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点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文学理论笔记整理

(完整版)文学理论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论1、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2、文学理论的任务:发展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3、文学概论的学习方法:a 、视野开阔,阅读面广 b、联系当代文艺思潮、文艺现象、作家作品。

C、联系自己的创作于欣赏实践 d、学以致用,尝试评论语研究4、学习文学理论的作用及意义:确立文学观指导文学与审美实践指导文学的研究与批评5、历史上对文学性质的不同认识: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文学作品无认识价值)两者都重视认识艺术真实的标准不同布瓦洛别林斯基} 文学对于生活的模仿,不仅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还在于描绘可能发生的事。

6、表现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奠基人,知、情、意理性、情感、道德修养),雪莱,诺瓦里斯,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自觉本能),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被压抑的生命冲动)}迷狂说:宗教神秘说(神灵附体)7、亚里士多德:一桩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8、再现论的优点:1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2、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3、引导作家深入生活缺点:1、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2、把艺术创作的最高目的视为忠于现实,忽视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

9、表现论的优点:1、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2、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缺点:1、把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 2、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 3、把表现与规范队对立起来10、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是人们对生活的审美反应.11、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方式:概念、范畴、推理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来宗教方式:{实践方式:主体亲自实践,主客和一,追求意义与价值审美方式:理性直觉}12、文学审美属性的具体表现:整体性:文学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

情感性:以形象具体的东西作为观照的对象来感受体认事物及其特点。

无功利性:创造性:12、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1、虚拟性:假定与真实的统一真实是指艺术形象不能离开依托假定是指通过艺术方式来接近本质2、情感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指人的喜怒哀乐愁等的心理内容3、模糊性:朦胧与明晰的统一具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4、涵盖性:特别与一般的统一作家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结果社会内容5、生动性13、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情感性2、形象性3、陌生化4、音乐美5、蕴藉美14、文学的功能一、历史上关于文学功能的两种认识1、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文学发挥影响人生干预生活功能2、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以自身为目的,超越现实,不受任何限制,纯娱乐、纯形式王尔德:美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形态,只有艺术美才能超越时空永恒不变二、文学功能系统的基本层面1、认识功能指文学可以扩大人的认知领域,增强认知的深广度,增进对自然,社会,历史的了解,开阔人的认识视野,强化对社会历史规律发展的了解。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论解析和批评,揭示其内涵与艺术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供参考。

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

代表人物有塞米奥特、巴赫金、巴特等。

2.生成派理论:生成派理论强调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非意识的因素对作品的影响,认为作品的创作是一个潜意识的生成过程。

代表人物有福柯、昆德拉、德里达等。

3.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强调对古典作品的传承和保护。

代表人物有约翰逊、托马斯、列维斯托克等。

4.阐释学理论:阐释学强调读者的主观阐释和解读过程,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构建的。

代表人物有里卡尔、布鲁克斯、费希特等。

5.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否定了一切宏大的叙事和定义,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和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特征。

代表人物有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6.社会历史主义理论:社会历史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关注文本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威廉·髙明、格拉姆斯基、詹姆斯恩斯特等。

7.叙事理论:叙事理论关注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研究叙述者与叙述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杰拉尔德·格诺斯、克里斯多夫·布雷特、托尔斯泰等。

8.意象主义理论:意象主义强调通过感知和意象表达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代表人物有波德莫、福楼拜、莫泊桑等。

9.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代表人物有修正主义、达尔、修兹基等。

10.象征主义理论:象征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主题。

代表人物有马拉美、曼德尔斯坦等。

以上仅为部分文学理论知识点的简要介绍,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对于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化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

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

产生于18世纪以后。

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

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现。

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

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

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

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

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

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

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原理和文学艺术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审美效果以及与社会、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世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

1.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源于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包括古希腊的诗学、启蒙时代的批评理论、浪漫主义的批评理论等。

传统批评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等方面。

2.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以文本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文本的内在结构和语言系统的规则。

结构主义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符号、符号系统、语言结构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等。

3.语法学派理论:语法学派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使用方式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产生重要影响。

语法学派理论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4.重述理论:重述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断被重述和改写的过程。

重述理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主题、符号等元素的变化和演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5.新批评理论:新批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新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理解,强调文学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6.后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它质疑知识和权力的固化结构,强调差异、边缘与边际的文化形态。

后现代理论对于解构文学作品中的二元对立、拓展文学创作的边界具有重要意义。

7.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关注性别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强调女性的主体地位、女性的话语权和女性的体验。

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批评男权社会中的性别偏见以及挖掘女性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8.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殖民主义和殖民地历史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强调历史、权力和身份的关系。

文学理论考点

文学理论考点

导言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p2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2.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述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品、读者、作家四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艾布拉姆斯)。

4.文学理论的性质:实践性、人文性(阶级性)、科学性第二编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第三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一、认识性p73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二、倾向性p78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主要体现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三、实践性p811.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事件的直接影响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情感性p84二、形象性p901.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形象必须可感)*亚里士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然后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生的事情……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倾向于记载具体事情。

诗人所描述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或食物,而是可能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类事物。

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总比一种不合情理的可能好。

”三、超越性p91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2.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3.对人自我的超越第三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间接性p95二、精神性p97三、韵律性p98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价值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

文学价值既是作家创造的,又需要读者阅读接受才能理解。

高三文学理论考点详解梳理总结

高三文学理论考点详解梳理总结

高三文学理论考点详解梳理总结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范畴的学科,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概括和系统阐释的科学。

在高三的学习中,文学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下面将对高三文学理论考点进行详解梳理和总结。

一、文学基本概念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等手段,塑造人物、描绘事物、表现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学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形式。

二、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结果,它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把握,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其中,情节是文学作品的基础,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环境是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三、文学创作方法文学创作方法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文学创作方法可以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几种。

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强调社会问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强调想象力和创意的自由发挥。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和革新,强调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四、文学体裁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分类。

常见的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完整结合。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以平实的语言、自然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为特点。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展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

五、文学批评与鉴赏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特点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活动。

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学术批评和大众批评。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欣赏。

文学鉴赏需要具备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力。

六、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包括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等。

文学与世界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与作者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来源,文学与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的关键。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和体验。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学科,它探讨了文学的起源、发展、形式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一,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系统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组成的。

结构主义关注作品内部的关系和结构,通过分析符号和符号系统的运作方式来解读作品的意义。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法国学者罗兰·巴特。

第二,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它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碎片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涉及到语言的游戏、叙事的打破和身份的模糊等主题。

代表人物有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美国学者林达·哈特。

第三,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的权利、地位和经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揭示和批判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

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的声音和视角,关注性别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瓦吉·凯特·米切尔、法国学者海伦·西克斯。

第四,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的影响,探讨后殖民社会的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被殖民地的经验和视角,揭示殖民主义的不平等和压迫。

代表人物有印度学者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牙买加学者爱德华·格林。

第五,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来揭示人类的潜意识和心理冲突。

心理分析理论关注人物的欲望、冲突和梦境等方面,通过解读象征和隐喻来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学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 知识点提要

文学理论 知识点提要
家因加登是如何划分文本的层次的。) 93. 文学言语层面
(简答:11 简述文学言语层面的特点。) 94. 文学形象层面 95. 文学意蕴层面 96. 扁平人物 97. 圆形人物 98. 陌生化 99. 自动化 100. “有我之境” 101. “无我之境” (13 名词解释) 102. 心理意象 103. 内心意象 104. 泛化意象 105. 观念意象 106. 寓言式意象 107. 符号式意象 原理 40.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41. 文学形象的特征 (简答:14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简答:10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42.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11 名词解释:文学典型) 43.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44. 文学意境的特征 45. 审美意象与一般意象的区别 46.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概念 108. 叙事学 109. 事件 110.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111. 行动元与角色 112.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113. 时序 114. 时距 115. 频率 116. 行动逻辑学 117. 视角(10 名词解释) 118. 叙述者与声音 119. 叙述接受者 原理 47. 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48.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49. 叙事的构成 50. 叙述内容的构成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课本3~8页)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

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

传统的习惯把文艺学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

什么是文学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完整解答,应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三个方面进行。

1、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联系密切,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规律,具体而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学科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3、应有的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从实质上讲,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

(课本354页)·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后运用于美学和文艺学。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由于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故对文学本体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

譬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无意识,认为审美和艺术不过是无意识欲望的转移、改装和升华。

因此,无意识、即以性欲为中心的本能冲动,是文学创作的本源。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为总体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因此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

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是观念的实体,也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领域,是个纯意向性的客体;它由语言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四个互为条件、层层递进的层次构成。

在我国,对文学本体论,尤其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还开始不久。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大致有三种:(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另外,尚有一些研究者把反映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的观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看法。

对文学本体论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构成我国文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课本47页)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艺术生产(课本99~102页)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当然,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艺术发现(课本129页)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领悟。

艺术发现对于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作品的独创性,可以说没有艺术发现就没有富有特色的作品。

·陌生化(课本145页)“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陌生化的心理基础是,把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艺术真实(课本154~156页)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

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艺术概括(课本162页)简括的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具体规定有:“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典型(课本214~222页)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他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他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意境(课本22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于意境,一般论者规定为:意与境浑,情与景化,即所谓主客交融,物我一体,这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

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意象(指审美意象)(课本230~236)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审美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共鸣(课本347页)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体验。

——————————————————文学活动论(课本15页)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人的生活活动”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交往论。

(1)文学活动论。

(上面有详解)“文学活动论”,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论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

把马恩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论”强调,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史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的审美含义(课本51页)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

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