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政治

现代中国政治
1.准备: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主要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 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刘少奇才提出了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制,故A项正确。 答案:A
3.(2016· 皖江名校联考)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 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 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 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 确立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主要权利有修改宪法、 职权 制定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人事任免权、决定国民经 济计划等 代表 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 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而人民政协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
(3)监督权不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 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 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 由各方协商产生。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返回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 年,国民党败 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 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 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
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返回
考点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的召开
确保人民 政治上标志着
民主权利 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实现
根本 政治 制度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 的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新中国实行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备 意义

建立:《共同
满足少数民
纲领》规定 少数民 族当家做主
返回
[灵犀一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

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

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政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我国在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在我看来,我国在政治改革、治理能力、国家战略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而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1. 政治改革的探索和成就我国政治改革的道路是与时俱进的,既保持了政治稳定,又不断改革创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其中政治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家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2. 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成效我国政府在治理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基层政府到中央政府,都建立起了高效的治理能力体系。

通过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廉政建设、建立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等手段,我国政府有效地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 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我国以“”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积极融入世界发展,为推动全球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总结回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面,政治改革、治理能力和国家战略是三个核心关键点,以这三个方面为主线贯穿全文,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国政治改革的道路、治理能力的提升、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为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我国的政治成就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更在于政治稳定和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战略的灵活实施,使得我国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启示和借鉴,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2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2课

二、09年高考展示
1.(2009山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 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开国大典》属于油画,该画重在写实,与传统山水画的 写意画法不同,排除②;开国大典举行时,西北、西南、华南等大片 国土尚未解放,排除③。正确答案是B项。
A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是 A、基层民主选举 B、人民代表大会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A
15、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并成为中国法 制建设里程碑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北平开幕。大会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 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等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 北京天安门广场 3、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成为真正主权独 立的国家,即以 工人阶级 为领导、 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政权 ,是中 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 牢固的基石 。
练一练:
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历史: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3单元 考点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福建专用必修1)

历史: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3单元 考点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福建专用必修1)

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 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 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3)意 义: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2.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 依法治 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 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 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③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 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3)作用: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 (3)作用: 作用 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 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 共同愿望。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 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意义: (4)意义 :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于推 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巩固和壮大爱 国统一战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标志: (1)确立标志: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保障: (2)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意义: (3)意义 :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组织形式: (2)组织形式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代行 人民代表大会 的职权,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 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 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 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 (3)发展 :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 长期 共存 , 互相监督 ”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 段。
2.开国大典: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一致决议接受《 共同纲领 》为新政府的施政 方针。会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 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二、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 确立: (1)确立:1949年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 议。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归纳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归纳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归纳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九届全国人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细分为: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9-1966年全面建设时期
1966-1976年文革
1976-1978年三年徘徊时期
1978-至今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期)
2.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5)一国两制
3.党中心的转移: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
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政协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49-1954))
7.共同纲领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9.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文革期间没召开,所以没实现,直到1982年完善了政协)
10.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地位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1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2.共同纲领中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5.最早独立的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6.最晚独立的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7.文化大革命政治上:是对民主与法治的践踏
经济上:国民经济的劫难
18.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9.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20.吸取文革教训,新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1)法治方面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平反冤假错案
1979年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方面的建设:重新召开各级人大和政协
完善政协(1982年)
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如:吉林省的海选制度(3)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是法制的前提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附:为什么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期孙权派兵到达台湾
(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
(3)明朝末年,荷兰侵占台湾(殖民扩张)
(4)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5)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6)1885年中法战争,设立台湾省
(7)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8)1945年《开罗宣言》中,要求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均归还中国;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
(9)1949年国民党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次分离…
21.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结束敌对武装。

(此前武力统一)
2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内容: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3.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基本准则:一个中国
24.香港回归条件:(1)根本:中国综合国力增强(2)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4)全国人民的心愿(5)中英双方的努力
25.1997年香港回归,意义:(1)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2)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6.1999年澳门回归
27.1987年,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28.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29.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0.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1.2008年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