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传统文化与化学两者看似相悖,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和学科交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和具体案例。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传承、智慧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因此,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可以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效果。
首先,通过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化学的知识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化学产品和技术。
例如,传统中草药的运用与化学药品的研发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控制。
其次,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传统艺术的传承。
通过化学的辅助,可以保护和修复传统文化艺术品,并开发出新的保护材料和技术。
最后,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
通过化学分析等手段,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材料、颜料、纸张等进行鉴定和研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具体案例1. 传统染色与化学染料传统染色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往往对环境和人体有害。
通过研发和应用环保的化学染料,可以保留传统染色的美感和技艺,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中草药与药物研发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可以提取出有效的药物成分,开发出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3. 传统建筑材料与新材料研发传统建筑材料如黄土、瓦片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性,但在环保和耐久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通过化学分析和研究,可以开发出新型的建筑材料,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具备了环保和耐久性。
高中化学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化学与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3.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传统文化中。
教学内容:1. 介绍化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2. 进行化学实验,例如传统染色实验、传统陶瓷制作实验等。
3. 分析和讨论化学实验的结果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有关化学与传统文化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化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4. 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化学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有关化学与传统文化的资料和视频。
3. 传统文化制品,如陶瓷、唐装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结果。
2.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和文化作品,展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1. 继续探究化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2. 扩大化学实验的范围,探索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验。
3. 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化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选择题专项训练1—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含答案)

第1题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B.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D.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答案 D解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与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B错误;棉花、麻来源于植物,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但蚕丝来源于动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错误;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了小水珠,形成“云雾”效果,D正确。
2.化学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品加工时不可添加任何防腐剂B.掩埋废旧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D.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答案 C解析食品加工时可以添加防腐剂,但要控制用量,A错误;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如汞等),掩埋其会造成土壤及水污染,B错误;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正确;含磷洗涤剂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
3.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
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答案 D解析“碳中和”实际上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法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只是将长链烃变为短链烃,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不会改变,A错误;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依旧会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清洁煤技术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错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能源是实现“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D正确。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1.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 种,其中“ 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 里的“ 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3.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4.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 .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 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6.据《易》:“ 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光,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 .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也能使黑的是A. Na2 S B. NaI C. NaBr D. NaCl9.《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概述:1.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认识2.化学在中药和养生中的应用3.化学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应用4.中医药和化学的协同作用5.化学与自然观念的融合正文内容:1. 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熟悉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人开始研究和探索更复杂的化学现象,例如颜色的变化和金属的冶炼。
- 古代中国发现了一些化学元素,如汞、锌、锡等,并开始应用它们于医学和农业中。
2. 化学在中药和养生中的应用- 中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 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许多化学原理,如萃取、提纯和干燥等。
- 化学原理的应用使中药的疗效得以最大化,同时提供了对中药成分进行定量和质量控制的方法。
3. 化学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工艺包括瓷器、漆器、染料等。
这些工艺涉及到许多化学原理和技术。
- 瓷器制作中的釉料和彩绘需要运用化学原理来保证色彩的稳定性和陶瓷的质量。
- 染料的制备和应用也需要很多化学知识,例如颜料的提取和固定等。
4. 中医药和化学的协同作用-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 通过化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 化学知识的应用使中医药的疗效得以科学证实,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5. 化学与自然观念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化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化学的研究促进了对自然现象的更深刻理解,提供了对自然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 同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观念也影响了化学的发展,例如五行学说对化学反应的解释。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些化学现象,并将化学应用于中药、传统工艺和中医药中。
化学知识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可以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例如:
1. 药食同源: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食物与药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化学知识研究传统食材的药用价值,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如药膳、草药茶等。
2. 古代制作工艺:
-结合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和现代化学工艺,可以生产出具有传统特色且符合现代标准的产品,如古法酿造的酒类、传统工艺的食品等。
3. 文化遗产保护:
-利用化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如利用化学材料进行文物表面清洁、防腐、修复等,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4. 文化创意产品: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化学产品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化学产品,如以传统图案为设计灵感的化妆品包装、传统色彩的染料等。
5. 环境保护与传统智慧:
-借鉴传统智慧,结合现代化学技术,开发环保产品和技术,如利用传统材料进行水污染治理、污染物处理等。
在将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结合产生的产品或技术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和创新。
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可以推动化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北京西城一模)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屠呦呦团队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采用了萃取的方法B.中药甘草、金银花、石膏、明矾等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C.汤药存放于冰箱中,可以减小其腐败变质的速率D.煎制草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可能因为草药的有些成分能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答案 B2.(2022·广东模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煅烧贝壳,将产物投入海水中以获得Mg(OH)2B.用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发酵酿酒C.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D.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答案 A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煅烧碳酸钙时为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水、镁离子结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钙离子,在整个过程中均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选A;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由淀粉发酵酿酒需要经过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被氧化生成乙醇、二氧化碳和水,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 不选;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会引起乙醇的催化氧化,故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高锰酸钾本身被还原而褪色,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3.(2021·肇庆模拟)五千年中华文化不仅能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的记载。
“薪柴之灰”的成分是碳酸钾B.“地生天赐硝磺炭”中提到了黑火药的主要成分C.“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所描写的印刷术陶瓷活字属于硅酸盐材料D.“寒溪浸楮舂夜月”所描写的造纸术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 A解析 A.“薪柴之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故A错误;B.黑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组成的,故B正确;C.黏土高温烧制得到陶瓷,陶瓷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C正确;D.“寒溪浸楮舂夜月”描写的是造纸术工艺,其中的除杂、蒸熏、漂白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2021-2023高考化学真题汇编:一、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九霄环佩木古琴主要构成是木材,动物筋制得,A错误;B.裴李岗文化骨笛由动物骨骼构成,B错误;C.商朝后期陶埙属于陶瓷,由硅酸盐制成,C正确;D.曾侯乙青铜编钟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D错误;故选C。
2.答案:C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3.答案:B解析:A.加热除汞,说明汞易挥发,A正确;B.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然后加热汞挥发后留下金,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C.金溶于汞中,然后再加热除去汞,使得金的纯度增大,所以可以用于金的富集,C正确;D.用电解的方法,铜做阴极,电解液中含有可溶性的含金离子,则可实现铜上镀金,D正确;故选B。
4.答案:A解析:A.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常用于高压变压器的开关外包装和器件,A正确;B.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而不是SiO2和MgO,C错误;C.陶瓷烧制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由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由于Fe2+、Fe3+和铁的氧化物均有颜色,故陶瓷中含铁量越多,陶瓷的颜色越深,白瓷的白色是因为铁含量较低甚至几乎不含,D错误;故答案为:A。
5.答案:B解析:A.兽骨,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小部分是羊、猪、鹿的肩胛骨,还有极少部分的牛肋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其它钙盐,故A不符合题意;B.青铜器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B项符合题意;C.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不符合题意;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化学与传统文化一、中国古籍中化学知识小结1.物质的鉴别(1)真假黄金《旧唐书》提到唐朝武则天,一次赏给她一个臣子许多黄金,那臣子放在火焰上灼烧后证明是假的,因为铜的焰色绿色,而黄金入火“百炼不消”、金入猛火“色不夺金光”;另外试金石的利用,我国也可能是最早的国家之一,明朝李时珍有《本草纲目》中剖析得最明确不过了,“金有……,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七青八黄九紫十赤):和铜者性硬,试(金)石则有声。
”(2)真假焰硝晋朝的皇甫士安(251~282年),已提出纯硝石概念;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为了鉴别真假焰硝,他研究发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用现在的化学知识知道钠黄钾紫的焰色反应特性。
真焰硝对可燃物还能“火上加油”,加速燃烧(助燃),而假焰硝(芒硝)则否,硝酸钾(真焰硝)可知。
2.物质的性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叙述有:“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太阳流珠”“河上姹女”,指的应是汞,“黄芽”指硫黄,“金华”指铅。
文中告诉我们:水银可和硫化合,也可和铅生成合金铅汞齐——“相亲”,铅汞齐为一种白液;水银沸点357℃,故说“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迟于魏伯阳200年的晋朝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写道:“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
十分显然,文中是说白色的铅,可跟氧化合生成红丹(四氧化三铅),而红丹也可分解转变成铅,是单质跟化合物的互变过程。
又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丹砂”即三仙丹,加热分解成水银,并逸出氧气,反之水银跟氧也可化合成丹砂。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著作,其中叙述到:“若药物非种,各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纲纪”,那就不能反应,而且“比例”必须符合。
“胡粉投入火中,色坏还为铅”。
“胡粉”属碱式碳酸铅一类,“投入火中”黟一加温时则“色坏还为铅”,中间产物应是一氧化铅。
李时珍《本草纲目》:“朴硝……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
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硝酸的描述:“强水最猛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赵学敏对氨水的描述,也惟妙惟肖:“……气甚辛烈。
蚀人脑,非有病不可嗅。
莳夷遇头风伤寒等症,不服药一唯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则遍身麻颤、出汗而愈、虚弱者忌之”。
3.单质的制取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对制取单质砷提出雄黄转化为三氧化二砷,列举六种方法,其中第三种“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从现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看:As4S4+12KNO3===4K3AsO4+4SO2↑+12NO↑,再藉富含碳物质的松脂等还原得砷。
隋末唐初的孙思邈(581~682年),在其《太清丹经要诀》中:“雄黄十两(1斤16两计)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之使碎。
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埚同火色。
寒之,开其色似金”。
西汉时期的“胆铜法”,更为大家熟知,在《淮南万毕述》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曾青”指铜的化合物硫酸铜一类。
该法一可常温制取,二对矿石品位要求不高,是“湿法冶金”的先祖。
4.化合物的制取(1)化工之母硫酸的最早制得者,中国2世纪(东汉末)的金丹学家狐刚子,在他的《出金矿图录》中的《炼石丹精华法》,就有叙述,早于贾比尔·海扬足足600年。
原文:“以击垒作两个方头炉,相去二尺,各表里精泥其间。
旁开一孔,亦泥表里,使精熏使干。
一炉中着铜盘,使足,即密泥之;一炉中,以炭烧石胆使作烟,以物扇之,其精华尽入铜盘。
炉中却火待冷,开启任用。
入万药,药皆神”文中装置科学性很强,为使不漏气,“即密泥之”,为提高炉温,“以物扇之”。
“精华”指硫酸酐或硫酸。
(2)苛性钾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泺帛,以烂为灰,渥润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
大意按现在的话来说,漂洗(泺)丝帛时,先烧烂木(烂指干燥木头)为灰(含K2CO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加入蜃(蜃指石灰)。
其反应:K2CO3+Ca(OH)2===CaCO3↓+2KOH。
晋朝葛洪还指出,“此不宜预作,十日即息”,掌握了苛性钾强烈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指出“此大毒”,腐蚀性极强。
明朝李时珍还将制得的碳酸钾用于洗衣、发面。
二、真题演练1.(2019·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棕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2.(2019·海南,2)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A.CuSO4·5H2O B.FeSO4·7H2OC.ZnSO4·7H2O D.KAl(SO4)2·12H2O答案A3.(2017·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说明该操作为升华。
4.(2015·全国卷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C.醋D.卤水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强水”能溶解大多数金属和矿物,所以为硝酸。
5.(2016·北京理综,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答案C解析A项,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操作,错误;B项,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操作,错误;C项,箅渣取液应属于过滤操作,正确;D项,灌装是转移液体操作,错误。
三、模拟预测1.(2019·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Hg+S,汞和硫在一起又生成硫化烧有汞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HgS,由于反应条件不同,所以不属于可逆反应,故A错误;“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意思是:流水在冰层下发出低咽的声响,原来崎岖不平的沙路铺上厚厚的积雪显得很平坦,所述未涉及化学变化,故B正确;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故D正确。
2.(2019·漳州市高考二模)铅霜(醋酸铅)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敛疮,坠痰镇惊之功效,其制备方法为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去渣滓,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如需精制,可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滴醋少许,过七层细布;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制备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A.萃取B.溶解C.过滤D.重结晶答案A解析此操作中,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此操作为溶解;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此操作为重结晶;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去渣滓,此操作为过滤,未涉及萃取。
3.(2018·淄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新修本草》中有关于“绛矾”的描述为:“绛矾,本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
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
”下列对“绛矾”的理解描述不正确的是()A.易失结晶水B.灼烧产物中有氧化铁C.含铜元素D.被灼烧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答案C解析绛矾为绿色晶体,受热后分解为氧化铁,易失结晶水,A正确;绛矾为绿色晶体,灼烧产物中有氧化铁,变为红色,B正确;绛矾为硫酸亚铁晶体,不含铜元素,C错误;硫酸亚铁晶体被灼烧时生成了氧化铁,铁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4.(2019·淄博市高三一模)《本草纲目》记载:“凡使白矾石,以瓷瓶盛。
于火中,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峰巢人内烧之。
每十两用巢六两,烧尽为度。
取出放冷,研粉”。
在实验室完成该操作,没有用到的仪器是()A.蒸发皿B.坩埚C.坩埚钳D.研钵答案A解析这是固体的加热、灼烧、冷却和研磨的过程,固体加热用坩埚,要用坩埚钳取放,研磨在研钵中进行,所以蒸发皿是没有用到的仪器。
5.安徽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
其中的“硇水”指()A.硝酸B.硫酸C.盐酸D.醋酸答案A解析硇水可以溶解银块,所以硇水是硝酸,故选A。
6.(2019·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冲刺押题)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B.《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C.《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显色反应D.《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答案C解析由“蒸令气上”可知与混合物沸点有关,则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故A正确;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则说明合金硬度大于各成分,故B正确;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为紫色,故C错误;丹砂(HgS)烧之∆Hg+S,积变又还成丹砂的过程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水成水银,HgS=====银和硫)生成,且单质(水银和硫)重新生成化合物,故该过程包含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