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讲解 第七讲字体大小:

打印讲义

第七讲 采购业务

大家好,这一讲我们学习采购业务。采购是一个商业性质的有机体为维持正常运转而寻求从体外摄入的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2000年8月,在山东莱州金仓矿业有限公司会议室里,正在举行钢球招标采购会,来自山东省内的4家生产厂家纷纷亮出自己的技术资料、质量认可书、业绩证明和报价,经过数轮的投标,价格下降了37%,共节约资金15万。通过价格比价采购,使物资采购价格下降了10%-12%,仅当年就节约资金350万。

莱州市的很多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把加强采购管理作为从严治企,增强企业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推行比价采购和招标采购制度。按照规定,所有采购计划由供应部门汇总,生产、审计、供应等部门审核,分管领导签批,供应部门根据批准的计划填列采购物资价格申请单,申请单包括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等,审计部门根据市场动态,对申请单进行审核,为制定采购价格提供依据,经经理(厂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方可实施。对购进的物资,必须由质检部门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求退货,而所有采购物资的支付款项,未盖审计专用章的,财务部门一律拒绝付款。

这些企业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广泛收集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等市场信息,进行比质比量,确定的选择合理的供应商。这种比价采购制的实施,有利于将原来集中的权利分散化,隐蔽的权利公开化。除了金仓公司外,中策啤酒有限公司对大麦的比价采购一举节约了90多万元。2000年上半年该市对14家国有企业涉及的统计物资抽查看,有51%的物资品种降低了采购成本,与原先相比节支率达到5.8%,不仅如此,比价采购制的实施,还将原先集中的权利分散化,隐蔽的权利公开化。仅2000年上半年,莱州市属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了0.63个百分点,实现管理效益1400多万元。

可以看出,采购环节是内部控制的要点和难点,采购人员拿回扣收受贿赂而导致的采购物资的低质高价、同质高价或者同价低质等问题屡见不鲜。在采购环节中至今还没有完全能够可以去除采购人员从中舞弊的办法,但是本案例的比价采购在很大程度可以防止舞弊的发生。上述案例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部控制事项:

1.采购计划的提出,由采购部门根据现有存货及生产情况提出申请,这样既能保证存货的及时供应,又能保证存货不会过量储存导致储存成本上升或者存货浪费。

2.采购申请由生产、审计和供应部门审核,这样可以防止供应部门由于没有其他部门的监督而独断专行导致采购的浪费行为。再次,各供应部门可以从该部门的角度参与购货申请计划是否合理的决策当中,这样就能更好保证采购的合理性。

3.经过一系列部门的审核同意后,该采购的执行过程中,采购物资的质量必须由质检部门进行检查合格,同时审计部门还应该广泛收集各种产品价格信息,制定采购价格标准,这样可以防止采购人员虚报采购物资价格,从中捞取好处。因为在采购中,长期以往,由于采购物资价格没有严格的刚性规定,这样给采购人员提供了谈判的空间,而且由于采购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地掌握产品信息,因此,销售方很可能和采购人员勾结,不能如实向采购单位报告采购价格情况。所以在比价采购中需要广泛收集产品信息,及时了解采购物资的情况,相关部门联合通过采购物资的质量合理确定采购物资的价格范围,给采购人员的空间较少。这样可以节约大笔开支。

4.在采购物资的货款支付部门,当采购物资不符合要求或者采购物资的价格不合理时,财务部门可以根据质检部门和审计部门的通知拒绝付款,加大采购的控制。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部分企业在办理采购业务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致使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造成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为此,《企业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加强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本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采购管控的重要性

(二)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三)采购业务流程

(四)采购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五)采购业务的后评估

一、采购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采购商品或取得劳务是企业组织生产和满足销售需要的前提,只有保证采购的有效性,才能使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和销售。在市场化的今天,采购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大批量商品生产的主体,以实现大批量产品的生产。所以,采购具有频繁性和金额大等特点,如果企业不重视或者规范不当会导致企业出现采购决策失误,产生重大的风险。在实务中,采购申请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按照最低存量及经济订货批量要求控制采购,一方面不能因材料缺货而影响生产,另一方面也不能过量采购而导致仓库积压。

相对于销售等其他业务而言,采购风险更难控制,如采购人员收受贿赂、大量结欠应付款项长期挂账等,企业应当合理设置采购和付款的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和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和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因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有助于对规范采购行为实施指导,提供依据。

二、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企业采购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盲目采购。缺乏严格的物品或劳务采购计划(或预算),或采购部门没有根据已批准的采购计划或请购单进行采购,而是盲目采购或采购不及时,造成物品的超储积压或供应脱节和劳务的浪费。

2.价格风险。一是由于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企业采购蒙受损失;二是当企业认为采购价格合理情况下,批量采购,但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而引起采购风险。

3.收受回扣,中饱私囊。采购人员为了私人利益在采购中没有进行比价管理,而是选择有回扣的供应商,这往往造成采购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或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或品种规格不合要求,给单位经济利益带来损失。

4.虚报损耗,中途转移。这属于企业的内盗现象,运输部门为了中饱私囊,在运输途中转移材料,而对公司上报谎称损耗。

5.采购质量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或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人身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的损害;另一方面因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

6.验收不严,以少报多,以次充好。采购验收人员玩忽职守,不能严格验收采购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如果采购和验收职责没有分离,由一个人担任两项不相容职务,这种内控的缺陷容易诱发材料验收中的舞弊行为,造成伪劣材料鱼龙混杂,轻者损害企业利益,重者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7.不相容职务未予分离。物品采购、储存、使用人同时担任账务的记录工作,绕过验收单环节违规办理采购手续;付款审批人和付款人同时办理寻求供应厂商与采购谈价业务。

8.技术进步风险。一是企业的制造产品由于社会技术进步引起贬值,无形损耗甚至被淘汰,原有已采购原材料的积压或者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失;二是采购物资由于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如计算机新型机不断出现,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刚刚购进了大批计算机设备,但因信息技术发展,所采购的

设备已经被淘汰或使用效率低下。

9.合同欺诈风险。(1)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2)接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3)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4)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等可能造成损失。

三、采购业务流程

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如下图所示。

四、采购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采购业务从计划(或预算)开始,包括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需求或采购计划不合理、不

按实际需求安排采购或随意超计划采购,甚至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协调等。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准确、及时编制需求计划。需求部门提出需求计划时,不能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对独家代理、专有、专利等特殊产品应提供相应的独家、专有资料,经专业技术部门研讨后,经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

第二,采购计划是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一部分,在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实际需要,结合库存和在途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防止采购过高或过低。

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

(二)请购

请购是指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根据采购计划和实际需要,提出的采购申请。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采购申请制度,请购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过量或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请购部门,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并进行归类汇总,统筹安排企业的采购计划。

第二,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合理采购申请。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

第三,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采购申请时,应重点关注采购申请内容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是否符合采购计划,是否在采购预算范围内等。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应要求请购部门调整请购内容或拒绝批准。

(三)选择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也就是确定采购渠道。它是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供应商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甚至出现舞弊行为。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资质信誉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确定合格的供应商清单,健全企业统一的供应商网络。企业新增供应商的市场准入、供应商新增服务关系以及调整供应商物资目录,都要由采购部门根据需要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纳入供应商网络。企业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调查。

第二,采购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原则,择优确定供应商,在切实防范舞弊风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第三,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商淘汰制度,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提出供应商淘汰和更换名单,经审批后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并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作出相应记录。

(四)确定采购价格

如何以最优“性价比”采购到符合需求的物资,是采购部门的永恒主题。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采购定价方式选择不当,缺乏对重要物资品种价格的跟踪监控,引起采购价格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健全采购定价机制,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多种方式,科学合理地确定采购价格。对标准化程度高、需求计划性强、价格相对稳定的物资,通过招标、联合谈判等公开、竞争方式签订框架协议。

第二,采购部门应当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与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定重要物资品种的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开展重要物资的市场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并合理利用。

(五)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

框架协议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为建立长期物资购销关系而作出的一种约定。采购合同是指企业根据采购需要、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与供应商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该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情况作出了明确规定(企业向供应商支付合同规定的金额、结算方式,供应商按照约定时间、期限、数量与质量、规格交付物资给采购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框架协议签订不当,可能导致物资采购不顺畅;未经授权对外订立采购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履约能力等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对拟签订框架协议的供应商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进行风险评估;框架协议的签订应引入竞争制度,确保供应商具备履约能力。

第二,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订采购合同,准确描述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按照规定权限签署采购合同。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

第三,对重要物资验收量与合同量之间允许的差异,应当作出统一规定。

(六)管理供应过程

管理供应过程,主要是指企业建立严格的采购合同跟踪制度,科学评价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并根据合理选择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实时掌握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情况。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对采购合同履行情况的有效跟踪,运输方式选择不合理,忽视运输过程保险风险,可能导致采购物资损失或无法保证供应。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依据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主要条款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对有可能影响生产或工程进度的异常情况,应出具书面报告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需求物资的及时供应。

第二,对重要物资建立并执行合同履约过程中的巡视、点检和监造制度。对需要监造的物资,择优确定监造单位,签订监造合同,落实监造责任人,审核确认监造大纲,审定监造报告,并及时向技术等部门通报。

第三,根据生产建设进度和采购物资特性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

第四,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溯性。

(七)验收

验收是指企业对采购物资和劳务的检验接收,以确保其符合合同相关规定或产品质量要求。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对验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不作处理,可能造成账实不符、采购物资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制定明确的采购验收标准,结合物资特性确定必检物资目录,规定此类物资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后方可入库。

第二,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根据采购合同及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质量检验证明,重点关注采购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核对一致。对验收合格的物资,填制入库凭证,加盖物资“收讫章”,登记实物账,及时将入库凭证传递给财会部门。物资入库前,采购部门须检

查质量保证书、商检证书或合格证等证明文件。验收时涉及技术性强的、大宗的和新、特物资,还应进行专业测试,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

第三,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无采购合同或大额超采购合同的物资、超采购预算采购的物资、毁损的物资等,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有权管理的相关机构报告,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对于不合格物资,采购部门依据检验结果办理让步接收、退货、索赔等事宜。对延迟交货造成生产建设损失的,采购部门要按照合同约定索赔。

(八)付款

付款是指企业在对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采购合同规定及时向供应商办理支付款项的过程。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付款审核不严格、付款方式不恰当、付款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力,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及时办理付款。要着力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等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判断采购款项是否确实应予支付。如审查发票填制的内容是否与发票种类相符合、发票加盖的印章是否与票据的种类相符合等。企业应当重视采购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当拒绝向供应商付款,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受损。

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支付结算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并严格遵循合同规定,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保证资金安全。除了不足转账起点金额的采购可以支付现金外,采购价款应通过银行办理转账。

第三,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应当定期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收回款项。

(九)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主要指采购业务会计系统控制。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有效的采购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采购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相关会计记录与相关采购记录、仓储记录不一致,可能导致企业采购业务未能如实反映,以及采购物资和资金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采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退货情况、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做好采购业务各环节的记录,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

第二,指定专人通过函证等方式,定期向供应商寄发对账函,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对供应商提出的异议应及时查明原因,报有权管理的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做出相应调整。

五、采购业务的后评估

由于采购业务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购指引强调企业应当建立采购业务后评估制度。就此,企业应当定期对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渠道、采购价格、采购质量、采购成本、协调或合同签约与履行情况等物资采购供应活动进行专项评估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采购业务薄弱环节,优化采购流程,同时,将物资需求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储备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体系,促进物资采购与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有效衔接,不断防范采购风险,全面提升采购效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