柱试验,10-6-10-4应变范围
动三轴试验,10-4-10-3应变范围
土体动力性能测定要求与方法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土体动力性能测定结果
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分析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区域性地震区划
区域稳定性分析

题研究。
第4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稳定分级
稳定性好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
地震烈度
≤6
7~8
≥9
相应的加速度 现代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
重磁异常
≤0.089g 工程场区内无现 代活动断层
近场区无M≥5级 地震活动
无区域性重磁异 常
0.090—0.353g
活断层的主要研究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判读
地质地貌法 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绘
断层活动年龄的测定
古地震研究
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 活动断层位移监测和测量
第8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活断层
活断层的判别标志——直接标志
1、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断层。 2、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测定, 其最后一次错动的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者。 3、根据仪器观测,沿断层有位移和地形变(大于 0.1mm/a)者。 4、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晚更新世以来 的古地震遗迹,或密集而频繁的近期微震活动者。
技施设计阶段,继续进行活动断层监测、地震监测等工作, 以取得较长时段的、连续可靠的基础资料,掌握天然状态下 断层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动态特征。
第3页,本讲稿共20页
第三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域背景研究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三个层次
远场区——300km(150km)的范围 ,大地构造单元及
地震带情况;
近场区——20~40km(25km)的范围,对此范围内的区 域性断裂和地震带进行复核,判定对坝址可能有直 接影响的活动断裂,编制中等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 以及相应的构造纲要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