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生命的观点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1“没什么,世界的开始”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
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
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
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出名,不是很出名”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
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
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
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
《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
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
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
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
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
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
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
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
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
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
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道德经》读后感2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道德经》对现世的意义

82品 评《道德经》对现世的意义吴明扬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对“道”与“德”的基本观点,“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原理或起因,“德”就是做事的基本原则。
老子分别阐述了宇宙万物起源、动静转化循环往复、清静无为等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世界起源、处世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中。
笔者将结合老子的分类简要分析以上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自然之道“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引入了“道”的概念,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引入,使人们可以把一切自然现象解释为“道”的衍生物,“有”与“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把“道”,即自然的规律神秘化,使人们无法理解,从而更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对于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老子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在阴阳之间不断转化,实现一种循环的状态。
所以,老子认为,人可以与自然完美地和谐相处而不发生冲突,这值得处于现代文明的人们反思。
在现代文明中,科学飞速发展,人们认为对自然的认知力和征服力提高了,于是自然开始被无止境地开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接连不断的灾害发生。
而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现代能源的获取主要来自物体能量的转化,转化的方式是燃烧损耗,使物体进行阴性的运动,在物体的损耗中获取能量,与生命发展的阳性运动恰恰相反,这极其有害于自然环境。
由此可知,以损耗这种阴性运动为能源获取方式的文明是无法长久的,只有充分利用物体的阳性运动,使物体阴阳循环,这样才能长久,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
二、处世之道在为人处世方面,老子的思想显得略保守,从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柔字,“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用这种柔的思想为人处世,与中庸之道有相似之处。
与万物不争。
争,就会带来意识的混乱,带来额外的欲83品 评求,有了欲求就有了自我的贪心,也就离“道”越来越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老子的代表作。
尽管《道德经》写作于约公元前250年左右,但它的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分析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传达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相反的力量来实现的。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世界中,而通过保持平衡和和谐,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运用相对论的思维方式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了相对论的观念。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种相对论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冲突常常是复杂而多元的,而通过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推崇自然的智慧《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了自然的智慧。
老子认为,自然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自然的智慧来引导我们的生活。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人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而通过回归自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并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松身心,不要过分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启示意义。
当我们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有时候放下执念,顺势而为,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达谦逊与无私的品质《道德经》中体现了谦逊与无私的品质。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并将自己置于他人之前。
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重要。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但通过谦逊和无私,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强调内省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内省和自我修养。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达到心灵的宁静。
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

• 重身、贵身、爱身、惜身是老子对待个 体生命的基本态度和一贯主张。
• 他说: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
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四十四章)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又说: •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儒家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舍生取义。
•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儒家的一贯主张。
• 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 伤。(孝经)”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在义利的取舍上,儒家强调: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义以为上。”
四个发展阶段: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 之,养之覆之。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五十一章)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从生命的现象来考察,《道德经》 第十章中说: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所以兕虎虽凶,不能害他;兵刃虽利, 不能伤他。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一、生命的起源
• 从生命的起源来考察,《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中说: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成长的历程包含着
• (十三章)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老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还体现在其“惜生”的思想中: • 老子一贯珍生惜命,反对战争 。 • 老子认为生的状态就是柔弱,主张“守柔”,力图通过
《老子》四章:真理的探索

《老子》四章:真理的探索老子四章:真理的探索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老子所著。
其中的四章,揭示了对真理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涉及的四章,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章: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的开篇之作,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人们应当合乎道的原则去行事。
在这一章中,老子认为真理存在于宇宙的大道之中,它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存在。
只有通过与自然合一,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才能窥见真理的奥秘。
第二章:知彼知己在《知彼知己》一章中,老子提出了相对性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必须通过了解自身和了解他人来实现。
只有在相对性的对比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通过“知彼知己”的方式,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认识和把握真理。
第三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一章探讨了真理的治理方法。
老子认为,真理不是通过权力和控制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
他强调,天地万物皆自然运行,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
只有放下私欲,顺时应势,才能达到真理的境地。
第四章: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一章中,老子讲述了道和法的关系。
他认为,道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是万物的根本。
而法则是基于道而产生的,是实现道的方式和方法。
真理的探索需要从道出发,遵循法则,才能得到真正的解答。
总结通过对《老子》四章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真理的探索和思考。
他认为真理无法被准确地言说,只能通过相对性的认识和顺应自然的方式来把握。
这种对真理的探索方式,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处世之道。
我们应当借鉴老子的思想,追求与自然共存、顺势而为的境界,以期在真理的探索中取得更深入的认识。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
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导读】本章主要告诫人们应坚守谦卑守辱之道。
老子指出有些事物,减损它反而使它增加,增益它反而使它减损,过于刚强只能导致早早凋亡。
【解析】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
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
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生命的观点
作者:张议方
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
摘要:立足一般价值论的视角,从《道德经》出发,对老子的生命价值观进行整理、归纳和剖析。
老子在《道德经》中体现出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尊重和遵循生命的客观规律,尊重生命,尊重万物;二是要看清楚“生”和“死”的关系,弄明白有生必有死,生死相依的道理;三是事物强壮也就难免衰老,生命必定会经过弱小、青春、强盛、衰败、凋零的过程;四是生命是很脆弱的,不应该伤害别人的生命,同时要保护好自己,处处小心,不能进入危险的范围,才能保全性命。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生命;价值观
立足一般价值论的视角,从《道德经》出发,对老子的生命价值观进行整理、归纳和剖析。
一
在《道德经》中第五章原典中这样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在这一章中“刍狗”是指用草扎成的狗,在古代,多用于祭祀,用的时候是备受关注的,但是用完了之后就胡乱丢弃了。
当时,在祭祀之前和祭祀时,刍狗都是受人尊敬的,但是等到祭祀过后,刍狗就会被人胡乱丢弃,行人都可以随意踩踏,甚至捡柴的人还可以把它拿去当柴火烧了。
天地大爱,赋予生命,养育万物。
但是大爱无亲,生命、万物均是顺道则昌,逆道则亡。
人要学天地大道,不远不近,不悲不喜,奉献不知,自然而然。
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事情的道理,顺其自然才能做好,不能妄为强求。
透过这段话看老子对待生命的看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认为生命需要遵守自然规律,不能妄为强求,要顺其自然才能做到最好。
二
《道德经》中第十一章原典这样写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这一段话举了三个例子,分别是车轱辘、器具和房子,为了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
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
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还怎么动呢?所以“有”给了方向,给了给了便利,而“无”给是空出的空间和便利,所以空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例子和第三个例子都是一样,说明中间是空的,四周是实的,希望大家看到“无”的大用,如果
仅有“有”,而无“空”,那么器具和房子也就没有用了。
对于“有”和“无”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生必然有死,因此,不要迷恋生而畏惧死,应该坦荡的面对生和死的问题,就像面对“有”和“空”一样,他们都是他们的意义所在,而“生”和“死”也一样,人生短短几十年,有了生我们才能来到世界上,看书、吃饭、睡觉、娱乐……因为有了“死”才会分外的珍惜“生”的每一天。
我想老子在告诉我们不要迷恋生同时也不能畏惧死的时候,也希望我们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如果“死”到来时,能够无悔今生。
三
在《道德经》中第三十章这样一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大部分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战争观和军事策略,但是透过他反战爱好和平的战争观,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待生命的态度。
他认为事物强壮也就难免衰老,不合于道德就必定灭亡。
反观生命,生命都经过弱小、青春、强盛、衰败、凋零的过程,在强盛之后就会开始走下坡路,生命没办法避免结束,没办法回避死亡。
四
《道德经》第五十章写到:“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
他主张处处小心,不要进入危险的范围,只有无所作为,才能安全,足以保全性命。
老子有这样消极的观点,也不足为奇,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征战,处于乱世之中,他亲眼目睹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不断的受到威胁,也感慨人的生命的脆弱,所以老子主张不要靠战争、掠夺来保护自己,生活不要奢侈,作人不要蛮横,而是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
可以看出,老子的生命观点是认为,生命是很脆弱的,不应该随意伤害别人的生命,同时要保护好自己,处处小心,不能进入危险的范围,才能保全性命。
以上四段可以看出,老子对生命的看法大致为四个部分:一是要尊重和遵循生命的客观规律,尊重生命,尊重万物,不能妄为强求,要顺其自然,才能达到生的满足;二是要看清楚“生”和“死”的关系,弄明白有生必有死,生死相依的道理,不能迷恋生而畏惧死,要珍惜“生”的每一天,同时当“死”到来时,能够无悔;三是事物强壮也就难免衰老,生命必定会经过弱小、青春、强盛、衰败、凋零的过程。
生命没办法避免结束,没办法回避死亡;四是生命是很脆弱的,不应该伤害别人的生命,同时要保护好自己,处处小心,不能进入危险的范围,才能保全性命。
通过对《道德经》中老子部分段落的分析、整理和剖析,我认为,老子的生命观点大致可以规划为以上的四个部分,都对我们现在的生命观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典藏版)[D].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20
[2]老子.道德经(典藏版)[D].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37
[3]老子.道德经(典藏版)[D].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106
[4]老子.《道德经(典藏版)[D].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165
[5]贺来.哲学的“中道”与思想风险的规避[J].哲学原理,2012(11):33-38
[6]卢风.哲学回归生活[J].哲学分析(沪),2012(1):3-17
[7]孙伟平.老庄道家价值观论纲[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12(3):41-48
[8]赵玉.道家与儒家:生态整体观的两种不同构筑路径[J].鄱阳湖学刊(南昌),2012(3):96-102
作者简介:张议方(1990—),女,白族,云南昆明,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