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时尚服饰如何反映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征?

时尚服饰如何反映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征?

时尚服饰如何反映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征?一、历史文化对时尚服饰的影响时尚服饰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和文化符号,深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服饰设计师往往借鉴和融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展现独特的时尚风格。

比如,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唐风韵、宋元雅致以及清末时尚都对现代时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服饰方面的历史探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时尚的源头和演变。

1. 汉唐风韵:中国古代的汉唐风韵对于现代时尚具有重要的启示。

这个时期的服饰追求简约、典雅的风格,注重细节和质感的运用。

柔美的曲线和华丽的刺绣,都成为了后世时尚的重要元素。

例如,现代设计师不断将汉唐风韵的元素融入到新的设计中,打造出既有东方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服饰。

2. 宋元雅致:宋元时期,服饰风格追求大气、端庄和高雅。

丝绸、云锦等材质常被用于制作华丽的服饰。

如今,这些元素仍然能够在时尚界见到。

许多设计师参考了宋元时期的服饰特点,将其融入到当代作品中,创造出优雅而独特的时尚风格。

3. 清末时尚:清朝末年,西式服装的引入使得服饰风格发生了变革。

西方的轮廓剪裁和裙摆,被与中国传统服饰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时尚风格。

这种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

在现代,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时尚对于时装设计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西式元素经常被融入到中式服装中,创造出别具魅力的时尚作品。

二、时尚服饰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不同的地域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而时尚服饰作为文化的表达,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特征。

世界各地的服饰风格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气候、民族特点和社会习俗。

1. 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中的时尚服饰以柔美、典雅和内敛为特点。

中国的旗袍、和服、韩服等都代表了东方文化独有的时尚风格。

这些服饰注重线条美和细节处理,在材质选择和色彩搭配上也有独特的追求。

东方文化的时尚服饰透露出一种含蓄和神秘感,引起了全球时尚界的广泛关注。

2.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时尚服饰以个性、自由和大胆为特点。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
在关联,它们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

中国服饰的发展是非常有趣的,它的
文化属性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是从中华文化的深处
演变而来的,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服饰也逐渐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看到
的样子。

从历史上看,中国服饰最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历史文献,包括《史记·黄帝本纪》和《周易》中都记载着中国社会早期的服装服饰。


代服饰是一种相对朴素的,比如说中国古代所穿的衣服“袍”,它是一种
无袖的、朴素的衣服,大多用布或棉质织成,它们是从古代社会中发展而
来的。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文化也不断深入地影响着中国服饰的发展。


了唐朝,中国服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水平,唐朝的服饰更加多样化,有不
同款式的衣服,比如道袍、披头巾等。

根据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绘画和照片,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服饰形式已经演变得非常多样,有各种各样的款式、
图案和颜色。

再说到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了,也受到了外来文
化的影响。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与情感,成为国际间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本文将探讨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服饰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审美理念。

例如,黄帝时代的“衣冠礼乐”即标志着服饰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周朝的皇位继承者使用“龙袍”,象征着帝王的威严和权力;而汉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品的运用,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

这些古代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被后世传承并发展,为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壮大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兴趣,并在自己的国家推广中国传统服饰。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友谊与理解,也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服装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时装设计和制作技术不断更新,中国服装产业需要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

传承和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从而推动中国时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而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传承和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自身认同和文化自信。

最后,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服饰文化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推动服饰设计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服饰与文化的联系1

服饰与文化的联系1

服饰与文化的联系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服饰与文化的联系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学会遮身暖体,创造出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和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相一致,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直视显眼、实用普及等点。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穿戴一定的服饰,而且服饰是无保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们只要上下打量一眼就可以了解到他的服饰的质料、形制、色彩、组合,从而也就可以大略了解这个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水平之上。

由于服饰可以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剪裁缝制而成,衣裙的用料如何,也就可以反映出穿衣人自己及其生活的。

社会的生产发展程度,反映出穿衣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又由于服饰都不是纯粹的天然物,总要进行剪裁缝制、琢磨加工和连缀搭配,所以它又直观地反映出一定地区、一定民族乃至一定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

服饰还是一定社会内地域划分、等级区别的标志,一个人的服饰也就是一定社会地位的显性表现。

除此而外,人们的服饰还都是工艺品、艺术品。

它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必须与具体的人体结合而充分展示其艺术性,因此它既供穿戴者欣赏,更可供旁观者欣赏,同时,服饰这一艺术品不依靠与日常生活的分离而恰恰要依托与日常生活的统一而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

这样一来,服饰的质料、形制、款式、色彩无不体现出穿着者本人和周围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甚至体现出一定的礼乐制度。

总之,服饰文化首先是一种现象、直观的物质文化,但在这一形象、直观的物质文化物中,却又包含着极其广阔、深刻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容,因而具有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容。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报告

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报告

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报告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报告一、引言服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对于身体进行保护和装饰的工具,更是代表着不同文化和社会的表现。

本文将以服饰与文化的关系为主题,探讨服饰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服饰与文化的内在联系1. 服饰作为文化的表达服饰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体现。

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款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的旗袍代表着传统的华夏文化和女性的柔美与婉约;而印度的萨丽则反映了印度文化的色彩斑斓和華美式美感。

2. 服饰对文化的传承和演变的作用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承载着文化的记忆和历史。

它不仅通过服饰的款式、颜色等元素传递着文化信息,更通过服饰的演变展示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汉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复兴,通过不同的设计元素和款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三、服饰对文化的影响1. 服饰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服饰是人们身份的体现,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例如,法官的法袍和医生的白大褂都是代表着权威和专业性的服饰,通过服饰的选择和穿着,人们可以迅速辨认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2. 服饰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服饰可以通过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西方的女性穿着风格多样化,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伊斯兰教国家的女性则更倾向于穿着传统的长袍,强调宗教和家庭的尊严。

四、结论服饰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仅是人们对身体装饰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

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款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服饰通过对身份认同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塑造了社会的形象和价值观。

因此,对服饰与文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沧桑变迁。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仅是衣物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文化符号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早期服饰的简约与朴素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的服饰以兽皮、树皮、草编等原始材料制作而成。

这些早期服饰基本上呈现出简约、朴素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保护身体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服饰开始与农耕、手工业的兴起紧密相连。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也逐渐在服饰中体现出来。

例如,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开始采用皮革、毛皮等保暖材料制作服饰;南方地区则以纺织品为主,注重轻便舒适。

二、封建社会的服饰等级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服饰逐渐成为区分贵贱、等级分明的象征。

在封建时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每个阶层都有其独特的服饰。

皇族贵族的服饰华丽豪华,常采用丝绸、金边、龙纹等装饰,以彰显其独特的地位和尊贵的身份。

士人的服饰则正式而朴实,注重庄重与端庄。

农民和工人的服饰则力求舒适耐穿,更多地注重实用性。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与融合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顺应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服饰逐渐西化,开始引入了西方的服饰元素。

男性开始穿着西装、长裤,女性则更多地选择穿着旗袍等西式服饰。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例如,在旗袍等服装中,设计师融合了传统绣花、刺绣等元素,将西方与东方的审美进行巧妙的融合。

四、当代中国的服饰创新与复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传统服饰也得到了重新发现与推崇。

许多设计师从传统服饰中寻找灵感,将其融入到现代时尚设计中,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服饰风格。

在当代的舞台、电影、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中国传统服饰的身影。

这些服饰不仅为表演艺术增添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成为世界各地观众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

色彩斑斓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斑斓,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具有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详细描述
古代中国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红色代 表喜庆、黄色代表皇权等。
图案精美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图案精美,各种图案通过刺绣、绘画等方式被巧妙地融入到服饰中,使得服饰显得更 加精美绝伦。
丝绸种类繁多,有素色丝绸、提花丝绸、缎面丝绸等多种类型,常用于制作女性的 衣裙和男性的官服。
麻布
01
麻布是中国古代服饰中常用的另 一种材料,以其结实、耐用、透 气性好而受到欢迎。
02
麻布的原料是大麻和亚麻,经过 浸泡、剥皮、绩纱、织布等工序 制成。麻布的质感朴素,常用于 制作劳动人民的日常服饰。
毛皮
汉朝在继承秦朝服饰制度的基础上, 发展出了更加丰富的款式和色彩,同 时加强了服饰的礼仪性。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服饰的繁荣与创新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服饰也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唐代服饰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 化的元素。
宋元明清服饰的演变
宋代以质朴为美,元明清则更加注重华丽的装饰。这一时期 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创新。
礼制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规范,服饰作为社 会礼仪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响。如, 古代男子的长发和宽袍大袖,体现了儒 家对宽厚、仁慈的追求。
VS
中庸之道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体现在服饰上则是追 求和谐、适中。如,古代服饰的款式和图 案设计都力求平衡,避免过于奢华或寒酸 。
民间信仰的反映
吉祥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花靠叶衬,人靠衣裂',"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靠相,七分靠装"。

服饰,它是自身外在美的一种设计,是人体的又一层"皮肤",是流动着的"软"雕塑,是人的气质、个性、丰彩、情调、风格的亮相,是人生舞台的道具。

在人的各种社交场合中,外观是举足轻重的,其中服饰可体现出90%的外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穿着、打扮不单是美化个人的仪表,反映着个人的素质、修养、情趣、品味乃至尊严、人格,而且还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面貌,反映着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经过生活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我想研究研究一下中国的服饰变化与文化繁衍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并与历代的典章制度直接相关,打下了鲜明的阶级烙印。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严内外,辨亲疏"、"昭名分,辨等威"的目的,从夏、商时代起到西周止,创立了一整套严格而繁琐的衣冠服饰制度,并直接以衣冠服饰作为人的尊卑、贵贱表征的标志,在质地、色彩、造型、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据《周礼·春官》载:"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

"说明当时宫中已有专门负责帝王百官着装的官员(司服)了。

在祭祀、典礼等重大礼仪或平日生活中,无论帝王、后妃、公卿百官、黎民百姓的服饰,均需严格按规定的质地、色彩、款式、图纹穿戴,不可逾越。

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当时人们的服饰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时流行冕服、玄端、深衣、曲裙。

冕服承袭周制,是帝王、诸侯及公卿、大夫的礼服。

玄端是一种黑色%,亦作燕居时的便服。

深衣是"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不分男女,上至公侯,下至庶人,均可通用,史称"深衣制"。

《礼记》所记孔子的着装就是斜领、高襟、于腋下绕身而结的深衣。

当时的服式多为上衣下裙,男裙较女裙要短,以便于生产劳动。

由于思想的解放,服饰的等级制有所放松。

同时,对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沿袭,如“天人合一”等级及礼仪制度等思想,除了在国人的思想政治中得到体现,在服饰的发展上也有明显的特征。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唐朝可以说在文化和服饰等方面都是一个特例。

唐代思想开放,唐代京师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对外来的文化及服饰,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致使这一时期中国服饰具有异彩纷呈、雍容华丽的时代特色。

唐代服饰对周邻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中亚等许多国家,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唐代的某些服饰,仍为这些国家所保存和沿用。

唐代男子不分尊卑贵贱,均穿着圆领袍衫和幞头袍衫。

女子衣领的式样多种多样,甚至流行过裸露胸脯的袒式衣领。

唐朝女子的服饰种类非常繁多且华丽贵重,有的甚至经常女穿男装,可见唐朝在文化思想和服饰上都非常开放。

元代为蒙古人统治,入关之后,元代统治者崇尚汉人的文化,于是在服装上都作出了改变男子穿着的袍服多效仿汉族着装习俗,如锦制、大袖、盘领、右等。

官宦职别也同前代一样反映在服装的色彩和图纹的不同上。

官宦便服为窄袖。

下层人士常于袍外罩一件短袖衫。

元代后期,因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奢华。

明代建国后朱元璋禁胡服,专制等级统治尤其严重。

明代经过先后七次的服式定制和更定,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明确的、对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均有限定的服制,这是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一大特点。

明代男服以道袍式样居多,其中最典型的是文人学士服式。

其特征是:头戴四方平定巾,并置有垂带,身穿盘领或交领的襁衫、宽袖、开胯,领、袖、裙皆饰有黑色缘边,服色多为玉色,材料多为布、绢,腰束黑色丝带,并佩以玉骊,足著平
底鞋履。

清代是继元以后又一个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政权,统治者强令推行"薤发易服",倡导"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

直到康熙时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使得服饰以满汉共存的双轨制的势态保持并缓慢发展。

既有汉族的黄袍、凤冠、霞帔,又有满族的旗袍、箭衣、礼帽等。

满汉服饰文化的杂糅、中西服饰文化的杂糅,以及以前各代与清代服饰文化的杂糅,共同构成了清代独具魅力的服饰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服饰进入逐步完善化的时代。

服饰的总趋势是向着简洁、方便的短装方向发展。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各种洋服传入中国,最典型的是西服。

"五四"前后出现了学生装、中山装,还流行一种日本短装。

日本风格的流行,与当时有识之士提倡向日本学习,建立新的社会是分不开的。

女式服装以穿衫和裙为主,后又改为穿短袄、长裤。

20年代末又兴起了穿旗袍之风。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尤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都是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

旗袍可以说是中国留在西方人印象中最深刻的。

其实旗袍最初的样式是旗人女子所穿,样式较为宽松保守,而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国人思想逐渐开放,对旗袍进行了改良,进行“中西合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强调女子的线条,甚至开叉至臀部的改良旗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人迅速吸收国外各种流行的文化思想和服饰风格,同时,随着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个性的追求,我们的服饰越来越多样。

提倡舒适、个性、与众不同,色彩的运用也越来越大胆。

审美标准也向发达国家看齐。

而由于高科技及信息化的普及,人们了解形形色色人物的服饰形象和国际服饰新潮,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了。

在我看来,服饰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文化氛围,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得体、合适身份的服饰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毕竟服饰是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如何用服饰体现自己的个性与气质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谢谢老师在这门生活美学的课上给我们的指导,让我对服饰和饮食旅游的美学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得到了系统化的认识。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2011年5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