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 中国古代史 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2.1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说:“周监(鉴)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其所谓的“文”是指周代A.以分封为代表的制度构建B.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化建设C.以青铜为代表的文明发展D.以镐京为代表的建筑成就2.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察举制从民间拔擢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让他们成为皇帝的智囊团。
其举措的初衷在于A.分散丞相的权力B.加强对官员的监察C.减轻皇帝的负担D.完备中央职官设置3.表1为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采取的部分举措。
这些举措表明他表1A.注重吏治的清明B.逐步废止了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C.看重官员的品行D.建立了由下而上举荐官员的新制度4.宋代,川蜀地区盛行“旁户”制度。
旁户是隶属于豪家的贫户,有的豪家所领旁户达数千家之多。
旁户除向豪家纳租外,还要供豪家役使。
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地A.商品经济繁荣B.户籍管理松弛C.土地兼并盛行D.地方政府软弱5.明朝中后期,江南和华北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植棉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发展蚕桑业,福建、广东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作物的种植。
这一现象反映出A.小农经济日趋解体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C.传统经济结构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
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
”魏源的这一主张A.弥补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不足B.顺应了时代变局的现实需要C.拉开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序幕D.动摇了传统科举制度的根基7.19世纪70年代中期,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指出:“天下之治,以民为先。
济宁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济宁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济宁历史概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济宁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B. 济宁地处山东北部平原,地势平坦C. 济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D. 济宁曾是鲁国和宋国的都城之一答案:B2. 济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朝代?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三国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A3. 济宁是以下哪个朝代的故都?A. 齐国B. 河南府C. 宋国D. 胶东军答案:A4. 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与济宁有关系?A. 孔子B. 王安石C. 范仲淹D. 刘邦答案:A5. 济宁的名胜古迹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汶河、巨野河、泗水是济宁流经的主要河流B. 孔庙是济宁的著名古迹之一,供奉孔子C. 遥远的过去,济宁地区曾是海洋D. 泗水是济宁地区的最大河流,全长超过1000公里答案:A、B二、简答题1. 简要描述济宁的历史文化底蕴。
答案:济宁位于中国山东省北部平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秋战国时期,济宁是鲁国和宋国的都城之一,这一时期孔子的思想在济宁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济宁还是齐国的故都,齐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发展。
济宁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如孔庙、岱庙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济宁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简述济宁的地理特点对其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济宁地处山东北部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这一地理特点促进了济宁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济宁地区的平原适宜农业生产,丰富的农产品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济宁周边的河流,如汶河、巨野河、泗水等,为济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问答题1. 济宁的主要历史遗迹有哪些?答案:济宁的主要历史遗迹有孔府、孔庙、岱庙等。
孔府是孔子后代世居之地,反映了孔子家族的家庙文化。
孔庙是供奉孔子的宗庙,是济宁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
岱庙位于济宁市西南部,是纪念齐文化的历史建筑。
2. 济宁的地名来源与历史文化有关吗?答案:是的,济宁的地名来源与历史文化有关。
2022届济宁市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2届济宁市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2.下图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某国不甘落后进入“扩张的时代”。
据此可知,该西欧国家是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根据图中材料可以看出,该国在新航路开辟时曾入侵我国台湾,联系课本知识,即可得知是荷兰,故选C。
ABD选项可以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3.以下不是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A.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C.蒙古帝国D.奥斯曼帝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蒙古帝国通过三次西征,将蒙古帝国的铁蹄遍及欧亚广大地区,故C符合题意;西欧的罗马帝国通过扩张,到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A不符合题意。
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故B不符合题意。
15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所以奥斯曼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故D符合题意。
4.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
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
”西塞罗意在表明( )A.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自然的法律,而是指不用证明的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法则;C项明显错误,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贵族的利益;D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一、单选题(题数:40 ,共40.0 分)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0 分)A、仰韶文化中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B、仰韶文化中是以老者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C、仰韶文化是以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D 、龙山文化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2 东汉时期豪强势力突出,下列对豪强说法正确的是(D)。
(1.0 分)A、豪强势力主要来自于洛阳地区B、豪强来源于小地主阶级C、豪强来源于官僚世家D 具有武装力量3 东汉社会的民族问题主要体现为(C)。
(1.0 分)A 匈奴问题和突厥问题B、突厥问题和西域问题C、匈奴问题和西域问题D 、匈奴问题和鲜卑问题4 以下不属于北京猿人特点的是(A)。
(1.0 分)A、颧骨较低B、脑容量相比现代人小C 、嘴部突出D 、眼睛比较深陷5 南朝的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是在公元(C)年。
(1.0 分)A、537 年B、547 年C、557 年D、527 年6 学术界把商朝社会划分于(B)。
(1.0 分)A、后期氏族社会B、奴隶社会C、早期王朝社会D 、早期封建社会7 汉武帝时期,汉朝选拔人才的新途径是(C)。
(1.0 分)A、赀选制B、任子制C、郡首举孝廉D、建立太学8 属于研究中国传统史学基本方法的代表是(B)。
( 1.0 分)A、阳明学派B、乾嘉学派C 、太谷学派D、稷下学派9 假如你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你不能做以下哪件事情。
(C )( 1.0 分)A、蓄养家畜B、种植农作物C、学习甲骨文D 、烧制陶器10( A )开始商鞅变法。
( 1.0 分)A、公元前356 年B、公元前369 年C、公元前366 年D、公元前359 年11 (B)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 1.0 分)A、中康B、桀C、相D、启12 明朝以前的统治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
( 1.0 分)A、赋税问题B、南北问题C、对外交流问题D、徭役问题13 西周实行的(D),其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权力变化的空间。
中国史学史曲师大期末参考

中国史学史曲师大期末参考【孔子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左传】左丘明著。
性质:言事兼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称《左氏春秋》,汉以来《春秋左氏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成《春秋》三传。
价值:1改变了记史方法,第一次对历史有完整记录2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3思想性提高了。
局限性:未冲破天命与鬼神观念。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作者一般认为是左丘明。
记录从西周中期到战国初约400年的历史,共二十一篇。
约七万多姿,因分国记语,称为《国语》《左氏外传》又名。
成书于战国初年。
【战国策】指战国时期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相互辩论时所发表的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
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33篇,记事上至春秋,下至秦并六国,245年的历史。
【历史观】天命观和人事观历史循环论孟子代表一治一乱说邹衍五德终始论历史进化论商鞅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韩非首先提出历史应分为上古,中古,近古。
【先秦史学基本特点】1以国别编年体为主,其他诗体尚在萌芽之中2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3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4经史难分,史文难辨5历史观念的丰富6对史学的功能有了初步认识。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有“发凡起例”的奠定之功。
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还尚处于萌芽阶段。
【史学在先秦兴起的标志】1对历史的认识上,从历史是神的安排转到历史是人的活动2对史学的认识,提出以史为鉴,史学摆脱神职束缚成为世俗的社会活动3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上,出现多种题材的历史撰述4对待史学活动的认识上,书法无隐地精神受到高度赞扬,修撰国史受到普遍重视。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李陵事件而遭受复兴,著《史记》史学贡献: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第一部中国通史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D.建立了两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权利法案》,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A正确;英国没有确立民主共和制,故B错误;《权利法案》不是责任内阁制和两政治的法律依据,故CD错误。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几种文明都是从大河边的平原或河谷发展起来的。这一现象表明制约早期文明产生的基本因素是
A.文化的发达程度B.人类的视野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自然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几种文明都是从大河边的平原或河谷发展起来的”可知,制约早期文明产生的基本因素是自然地理环境,故D正确;文化的发达程度、人类的视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A.拜占庭帝国B.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帝国盛行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 大都会。”可知,盛行教、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并定都巴格达的帝国是阿拉伯帝国,B正确;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与材料不符,A错误;罗马帝国时期教尚未产生,C错误;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是伊斯坦布尔,与材料不符,D错误。
13.1884年,英、法、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原则 该原则
A.承认了非洲国家 主权B.实现了非洲的民族
C.废除了非洲的奴隶贸易D.加速了瓜分非洲的进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
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A. 血缘亲疏B. 军功大小C. 财产多寡D. 才能高低2.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我国历史上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A. 龙山文化时期B. 商周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3.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 诸侯间的战乱纷争B. 铁犁牛耕的使用C. 民族间的交流交融D. 思想领域的争鸣4.有人在评价秦朝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
该制度是()A. 禅让制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度D. 郡县制5.汉武帝时期,政府不仅实行盐铁官营,还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这表明当时()A. 统治者具有抑商倾向B.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C. 社会深受儒学的影响D. 专制统治空前稳固6.如图为北魏贵族墓葬中考古发现的壁画。
作为史料它们可以证明当时()A. 北魏王朝完成了全国统B.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 边疆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D. 经济重心仍在北方7.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实行()A. 促进了均田制的发展B. 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D. 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8.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修并颁行的药典是()A. 《神农本草经》B. 《千金方》C. 《唐本草》D. 《本草纲目》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上述名言反映了他()A. 提倡个性自由B. 致力于阐释经书字句C. 反对君主专制D.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10.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我国政区管理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24.0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存有占地数百平方米、厚度约20~50厘米的稻谷堆集物。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发掘区域,也发现了大小不等的地窖200多个。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C.社会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D.人们已有原始的储备意识2.天命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1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
图1据图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念A深受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 B.催生王权至上理论的萌发C.打上传统民本思想的烙印D.旨在制造政治斗争的借口3.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
最初在魏国和赵国的布币区出现了圜钱,随后在齐国和燕国的刀币区也出现了圜钱。
与此同时,在楚国蚁鼻钱区也出现了布币、圜钱。
这一现象反映出A.民间铸币形成潮流B.货币统一趋势明显C.区域经济联系加强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4.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派遣蒙恬“北却匈奴七百里”,收复了河套平原,在此进行移民设郡,构筑以长城为核心的一整套军事体系,还修建从关中到九原郡的直道交通,并创立了亭邮制度。
秦对河套地区的经营A.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B.缓解了关东地区的压力C.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D.强化了君主集权的效能5.汉代画像砖是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观察图2、图3,这两幅画像砖的内容设计图2《宾主》图3《养老图》A.深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B.折射出森严的社会等级C.打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D.实质是政治教化的工具6.据居延汉简《汉乐奴卖田契》记载:“置长乐里乐奴田卅五畝(亩),贾(价)钱九百,钱已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古代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史书载:“初,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
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
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
”材料正确反映了[]
A.回纥强大的原因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A.波斯B.大秦C.大食D.天竺
3.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4.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A.突厥族B.族C.回纥族D.吐蕃族
5.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①养蚕②铸铁③酿酒④制碾磨⑤制瓷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③④⑤⑥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以来,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买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
《通考》
材料二:(唐肃宗时)(杨)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
……户无主客(不分本地土著和外地迁来的农户),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十六岁为中,二十一岁为丁),以贫富为差。
……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果利之。
自是人不土断(以土地定户籍)而地著(依靠土地务农安居),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新唐书·所炎传》
材料三:两税之立,则异于斯(旧的赋税制度)。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丁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
有藏于襟怀囊箧者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仓,直(值)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
……由是务轻费而乐转徙者,恒脱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
…………
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
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
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
《陆宣公奏议》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各有何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各有哪些?
2.唐朝以后在我国江南出现了一批大的商业城市和港口,试说明其原因、现象及影响。
四、论述(共30分)
试分析“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相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