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曾橙2015.9.16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从事城市、建筑与规划问题研究的保罗·诺克斯,另一位则侧重于地理学内容研究的史蒂文·平齐。他们致力于在这部著作中,中立地介绍影响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并强调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应该被批判地看待。

·关于内容: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是一本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的著作。它不偏重于描述数量方法、行为方法、结构主义方法、人文方法等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种理论,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关于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框架。

在这本书的谋篇布局上,全书共分为十三章。这十三个章节始终联系紧密,互为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了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描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每一章节的开篇都以引人入胜的小问题开始,每章小结部分罗列出关键概念、术语和推荐读物,体现了两位作者在全书布局方面的悉心考虑。

第一章为一个总论性的章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学家对城市结构感兴趣以及城市结构是如何反映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的变化,并且详细表述了地理学中的不同研究方法,以助于加深我们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框架的理解。作者认为城市必须被看成是维系它的社会的反映,城市研究不应该从它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矩阵中分离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出了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你——社会空间辩证法: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这是一个连续的双向过程。在随后的篇幅中,作者进行了分章讲述,分别从经济和文化的两大背景下,对城市的物质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详述。

第二章以变化中的城市经济为背景,分析经济结构对西方城市模式的影响。西方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前工业化城市、工业城市、和现代城市。

前工业化城市的早期人群模型是少数精英和多数无产阶级的一种空间表述。这种经济结构和人群聚类对城市地理结构产生的影响是城市结构只有唯一的一个中心,四周围绕中等的住区,多数贫困人群生活在由破旧建筑物组成的城市边缘环境里,居住空间分化,财富与地位从中心递减。

伴随着资本主义与其新体系——工厂出现,生产与交换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取代了旧的等级。工业化资本主义通过强迫穷人到环境差的内城地区居住的同时,中产阶级和上等阶层退到城市边缘,从而使前工业化城市的结构发生了逆转。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城市向上增长和向外扩展成为可能,并且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增长促进了相应的城市增长,使现代城市具有了一系列不规则的明显的郊区地带。

从现代经济中兴起的城市结构可以概括为大都市待,即多城市、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其特征是大片的低密度住区和经济专业化的复杂网络模式以促进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分析城市变化的概念是福特主义,其核心是管理制度和积累制度。由此带来了城市社会结构几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城市不规则低密度的郊区蔓延,其次是新的相对稳定的郊区人群。尽管福特主义在这一时期展现了看似完美的效能,但批评者认为它太过刚性,不再适应生产力关系的发展,城市进入后福特主义时期,逆工业化出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重要缺陷是对服务业的忽视。后工业化社会理论认为服务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些重要后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了社会极化的趋势,另一个结果就是城市间竞争的增加,

在城市地理上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导致全球城市的出现。

第三章详述了作者对文化问题的不断关注。文化与城市一直都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城市在相对有限的空间集中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当不同文化相互作用时,这些相邻的人群常常产生革新和新的文化形式。所有的文化都是各种影响力的混合物,文化始终在发生着进化和交融,这些影响力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书中认为,空间同样是一种社会建构,基于此,文化和空间始终相互联系并影响,同时他们也与社会权力和权威联系在一起。权力应该不仅仅是使人民做不愿为之之事的外部力量,它同样应该帮助建构一般日常行为。空间内部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观,空间强化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权力通过空间垄断和排他性得到了体现。空间的社会构建特性表明,城市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不断改写的文本”。

第四章解决了城市的物质结构的问题。形态模式基于两个基本要素:地块的规模形状和街道布局。城市物质结构显示出复杂的模式,是一个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向过程,反映出很多随时间推移而增强的过程。城市设计的不断创新不仅以扩展和重组的形式改变景观,而且成为经过后续重新利用和修改能被重新唤起和使用的特殊价值和态度的标志。

若考虑到西方城市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社会极化作用,就可以预见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一个主题是研究差异与不平等的空间模式。不平等和空间差异的模式显示出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相一致的某种规律性。

第五章主要围绕公民权利、国家和市民社会、法律及政治机构等作讨论。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看,我们处于制度和空间的框架中,并通过它们用行动创造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因这些框架而便利化、被影响化及被制约化,同时我们也有意无意的促成了其形态和特征的形成。法律作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政府与经济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而存在,法律必须既被看作是社会力量和空间设置的产物,又被看作是社会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代言人。现代大都市区的特征是被复杂的空间细分为多目标的地方政府自治体,以及为某一特定功能(学校、医院等)而设定的各种特定行政管理区。这可被看作政治和行政管理系统对大都市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反映,即工作机会和居住地离心化导致了与此相关的地方管辖权的离心化和扩散。城市分化最有害的结果之一就是财政失衡,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去提供它们所负责的与需求相关的服务。,导致资源配置方面的显著不平等。

第六章叙述了住房市场的运行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近年来,大部分西方社会中的住房所有权私有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私人出租房越来越少。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利益都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社会住房以多种形式存在,且对城市结构产生了影响。

城市居住环境不仅反映了经济的供给与需求,而且受到制度因素和一系列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影响,包括政府、土体所有者、投资商、发展商、建筑商、建筑师、规划师和消费者。这些行为主体“匹配”不同类型的人到不同居住地区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阶级、性别和种族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和第十章主要研究的是人们与其所在环境之间关系的这一主题。要正确理解城市空间秩序,就必须将其放在城市的社会组织和人的活动这样一个背景之中,也就是城市的“超微结构”。人们表示出偏爱乡村和小城镇的生活,但他们的实际行为却是进入城市,也许这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城市的出现既不能说是好的,也不能说是坏的,而是一种“必要的罪恶”。西方社会虽然对城市生活充满了敌意的态度,但城市同时也被看作多样性和机会的中心。将城市生活看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沃斯理论描述了随着城市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异化程度的增加而发生的社会变化,整个社会用理性和冷漠的程序与制度来代替原来由基本社会群体所提供的支持与管理。各种类型互动关系的趋势和强度很大程度上受到距离的影响——包括社会距离和物理距离。二者的实际影响取决于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特征。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人们基于用主要的地标和交通网络等关键特征来形成对城市的心理

意象,这些意象影响了人们对城市内部不同理想区域的看法,即城市意象的评价性方面。

第八章、第九章分别详述了少数居住群体隔离和社区生活对城市结构的影响。西方城市中少数群体的居住隔离是由各种排他性封闭和制度性种族主义的作用所造成的。少数群体在城市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居住隔离,这些模式反映了大众之间的敌意、就业和住房市场中的歧视以及自卫、精神支持和保护文化传统为目的的集聚。

所有城市都涉及处于相对独立空间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不仅导致了新文化形式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隔离的形成。社区网络的性质和凝聚力随社会空间格局的不同而不同。作者认为在邻里、社区和社区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松散的等级关系。邻里就是包含在人口学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方面广泛相似的人们的地域;社区存在于以相互依赖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程度社会内聚力的地区;社区状态是作为一种基于情感纽带的人类联系的形式而存在,是直觉层次上的社区体验。

第十一章将身体用作描述城市的一个比喻,回答了有关城市的问题。人的身体有不同的外形和尺寸,但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人们认同外型的特定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城市既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建构,空间中的社会控制通过行为的预期模式以及排除超越这些行为符号的群体而得以实现。城市地区对性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城市也为同性恋生活方式的空间表征提供了可能。同性恋权利运动和残疾人权利运动都可以被视为新社会运动的形式。我们必须认识到身份是多元的和不稳定的。

第十二章主要探讨的是居住迁移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模式尽管复杂且存在差异,但却具有许多普遍规律。典型的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短距离的,但同时又具有向郊区外迁的趋势。居住迁移对城市社会地理结构具有深刻的整体影响。

第十三章回应了西方社会中日益增加的不平等性和冲突带来的问题。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达国家中的城市已经进入了人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化的必要性通过城市重构凸显出来,城市重构不但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利用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社会文化力量。在现存的建成环境结构中,为了适应新的产业和职业的共同需求,产生了在发展和土地转变之间的地方性冲突,诸如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分散化、衰败城市中心再开发与更新、社会极化和空间隔离等一系列问题。而未来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达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性。

·关于感受:

读完《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重新审视城市的特殊身份,城市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只是一个物质结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建构。两位作者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必须把城市看作是维系它的社会的反映,我们应该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维度来研究城市,这也是“城市社会地理学”这一门交叉学科存在的意义所在。

城市不能脱离生活于其中的人而独立存在。作为城市中可移动的微观元素的人,我们通过自己的各种物质实践和体验,穿走于城市的每个角落,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每一寸肌肤。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阅读着城市,而城市这一文本也因我们的移动,随时间变化而不断被修改。这一双向的过程在城市的向上增长和向外扩展趋势中被不断强化。

引用一句狄更斯《双城记》的篇首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 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 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西特认为: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些建筑物间的开敞空间,步行者就会从漫长的隧道式的街道中得到解脱,小的开敞广场就能使朝向他们的建筑物与之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室外空间就能提供改善了的外观,以及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物中的占有者提供阳光和空气。 三、文章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在研究中世纪广场和城市平面的基础上找寻它们美的因素,然后总结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被人理解后,就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一)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在中世纪,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集中于一个地方并有喷泉、纪念物和雕塑的装饰。这一形象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并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共鸣。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广场都有适当的比例,装饰广场的雕塑等与广场的比例是在一个体系内的,两者相辅相成,整合出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宜人空间,吸引的大量市民的参与。而当时西特所生活的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各个重要的建筑松散地布置着,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缺乏联系,公共广场也游离于这一整体之外,充其量只是一些停靠机动车的地方,不再有人的参与,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广场已经‘死去’。”此外、广场的比例也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演示教学

《人口原理》读书笔 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是马尔萨斯的早期著作,但却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1797年,马尔萨斯的父亲把英国政治哲学家葛德文的名著《研究者:教育、习俗及文艺的评论》介绍给32岁的马尔萨斯,但父子对此书的理解不一,辩论时马尔萨斯“最早提出了他的理论”,富有戏剧的结果是,这就是本书的源起。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这本著作一直被人批判为“剽窃”,它可能不是建立在自己的科学逻辑上,而是将许多的观点和内容用来反驳别人,不过同时也难免使得他的一些言论存在矛盾和漏洞。 在第一章,马尔萨斯提出的两条公理,显而易见,它们是不必受到质疑的: 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维持现状。 马尔萨斯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人口原理》的所有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两条不言而喻的公理上的,从极其简单的公理推导出复杂的结论。 一、人口与食物不同的增长比率带来动荡的下层社会。 根据马尔萨斯的观点,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这一点不需要特别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人口增长的基数是多么小,由于其令人吃惊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任何社会限制,理论上人口总数将变得非常巨大。另一方面,食物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劳动者的勤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大局上于事无补,因为土地会受到限制。于是,社会生活资料的总量会随着时间被快速增加的人口总量超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内在的平衡机制将发生更大的作用。社会制度如婚姻制度中禁止早婚、社会现象如弃婴等将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同时,过多的人口造成生活资料的短缺,贫困和犯罪将长期困扰下层社会,直到人口总量同生活资料总量重新达到平衡。 二、人口增殖力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解释人口迁移和饥馑灾荒 马尔萨斯以此解释了欧洲人口北迁大潮的原因,而我联想到了到中国历史上的北人南迁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中国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北人南迁,我们多从经济吸引来阐释,这一点解释北方的汉人迁往南方比较恰当,但更北的少数民族持续不断地迁往南方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有理由相信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长,而北方相对贫乏的土地,畜牧的方式不足以提供生活资料,所以北人南迁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人口增殖的压力。饥馑和灾荒通常是抑制人口过多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都是自然或社会运行的结果。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迅速增加,而食物供给严重不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量的人死于饥荒,从人口和生活资料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社会自我平衡的结果。 三、人口增长的两种抑制 人口增长有两种抑制,一是预防性的抑制——即人们对养家糊口的忧虑;一是积极性抑制——一些下层阶级实际所处的困难境地,使他们不能给予子女原本应有的食物和照料。人口的两种抑制可以解释人口为什么没有在两性情欲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的情况下爆炸性地增长,而这种解释从社会学方面看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映照到中国,人口抑制的一个强而有力的手段还有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马尔萨斯认为,生活资料与人口之间的矛盾随时

投资学读书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界着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更多投资学领域的着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放长线钓大鱼。投资者应该相信,即使是小钱,只要看准好公司,长期投资也可以发大财,就是说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的要尽量透彻,然后就是买入等待,“短线而言,股票市场投票机,人气旺的股票走高。但是,长线来看,股票市场是体重计,本只好的股票永远不会寂寞”。“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家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他十分钟“,这是巴菲特对于持股事件长短的形象说明,他善于长期持股,但是,很显然,前提是已经分析出这是优质股票。看了关于巴菲特等人的投资学着作后,才真正把他们当作风云人

建筑与城市规划导论word参考模板

《建筑与城市规划导论》读书心得 刘维彬先生主编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导论》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应用联系到一起,深入浅出的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和探索了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见解,给了我很大启发。 在作者看来,建筑含义的覆盖面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建筑物体本身,同时也涵盖到周边的自然环境。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把建筑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并将人的因素包含在内而产生的一种整体设计是一种新的观念。所以,谈论建筑及建筑业,需要从“建筑—环境—人”三位一体的角度去考虑。建筑具有实用性,属于物质产品,又具有艺术性,所以又是一种精神产品。建筑的类型: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牧业建筑。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现代居住建筑以“户”和“套”组成各类住宅的基本单位。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型环境。 传统建筑学的研究对象有建筑物、建筑群、室内及家具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应该说,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理论、

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其中,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

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总结各类建筑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阐述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探索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以及建筑艺术的美学规律等。后者称为建筑设计原理。 城市设计是介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知识领域,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环境及其景观问题。建筑作为客观物质存在,除了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还有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两个组合为建筑的时空属性。研究建筑,应当把实体和空间统一起来进行。时空性、技术性、艺术性、历史性和时代性,这些都是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的时间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的存在具有时间性 二是对建筑的使用也始终是在时间的存在中进行的 三是建筑的使用功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四是对建筑的审美也是有时间因素的。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即《建筑十书》上提到的“实用、坚固、美观”。 建筑功能上需要满足以下的要求: 1生活活动的空间要求 2生活活动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 碎碎片片 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 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因此,强调在组织中通过契约来界定产权的重要性。代表有,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与詹森和梅克林(1976)。 作者认为,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詹森和梅克林的见解——将企业看作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是远远不够的。在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剩余风险的承受者。但,这种见解不能解释,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和证券所有权是分离的。 二、主要观点 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中,证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作者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并把企业家的概念搁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将管理与承担风险两种职能归给企业家,而着两种职能在将企业称为是一系列契约时,自然被作为分离的要素来处理。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被迫改进有效监督整个队伍及其个别成员业绩的手段。另外,企业的个体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外部都要正确面对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三、分析框架 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干性 管理是一种有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都有“决策”的特性。风险承担者的作用,即接受不确定性和在每一个生产期结束时总收益与总成本间可能为负的结果。通常,风险承担者通过事先提供财富来保证契约的业绩。以这种方法,承担风险的职能和资本与技术的所有权就被结合起来。然而,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因此,理解控制企业决策并不必然是证券持有者的天职第一步是,消除企业由证劵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第二步,摒弃企业家这一角色的观念。 2、管理和承受风险:更仔细的考察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 [德]迪特尔·普林茨 本书是为德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城市设计》教科书,分上、下两册。本册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现状调查、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及道路交通、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此书,可以让“城市设计”不再炫耀,更加的理性化。 读书笔记主要集中在第四章——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了解在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布局形式、尺寸以及组织形式,使得以后的设计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化和人性化。 设计的基本手法 1 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维持绝对必需量的交通。 ——当分配交通流量时,就以所有的交通方式作为对象,这时,尤其应促进非机动化的私人交通以及公共的客运交通。 ——公平考虑所有居民所拥有的交通机动化需求和可能性。 ——对比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从而尽量减少交通问题对于生活质量的侵害。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国民经济方面的可能性。 例:一个居住区的道路网开发 合理的开发模式——集中布置的居民点 建筑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置,日常生活必须的设施在步行范围内。远距离的目的地与住宅间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联系。 优点:大大限制了机动车交通,只需要较少的交通用地。能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也较轻。 1.1 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必须是连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指示的道路结构,步行者的安全和活动灵活性必须优先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步行的舒适性。 步行者的出行半径收到目的地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条件、道路频度和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在步行交通中,特别需要保护婴儿、小学生和老人的安全。 以下道路的安全性需要优先考虑: 1.步行者来往频繁的道路 2.不以车辆通行为首要用途的道路,例如游憩道路和购物街到。

现代城市规划导论考试知识

苏州园林概况 苏州是中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那个地点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概,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漂亮,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确实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都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闻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纳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进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巧、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不代表着宋(公元960~127 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 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其实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环扣一环。我以为,排在第一位的当是现代主义错误的城市规划观。 3、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这里的前提是政府、公众和设计师都要明了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简单地说,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或者,也许不那么恰当但却比较形象的说法,长假时能够让游客蜂拥而来的城市区域就是成功的,反之,长假时居民空城而出的城市区域就是失败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决定,但它们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建筑间的组群关系,具有积极的图底关系,等等。 谈论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视觉转化的问题,其核心是设计的重点放在何处:若是放在实体建筑上,那就是以建筑为图,以空间为底;若是放在空间上,那就是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为图,以建筑体为底。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单体的建筑仅仅以立面——甚至有时候仅以立面中的某个局部——的形式存在,其中参与空间营造的立面与这个空间中其它建筑的关系要远比与它另外的立面——这些立面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的关系要密切。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实在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 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 界著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 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 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 更多投资学领域的著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 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

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 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 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1000字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1000字《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1000字 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一点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首先,是围绕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法规两个部分展开讨论的。 我先说说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矛盾与两个问题”即管理者(规划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城市规划组织、编织着、建设活动的实施者)和管什么、如何管两个问题。 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保障城市机体健康发展,以城市的物质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综合性协调、规划、建设和控制活动。城市管理的内容有:城市的社会管理(人口管理(生育、人口迁移)+社会治安秩序管理(秩序、治安)+社区生活服务管理(服务设施、服务、信息管理)+城市文化管理(教育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城市的经济管理(产业、一体化、经济结构)、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生态占用、碳足迹)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的日趋需求改变着城市的现状,要求城市随着人们的轨迹适应人类活动。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将会应用统计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等。 1 城市的当前弊端有:传统的城市管理组织过于松散,管理法规不配套、城市管理投入少、城市社区管理职能弱。管理模式的弊端:建管合一模式、多头分散模式、综合协调模式、实体管理模式、管理单一模式。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知识,在我看了一下下之后,觉得受益颇多。但是,在我隔一段时间后想要机器某点就异常困难。我对关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中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请前苏联的城市规划大师帮忙的,在一个有学识的人的帮助下果然出现了我国经济腾飞的第一个春天。但是中国后来发生的大跃进和文革,将我国的经济倒退了很多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重点是这两个运动彻底打压城市规划,将相关城市规划的东西全都不留,不再设立关于城

城市规划导论考试资料

苏州园林概况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 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增补沧浪亭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 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一是城市和区域规划活动所需要的信息量和专业知识量都大大超过大多数其他规划活动:它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经验。理想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应该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而且要有若干其他必要的科学技术技能,如熟悉土木工程和控制论等。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城市规划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本书的要点如作者在前言说的:“严格地按历史顺序描述自产业革命直到今天的有关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他认为,规划的具体涵义是指:“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它的主要技术成果是书面文件,适当地附有统计预测、数学描述、定量评价以及说明规划方案各部分关系的图解。”(P3),但是规划既然作为一项普遍活动,为什么作者没有阐述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结果呢?也没有体现出政治分配的意愿呢?而仅仅从技术层面来定义“规划”。我觉得,规划也是利益分配的过程。 在随后,作者说明了规划的困难:“一是城市和区域规划活动所需要的信息量和专业知识量都大大超过大多数其

他规划活动:它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经验。理想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应该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而且要有若干其他必要的科学技术技能,如熟悉土木工程和控制论等。其次,更困难的是拟订和权衡各项任务。”(P11)。 在第二章,作者关注的是“现代工业主义对城市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空前影响”(P17)。从煤的采集、运输、运用、作用来说明:使接近煤的城市或在通航河道上,或者由于在铁路通行成了铁路枢纽的城市成为新的工业中心。从而引起城市布局的变化和大发展,由此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煤———工业城市——人口密集——供水等公共设施供应不上——公共卫生恶劣(人住在工厂地下室或仓库)——霍乱——通过贸易而带来的巨大流动,使流行病传播快——相关机构的建立进行治理(1848年英国成立中央卫生部)——呼唤城市规划成为必需——19世纪70年代后市政府采取按一定规章建设新住宅的做法。“依法建设的住宅(by-law housing)”.(既无室内厕所也无室内浴室P25)。因此,工业化早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针对住宅而言的,以达到改善公共卫生的效果。当然还有公共交通发展的影响(有轨马车和公共马车——有轨电车——公共汽车——通勤火车P28),人口的增长和城区面积的不扩展也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城市内部的高密度,而工人在城市上班,下班回家到郊区,城市和

财经学院读书笔记的模板和书目(1)

附件1: 财经学院 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 题目 阅读时间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填写时间:年月日

财经学院 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写作要求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能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按照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在第1-6学期阅读培养方案所列的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我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写作要求如下: 1.学生必须提交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经历,做出比较深入的读书心得,提出一定见解。 2.每篇读书笔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0字。 3.读书笔记必须真实,能反映出专业书籍的基内容及本人体会和感受,严禁抄袭。 4、读书笔记使用统一封面。 5.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A4纸正反两面打印,上、左边距一律为2.5cm;下、右边距一律为2cm。(2)页眉:宋体、小五、居中,内容为“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页脚:正文页码,Times New Roman,小五、居中;封面不编页码。 (3)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22磅。

财经学院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评分标准 一、优秀:完成规定数目读书报告,认真阅读原著,按时送交读书报告,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概述准确,能简要围绕阅读书目提出独到见解,抓住重点;能够结合问题,逻辑推理,并予以论证;能结合现实现象展开讨论,体现出新意和深度思考。行文流畅,文字优美,论证严密。(在校级或以上及有关报刊上发表读书报告或有关文章的,该门课程可直接评为“优秀”,上交读书报告时需提交相应佐证材料)。 二、良好:完成规定数目读书报告,阅读原著比较认真,按时送交读书报告,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和文字表达比较清晰,概述准确,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和收获,抓住重点,行文较流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意识。 三、及格:完成规定数目读书报告,按时送交读书报告,态度端正,字迹工整。 四、不及格:不认真阅读原著,没有完成规定篇目的读书报告,不按时送交读书报告或内容空洞无物、读书报告质量极差或者抄袭等。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格式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3号) 课程代码:(2012-2013-1)--A9137-1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Urban Planning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 建筑学专业 先修课程:建筑初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主干课之一,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突出特点,所以在教学安排上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背景知识,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对本专业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调查分析、初步设计、文字处理与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认识城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思想及最新发展动态; 3、熟悉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的分析与确定;理解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4、掌握城市规划工作步骤及编制程序;城市用地适用性分析评定的方法; 5、掌握不同用途用地规划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总体规划布局中的相互关系; 6、初步掌握城市总体布局思想方法和方案评析与优化;小城镇的含义和规划编制; 7、重点掌握交通、住宅、城市设计与遗产保护等城市专项规划要求; 8、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了解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理观念; 9、通过案例分析与外出调研,初步掌握城市功能活动在整个城市空间的合理部署与有机组合,并在全局观念下协调城市各个方面的研究方法。

读书笔记

2011-10读书笔记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者,必不居胜。 今天不想走的人,明天就得跑。 依靠现金流的主要来源来划分你本人、家人、朋友属于哪个现金流象限?employee,boss,soho,invester。 发展自古就是“硬道理”。古人说:“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可见对于创造财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高度重视为“国家之命”、“万事之本”的。 “赚钱不难”,并不否定或忽视劳动的艰辛。其实,无论挣钱的“不易”和“不难”,无非都在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道理,都在提倡勤劳致富和创业致富的传统美德。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创造财富。 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莎士比亚、贝多芬、达尔文、梵高、弗洛伊德、甘地、毕加索、海明威、钱钟书……生命的质量需要煅铸,阅读就是煅铸重要的一环。站在大师的肩上,我们能看的更远,沿着他们开拓的道路,我们能前进的更快。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浅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发现,强调投资者的安全投资界限。衡量公司绩效的基本因素:收益性、稳定性、成长性、财务状况、股利以及历史价格。投资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点:认真研读要买的股票、买的股票非常安全、不可追求不合理的高回报。安全投资极限取决于你所付的价格,

极好的价格来源于低迷的股票市场。 《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提出了“反射论”:市场的动向影响着市场参与者的认识,参与者的看法和决定又在影响着市场。他认为“有效市场”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提出了“自我强化”理论。对于科学方法来说,完备的科学知识是不可企及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不断检验似真的假说并提出新的假说。索罗斯自己的反射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时间本身的发展。这种反射不会形成平衡,只有一个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根据供应学派理论,减税效果有二,一是刺激投资,二是刺激消费,在投资没有相应扩大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利率水平。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是,在任何高效市场,任何人无法赢尽走势,而索罗斯的《超越指数》一书证明索罗斯不仅赢尽走势,还超越指数。索罗斯主张限制和监督国际资本自由放任的流动。 《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介绍了琳琅满目的投资策略和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对指数基金推崇备至,认为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介绍了成本平均法(固定成本法),核心思想是:将相同数额的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固定的时间间隔购买投资品种,反映的是一种稳健的投资策略。遵循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在熊市中要有资金和勇气,想在牛市中一样坚持定期投资。他认为通过对以往股票价格变动模式的技术分析来推测未来走势是徒劳的。首创了“生命周期投资指南”,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应当采取相适应的投资策略和和投资方式。马尔基尔提供的投资策略四准则: 准则一:将股票购买局限于看来能够持续五年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公司。 准则二:对一只股票绝不支付高于稳固基础价值的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