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合集下载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1、李白诗歌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即使现在道路还是很艰险的,因为这前面有一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暗示了他现在境地是艰难的,但是最后一句表达出他天生的豁达,和踌躇满志。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这些诗句都能体现李白自身的自负,豪迈,激昂。

2、李白的诗倡议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李白诗歌中有大量气势磅礴之作。

读起来节奏感强烈,能让人充分感受到他的激昂,奔放。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3、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情感。

形成李白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而他往往是喷发时的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最后几句“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诗意起伏跳宕,奇突转折。

“孔圣犹闻伤凤麟”,象孔子那样的圣人,尚不能遭逢盛世实现他的理想,何况我呢?“董龙更是何鸡狗”,如董龙之辈的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宠臣又算什么东西!诗人的心情抑郁难平,因而发出了“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的声声慨叹。

接着,诗人又以严陵、韩信、祢衡这些才志之士作比,表现出傲岸不屈、不为苟合的高洁人格和豁达大度的胸怀。

诗人任凭感情自由奔泻,如长江大河,有一种浪涛奔涌的自然美。

可以说,诗人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英风豪气溢于笔端。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傲世独立的人格。

4、诗歌想象奇特,发无端,变莫测。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

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

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

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

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

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

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

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

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

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

简述李白诗歌的特点

简述李白诗歌的特点

简述李白诗歌的特点
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情志激昂著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以下是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其拓展:
1. 丰富多彩的题材:李白的诗歌涉及了各个领域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历史传说、宴会歌咏等等。

他善于以写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同时也能将历史传说和个人感受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2. 奔放豪放的意境:李白的诗歌语言豪迈激昂,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奔放的想象力和个性的张扬。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营造出壮丽磅礴的意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3. 抒发真我情感:李白的诗歌常常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他倾注了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和不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4. 唯美浪漫的意境: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经常通过描绘奇幻的场景、瑰丽的色彩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来营造浪漫的意境。

他的诗歌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让读者沉醉其中。

5.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李白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五言、七言、绝句、律
诗等等。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诗体和韵律,通过变化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豪放奔放的风格,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展现了他广阔的想象力、深邃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诗歌创作。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自考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自考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白歌行体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典型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叙事诗歌,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来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歌行体诗歌堪称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注重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诗歌中,往往能够看到具体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种形象感受和情感抒发相互交织,形成了诗歌独特的魅力。

歌行体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

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往往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韵律,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

他善于运用平仄对仗和押韵,使诗歌更具有韵律美感和节奏美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歌行体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

李白在其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和比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以及寓意深刻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歌行体诗歌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

李白的诗歌常常出现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通过语言的力度和韵律的起伏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感,使诗歌更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李白歌行体诗歌以其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节奏感和韵律感、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及节奏的变化和冲击等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

其诗歌不仅在诗歌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抒发上更是别具一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第二篇示例: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堪称璀璨的艺术瑰宝。

他创作的歌行体诗更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歌行体诗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

他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语言豪放直率,情感激昂奔放,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结发为乾坤,六翮如浮云”、《蜀道难》中的“危楼高五凤,长安市千门”,这些都展现了他的豁达开朗、奔放激昂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李白的诗歌特色

李白的诗歌特色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

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

如《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

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

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李白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李白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李白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1. 早期创作阶段
-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将进酒》
- 特点:李白在早期创作阶段展现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豪放的个性。

他的诗歌充满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热爱,表现出他年轻时的奔放和豪情壮志。

2. 浪漫主义阶段
- 代表作品:《月下独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
- 特点:在这一阶段,李白的创作风格更加浪漫主义化。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同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3. 忧国忧民阶段
- 代表作品:《古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梦游天姥吟留别》、《江雪》
- 特点:这一阶段的李白开始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他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4. 思乡怀古阶段
- 代表作品:《登金陵凤凰台》、《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白日依山尽》
- 特点:在晚年的李白思乡怀古,对故乡和过去的回忆成为他的创作主题。

他以古典文化和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四个阶段代表了李白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展现了他多样的艺术天赋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不同阶段的作品体现了他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特点与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特点与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特点与影响
一、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其豪放的情感和奔放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李白的创作特点以及他对后世诗坛的深远影响。

二、创作特点
1.形象生动鲜明: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华丽和细腻的描述手法,从而使作品
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2.豪放激昂的情感表达:他以豪情壮志和个人英雄主义为题材,表达了自由
奔放、不拘一格的精神风貌。

3.卓越的艺术天赋:他独具慧眼,能够通过细致观察和感知去捕捉自然界万
物的美妙与变化,并将之转化为独特而美妙的诗歌形象。

4.创新意识强烈:李白敢于尝试新颖别致的写作方式和技巧,往往打破传统
格律的限制,运用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使其作品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

三、对后世诗坛的影响
1.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李白的作品充满激情、豪情和幻想,这些元
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

2.影响了后世文人士子的作风:李白敢于抒发个人情感和自由思想,这种激
情而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化名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3.对唐代以及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李白开宗明义地倡导了以真
实感受为基础,并具有个性创意和思辨能力的写作方式,这种理念成为唐代以及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中重要的标志。

四、结论
可以说,《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特点与影响》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研究李白与其作品关系和对后世影响程度的重要主题。

通过对他的创作特点以及对后世诗坛的影响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并体会到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白诗歌特点

李白诗歌特点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豪放飘逸的风格,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他的诗歌跳跃性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 充沛的气势:李白诗歌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

他的诗歌创作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3. 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展示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诗歌语言优美自然,既具有豪放不羁的气概,又不乏清新脱俗之风。

5. 诗体的选择:与他的风格相适应,李白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6. 关心国事,反映社会现实:李白的诗歌中,有一部分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现实的关注,如《古风》59首,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广泛地揭露和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7.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李白诗歌中,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既迫切地希望为国效劳,又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有关它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介绍的著作颇多,从教材中也了解不少。

本书仅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助于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李诗。

(一)继承和发挥比兴言志的诗歌优良传统
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连类引义,尤多讽兴”(胡震享《李诗通》)的说法。

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

比兴言志,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陈子昂倡导风雅,扫荡齐梁颓波。

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一代诗风。

了解了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准确地把握李诗的思想内容。

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

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

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

《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

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

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六)、《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二十七)等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

同样他的咏物诗《南轩松》、《松柏本孤直》(《古风》其十二)、《天马歌》不是写物而是写人,《妾薄命》、《怨歌行》等闺怨诗大多是李白的幽怨,《越中览古》、《登金陵凤凰台》等作品吊古实为伤今。

李白的这些作品往往是
在婉丽的比兴中蕴藏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部分诗歌几乎包括了李白的所有重要作品,把握李诗比兴言志的特点,也就基本把握了李白。

(二)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
李白的诗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分不开。

特别是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开拓了自己诗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己诗歌独有的风格。

在李白全部九百多首诗歌作品中,乐府诗就占了一百四十多首,他几乎运用过所有的乐府古题。

李白从在故乡接触巴蜀民歌,习作《巴女词》起,就开始了学习民歌自拟新作的创作过程。

他每到一地,就学习当地民歌,到荆州就写《荆州歌》,到江夏就写《江夏行》,到越中就写《越女词》,到襄阳就写了《襄阳歌》、《大堤曲》。

不仅如此,他还向古代民歌学习,从汉魏六朝乐府中吸取养料,从简单模仿到创造性地运用乐府民歌。

李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学习乐府民歌而创新作时往往借古题写时事。

如《豫章行》,传统内容为伤别离,叹寿短等,李白《豫章行》却展示了安史之乱带给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痛,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和现实性。

南朝乐府《丁都护歌》,虽“其声哀切”,不过是诉相思之苦。

李白的《丁都护歌》描写劳动者惊心动魄的苦痛,作者而为之掩泪发千古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

即使是沿用传统题材,李白的创作也开拓了古辞的境界,升华了古辞的思想内容,如《乌栖曲》,古辞写男女昼夜欢娱,李白用以写吴宫中淫乐不休的生活,含蓄地揭示了穷奢极欲必然败亡的寓意。

《远别离》等题目的传统题材是游子思妇,李白的《远别离》则寓含“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讽意,成为一首政治诗。

李白创造性地继承乐府民歌还表现在对古辞的思想内容和体例都有重大改变上。

如南朝乐府《子夜歌》和《子夜四时歌》,前者多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后者为四时行乐之词。

李白的《子夜吴歌》把此诗分为春、夏、秋、冬四时,主要写妇女对征夫的思念,表达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最高境界。

又如《长干行》为南朝乐府民歌旧题,原为四句,李白则制成长篇歌行,阐述了一个真挚动人的完整爱情故事。

再如《长相思》,古辞写游子思妇之情,多以三、五、七言交替。

李白的《长相思》在三、五、七言间杂中又插入散文对句“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最后以两句三言“长相思,摧心肝”作结,犹如长叹,句式的变化与感情的起伏具有一致的节奏,并以之反映渴望君臣遇
合,理想实现的主题。

但李白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的最大成就还是在歌行体创作方面。

歌行或名歌,或名行,或名歌行。

是从古歌谣、古乐府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胡应麟说:“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复杂,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诗薮》)。

可见歌行就是古代诗歌中的自由体。

唐代逐渐盛行,但并未形成气候。

李白首先赋予歌行刚健和自由;以比兴言志的传统,使之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以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笔法,使之具有宏大的气魄和澎湃的波澜;他以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瑰丽的辞采,使之有了空前丰富的艺术形象;学习六朝乐府和当代民歌,赋予它“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动人的音韵和鲜活的语言;再以李白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因素来驱动,它就成了极好表现李白狂放个性和无双诗才的最好形式。

李白以此形式创作了一系列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他继往开来的辛勤艺术创造,终于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三)多样统一的李诗风格
谈到李白诗歌的风格,一般的说法都是豪放飘逸。

但这种说法很难概括李白全部诗歌的风格。

就我们所知而言,李白诗中固然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样豪迈奔逸的诗歌;也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这样幽愤难抑的名篇;有《山中问答》、《独坐敬亭山》这种超尘脱俗、闲适自得;有《峨眉山月歌》、《巴女词》这种流转自然、朴素清新;有“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的澹荡潇洒;还有“掩泪悲千古”(《丁都护歌》)的沉郁悲苦……所以无论是说豪放飘逸或清新俊逸,都觉尚有不足之处。

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应该肯定,但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李白不同诗歌表现出的不同风格。

其实,古人早已注意到此,唐人任华说李白诗“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杂言寄李白》)。

宋人朱熹说:“李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朱子语类》)。

他们的评价揭示了李白诗中的两大审美范畴:壮美和柔美。

凡所抒写怀抱、抒发幽愤、抨击时政、张扬个性的大都属于前者,如大家所熟知的《蜀道难》、《将进酒》等作品。

但须注意的是,李白这类
作品往往是豪中见悲,在豪逸的言辞下是深沉的悲慨。

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类作品常多是歌行体,因而篇幅较大,常采用极度的夸张、丰富想象,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因素。

李白的重要作品大多在这一类中。

李白诗歌中凡是描写人性美、自然美,如羁旅客愁、人生哲理、相思相恋、水光山色的诗歌多属优美范畴。

由于这一类诗歌题材范围广,所以名篇较多,如《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把酒问月》、《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这类作品多为律诗、绝句,或乐府民歌的短小篇章。

语言大多清新流转,很少使用夸张一类表现手法。

李白的这两类作品交相辉映又互相联系。

这种联系在艺术上讲就是前人所说的“奇”,李白的诗歌无论是豪迈奔放的壮美,还是清俊超脱的柔美,都有出人意外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蜀道难》的“奇之又奇”到《独坐敬亭山》“想落天外,妙绝古今”,莫不如是。

而思想性格决定艺术个性和诗歌风格,太白诗歌之奇又源于“气”,前人之述颇多:“气骨高举”(吴融),“高气盖世”(苏轼),“太白以气为主……子美以意为主”(王世贞)等等。

这个“气”就是李白的思想性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经世致用,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昂扬奋发、豪迈飘逸、旷达超脱;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幽愤的豪纵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就产生了一系列清新俊逸、淡远闲适的优美诗篇。

了解李白诗歌多样统一的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