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念

合集下载

简述国学的概念和分类

简述国学的概念和分类

简述国学的概念和分类国学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的学科体系。

国学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广义上,国学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性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军事、礼制、音乐、绘画、医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狭义上,国学特指研究和传承经典书籍,如《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的学问。

国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一个是对经典文献的解读与研究,另一个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

国学的核心是经典文献的研究,它强调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理解。

国学通过研读经典著作、解读诗词歌赋、理解典故典籍,来揭示和探究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国学也涉及对古代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艺术形式等的研究,以期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国学的分类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内涵的分类:国学可分为经学、史学、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

经学主要研究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包括正史、编年史、集部等;哲学研究古代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等;政治学研究古代政治理论和制度,如《尚书》、《礼记》;文学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理论,如《古文观止》、《文心雕龙》。

2. 时间跨度的分类:国学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可分为上古国学、先秦国学、汉唐国学、宋明国学等不同的时期类别。

上古国学主要研究古代先民的文化和崇拜;先秦国学以诸子百家、孔子及其弟子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汉唐国学注重经学的传承和发展;宋明国学则着重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3. 方法研究的分类:国学研究方法上可分为传抄、古籍校勘、经典注释、批评理论等多个方面。

传抄是将古代经典著作手抄流传下来,保持古代文化的传承;古籍校勘是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校订和校勘,以确保其准确无误;经典注释是对古代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和注释,以助于理解和研究;批评理论是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析和评价,以揭示其艺术特色和内涵。

国学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国学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国学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核心概念。

这些核心概念蕴含着深厚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国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五常八德”以及“阴阳五行”。

仁义礼智信是国学中最基本的核心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礼义观念的集中体现。

仁即为仁爱之意,指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以和平、友善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义则强调道德准则和公正原则,要求人们做到正直、诚实、忠诚以及责任感。

礼是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体现,强调对人的尊重、敬意和礼仪规范。

智则是指人们应该具备明智而兼容并蓄的智慧,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信强调对信仰的坚守,以及对真理和价值观的相信。

天人合一是国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宇宙和人的统一。

这一概念认为,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人应该依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尊重和顺应自然,和谐地与周围环境相处,并认识到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中庸之道是思想家孔子强调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一种平衡和调和的态度。

中庸之道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理和行为的平衡,避免过度和偏见。

它要求人们在世界的各个方面都保持适度,既不能过分追求自我利益,也不能完全忽视自己的权益。

中庸之道主张在行为和心态上都要有节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五常八德是对人类行为准则的总结和规范。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核心。

五常八德所体现的是人们对于道德和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阴阳五行是国学中的医学和哲学观念,指的是一种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经验性理论。

阴阳五行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以及相应的阴阳属性。

这种理论认为事物相互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获得健康和平衡。

国学文化 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 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与道德观念,它是中华
文化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学复兴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学习国学文化,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然而,要深入学习国学文化,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这些基础知识。

一、国学的概念和历史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文学、语言、
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

国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二、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孟子》等。

这些经典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们学习中华文
化的重要途径。

三、国学文化的精髓
国学文化的精髓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和观念,
如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知行合一等。

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
个时期,对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四、国学的应用
国学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文化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和个人
发展中。

总之,学习国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
要一步。

只有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国学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国学总结公文

国学总结公文

国学总结公文一、引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承载着中国传统思想和智慧的丰富内容。

作为一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学问,国学的研究和传承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学进行总结和概述,希望能够对国学的核心思想和传统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国学的概念国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进行研究的学问,它包括了经典文献、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国学以《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礼》等经典著作为基础,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经典文献,来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三、国学的核心思想1.天人合一:国学强调宇宙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与宇宙的统一。

2.仁爱和谐:国学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和修养,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倡导亲人亲邻、和睦相处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中庸平衡:国学倡导中庸之道,即遵循中道而行,追求平衡和稳定。

国学强调个体与社会、阴阳、道德与利益等的平衡,提出为政不端、治国不乱的原则。

四、国学的传统价值观1.孝悌忠信:国学强调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之道,提倡尊重长辈,关爱亲人,并倡导对朋友和社会的诚信和忠诚。

2.礼仪之邦:国学注重社会礼仪的规范和传承,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节,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强调个人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家庭和睦,才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4.格物致知:国学倡导通过观察事物、研究世界来增长知识,提倡思维开放和学习精神。

五、国学的意义和现实价值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塑造个人品格:国学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对于培养人们的良好品格和家庭美德有积极作用。

3.提升文化自信:国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

它涵盖了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国学知识:
国学的定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学派之分: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无主从之分。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

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

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

国学的当代价值: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意识,闪耀着传承千载的理性光芒,既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能够为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带来很大帮助。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

那么你对国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国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国学的概念“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道家、释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国学的分类方式四库方式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实用版】目录1.国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国学知识的内容分类3.国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及例子4.国学知识的价值与应用正文【国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国学,又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体系。

它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国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国学知识的内容分类】国学知识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2.道家经典:如《道德经》、《庄子》等;3.佛家经典:如《金刚经》、《心经》等;4.诗词歌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5.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6.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7.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8.科学技术:如《黄帝内经》、《天工开物》等。

【国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及例子】国学知识包含的内容广泛,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儒家经典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导人们如何做好人、做好事;道家经典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导人们如何顺应自然、修身养性;佛家经典强调的是心性与人生的关系,教导人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解脱痛苦。

再如,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它记载了上古至汉代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来源。

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如《唐诗三百首》中的《将进酒》、《庐山谣》等,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知识的价值与应用】国学知识不仅有学术价值,也有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道家思想强调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理念,对于现代人应对生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佛家思想强调的“空性”、“无我”等理念,对于现代人理解人生、解脱痛苦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学的概念

国学的概念

国学的概念近年来,“国学”一词不断出现在报刊媒体和人们的口头上。

它作为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的简称,其概念包括中国古代全部文化学术思想。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

根据《辞海》解释: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

从时间上来看,国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空间上来看,国学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的中国;从内容上来看,国学又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黄帝、尧、舜、禹等祖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其丰富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不仅创造了异常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就是“国学”。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清末。

严复在《辟韩》中说:“今乃以中国所有之学,号为国学。

”章太炎在《国学讲习记》中把“国学”与西方的“ Western Studies”对译,认为国学即是“中学”,“西学”即是“西学”。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生在《当代学术信息》发表《略论“国学”一词的提出》一文中提出“国学”一词的标准定义应该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知识、理论著作的体系。

也有学者主张,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简称。

但这些观点都缺乏全面性,因为国学还应包括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

国学所指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凡是与中国文化和学术有关的各种文献、著作、档案、碑刻、文物等,均可称为国学之范围。

国学作为一门学问,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第二,国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但却无时无刻不处在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第三,国学具有自身的结构,包含着自成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

第四,国学是民族文化的宝库。

它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古今,连通中外。

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论何种观点,均属于中华文化范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予以爱护的精神财富。

我们需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继承与发扬,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服务于全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概念原有释义“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

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

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

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

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

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

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

[2]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并不无贬义地称中国文化为“支那学”。

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

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

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

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

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

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

[2-3]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1)“国学”即“中学”。

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2)“国学”即“国粹”。

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

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3)“国学”即“国故”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

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

“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4)“国学”即“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

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

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

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

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

重新释义就国内而言,鉴于上述缺陷,有的学者尝试从内涵上重新释义《国学》。

如宋定国教授在其《国学三部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就作了这样的阐释:“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

2国学内容就内容而言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

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

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

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

大六艺,就是六经。

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

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

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

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

第三部分:诗赋。

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

《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

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

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

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

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3-4]就机构而言“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书院等。

近些年,适应“国学热”也简历了一些相应的机构。

就经典而言(1)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古籍”、“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还有《弟子规引》(2)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3)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4)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3研究机构就国内而言,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章太炎先生就创办了“国学讲习所”,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

后来出现了著名的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到1929年结束历时四年,以四大导师名闻于世,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

中央大学也有国学研究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科学院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学热兴起。

各个大学相继建立了国学研究机构,如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人民大学的国学院和国学系,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清华大学国学院,北京大学国学室。

于此同时,民间的国学社团普遍兴起,各大高校也都有国学社。

如南京大学国学社。

长安国学院是政府批准的全国范围内首家大学以外的独立国学院。

其后国家又批准了北京国学院,已经正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兴建。

国家级的国学院也由国务院参事室牵头开始在鸟巢附近规划兴建。

国学传播机构。

综观当前全球文化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已渐呈蓬勃复兴之势,尤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师大国学传播中心影响最大,其源也远,其积也厚。

三家机构均以弘扬国学为宗旨,但又各具特色——北大国学研究院以学术研究著称,人大国学院以培养人才见长,而首师大国学传播中心则以传播和交流为重。

国学传播中心,就是以推动国学的普及、研究、传播、交流为手段,以文化产业化、科研市场化为突破口,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建设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除了高校背景的国学传播机构外,以北京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一批民间国学传播机构应运而生,国学传播机构是以普及国学知识、弘扬国学精萃、建设先进文化为主要职能的常设工作机构,旨在社会范围内,在民间,积极传播华夏文化、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国学新著图书信息书名:国学三部曲:《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国学探疑》作者:宋定国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1SIBN 978-7-5656-1287-9SIBN 978-7-5656-1288-6SIBN 978-7-5656-1289-3开本:16开定价: 32.00 元[3]内容简介《国学纵横》旨在针对古今围绕“国学”典籍研究和运用中存在的一些热门话题和争议,依据相关的史料、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考古成果,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地进行考辨,阐述己见。

对于热议的像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话题,均以可靠的文献指出“史无信证”,子虚乌有。

严谨的考辨中不乏风趣幽默,犀利的笔锋中稍夹冷嘲热讽。

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国学览胜》旨在对“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精华、神韵,进行简明扼要地概述。

鉴于中国学术的基本精神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又鉴于中国学术著述浩如烟海,前后绵延数千年,限于个人精力篇幅,本书主要就先秦时期的学术精华和神韵,从“通天之学”、“基础之论”、“悉备之道”、“诸子争鸣”、“百家之言”、“学海奇芭”和“经世之说”等七个方面,依据相关的史料、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按照自己的理解,力求用最为简洁的文字加以概述,以便读者了解“国学”之精华、神韵等胜迹,并在此基础之上,举一反三地对“国学”加以领路、揣味。

《国学探疑》是对某些问题的质疑,书中所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涉及到“国学”概念重新阐释,“国学”中的难点、热点以及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依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文献和翔实的文献,有理有据地进行了探释:或矫正,或修补,或重新厘定;凡有确凿而翔实的资料可以佐证的,则大胆提出,不乏独到见解,而尚缺乏确凿、翔实的资料佐证的,则留作疑案,决不臆测和妄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