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包含内容文化价值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

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近年来,文化界召开了多次全国徽学研讨会以及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一位老徽学研究者对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

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文化内涵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第一讲】徽州文化与徽州学(1)名词解释:① 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② 徽州学――“徽学”与“徽州学”的内涵相互统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2)请简述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答案要点:特点:①丰富性:遗存丰富、内容丰富、学科众多;②独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传承了中原地区消失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实态;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

成因:① 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③ 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 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3)徽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学科性质: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全国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研究对象:徽州区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研究更广阔范围内的历史文化。

(4)在你看来,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要点:区别: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内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① 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

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5)论述题: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答案要点:①徽州文化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② 徽州文化的地位:可以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已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进入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诞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

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更是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和门类众多的文学艺术流派。

道家学说安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淮河流域诞生的老子及其稍后的庄子创立的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

老子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主要著作有《庄子》。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指对社会对人生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主张人们返璞归真,过着简朴的生活。

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今安徽黄山市、宣城市和江西省部分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引领风骚约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哲学、文化、医学、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是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1、新安理学新安理学是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徽州,因徽州的前身曾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

2、新安医学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

它产生于宋朝,盛于明清。

自北宋至清末,新安医家著名者有540余人,其中225人撰辑医学著作460余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

新安医学包括内、外、妇、儿、喉、眼、伤、疡、针灸、推拿各科,内容丰富,理论系统。

3、新安画派新安画派的奠基者是明代休宁人丁瓒、丁云鹏父子及歙人李流芳等。

真正形成新安画派并在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则是以明末清初“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的出现为标志。

他们出生于黄山脚下,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专题论文・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提 要: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没有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

徽州文书现存约20万件,内容涉及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特点。

正是由于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被发现,才出现了以徽州文书研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学科———徽学。

徽学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 徽州文书 徽学一 绪 言徽学(又称徽州学)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学科。

这个新学科出现之后,已有文章论述它和历史上作为新安理学简称的“徽学”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文章指出它和历史上作为徽州府学简称的“徽学”的不同,这大约是已没有争论的问题了。

至于把这个新学科称为“徽学”好,还是称作“徽州学”好,曾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

经过讨论,这个争论似亦结束了,但对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段等,至今分歧很大。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徽州学就是一门专以徽州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①。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文化,“徽州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②,是“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史学”③。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限范围内的徽州“大文化”,“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异常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产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

徽州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矛盾产生、运动和消亡的学问”④。

有人则明确反对这种“时限”说,认为“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①②③④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

《歙县县委常委王德琪同志的讲话》,《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郑家琪:《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会的工作任务》,《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徽文化介绍 ppt课件

徽文化介绍 ppt课件
配汤食用,其味更佳。
馃是当地人的俗称,
制作中用石头压,
故称石头馃。
蟹壳黄,又称烧饼,徽州风味小吃,是一种用梅干 菜和猪肉丁作馅的小烧饼,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 黄,故名。“蟹 壳黄”奇香浓烈,
即酥又脆,
层层剥落, 滿口留香。
五城茶干,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偶尔得尝,曾赞 不绝口,该茶干以配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美而 著称、它是黄豆浆液过滤后,用传统方法紧压,加配 料熬煮而成,主要原配料有优质大豆、原酱、冰糖、
徽文化在世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三大显文化中, 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共同牵引着中国地域 文化的前行。徽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新安理学 新安医学 新安画派 新派版画 徽派版画 徽派篆刻 徽州教育
徽派建筑 徽商 徽剧 徽菜 徽州茶道 徽州方言
徽菜简介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 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 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 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 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 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一次,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坐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 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 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余夫人亲手所烧,便说原来 还是“一品锅”!菜名就此一锤定音。“一品锅”的烹调比较讲究, 在火锅里,锅底铺上干笋子,第二层铺上块肉, 第三层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层是 肉圆,第五层盖上粉丝,缀上 菠菜或金针菜,加上调料和适 量的水,然后用文火煨熟既成。 此菜乡土风味浓,味厚而鲜, 诱人食欲。
臭鳜鱼徽菜名品,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相传在200多年 前,沿江一带鱼贩将鳜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途中为防止 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 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此时鱼鳃仍红色,鳞不脱,质未变, 只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洗净后经热油稍煎, 细火烹调,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品的佳肴。

第一讲 徽州的自然人文环境与社会文化变迁概论

第一讲 徽州的自然人文环境与社会文化变迁概论
外,北方中原地区居民在秦汉动乱之际,已经有极少数开始向徽州地区迁移,以躲 避兵燹之苦。东汉、新莽之际,又有司马长史方纮为避兵锋,从河南迁居歙县东乡, 这支方姓人氏成为后来整个徽州方氏的始迁祖先。再至东汉末年,龙骧将军汪文和 也为避乱南迁至徽州,成为徽州汪氏的祖先,今日徽州有“十姓九汪”之誉,说明 徽州汪氏族姓繁衍之根繁叶茂。引用这些材料意在说明,即使在东汉末年山越人尚 未被孙吴政权所征服时,徽州地区所居住的居民,已经不仅仅限于最原始的土著山 越人了。我们仍以山越人称之,意在区分徽州人发展所处的基本阶段。土著的山越 人,在秦汉时期“依山托险,筑石为屋”,利用山中出产的铜铁制造生产工具和武 器,刀耕火种,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 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3]三国时期,因山越不纳赋税,且经常出入 山外与曹魏集团勾结,同孙吴政权对抗。故不久即被孙吴派贺齐征服。
—————————————————————————— [1] 嘉靖《徽州府志》卷1《风俗》。
黄山日出、新安江 和徽商古道。
二、徽州人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徽州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在歙县富堨冯塘村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即出土了大量的砍砸器、尖 状器、盘状器、船形器、刻镌器和石矛等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在徽州各地几乎都有分布,如歙县的新州遗址、桐子山遗址和下冯塘 遗址,绩溪的庵顶上、水楂山、方家园和龟山等处遗址,都是徽州地 区较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大量发现, 有力地说明徽州很早以前就是人类居住与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新、 旧石器时代生息与繁衍在徽州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及其所创造的文化, 是徽州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古老的文化。

徽州文化文档

徽州文化文档

徽州文化引言徽州文化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徽州地区位于安徽省南部,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徽州文化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建筑风格徽州地区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讲究木、砖、石的结合,注重对称、平衡和装饰的精美,它以其特殊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典型的徽派建筑有宏伟的徽派古民居、庙宇、园林等。

徽派古民居是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通常由四合院构成,四周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庭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徽派古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外墙以灰砖粉刷,屋顶覆盖青瓦,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此外,古民居内部通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反映了徽派建筑的艺术价值和财富。

民间艺术徽州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徽剧、徽州八音、木版年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徽州人民的娱乐方式,也是传承和展示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徽剧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徽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通常由唱、念、做、打四大基本表演形式组成,演员的形象造型精美,服饰华丽,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使演出更加精彩。

徽剧的剧情多以徽州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通过艺术的再现,向观众展示了徽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

徽州八音是徽州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包括徽州古琴、徽州笛子、徽州二胡等八种乐器。

这些乐器在徽州地区的民间音乐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体现了徽州人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也承载了徽州地区的历史记忆。

木版年画是徽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木版年画通常由砖木料制成的版面,上面刻画着各种吉祥图案和人物形象。

这些年画常用于新年期间的装饰和祭祀活动,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传统习俗徽州地区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体现了徽州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第一篇:徽州文化的发展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

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

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

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

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

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徽州学的研究对象
徽学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
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 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 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徽州学的学科性质
徽州学何以成为新学科 2.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 综合性学科 历史学科 3.徽州学的特点 (三)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关系
徽州古代英雄:汪华

汪华(586-649年),绩溪县汪村人(隋唐时属歙县)。隋 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 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 义旗,连克宣、杭、睦、婺、饶数州,所向披靡,大得民心 。于是,他拥六州之地,自称吴王,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 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这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 安居乐业。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上表请 求归附,被任命为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并封为上柱 国越国公。649年病逝于长安,葬于歙县云岚山。汪华在天 下大乱时保全了数州百姓生命,成为古徽州的第一伟人。
以后
屯溪西周墓葬文物
屯溪西周墓葬文物
徽州的古代英雄:程灵洗
程灵洗,(514年-568年)南朝梁陈间人,梁末
候景之乱时,起兵捍卫乡里,后成为陈霸先 的大将,位至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殁 后谥忠壮,配享高祖庙。后世累有加封,宋 嘉定年间敕建世忠庙,追封广烈候,他是正 史中有传的第一个徽州人。
遥望天都倚客松, 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 日破云涛万里红。 江泽民 辛巳四月廿七于黄山

(二)徽州文化的特点 一是丰富性:遗存丰富、内容丰富 二是独特性:商业精神和宗族制度 三是典型性:
二、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成因
(一)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1.徽州文化的孕育阶段:远古至唐代 2.徽州文化的发生阶段:宋代 3.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元代 4.徽州文化的鼎盛阶段:明代至清代中期 5.徽州文化的低迷阶段:清道光以后 6.徽州文化的复兴阶段:1980年代
汪 王
(二)徽州文化的成因

1.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2.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 3.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
” 4.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一)徽州学的形成 1.“徽学”概念的形成 2.徽州学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论徽州文化
登黄山偶感

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久之,终未能如愿。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 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 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 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1.
四、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
(一)徽州文化的价值
1.学术价值 (1)资料价值 (2)标本价值 (3)认识价值 2.现实价值
状元牌匾
(二)徽州文化的地位
1.徽州文化在安徽文化中的地位 2.徽州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3.徽州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1.
古 徽 州 与 黄 山 市
3.徽州文化的内容范围 徽州文化是徽州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
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三个层面。 4.徽州文化的内涵 徽州文化是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 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 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 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徽州文化十二讲
你了解徽州吗
三溪秋色
第一讲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一、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徽文化应指徽州文化 徽文化≠安徽文化 不存在统一的安徽文化
(一)徽州文化的性质
徽州文化的时间范围 徽州文化的时间范围理应自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年)定名徽州至徽州“一府六县”最初解 体(1912年)时为主而又兼及此前的歙州和新 安时期以及徽州“一府六县”解体后至今还在 发生影响的徽州文化。 重点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三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