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科。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实验检验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说。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室器材和培养基。

b.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清洁。

c. 确保个人卫生,戴好实验手套。

2. 样品采集:a.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例如土壤、水体或室内表面等。

b. 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并及时封闭,避免污染。

3. 培养微生物:a. 准备好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值等。

b.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中,然后在恰当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和分析:a.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

b. 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其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微生物样品,并将其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我们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酸性环境下,其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形态的变化,比如在暗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形成了更多的孢子。

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

这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关。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固氮和产生酶等,这些功能使得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的适应性也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例如高温、高盐和酸性环境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 范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 范例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接种技术及菌落形态的观察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与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习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灭菌技术。

4、从环境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微生物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5、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6、平板菌落计数。

7、抗Cu菌的筛选。

8、观察实验分离出来的几种细菌的个体形态及与其相应的菌落的形态特征。

9、通过观察和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菌落形态,达到初步鉴别微生物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培养基原理: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

调整适合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放入种类也多,他们的配方及配制法也有所差异,但一般的配置过程大致相同。

本实验采用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查氏培养基(筛选霉菌)、高氏1号淀粉琼脂培养基(筛选放线菌)。

2、灭菌原理:本次实验中培养基、移液枪头等采取加压蒸汽灭菌法。

加压蒸汽灭菌器是能耐一定压力的密闭金属锅,加压灭菌的原理在于提高灭菌器内的蒸汽温度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培养皿等玻璃器皿用具采用干热灭菌法,另外还有膜过滤灭菌法。

接种时对接种针等采用灼烧灭菌。

3、分离纯化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平板表面涂布法,是把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分散成能在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

此法加样量不宜太多,只能在0.5mL以下,培养时起初不能倒置,现正置一段时间等水分蒸发后倒置。

平板划线法也可以分离从而获得单一菌落以观察其形态特征。

4、微生物的接种原理: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并适合该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培养基中的过程。

本次实验采取斜面接种法、穿刺接种法,使用到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2.掌握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数量和种类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情况,通过微生物培养和计数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

常规培养法是将环境样品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利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微生物生长情况。

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结合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种类。

计数法主要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使用带标度的计数室进行计数;间接计数法是通过培养方法将微生物增殖得到可计数范围。

三、实验步骤1.取得环境样品,如泥土、水样等;2.将样品分别取适量于含有富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3.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所接种的细菌液,一定时间后进行观察;4.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并计数样品中的细菌数量;5.将菌落分离培养,制备单菌种;6.通过显微镜观察单菌种的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1.根据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样品中培养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2.样品中可能存在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通过计数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主要菌属;3.单菌种观察结果可以进一步判断细菌种类。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只观察了一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我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了初步了解。

实验中掌握了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并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只观察到了部分菌落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十二环境中四环素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组员:吴富华,张真,,金炯震环5205一、实验目的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环境中分离四环素抗性菌的实验方法。

2、分离获得四环素抗行菌。

3、检测并分析获得的菌株的四环素抗性强弱。

4、学会通过16SrDNA鉴定实验获得的菌株的种属。

二、实验要求1、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富集培养是否成功。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作适当的分析或解释。

3、获得至少一株四环素抗性菌(不要多于三株),并进行短期保存。

4、根据实验视频指导和说明,完成菌株基因组DNA纯化,16SrDNA的PCR扩增。

5、比较各组筛选出的抗性菌抗性强弱。

6、各组间交流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抗性菌抗性的影响因素。

7、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的作风,并给出评价。

三、实验器材1、培养基(营养琼脂,琼脂粉,酵母膏,胰蛋白胨,氯化钠),提供四环素,琼脂糖,灭菌条件。

2、室温和37℃恒温培养箱和摇床。

3、离心机,漩涡震荡仪,PCR仪,电泳仪,紫外成像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略)1、配置富集培养基和四环素梯度培养基2、四环素抗性菌富集培养3、单菌株筛选4、四环素抗性强弱比较5、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6、16SrDNA的PCR扩增7、PCR产物电泳实验内容、具体操作单菌株基因组DNA提取(5.17进行步骤1-4;5.18进行步骤5-10;5.20进行步骤11)(1)选择5.8号挑选的菌株进行DNA提取实验;(2)取200μL菌液转移到1.5mL灭过菌的EP管中,10000rpm常温离心1min,去掉上清(得到菌细胞)。

菌细胞可在-20℃冻存。

(3)如果是革兰氏阳性菌,取100μL,1mg/mL的溶菌酶/TE加到菌液中,漩涡震荡混匀,37℃温浴1h(溶菌步骤)。

(4)用取液器(移液枪)缓慢吸加500μL(革兰氏阳性)或600μL(革兰氏阴性)裂解缓冲液和20μL,20mg/mL蛋白酶K(proteinase K),充分混匀,50℃过夜(完全裂解细菌并降解所有蛋白质)。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学习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繁殖等方式进行增殖,并且受到温度、pH值、营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试管、移液器、细菌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将琼脂均匀地倒入各个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中的病原体。

3. 等待琼脂冷却固化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

4. 使用无菌手术针,从微生物液体中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液体。

5. 将微生物液体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培养皿上。

6. 使用无菌眼刷将一部分涂抹的微生物液体划线,以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7.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的温度、pH 值、营养条件等。

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物量也相对较高。

而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会死亡。

实验结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适宜的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pH 值、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环境控制和微生物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并解决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6
实验六、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实验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及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本实验通过常用培养基的配制,使学生了解常规的配制培养基的方法。
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和灭菌。
基本原理:
培养基是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调整适合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放入种类也多,他们的配方及配制法也有所差异,但一般的配置过程大致相同。
实验器皿和材料:
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试管、刻度移液管、锥形瓶、烧杯、量筒、药物天平、玻棒、玻璃珠、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
试纸和棉花、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
实验内容:
一.玻璃器皿的准备
1.玻璃器皿的洗涤
2.玻璃器皿的包装
1移液管的包装;
2培养皿的包装;
3棉塞的制作。
二.培养基的配制
1.按照配方要求配制溶液;
2.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调节PH;
3.过滤杂质;
4.将锥形瓶和试管进行分装加棉塞,包装后灭菌;
5.斜面的制作。
三.稀释水的配备
1.锥形瓶稀释水的配备
2.试管稀释水的配备
四.灭菌
1.干热灭菌法
2.加压蒸汽灭菌法
注意事项:
1.在使用高压蒸气灭菌锅灭菌时,灭菌锅内冷空气要尽可能排除完;
2.易燃易爆物品(如:硝化甘油、硝化纤维、黄磷、红磷、乙醚、汽油及可燃性气体等)不能用高压灭菌法灭菌;
3.当含盐类的液体和含盐的琼脂中大量的盐类泼洒在工作腔体,要立即换水,冲洗腔体,仔细擦干锅盖垫圈上的水滴。否则它们会带来腐蚀和变质。要检查压力表上的指数为“0Mpa”后才能打开锅盖。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采集不同环境样品,分离和鉴定其中的微生物,并探究其在环境中的功能和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选择不同环境中的样品,如土壤、水体、植物表面等,用无菌容器采集。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分别置于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悬浮处理。

3. 稀释与平板计数:将悬浮液进行适当稀释,取适量的样品分别均匀涂布于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进行菌落计数。

4.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选择不同形态的菌落进行纯化和鉴定。

5. 生理与生化特性测试:对纯化的菌株进行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如对温度、pH值的适应性、产酶能力等。

6.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1. 不同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

例如,土壤样品中常见的细菌属有放线菌、假单胞菌等,水体中则常见蓝藻、绿藻等。

这些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适应性。

2. 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菌落计数差异较大。

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较高,而水体样品中则较低。

这与土壤中有更多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有关,为微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生存条件。

3. 经过菌落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我们成功鉴定了一些优势菌株。

例如,在土壤样品中,我们发现了一株具有产酶能力的放线菌,其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4. 微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差异明显。

一些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条件下仍能生存和繁殖,而另一些菌株则对这些条件敏感。

这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存在差异。

5.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我们发现一些菌株与已知的环境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说明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943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Experimental report o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及保养方法。

(2)观察、识别几种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器皿:显微镜、擦镜纸、二甲苯。

(2)材料:示范片:细菌三形(球状、杆状、螺旋状)、弧状(硫酸盐还原菌)、丝状(浮游球衣菌等)、细菌鞭毛及细菌荚膜。

放线菌、颤蓝细菌、微囊蓝细菌或念珠蓝细菌等。

三、实验步骤
(1)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观察的目的物置于圆孔正中央。

(2)将镜头换成低倍镜,将粗调节器向下旋转(或载物台向上旋转),眼睛注视物镜。

当物镜的尖端距离载玻片约0.5cm处时停止旋转。

(3)左眼对着目镜观察,将粗调节器向上旋转,如果见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细调节器调节,直至目的物清晰。

此时找到目的物并移至中央。

(4)换成高倍镜,观察目的物,旋转细调节钮,直至视野清晰。

(5)观察示范片,绘出其形态图。

四、思考题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答:为了找到目的物并移动到中央。

(2)要使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调大孔径光阑,调整光源。

如果是用反光镜的显微镜,用凹面镜可使视野明亮。

五、生物图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配置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置、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置(稀释水等)和灭菌技术。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实验器皿: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试管、刻度移液管、锥形瓶、烧杯、两桶、药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试纸和棉花等。

(2)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等。

三、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钠、钙、镁、铁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置而成。

调整合适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种类也多,它们的配方及配制方法也各有差
异,但一般的配制过程大致相同。

四、实验步骤
1、取100mL蒸馏水倒入锥形瓶;
2、称取牛肉膏0.5g,蛋白胨1g,NaCl0.5g,琼脂20g;
3、用100g/LNaOH 调节pH至7.2~7.4;
4、盖上棉塞,121℃下灭菌15~20min。

五、思考题
1、固体培养基加琼脂后加热溶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答:(1)加热器功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太高,容易沸腾和把培养基烧
焦;太低,培养基容易凝固。

(2)受热要均匀,可以垫上石棉网,要用玻璃棒不停缓慢搅拌。

(3)加热完毕后,要在合适的温度(60℃左右)倒平板,防止凝固。

2、培养基中加琼脂的作用是什么?答:琼脂的作用就是让培养基凝固。

3、如何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答:将灭菌后的培养基按灭菌锅内不同位置,每处抽取数管标号,置25至30 摄氏度培养一周左右进行检查,若培养基无什么变化说明灭菌效果较好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的涂片及染色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学会细菌染色的基本操作技术,从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他化合物组成。

所以,微生物
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

两性电解质兼有碱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解离出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解离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

经测定,细菌等电点(pI)在2~5之间时,大多以两性离子存在,当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偏酸性溶液中时,细菌带负电荷,所以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用碱性染料染色的为多。

微生物体内各结构与染料结合力不同,故可用各染料分别染微生物的各结构以便观察。

三、实验器皿、试剂、材料
(1)器皿: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质量浓度为5g/L的沙黄染色液等。

(3)材料:枯草杆菌、大肠杆菌。

四、实验步骤
(1)涂片:载玻片滴一滴蒸馏水蘸菌染匀(2)初染:用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2min后水洗(3)媒染:用革兰氏碘液染色1~2min后水洗(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水洗(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2~3min后水洗并干燥(6)镜检: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
五、思考题
(1)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几步?为什么?
答:应注意干燥时不要用火烧太久。

关键在于涂片,涂片的时候要注意涂均匀,并且两个菌的量也要差不多,否则太厚的地方脱色就不均匀了。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