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pdf

合集下载

中农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09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中农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09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科细菌,在光照厌氧或黑暗好氧条件下都具有降解高浓度有机物的能力,它们既不象好氧的活性污泥微生物那样受污水中溶解氧浓度的限制,又不像严格厌氧的甲烷细菌等对氧的存在非常敏感,即使生境中氧量增加,其降解有机物的活性也不受抑制,产生的菌体又可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利用。

因此,这种适宜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光合细菌处理法(简体 PSB 法)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 PSB 法已用于处理豆制品废水、浓质粪便废水、羊毛洗涤废水、淀粉废水及抗生素发酵工业废水。

本实验通过光合细菌处理淀粉厂黄浆水(黄泔水),通过 COD (或 BOD)与细菌增长速率的关系,了解PSB 法。

1、菌种球形红假单胞菌沼泽红假单胞菌2、培养基M 琼脂培养基(Molisch 培养基)蛋白胨甘油(或糊精)MgSO4KH2PO4FeSO4琼脂PH121 摄氏度高压灭菌 15 分钟10 克5 克0.5 克0.5 克痕量18 克7.2范尼尔氏液体培养基(Van 酵母膏NH4ClMgCl2K2HPO4NaClNaHCO3蒸馏水PH Niel 培养基) 1.2 克1 克0.2 克0.5 克1 克5 克1000 毫升中性3、厌氧培养缸、真空泵4、灭菌的具塞 100 毫升锥形瓶、灭菌的具塞 280 毫升锥形瓶。

5、焦性没食子酸、碳酸钠、石蜡。

1、光合细菌的菌种培养1)取球形红假单胞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原种培养物,分别在 M 琼脂柱中进行穿刺接种,每种二支。

2)取一支已穿刺接种的试管,加入混合石蜡液(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以 1:1 比例,加热后混合配制而成)于试管顶部,作为与氧隔离的封盖,置于 28 摄氏度下,用 2000-5000 勒克斯的光照进行培养。

3) 另一支已穿刺的试管放入厌氧缸内,用焦性没食子酸和碳酸钠反应来吸氧。

并用真空泵抽气减压,使之造成一个理想的厌氧环境。

与石蜡封盖试管相同,置于 28 摄氏度,光照下培养4-5 天,在沿穿刺线上长出鲜紫红色或桔红色的菌苔,即为已生长成功。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采集不同环境样品,分离和鉴定其中的微生物,并探究其在环境中的功能和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选择不同环境中的样品,如土壤、水体、植物表面等,用无菌容器采集。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分别置于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悬浮处理。

3. 稀释与平板计数:将悬浮液进行适当稀释,取适量的样品分别均匀涂布于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进行菌落计数。

4.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选择不同形态的菌落进行纯化和鉴定。

5. 生理与生化特性测试:对纯化的菌株进行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如对温度、pH值的适应性、产酶能力等。

6.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1. 不同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

例如,土壤样品中常见的细菌属有放线菌、假单胞菌等,水体中则常见蓝藻、绿藻等。

这些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适应性。

2. 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菌落计数差异较大。

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较高,而水体样品中则较低。

这与土壤中有更多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有关,为微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生存条件。

3. 经过菌落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我们成功鉴定了一些优势菌株。

例如,在土壤样品中,我们发现了一株具有产酶能力的放线菌,其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4. 微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差异明显。

一些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条件下仍能生存和繁殖,而另一些菌株则对这些条件敏感。

这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存在差异。

5.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我们发现一些菌株与已知的环境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说明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0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要性。

0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0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学概述01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守则、危险标识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

02实验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后清理等注意事项。

03生物安全阐述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级别的划分及相应防护措施。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介绍显微镜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显微镜介绍离心机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离心机阐述培养箱和摇床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箱与摇床包括分光光度计、电泳仪、PCR 仪等设备的简要介绍和使用方法。

其他常用设备常用仪器与设备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作者、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的撰写要求。

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介绍数据处理的方法、图表的制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报告提交与评审说明实验报告的提交方式、评审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03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如营养琼脂、马丁氏琼脂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成分,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热溶解后调整pH 值。

配制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培养皿等容器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培养基分装与灭菌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接种前准备准备好无菌操作台、无菌接种环、酒精灯等接种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接种采用划线法、倾注法等方法将待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设置好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观察前准备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观察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记录并描述观察结果。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利用培养基和培养技术,获得了共计80株微生物,分别鉴定了其生态特征和菌株特征,结果表明水样中主要包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而空气样中则以细菌为主。

同时,本实验还发现某些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引言: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神奇也是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之中,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

微生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被运用于制药、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领域。

此次实验旨在通过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分离培养微生物,并鉴定其生态特征和菌株特征,探究这些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对人类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实验样本:水样和空气样实验仪器:培养基、移液管、灭菌培养皿、显微镜实验方法:1. 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并将其分别添加进不同的培养基中。

2. 将培养基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48小时,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3. 对生长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色素、菌落形貌、菌株产生物等方面进行分辨。

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出80株菌落(水样55株,空气样25株)。

在水样中,细菌占29.1%,真菌占42.7%,病毒占28.2%;在空气样中,细菌占76%,真菌占16%,病毒占8%。

分开鉴定菌株:包括鉴定细菌、真菌、病毒的生态特征,进行菌株特征鉴定。

其中,水样中明显的微生物为青霉、腐菌和肠道病毒,而空气样中则以葡萄球菌为主。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某些微生物菌株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

例如,葡萄链球菌株抑制弧菌的能力高达96%以上。

这一结果说明,这些微生物菌株有着潜在的抗菌应用价值。

结论: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区域带有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本实验从周边环境中采集到不同菌株,通过鉴定这些微生物在人类、动物和植物中的作用,我们能够了解到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控制微生物污染提供了重要数据。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我们的发现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指导书实验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实验目的《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是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进入我院实验室的第一门实验课。

《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正确的使用实验的仪器设备,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无菌概念和掌握无菌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进行后续课实验和研究的基础。

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和有限学时的情况下,得到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悉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二十年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经历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有关教材,总结、综和各方面的经验,编写了本实验指导书,力求在各个实验里安排尽量多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和微生物学知识点。

本实验指导书书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和菌落形态观察、染色方法、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无菌操作、微生物检测和分离、生理生化反应、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和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实验,水中微生物分布调查等内容。

同时也注意和环境微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

整个实验课中贯穿了显微镜使用——三种灭菌方法——无菌操作——环境工程微生物菌种分离筛选鉴定、选育——污染物分解和调查这一主线。

微生物学需掌握的基本操作在实验中得到训练,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实验内容与目录如下: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示教片的观察实验二微生物的染色技术及细菌的观察实验三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藻类和活性污泥的观察实验四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实验五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定性实验及其生化特征观察实验六纯种微生物的分离、转种和培养实验七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实验*实验八污染土壤和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注: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选做其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六、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名称、学生姓名、学号、班号和实验日期; 2.实验目的和要求; 3.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4.实验原理;
8
武汉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5.实验步骤; 6.实验原始记录; 7.实验数据计算结果; 8.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指导书中提出的思考题,写出心得与体会。
二、实验内容
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以观 察菌种的个体,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显微镜、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石碳酸复红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氏 碘液、95%乙醇、蕃红染液、接种钩、酒精灯、已培养好的菌株。
5
武汉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一、实验目的
掌握从环境中分离培养微生物和对微生物进行扩大培养的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技能。
二、实验内容
以微生物的斜面接种技术为例,掌握微生物的各种接种技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无菌斜面培养基、已培养好的待接种微生物、酒精灯、接种钩、无菌操作台。
七、实验注意事项
必须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果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若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 染为阳性菌。
八、思考题
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2、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3、绘制细菌的形态图,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结果。 4、通过革兰氏染色,你认为它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周群英 高廷耀编著,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中第三部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高等教育出版 社,北京,2000
6
武汉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微生物实验指导书.docx

环境微生物实验指导书.docx

试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概念、种类及用途2.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及其常规配制程序3.学习和掌握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棊本原理】培养基是指利用人工方法将适介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各种营养物质混介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主要用于微牛物的分离、培养、鉴定、菌种保藏等方而。

口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类型多样,加Z实验和研究的H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种类很多。

不同培养基一般都应含有微牛物牛长繁殖所需的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牛长因子和水等营养成分。

此外,为了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要求,还必须控制培养基的pH值。

牛肉膏蛋白腺培养基是一种用于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属于半合成培养基。

高氏一号培养基是一种用于培养放线菌的合成培养基。

马丁氏培养基和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分别用于霉菌和酵母菌的分离培养。

【材料与川品】1.材料与试剂牛肉膏、蛋白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琼脂、黄豆芽、NaCl> KNO3、K2HPO4、MgSOx FeSCh、KH2PO4、\lgSOr7H2O、NaOH溶液(lmol/L)。

【仪器与用品】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锥形瓶、培养皿、pH试纸、棉花、纱布、牛皮纸、线绳、报纸等。

一、肉膏蛋白豚培养基的配制1 •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陈0. 3g lgNaCl 琼脂0.5g1.5g水100mlPH7.2 〜7.42.配制方法(1)称量及溶化:分别称取蛋白月东和NaCl的所需量,置于唐瓷缸屮,加入所需水量的2/3左右的蒸饰水;用玻璃棒挑取牛肉膏置于另一小烧杯中,进行称量。

然后加入少量蒸懾水于小烧杯中,加热融化,倒入上述唐瓷缸中。

将唐瓷缸加热,用玻璃棒搅拌,使药殆全部溶化。

(2)加琼脂:加入所需量的琼脂,加热融化。

(3)定容:将溶液倒入量筒中,补充水量至所需体积。

(4)调pH:待溶液冷至室温时,用1 mol/1 NaOH溶液调pH至7.2〜7.4。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图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图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图文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形态观察1.1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几种典型细菌的形态与构造,学会绘制微生物图。

1.2实验器材显微镜、二甲苯、香柏油、载玻片、盖玻片、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球衣菌、假单胞菌、固氮菌标本片。

1.3显微镜的结构及其操作方法1.3.1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Microcope)1.3.1.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件作用观察、检验微生物通常用光学生物显微镜(见图1-1),显微镜分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

一机械装置(1)镜筒:镜筒长度一般是160cm。

它的上端装目镜,下端装物镜回转板。

回转板上一般有三个物镜。

(2)转换器:位于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孔或5个孔。

不同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3)载物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圆孔,使下面的光线可以通过。

两旁有弹簧夹,用以固定标本或载破片。

有的载物台上装有自动推物器。

(4)调节器:镜筒旁有两个螺旋,大的叫粗调节器,小的叫细调节器,用以升降镜筒,调节物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二光学光学系统(1)目镜:一般使用的显微镜具有2—3个目镜,其上刻有“5某”、“10某”、“15某”(或“16某”)等数字及符号,意即放大5倍、10倍、15倍(16倍)。

这三种透镜的焦距分别为50mm、25nn、16mm,线视场分别为20mm、14mm、10mm。

(2)物镜:物镜装在回转板上,可分为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三种。

相应的放大倍数是10某(5某)、40某(50某)、100某(90某),相应的工作距离是7.63mm、0.5mm、0.198mm,物镜上常标注数值孔径(N.A)。

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时,一般做活体观察,不进行染色。

在观察原生动物时,低倍镜主要用来观察全部原生动物的种类和观察它的活动状态,而高倍镜则可以看清楚微生物的结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 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2.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 实验,则需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3.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勿高声谈话和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4.实验时小心仔细,全部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万一遇有盛菌试 管或瓶不慎打破、皮肤破伤或菌液吸入口中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应立即 报告指导教师,及时处理,切勿隐瞒。
7
3. 放大率和有效放大率 由于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所以显微镜总的放大率应该是物镜放大率和目
镜放大率的乘积。显然,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可以具有高得多的放大率,并且通过 调换不同放大率的物镜和目镜,能够方便地改变显微镜的放大率。放大率也是显微镜 的重要参数,但也不能盲目相信放大率越高越好。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 倍率。
5.实验过程中,切勿使酒精、乙醚、丙酮等易燃药品接近火焰。如遇 火险,应先关掉火源,再用湿布或沙土掩盖灭火。必要时用灭火机。
6.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时,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材 料和药品等要力求节约,用毕后仍放回原处。
3
7.每次实验完毕后,必须把所用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室收拾整齐,擦 净桌面,如有菌液污染桌面或其他地方时,可用 3%来苏尔液或 5%石炭 酸液覆盖其上半小时后擦去,如系芽孢杆菌,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凡 带菌之工具(如吸管、玻璃刮棒等)在洗涤前须浸泡在 3%来苏尔液中进 行消毒。 8.每次实验需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教 师指定的地点进行培养。实验室中的菌种和物品等,未经教师许可,不 得携出室外。 9.每次实验的结果,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填入报告表格中,力求简 明准确,并连同思考题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10.离实验室前应将手洗净,注意关闭门窗、灯、火、煤气等。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 等分刻制的,每一等份为 0.1 毫米。另一规格是 5 毫米作 100 等分,每等分为 0.05 毫米。
镜台测微尺是刻在载玻片中央的小尺,它是在 1 毫米内作 100 等分刻成的,每等 分 10 微米。 (2) 目镜测微尺校正的方法
2. 分辨率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其计算公式
是 σ = λ/NA 式中 σ 为最小分辨距离;λ 为光线的波长;NA 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见 物镜的分辨率是由物镜的 NA 值与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定。NA 值越大,照明 光线波长越短,则 σ 值越小,分辨率就越高。 要提高分辨率,即减小 σ 值,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波长 λ 值,使用短波长光源(。2)增大介质 n 值以提高 NA 值(NA=nsinu/2)。 (3) 增大孔径角 u 值以提高 NA 值。(4) 增加明暗反差。
4
实验一 显微镜使用与细菌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学习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方法。 二、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1.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有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主要作用是使光学系统, 紧固在一个光轴直线上,而且可精确地调节各光学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使显微镜产 生清晰的物象。其组成包括:①镜座和镜臂;②镜筒;③物镜转换器;④载物台;⑤ 调焦装置(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光学系统使显微镜最主要地部分,起分辨和放大 目的物地作用。其组成包括:①目镜;②物镜;③集光器;④反光镜;⑤光源(自然 光源和电光源)。
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 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 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称为无效放大倍率。反之 如果分辨率已满足要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则显微镜虽已具备分辨的能力,但因图像太 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视见。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应使数值孔径 与显微镜总放大倍率合理匹配。 4.镜头的识别
5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标本得到足够的照明由标本反射或折射出的光线经物镜进入使光轴与水平面倾
斜 45 度的棱镜,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即在目镜的视场光阑处,成放大的侧光实像, 该实像在经目镜的接目透镜放大成虚像,所以人们看到的实虚像。
3.分辨力与数值孔径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覆
盖差、工作距离等等。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 率为准。
6
1. 数值孔径 数值孔径(又称开口率 numerical aperture 简写 NA)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
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数值的大小,分别标 刻在物镜和聚光镜的外壳上。 数值孔径是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开口角度一半的 正弦,乘上标本与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NA=nsinu/2 成正 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 NA 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 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 n 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 因介质的折射率 n 值大于 1,NA 值就能大于 1。
三、实验方法 1.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简单染色: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1)涂片:在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然后取菌少许,洗入蒸馏水滴中,做成薄 薄一层。 (2)干燥:细菌涂片一般应让他自然风干。有时为使它干得快些,可以把涂片小 心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烘干。 (3)固定:细菌涂片常用火焰固定法。即将涂片不快不慢地在火焰上通过 2-3 次,菌体受热固着于玻片上。 (4)染色:细菌简单染色常用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为染色剂。在已固定的 涂片上加一大滴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使盖住整个涂抹面,静置染色 1 分钟。 (5)水洗:染色完毕用自来水把玻片上的染色液冲洗干净。 (6)镜检:将染色片晾干,或用吸水纸把多余的水吸去晾干,再用显微镜观察。 2.用大肠杆菌(E.coli)和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a aureus)作革兰氏染色: 染色方法的要点及原理:先用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固定,酒精处理后用番红复 染。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具体步骤:涂片→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1)取菌按常法涂片、干燥、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色 1 分钟。 (3)充分水洗后加碘液处理 1 分钟。 (4)水洗后酒精脱色 15-20 秒。(用酒精连续滴洗,至不溶出颜色为止)。 (5)水洗后加番红染色 1 分钟。 (6)充分水洗,吸去余水后晾干,镜检。 四、作业 1.画出你在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并注明放大倍数? 2.在染色中,固定一步起何作用?酒精脱色一步为何是关键? 3.用油镜观察应注意哪些问题?滴加香柏油起什么作用? 4.油镜使用完后应如何处理?
2
微生物实验须知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 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些微生物学 理论。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 好作风。为了上好微生物学实验课,并保证安全,特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9
实验二 放线菌与霉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插片法和水浸片法观察放线菌和霉菌的方法。 2.学习掌握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丝状菌体的技能。 二、实验内容 1.用插片法观察绘图放线菌的形态并注意“三丝”分化。
将灭菌的盖玻片斜插在涂布放线菌孢子的培养基的平板上,一半露在外面,恒温 培养后在培养基表面和盖玻片上部都有放线菌生长,小心取出盖玻片,放在干净的载 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2.用水浸片法观察:青霉(Penicillium.sp)、曲霉(Aspergillus.sp)的形态和分生孢 子。 根霉(Rhigopus.sp)的假根和孢囊孢子。 梨头霉(Absidia.sp)的接合孢子, 木霉(Trichederma.sp)的形态,注意分枝形态。
霉菌菌丝一般可从培养体上直接调取,作成水浸片。具体方法:在清洁载玻片中 央,加蒸馏水一滴,用解针挑取少量菌丝放入水滴中,这时两手各持针一支,将菌丝 分开,不使缠结成团。挑开菌丝后,轻轻加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先用低倍 镜后用高倍镜观察。 三、作业 1.绘图、记录南昌链霉菌、青霉、木霉、曲霉和根霉的形态。 2.绘图、记录梨头霉的接合孢子形态。 3.用水浸片法观察丝状真菌应注意哪些事项?
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 1. 照明灯(Lamp) 2. 聚光器(Condenser) 3. 载 物 台 和 切 片 夹 (Mechanical stage and specimen retainer) 4. 推 进 器 (Mechanical stage adjustment knob) 5. 物镜(Objectives) 6. 粗 细 螺 旋 (Course and fine focus knob) 7. 目镜(Oculars) 8. 照 相 机 等 接 口 (Connection to camera, etc.)
低倍、高倍和油镜接物镜的识别方法,可直接读它上面刻的倍数,简便方法是低 倍镜较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更长且上面刻有黑圈。使用时一定要识别清楚,不可认 错,否则在转换物镜时会碰压镜头,损坏物镜的危险。放大倍数越高的接物镜它的焦 距越小,工作距离也越小,因此油镜观察时镜头和玻片极为接近,使用时应该注意。
8
10
实验三 污水环境细菌运动性与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用悬滴法观察细菌运动性的方法和技术。 2.学习掌握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形态。 二、实验内容 1.用悬滴法观察污水中细菌的运动性,注意运动方向。 2.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的形态、运动性并注意分类。 (1) 鞭毛虫类(Flagellata):绿眼虫、波豆虫 (2) 肉足虫类(Sarcoclina):变形虫、太阳虫 (3) 纤毛虫(Ciliata):草虫、肾形虫、钟虫、豆形虫、漫游虫等 3.用水浸片法观察藻类的形态、种类并注意分类。 (1) 绿藻:空球藻属(Fudor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