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是指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形成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徽州文化主要以徽菜、徽州民宿、徽州民俗、徽州文化传承等方面为主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黄山和婺源等地方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的徽州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些条件为徽
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姓氏文化:徽州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地区,姓氏文化浓郁,如黄山市的徽州张、徽州李、徽州赵等姓氏;
3. 理学文化:徽州文化中的理学文化是徽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
的内容之一。

徽州理学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4. 徽州工艺文化:徽州工艺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陶瓷、徽州石雕、徽州木雕、徽州剪纸等。

这些工艺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5. 徽州民俗文化:徽州民俗是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婚礼、徽州祭灶、徽州过年等。

这些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6. 徽州文化传承:徽州文化传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传统文化的传授、保护和传承,如徽州谱系、徽州古建筑保护等。

徽州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诞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厚独特。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探讨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地域特色1.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处黄山山脉下游,是安徽南部的重要地理位置。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壮观,这种山谷之间相对透明的地理特征,就演化成了徽州人喜欢用半透明的白月光和一系列浅色调相结合的建筑。

2.坊巷构成徽州古城的布局是一种独特的坊巷格局。

每个坊巷都是一个由明堂(或文庙)为核心组建的“街坊”,坊巷之间通衢有序,相对独立,起到了组织社会、组织人们生活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每个坊巷不仅有自己的文庙,而且每个坊巷都有自己的明堂。

3.民居建筑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立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色泽明亮,造型独特,融汇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二、历史价值1.历史意义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众所周知,徽州曾是中原和皖南两大文化的交汇处,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都曾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如长曲瓶、磨莲花碗、徽派漆器、徽州牌坊等。

2.文化价值徽州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徽州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来看,徽州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价值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徽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如徽州古城、黟县宏村、西递等,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都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非常明显,它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徽文化简介

徽文化简介

徽文化简介
徽文化,是指产生于中国安徽地区的文化。

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始于商周时期的徽商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徽州建筑文化、徽州戏曲文化、徽州书画文化、徽州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徽州文化是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代表性建筑风格是徽式建筑。

徽州建筑风格有三绝:雕、画、彩,流传至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徽州戏曲文化则是以黄梅戏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被誉为“华夏第一声”。

徽州书画文化以黄山画派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技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享有很高的声誉。

徽州民俗文化则是代表着徽州地区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的一面,比较著名的如抚州七十二庙、鼓书、拔河等。

总的来说,徽文化不仅是安徽地区的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古徽州人民创造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戏剧、诗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古建筑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州,其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人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外,历史因素也对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徽州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就有人居住,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在宋代以后,徽州地区逐渐成为文化重镇,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徽文化的核心内容1.语言文字徽州方言是徽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

徽州方言源于古代吴语,具有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特点。

同时,徽州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汝”、“吾”、“渠”等。

2.文学艺术徽文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

明清时期,徽商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兴建了许多园林和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徽州地区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3.学术思想徽州文化中还包含了许多学术思想。

其中,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新安理学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程颐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言: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深入研究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核心价值观和当代创新实践,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徽州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宋朝时期。

在这个地区,人们秉承着“家国至孝,家族至尊”的传统观念,崇尚忠诚和孝顺。

此外,徽州还是一个商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地方,拥有发达的商业网络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这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徽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徽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徽州人民对待家族、乡邻和社会的态度。

首先,徽州人崇尚家族观念,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

家族是徽州文化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其次,徽州文化强调立志向上和追求卓越。

徽州人民崇尚学问和刻苦工作,注重个人的成就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最后,徽州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忠诚。

徽州人注重道德的践行,尊重他人,注重诚实和正直。

这些核心价值观为徽州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徽州文化的传承徽州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家族、建筑和艺术三个方面。

首先,家族是徽州文化传承的核心。

在徽州,家族有着严格的组织结构和内部规章制度。

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的规范和传统,尊重家族的长辈和祖先。

其次,徽州的建筑文化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代表着徽州文化的繁荣和精神追求。

最后,徽州的艺术表达形式,如徽剧、皖剧和木版年画等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今天的徽州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为徽州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徽州文化的创新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徽州文化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实践。

首先,徽派建筑在当代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徽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
1、歙砚制作技艺: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古徽州歙县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徽州版画:徽派版画历史悠久,雅俗共赏,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2006年,徽派版画入选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徽州剪纸:徽州剪纸俗称为“铰花铲图”、“剪嫚嫚纸”,主要有剪、铲、刺、贴等技法,2017年,徽州剪纸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徽州文化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特色: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而闻名,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被誉为“徽派建筑艺术”。

徽派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重视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和装饰细节等方面的设计,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徽派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以庭院为中心,分为正厅、东西厢房和后院等不同功能区域。

2.曲艺传统:徽州地区是中国曲艺的发源地之一,曲艺是流行于中国江浙地区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集声、旋律、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

其中,以徽州花鼓戏和皮影戏最为著名。

徽州花鼓戏以徽州地区的方言演唱,以花鼓为主要乐器,展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

皮影戏则是一种以皮影为影戏媒介的表演形式,技巧独特,操纵灵活,寓教于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3.宗教信仰:徽州地区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

徽州地区的儒家文化极其发达,以孔子和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在徽州地区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妙高山、花山寺等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道观吸引了大量的香客和游客。

此外,徽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也是一大特色,人们信奉祖先、土地、山神等,举办各种祭祀活动。

4.壁画艺术:徽州地区以壁画艺术而闻名,尤以宏村、西递等古村落的壁画最为出名。

徽州壁画以浓墨重彩、细腻逼真的风格著称,其内容包括民俗、神话、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壁画艺术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红色文化:徽州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徽州地区的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和纪念碑等方面,如西递乡的八卦田会议纪念馆和宏村乡的朱德纪念馆等。

这些红色遗址见证了徽州地区人民在革命年代中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名人荟萃
安徽自古人杰地灵,这块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科技方面,主要有在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技术的东汉医学家华佗,现
亳州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中国药材交易中心;西汉天文历法创始者刘安;中国珠算的集大成者、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现代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等。

相关景点:杨振宁旧居
文化方面,主要有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庄子,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清初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清代戏剧家、徽剧领袖程长庚,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著名学者胡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

相关景点:吴敬梓纪念馆
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主要有清代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春秋时期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周瑜,北宋时期执法如山、为官清廉、被百姓誉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创始人李鸿章,中国*和新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等。

相关景点:曹操地下运兵道、曹操宗族墓群、包公园(包河秀色)、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刘铭传故居
此外,宣笔、徽墨、宣纸、歙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的珍品,从唐、五代时就名噪艺林,一直享誉至今,人称“安徽文房四宝”。

推荐购买地:黄山、歙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院部: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1、社会基础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

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

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

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

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

《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

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

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

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

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

2.经济基础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

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

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

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

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

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

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

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

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由朱熹所创的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

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已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明确地要求全体宗族成员:“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

”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可谓蔚为大观者也。

二.徽州文化的内容1、新安理学。

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

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

也就是徽派考据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

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

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

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

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

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

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

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

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

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

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

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

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

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

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

"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

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

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

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

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

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

"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 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

(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

"(徽州地区简志)。

9、徽派建筑。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

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

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三.徽州文化的价值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

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

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

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

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

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

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

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学家程大位、经学家俞正燮、戴震,理财专家王茂荫、近代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等著名人物。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集团,足迹遍布天下。

他们不仅给徽州带回了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而且直接参与了许多地区的开发,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大小城市无不是徽商聚集之地,其资金和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诸如“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陈去病《五石脂》,“山东临清,十九皆徽商占籍”(谢肇《五杂俎》卷一四),北京“徽人辐都下者,已以千万计”(许承尧《歙事闲谭》)。

随着徽商遍及海内的商业活动以及大量徽人为官入仕四处游宦,很多徽籍人口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浸润着徽州文化韵味的徽人采取主动姿态吸取四方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发展创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优势的徽州文化又以昂扬自信的姿态将自己展现于其他文化区域。

旅居在外的徽州人十分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全国大小商业都会无处不有徽州会馆及码头、义学等附属机构。

徽人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其生活习俗、观念形态、价值取向很容易为客居地居民接受、仿效,形成一种徽客文化势力,从而扩大了徽州文化的地域外延。

在与各地域文化碰撞交流中,徽派文化对中华文化其他各支系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华的内涵。

徽商文化初步整合传统宗族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丰富了古代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