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分析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陈虹;林梅【摘要】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病因不同,但以肉芽肿性炎症和肉芽肿形成为共同病理特征的颌面部疾病的总称,该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诊断复杂,在治疗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对口腔、颌面部发生的肉芽肿性疾病进行归纳.%Orofacial granulomatosis(OFG) is a chronic granulomatous inflammatory disorder affecting the mouth and perioral region, typically presenting with swelling of the lips and inflammation of oral mucosa. The etiology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nd the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therapy for OFG has not yet been well defined for all patients.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etio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OFG.【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4)003【总页数】5页(P310-314)【关键词】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诊断;治疗【作者】陈虹;林梅【作者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黏膜科成都 610041;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黏膜科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9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如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聚集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增生性炎症[1]。
口腔颌面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

口腔颌面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口腔颌面肿瘤的方法。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放射治疗技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一、放射治疗的原理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恶性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其分裂和增殖,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放射治疗可选择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两种方式,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的放射治疗方案。
二、评估指标1. 生存率:生存率是评估放射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通常以疾病特定存活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rate)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为主要指标。
疾病特定存活率是指治疗后特定时间内存活的患者中,没有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比例。
总体生存率是指治疗后特定时间内存活的患者比例,不一定以肿瘤相关问题作为判断标准。
2. 局部控制率:局部控制率是指放射治疗后在原发肿瘤部位未出现进一步生长和扩散的比例。
这是评估放射治疗是否能够有效阻止肿瘤的局部生长和扩散的重要指标。
局部控制率高意味着放射治疗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3. 不良反应:放射治疗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口腔干燥、咽喉炎、皮肤炎症等。
评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可以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三、评估方法1. 影像学检查:放射治疗前后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立体的图像信息,更直观地反映肿瘤的情况。
2.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的综合分析来评估治疗效果。
临床评估可以从疼痛减轻、食欲恢复、体力增强等方面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3. 生存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生存曲线,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生存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
颌面部腮腺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道

反应 .
图 3 治 疗 后 面 部 特 征
用 化疗 治 疗 E G的报 道 较少 .虽 然 口服 强 的 L
松3 0~6 g 0m /d能 使肿 块 明 显缩 小 或 消失 ,但停 药 后 极 易复 发 ,故 不宜 作 为唯 一 的 治 疗 手段 . 因 肿 瘤 体积 较 大 ,多 发且 边 界 不 清 ,单 纯 手 术 切 除 效 果 不 佳 ,可 选 择 部分 切 除 ,再 结 合 放 疗 . 但 本 病 预后 良好 ,很 少 有恶 变报 道 . [ 考 文献 ] 参
[ ] 魏 克立. 口腔粘 膜病学 [ . 北京 :科 学 出版社 , 1 M]
2 0 1 8一 l 0 0 6: 7 8
2 讨 论
E G病 因 目前 尚不 明确 ,一 般 认 为是 一种 原 L 发 性 免 疫 缺 陷 性 疾 病 ,它 能 够 促 进 组 织 细 胞 增
生 ,发生感染使免疫缺陷加重.组 织学 上可见 有 许 多 L n eh n a gra s细 胞 伴 嗜 酸 性 细 胞 、淋 巴 细 胞 和 浆 细 胞 ,所 以 临 床 上 又 称 为 Lnehn agras组 织 细 胞 增生 【 2 】 . 本病 好 发 于青 壮 年 男性 ,颌 面 部 常见 于 腮 腺 区. 本 例 为 双 侧 腮 腺 区 发 病 ,但 并 不 是 同 时 发 病 ,临床 表现 也 未 发现 完 全 对称 性 , 因此该 病 可 能与腮腺区结构本身无明显关系.E G可在一个 L 或 多 个 部 位 发 病 ,有 在 颅 骨 、颌 骨 、 胃肠 道 、 肝 、甲状腺 、食管 等 多部 位发 生 的报道 . 此病 对放 疗 敏感 ,多 数报 道 有 效 率 为 10 0 %,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各论-本解析

• 口腔黏膜黑色痣:交界痣/复合痣
• 手术切除
二、牙龈瘤(epulis)
1、病因
• 牙周膜及牙槽嵴周围的结缔组织的增生物 • 受到机械性或慢性炎症的刺激所致 • 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2、病理分类
• 肉芽肿型:肉芽组织为主
含较多炎性细胞及毛细血管
消灭死腔的方法
• 碟形手术—下颌骨 • 血块充填法—小囊肿 • 囊腔植骨术—上颌、大囊肿 • 生物材料植入 • 成形性囊肿切开加囊肿切除
——袋形缝合术
(二)非牙源性囊肿
• 球上颌囊肿 • 鼻腭囊肿 • 正中囊肿 • 鼻唇囊肿 • 青少年多见
球上颌囊肿(globulomaxillary cyst)
口腔颌面部肿瘤(各论)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软组织囊肿
• 皮脂腺囊肿 •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 甲状舌管囊肿 • 鳃裂囊肿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
• “粉瘤”—潴留性囊肿
• 临床表现:常见面部皮内,突出表面,囊壁 与皮肤粘连,中央有黑点。
• 治疗:手术切除。 锐分离囊壁,全部切除 感染时切排、烧灼囊腔
X线检查
• 颌骨膨大/黑色透光区 • 蜂窝状或多房性阴影 • 边缘不整呈半月形切迹 • 透光区可有牙齿或钙化点 • 根尖可有不规则吸收 • 最后诊断靠病理
3、治疗
• 手术治疗
---肿瘤较小可行下颌骨方块切除; 肿瘤较大可行部分或一侧下颌骨切除+植骨术
• 原则
---在距肿瘤边缘0.5cm以上正常组织中切除肿瘤 ---术中应做冰冻切片检查
大囊型—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 好发颈部锁骨上区、下颌下区、上颈部 • 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扪
放疗结合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75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临 床 医 学随着人民健康观念提升,开始重视口腔保健。
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人数增多同时,为此恶性肿瘤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等,以往有关其治疗报道预后均较差。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作为现代放疗的产物,其有着常规放疗不可比拟优势,在放射治疗领域内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8例,对其中4例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化疗治疗,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51~80岁,平均62.5岁。
唇癌4例,舌癌3例,牙龈癌1例。
通过B超和CT 检查,发现有可测量的病灶,且均经病理证实为鳞癌,其中高分化2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4例,均无严重伴发疾病。
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T3、T4者常规行术前诱导化疗1个疗程,然后行联合根治术。
如为唇癌、聘癌及上领牙眼癌则不做同期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而舌癌、口底癌、下领牙眼癌、颊癌及下咽癌则常规行联合根治术。
治疗组同时给予三维定位调强放疗(剂量60~70GY)。
2组治疗连续1个月,定期复查肝功、血象及评估精神症状。
2 结果2.1 临床疗效2组患者均完成化、放疗。
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3例,明显缩小1例,有效率100%,1年生存率100%。
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2例,明显缩小1例,有效率75.0%,1年生存率50.0%。
治疗组有效率与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 均<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2例,骨髓抑制2例,静脉炎1例,口腔黏膜溃疡1例,口干症1例。
2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治疗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简称LCH)是一组少见的瘤样病变,其年发病率约为4/1000 000。
过去因其病因不明而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近年通过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认为,肿瘤组织细胞中可发现朗格汉斯细胞的表面标记和典型的Birbeck颗粒,其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变异的郎格汉斯细胞(LC),故现称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发生在骨组织的反应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5~1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男性略多于女性。
LCH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引起的骨病变为主,按照发病年龄和临床特点,一般分为3型,即:①勒-雪病(Abt-Letterer-Siwe disease,LS),②韩-薛-柯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HSC),③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或称单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韩-薛-柯病多见于2~4岁儿童,又称为多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勒-雪病以婴儿多发,青少年发病较少,可很快致死。
该2型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详见儿童口腔颌面部肿瘤章节。
本节重点阐述颌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由Finzi于1929年首次报告,后由Jaffe(1940)命名为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本病临床少见,在国内5所口腔医学院校病理科统计的20122例颌面部肿瘤中仅61例,约占各类肿瘤的3%。
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EBG是LCH中最常见的一型,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进展较慢,病程长。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偶见于老年人,有报道4岁以下的儿童占34%。
男女之比为2∶1。
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主要侵犯长骨、颅骨(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肋骨、盆骨等。
可单发,也可多发。
发生于颌骨的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以单发者常见,多发者约占25%。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效果评估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效果评估1. 引言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区域的恶性肿瘤,包括口腔黏膜、舌、咽喉、颌骨等部位。
放疗作为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放疗的效果评估,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放疗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2. 放疗的基本原理放射治疗是通过利用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它可以通过直接破坏癌细胞的DNA分子,或者通过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来损伤癌细胞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放疗的具体用药方法包括传统放疗、调强放疗和质子放疗等。
3. 放疗效果评估指标评估放疗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肿瘤缩小率、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率等。
肿瘤缩小率是指在放疗后,肿瘤体积相对于治疗前的缩小程度。
生存率是指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存活下来的比例。
局部控制率是指治疗后位于原发肿瘤部位的复发和新发瘤的比例。
不良反应率则是指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比例。
4. 常用的放疗效果评估方法(1)影像学评估:利用CT、MRI等影像学技术来观察患者病灶的大小和形态变化,以对放疗效果进行评估。
(2)生物学评估: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血液学指标等来评估患者的生物学反应,进而评估放疗的效果。
(3)生存率评估: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以评估放疗的生存率。
5. 放疗效果评估中的难点与挑战放疗效果评估中存在着许多难点与挑战。
首先,不同患者的肿瘤特性和生理状态不同,对放疗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其次,放疗的效果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其中可能存在其他治疗手段的干预,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此外,放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6. 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放疗效果评估中存在的难点,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研究如何根据患者的肿瘤特性和生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放疗方案;发展更加准确和敏感的影像学技术,以达到更精确的放疗效果评估;加强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作者:张英军侯如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01期[摘要]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
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
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
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1-132-02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ZHANG Yingjun HOU Rurong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the Affiliated Zhongshan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4,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 Methods Twenty cases of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 which were diagnosed by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bout their 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20 patients was 39 years old,and males were more than females.The specimens presented mainly as a single or multiple nodule,most frequently in parotid gland region. The eosinophilic cells had increased in each cas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lymphoid tissue hyperplasis formation of lymphoid follicles with active germinal centres. There was diffuse infiltration of eosinophils in interfollicular and perivascular zones. 2 of 3 patients who selected surgery alone were relapse. Conclusion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hich had distinctiv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Surgery alone is easy to relapse,but surgery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would improve therapeutic effect.[Key words] 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Surgery;Radiotherapy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ELG)是一种慢性、良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主要累及皮下组织、淋巴结、涎腺等,好发部位为头颈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颌面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接受放射治疗,肿块完全消退;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
结论:根据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治疗首选放疗,一般预后较好。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7-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我科收治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1例,男性,47岁,病程5年余。
1.2 临床表现。
因“双侧颌面部无痛性肿块渐进增大五年余”入院。
患者于五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双侧颌面部肿块,无明显疼痛感,无面神经侵犯症状,不影响进食及发音,曾至我院外科就诊,颌面部ct提示:颌面部肿块大小约
2.5×2.5cm,考虑血管瘤可能;未予任何治疗。
近一年来,双侧颌面部肿块增大明显,无明显疼痛感,局部皮肤瘙痒感,且严重影响面容,遂来我科就诊,收治入院。
专科检查:双侧颌面部高度肿胀畸形,左侧颌面部及大小约8×7cm 肿块,右侧颌面部及大小约8×5.5cm肿块,质地柔韧,界欠清,
无压痛,未及搏动感,表面皮温不高,听诊无吹风样杂音,体位试验,无面神经侵犯症状,双侧面部皮肤有瘙痒感,表面色素沉着。
1.3 实验室检查。
入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1.4×109/l,嗜酸性粒细胞:23.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66×109/l;淋巴细胞:29.4%;颌面部ct提示:双侧颌面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弥漫性混杂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境界不清,未见明显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可见结节状条状强化影,双侧颌下及颈部可见散在结节灶,有强化。
左侧颌面部局部组织活检病理提示:左侧颌面部纤维脂肪组织及少量横纹肌组织,间质少量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散在嗜酸性粒细胞;符合临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诊断。
1.4 诊断及治疗。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结果,结合病理切片结果,考虑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治疗上给予局部放疗,200cgy/次,总量22gy,并予七叶皂甙钠消肿治疗。
2 结果
接受放射治疗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放疗结束后肿块部分消退,局部质地柔软伴软组织肿胀,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减,出院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3×109/l,嗜酸性粒细胞:4.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8×109/l;淋巴细胞:16.6%;放疗后2个月肿块完全消退。
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
3 讨论
3.1 基本资料。
我国的金显宅教授于1937年最早报道[1],曾命名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日本学者木村哲二(kimura)于1948年对该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作了描述,并之称为“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2]。
因而在国外该病被称为kimura’s disease(木村氏病),而国内文献多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imphoidgrannuloma,elg)。
elg好发于东亚地区,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为4~7∶1,目前文献报道最小发病年龄为2.5岁[3],最大为80岁。
此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一种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3.2 临床特点及诊断。
elg发展缓慢,病程长。
主要表现[5]为软组织肿块,有时为多发,偶可自行消退,但又复发,并有时大时小症状,无疼痛及压痛,界不清,质软,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初起软,橡皮样,日久硬韧,缓解时再度变软,肿块区皮肤瘙痒,一般轻微,可随病程加重,并可见皮肤粗厚及色素沉着。
白细胞轻度增长,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长,可高达60-70%,淋巴细胞增长。
余问桥等提出elg的诊断标准[5]如下:①局部软组织包块无明显压痛;②包块区域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③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05;④中青年患者。
本病例均符合以上特点。
因此,根据其上述临床特点elg的诊断并不困难。
3.3 治疗与预后。
elg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放疗、激素治疗为主,
对于局限的单发肿块也可采用手术治疗。
大剂量激素治疗常可使病变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但在停药后常可复发。
该病对放疗敏感,多家报道有效率为100%,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6],因此一旦考虑为elg应首选放疗,每野总量给10-20gy,即可使其消退。
部分病例可能复发,若再照射,反应仍然良好。
肿大的淋巴结对放射线反应亦佳,但不如淋巴结以外的病变[4]。
elg一般预后较好,极少有恶变倾向,但复发并不少见,尤其是单纯采用激素治疗的病例。
本病例予以放疗,放射总剂量为22gy,治疗过程中出现口腔黏膜溃破,余无特殊并发症,放疗结束后肿块部分消退,局部质地柔软伴软组织肿胀,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减,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放疗后2个月肿块完全消退。
患者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治疗效果理想。
因其有复发和多发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可减少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kim ht, szeto c.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 comparison with mikulics’s disease[j].chin med j, 1937,23:699-700
[2] kimura t, yoshimura s, ishikaura e.on the unusual granulation combined with hyperplastic changes of lymphatic tissue[j].trans soc pathol jpn, 1948, 37:179-180
[3] 金玲,张永红,石慧文.儿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1489-1490
[4]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5] 余问桥,郑光勇,张雄.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诊断[j].口腔医学,2003,23(5):314-315
[6] 胡小毅,罗莉.嗜酸性淋巴肉芽肿[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3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