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
【真题汇编】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答案】C【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2.(2021·海南真题)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日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有助于发火和燃烧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D.硫磺是“发烛”发火和燃烧反应的催化剂【答案】D【解析】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有助于发火和燃烧,A 正确;B.发烛具有可燃性,“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B正确;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如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C正确;D.硫磺也燃烧,不是催化剂,D错误;选D。
3.(2021·辽宁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
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B.“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答案】C【解析】A.由题干可知,“乌金纸”是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故“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A正确;B.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纤维素,故“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豆油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正确;故答案为:C。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传统文化与化学两者看似相悖,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和学科交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和具体案例。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传承、智慧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因此,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可以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效果。
首先,通过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化学的知识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化学产品和技术。
例如,传统中草药的运用与化学药品的研发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控制。
其次,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传统艺术的传承。
通过化学的辅助,可以保护和修复传统文化艺术品,并开发出新的保护材料和技术。
最后,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
通过化学分析等手段,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材料、颜料、纸张等进行鉴定和研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具体案例1. 传统染色与化学染料传统染色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往往对环境和人体有害。
通过研发和应用环保的化学染料,可以保留传统染色的美感和技艺,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中草药与药物研发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可以提取出有效的药物成分,开发出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3. 传统建筑材料与新材料研发传统建筑材料如黄土、瓦片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性,但在环保和耐久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通过化学分析和研究,可以开发出新型的建筑材料,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具备了环保和耐久性。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概述:1.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认识2.化学在中药和养生中的应用3.化学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应用4.中医药和化学的协同作用5.化学与自然观念的融合正文内容:1. 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熟悉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人开始研究和探索更复杂的化学现象,例如颜色的变化和金属的冶炼。
- 古代中国发现了一些化学元素,如汞、锌、锡等,并开始应用它们于医学和农业中。
2. 化学在中药和养生中的应用- 中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 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许多化学原理,如萃取、提纯和干燥等。
- 化学原理的应用使中药的疗效得以最大化,同时提供了对中药成分进行定量和质量控制的方法。
3. 化学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工艺包括瓷器、漆器、染料等。
这些工艺涉及到许多化学原理和技术。
- 瓷器制作中的釉料和彩绘需要运用化学原理来保证色彩的稳定性和陶瓷的质量。
- 染料的制备和应用也需要很多化学知识,例如颜料的提取和固定等。
4. 中医药和化学的协同作用-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 通过化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 化学知识的应用使中医药的疗效得以科学证实,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5. 化学与自然观念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化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化学的研究促进了对自然现象的更深刻理解,提供了对自然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 同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观念也影响了化学的发展,例如五行学说对化学反应的解释。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些化学现象,并将化学应用于中药、传统工艺和中医药中。
化学知识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第2讲 化学与传统文化

第2讲化学与传统文化【考纲点击】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化学内涵。
如四大发明、陶瓷文化、制醋酿酒、医药炼丹及冶金文化等。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内涵(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2.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白酒:多以含淀粉物质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其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过程;第二步由酵母菌再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1.(2019·课标全国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可以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例如:
1. 药食同源: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食物与药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化学知识研究传统食材的药用价值,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如药膳、草药茶等。
2. 古代制作工艺:
-结合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和现代化学工艺,可以生产出具有传统特色且符合现代标准的产品,如古法酿造的酒类、传统工艺的食品等。
3. 文化遗产保护:
-利用化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如利用化学材料进行文物表面清洁、防腐、修复等,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4. 文化创意产品: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化学产品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化学产品,如以传统图案为设计灵感的化妆品包装、传统色彩的染料等。
5. 环境保护与传统智慧:
-借鉴传统智慧,结合现代化学技术,开发环保产品和技术,如利用传统材料进行水污染治理、污染物处理等。
在将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结合产生的产品或技术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和创新。
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可以推动化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1-化学与传统文化

1-化学与传统文化一、中国古籍中化学知识小结1.物质的鉴别(1)真假黄金《旧唐书》提到唐朝武则天,一次赏给她一个臣子许多黄金,那臣子放在火焰上灼烧后证明是假的,因为铜的焰色绿色,而黄金入火“百炼不消”、金入猛火“色不夺金光”;另外试金石的利用,我国也可能是最早的国家之一,明朝李时珍有《本草纲目》中剖析得最明确不过了,“金有……,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七青八黄九紫十赤):和铜者性硬,试(金)石则有声。
”(2)真假焰硝晋朝的皇甫士安(251~282年),已提出纯硝石概念;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为了鉴别真假焰硝,他研究发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用现在的化学知识知道钠黄钾紫的焰色反应特性。
真焰硝对可燃物还能“火上加油”,加速燃烧(助燃),而假焰硝(芒硝)则否,硝酸钾(真焰硝)可知。
2.物质的性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叙述有:“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太阳流珠”“河上姹女”,指的应是汞,“黄芽”指硫黄,“金华”指铅。
文中告诉我们:水银可和硫化合,也可和铅生成合金铅汞齐——“相亲”,铅汞齐为一种白液;水银沸点357℃,故说“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迟于魏伯阳200年的晋朝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写道:“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
十分显然,文中是说白色的铅,可跟氧化合生成红丹(四氧化三铅),而红丹也可分解转变成铅,是单质跟化合物的互变过程。
又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丹砂”即三仙丹,加热分解成水银,并逸出氧气,反之水银跟氧也可化合成丹砂。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著作,其中叙述到:“若药物非种,各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纲纪”,那就不能反应,而且“比例”必须符合。
“胡粉投入火中,色坏还为铅”。
“胡粉”属碱式碳酸铅一类,“投入火中”黟一加温时则“色坏还为铅”,中间产物应是一氧化铅。
高中化学对应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化学对应传统文化教案课题:化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2.掌握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应用;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古代冶炼技术;2.传统染料制作;3.中药炮制技术;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冶炼技术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传统染料制作的工艺流程;3.了解中药炮制技术的原理和配方。
教学难点:1.掌握古代冶炼技术中金属提取的原理;2.理解传统染料制作中染料与织物的化学作用;3.学习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材的药理学和药效学知识。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范;2.案例分析;3.实验操作;4.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传统文化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古代冶炼技术(20分钟)1.讲述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原理;2.介绍古代冶炼技术中金属提取的方法;3.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冶炼技术对现代化学技术的启发。
三、传统染料制作(20分钟)1.介绍传统染料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原理;2.讲解染料与织物的化学作用;3.展示染料制作的实验操作过程。
四、中药炮制技术(20分钟)1.讲解中药炮制技术的原理和配方;2.介绍中药材的药理学和药效学知识;3.展示中药炮制技术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总结与讨论(15分钟)结合案例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应用进行总结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识,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与化学的融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化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化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首先,化学与传统文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念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对应着金、木、水、火和土五种性质。
这与现代化学中的元素概念是相一致的。
此外,古代文化中还包含了对材料的研究和利用,如陶瓷、纺织和染料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其中一种程度上体现了化学的思想和原理。
其次,化学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为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古代炼金术的实践中,人们通过试验、观察和推理等方法,探索了金属的性质、合金的制备和催化剂的作用等问题,为古代冶金和陶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燃烧和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的研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古人在石油、火药和印刷等方面的应用中,运用了火与氧气间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原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测1 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
C.干馏D.萃取
答案 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
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答案 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是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
酒曲发酵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
高温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
泉水勾兑是溶液的稀释,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
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
A.氧化钙B.碳酸钠
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答案 C
解析草木灰的成分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和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指湖泊池沼。
“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这里“M气体”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 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指湖泊池沼。
“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 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 D
解析列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是蒸发结晶,因此没有过滤,故选D项。
6.(2017·安徽六校联考)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
一书是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答案 D
解析HgS的分解和生成都是化学变化,A项错误。
HgS的分解和生成条件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B项错误。
这个过程发生了分解和化合反应,C项错误。
“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D项正确。
7.(2017·福建质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
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
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 A
解析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A项正确。
碳酸钙分解吸热,B项错误。
氧化钙易吸水,但氧化钙能与氯气反应,不能作氯气的干燥剂,C项错误。
CaCO3不是水泥的主要成分,D项错误。
8.(2017·海南五校一模)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关于“鼻冲水”的记载明确指出:“鼻冲水,出西洋,……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惟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即遍身麻颤出汗而愈。
虚弱者忌之。
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稀硫酸、氢氟酸溶液、氨水、醋酸溶液中的一种。
下列有关“鼻冲水”
的推断正确的是( )
A.“鼻冲水”滴入酚酞溶液中,溶液不变色
B.“鼻冲水”中含有5种粒子
C.“鼻冲水”是弱电解质
D.“鼻冲水”不能使二氧化硅溶解
答案 D
解析“鼻冲水”易挥发、不可服用、可贮存在玻璃瓶中,故“鼻冲水”为氨水,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 NH3·H2O NH+4+OH-,H2O H++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A项错误。
氨水中存在粒子:NH3、H2O、NH3·H2O、H+、NH+4、OH-,B项错误。
氨水是混合物,NH3·H2O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
氨水不能使二氧化硅溶解,D项正确。
9.(2017·石家庄质检二)《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 A
解析水产生的雾气是由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是一种液化现象,不是碘升华,A项错误。
“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B项正确。
爆竹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正确。
“豆萁”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项正确。
10.(2017·资阳模拟)以下关于中国化学史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
B.蔡伦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
C.《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D.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
答案 A
解析高粱中不含乙醇,高粱的主要成分为淀粉,A项错误。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B项正确。
反应生成氮气,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硝酸钾表现氧化性,C项正确。
中国是使用瓷器最早的国家,故“中国”(China)又指“瓷器”,D项正确。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