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必备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知识的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期末考试成绩自然越高。
以下是必备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1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计数单位数字表示2、多位数的读法: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多位数的写法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特别注意:多位数的读写都先划上分级线。
4、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就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万”“亿”作单位的数: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亿)的数改写成有“万”(亿)做单位的数。
方法概括:分级、去0,写万(写亿)6、求近似数: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方法概括:分级、去尾、四舍五入约近似数的取值范围:近似数+4999(最大)近似数—5000(最小)7、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 …….叫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9、测量得到的数都是近似数,数出来的数都是准确数第二单元【角的度量】1、直线、射线、角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线。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四上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百亿是(一千亿)。
2、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3、数位就是在相应的计数单位后加一个“位”字。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都是(数位)。
4、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
每(4个)数位是一级。
5、大数的读法:①从(高级)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和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读数注意事项:12读作:十二,不能读作一十二。
125046读作“十二万五千零四十六”,不能读作一十二万五千零四十六。
6、大数的写法: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0 )占位。
写数注意事项:一定要注意“四位一级”,保证每级有四个数位,不够的要用0补足。
7、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注意:四舍五入后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符号一定要用( ≈)8、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 )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最小的一位数是( 1 )。
9、算盘:算盘的是(中国人)发明的。
算盘有上下两档,一颗上珠代表(5),一颗下珠代表(1 )。
10、计算器:AC是(清除键)。
ON/C是(开关及清除屏键)。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法》课文和练习三及复习课件

37037×( 12 )=444444 37037×( 18 )=666666 37037×( 24 )=888888
课堂小结
1.计算器不仅是计算的工具,还是探索数学 和学习数学的工具。
2.从简单情形寻找规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 要策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乘法
第6课时 复习课
知识梳理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 1.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及应用 3.计算器及计算工具的演变 4.探索乘法算式中的规律及应用 5.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 下面各题你会做吗?
302×54= 16308
302×54= 16308 47×210= 9870 408×17= 6936
探究新知
99×99= 9801 999×999= 998001 9999×9999= 99980001 99999×99999= 9999800001 999999×999999= 999998000001
探究新知
1×9+2= 11 12×9+3= 111 123×9+4= 1111 1234×9+5= 11111 12345×9+ 6 = 111111 123456× 9 + 7 = 1111111
交流你的做法。
每排大约20株花苗,一共有10排,大约200盆花。 (答案不唯一)
练一练 2.估一估图中有多少粒黄豆,你是怎样估计的? 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12=600(粒)
练一练 3.下面是一幅草坪图,如果图中方框代表1平方米,
练一练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2)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整十数(这个整十数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试商),试商的结果要与除数相乘。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商小了。
(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时,用四舍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可能偏大,要调小;用五入时,把除数看大了,商可能偏小,要调大。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 × b=b × a
4、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
5、减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6、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
7、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减),得数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c-b×c
2.零上温度表示比零摄氏度还要高的温度,可在数字前加“+”(正号)表示。例如:+2℃,读作:正2摄氏度或2摄氏度。
3.零下温度表示比零摄氏度还要低的温度,可在数字前加“-”(负号)表示。例如:-2℃,读作:负2摄氏度。
4.零摄氏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线,它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
5.零下温度的比较:
北京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4单元(002)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笔算乘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学目标】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过程】:1.16×4= 230×4= 19×3= 180×4=140×7= 24×5= 210×5= 136×3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1.教学例1(1)投影出示例1(2指名列出算式:145×12=(3)讨论:怎样计算145×12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C.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5A.计算中“5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B.2.教材第473.(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31.教材“练习八”第1(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2)2.教材“练习八”第2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笔算乘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教学过程】:1.10×5= 210×4= 200×3=20×3= 130×5= 240×2=教师用卡片出示口2.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1.出示例2(1)160×30= (2)106×30=2.160×30(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21 6 0× 3 04 8 0 0(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1 6 0×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4 8 0 0添上两个0 呢?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总结(全)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总结(全)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总结 1.确定位置(一)(用数对确定位置)①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向,再表示纵向。
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②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小括号里写上横向的数字;再纵向观察,在小括号里写上纵向的数字,中间用逗号隔开。
如XXX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③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XXX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
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一、单选题1.(5,6)表示()A.五行六列B.五列六行C.不确定2.XXX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
A.(4.2)B.(4.4)C.(2.4)3.非零自然数按下图这样排列,如果10的位置记作(2,3)。
那么20的位置记作()。
A。
(1,5)。
B。
(2,5)。
C。
(4,5)。
D。
(4,6)4.XXX和妈妈看电影,他坐在第8排第7号,用数对表示XXX的位置是()A.(8,7)B.(7,8)C.(9,7)二、判断题5.确定行数,我们一般从前今后数6.在教室里,XXX和小红的位置分别用数对(3,6)和(6,6)表示,他们两个的座位在同一排。
7.数对(5,3)表示第3行第5列。
()8.如果(2,3)透露表现第二列第三人,则(3,3)透露表现第三列第三人。
1--XXX、填空题9.下图是森林乐园的平面图,请写出小动物们的家划分在平面图上的甚么位置。
狗熊家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 老虎家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狮子家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羚羊家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马家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10.在同一方格纸上,(4,3)和(7,3)这两个数对,分别表示的两个位置在同一________上;点A 用数对表示是(5,8),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3格,现在的位置在________.11.小金坐在第4列、第3排,可以用数对________来表示。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 温 度 》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认为17大,所以零下17℃温度高,引导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温度计的特征来理解。
师:同学们看漠河的低温和拉萨的低温,哪个温度更低一些? 学生自己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比较温度的高低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小结:零上的温度肯定大于零下的温度,都是零下的温度,数字越 大温度越低。
小组内交流展示,并作全班汇报。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涂? 小结:我们知道温度越高,温度计里面的液体出来得越多;温度越低,温 度计里面的液体出来得越少。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说零下2℃和5℃哪个温度高? 学生容易得出,零上的温度是高于零下的温度的。 师:那零下17℃和零下4℃,哪个温度高一些?
(二)、探究新知 师:说一说:零下2℃~5℃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 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知道:-2℃,+5℃。 展示学生自己的方法。 师指导:通常情况下,“5℃”表示“零上五摄氏度”,在前面加上“+”来表示 “零上”,读作“正五摄氏度”或“零上五摄氏度”;而“-2℃”表示“零下 二摄氏度”,在前面加上“-”来表示“零下”,读作“负二摄氏度”或“零下 二摄氏度”。 小结:大家看,用符号表示,比图画或文字表示简洁多了。 师:说一说,用数学符号怎样表示剩下的几个城市的温度?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表达能力有限,这各阶段的学生可能还不会科学地表述出来;让学生明 白学习是为了应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日常生活的数 字计算提供简便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1.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 读写。 2.借助温度的情境感受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高低。 3.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 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它们在 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读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总结(全册)

知识回顾:我们已经级…………二线与角一、线的认识1.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1)形如,两端各有一个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有一定的长度,这样的就是线段,读作:线段AB(或BA)。
(2)形如,只有一个端点,它只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像这样的就是射线,读作:射线AB。
(3)形如,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延伸,这样的就是直线,读作:直线AB(或BA)。
2.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名称端点个数延长情况是否可测量关系线段两个不能向两个方向延伸可以测量是射线或直线的一部分射线一个可以向一个方向延伸不可测量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无可以向两个方向延伸不可测量—3.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4.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相交与垂直1.相交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叫作相交的直线。
2.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两条直线互为对方的垂线。
3.垂直线段的性质: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4.相交与垂直的关系图:画法提示:无论画线段、射线还是直线画的线必须是直的线必须以已知点为起点点。
以度量比较大小不可度量线之间、射线与直线、线段与射线、线段与直线之间均不能比较大小。
的长度就是间的距离。
面上线相交交。
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形式。
画垂线时上垂直符号。
直线不互相垂直时交所成的角一定是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条直线互相垂直时交所成的角一定是直角。
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必须与直尺或三角尺紧靠才能保证平移准确。
三、平移与平行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2.平行线的画法:(1)借助方格纸画平行线;(2)借助直尺画平行线;(3)用纸折出平行线;(4)利用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四、旋转与角1.认识平角:当角的两条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平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小结一大数的认识一、计数单位与数位顺序表 1.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顺序表。
3.在数位顺序表中,从个位起向左数,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就是十进制计数法。
二、大数的读法、写法 1.大数的读法: (1)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划分数级,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2)读亿级上的数时,先要按照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读万级上的数时,先要按照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读个级上的数时,直接读即可。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大数的写法: (1)写数时,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即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2)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三、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数的大小时,首先要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下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如果最高位的下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按照上述方法依次比较下去,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四、数的改写 1.改写整亿、整万的数。
(1)改写整万的数时,先分级,然后去掉万级后面的4个0,并在末尾写上“万”字。
(2)改写整亿的数时,先分级,然后去掉亿级后面的8个0,并在末尾写上“亿”字。
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下一位是大于5,等于5,还是小于5。
(1)如果精确位的下一位大于或等于5,就把精确位后面的数全部舍去,并向前一位进1。
(2)如果精确位的下一位小于5,就直接把精确位后面的数全部舍去。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计数单位是指计算物体个数的单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
易错点:误认为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是不对的,一定要注意“相邻”二字。
读数时一定要写汉字,不能写阿拉伯数字。
如97000000读作:九千七百万,而不是9千7百万。
举例:707450055 错解:七亿七百四十五万五十五正解:七亿零七百四十五万零五十五写亿以上数时,除了亿级外,万级和个级都要保证有四位数。
巧记大数比较数数位, 数位相同看首位; 首位相同比下位, 比出大小巧解答。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易错点:只有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才可以用“=”连接,而非整亿的数改写后是一个近似数,要用“≈”连接。
二乘法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三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因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 (1)较大的数写在上面,相同数位对齐。
(2)用两位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3)用两位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4)将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三位数乘两位数(一个因数中间有0) 下面的两位数的个位或十位与0相乘后,加上进位数,写在相应位置,如果没有进位,就在这一位上写0。
3.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末尾有0) 先将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或整十数,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估算。
三、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如: 18×2=3645×3=135 180×2=360 45×30=1350 180×20=3600 450×30=13500 巧记三位数乘两位数, 竖式计算别马虎, 大数在上位对齐, 下面的数最辛苦, 个位乘完十位乘, 对准各自积尾数, 所得的积加一起, 就是最后的得数。
易错点: 哪一位去乘上面的数,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因数末尾有0,只需先乘0前面的数,再把0添上。
易错点: 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时,要看十位上的数字是该“四舍”还是该“五入”。
易错点: 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不变。
三运算定律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3.加法算式中的简便计算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简便计算的基本原则是“凑整”。
如下所示: 582+115+118+385 =582+118+115+385……(加法交换律) =(582+118)+(115+385) ……(加法结合律) =700+500 =1200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用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4.乘法算式中的简便计算(1)25×13×4 =25×4×13 =100×13=1300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102×39=(100+2)×39 =100×39+2×39 =3900+78=3978…………(乘法分配律) (3)35×89+65×89=(35+65)×89 =100×89 =8900 …………(乘法分配律) 巧记加法乘法运算律, 用的巧妙可简便, 交换加数、因数位, 所得结果不会变, 一个数乘两数和, 看看能否用简便,如果可以凑成整, 分乘再加和不变。
易错点: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不管运用什么定律,凑整数是简便计算最基本的原则。
要根据每一题的实际情况,判断应该用什么方法更简便。
四线与角一、线段、射线和直线 1.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2.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也可以将射线看作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
射线不能测量长度。
射线: 3.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也可以将直线看作是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直线不能测量长度。
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如下图: 通过观察,第③条路线最短,也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二、角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1.角的度量 (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
(2)量角的步骤①将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②让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2.角的分类锐角是小于90°的角;直角是等于90°的角;钝角是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平角是等于180°的角,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周角是等于360°的角,周角的两条边互相重合,在同一条直线上。
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 3.画角画角的步骤(以画一个65°的角为例): (1)画一条射线。
(2)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3)在量角器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4)以画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巧记射线一路跑到黑, 直线两端无头尾, 线段两端被固定, 要量长度不用愁。
易错点: 直线:是直的,没有端点。
有些曲线,虽然也没有端点,但不属于直线。
易错点: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顶点确定角的位置,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确定角的大小。
巧记角的分类看大小, 锐角直角和钝角, 还有平角和周角, 从小到大错不了。
一副三角尺有两个,其中一个三角尺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是45°、45°、90°的角,另一个三角尺分别是30°、60°、90°的角,利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很多特殊的角,比如:15°、105°、135°、150°等。
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明确是读内刻度线,还是读外刻度线。
五方向与位置一、描述物体的方向 1.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除了知道方向,还要知道距离。
方向和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两要素。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在位置图中,可以用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较长的实际距离,根据实际距离确定图中线段的长度;最后画出物体具体位置,标明名称。
如上图:以学校为观测点,要确定小芳家、小红家、小刚家、小亮家的位置,就要分别确定它们的方向和距离,小芳家在学校的西北方向,距离是4个格,每格代表200米,即800米;小红家在学校的西南方向,距离是1000米;小刚家在学校的东北方向,距离是1000米;小亮家在学校的东南方向,距离是800 二、描述路线图描述路线图时,三个要素不能少,一是观测点,观测点是不同的;二是方向要找准;三是注意单位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
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描述出行时走的方向和距离。
如上图中,要描述每个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首先从起点出发,向1号点行进,1号点在起点的东北方向,要走5个单位长度,也就是250米;然后从1号点向西北行进250米到达2号点;再以2号点为观测点向西南行进200米到达终点。
三、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主要是确定物体所在的“列数、行数” ,确定了物体所在的列和行,就可以写出数对。
也可以根据数对表示出来的列数和行数,确定物体的位置。
如:A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是第3列、第5行,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5);B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2,4),那么他在教室中的位置是第2列、第4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