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读书笔记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任课教师:刘苏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班级:2011级师范(1)班学号:222011318011003姓名:顾飞巴黎现代性的代价以及对我国的启发——读《巴黎城记》有感顾飞 222011318011003说到巴黎,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此外,当然代表性的凯旋门、罗浮宫等,这些辉煌的建筑无不都在彰显着巴黎的现代性,同时巴黎又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地方,课件巴黎是一个浪漫与现代并存的国际大都市。
但是这样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法国的第二帝国时期建成的。
巴黎城记这本书就是从巴黎的改造来进行阐述,并分析其改造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本书的作者是大卫·哈维,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表述:巴黎1830—1848,第二部分:物质化:巴黎1848—1870,第三部分:尾声。
其中重点是第二部分。
从时间段可以看出,1848年作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首先看1848年之前,也就是第一部分,书中用表述来阐述,那么表述的是什么?为什么表述?表述又有什么变化。
在书中发现了这样的一段话:“1848 年的崩解造成各种结果。
如果社会共和国的概念遭到压抑,那么巴黎与共和国间强大的联结所构成的身体政治要如何维持?如果巴黎作为有知觉的存在以及身体政治的地位遭到否认,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表述巴黎呢?结果便是表述的危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1848年带来了表述的危机,而这个表述的对象便是身体政治。
其实,早在中世纪时,国王巩固统治,加强王权,将身体作为意象,提出“国王双体”,即国家和国王共享一个身体,两者亲如手足,但实际上却是强调集权和等级,将本土和外域对立起来的身体政治,由于国王一般都是男性,因此身体政治也就具有男性主义色彩,但此时身体只是指国家和民族,没有城市的意思,沦为统治阶级的产物。
但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作为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许学强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许学强篇一城市地理学读后感许学强最近读了许学强老师的《城市地理学》,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说起来,城市这玩意儿可真是奇妙得很。
在书里,许学强老师把城市的种种特点、发展规律啥的,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以前我对城市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些表面现象上。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复杂有机体,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性格”。
也许有人会觉得,城市地理学不就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理论嘛。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许学强老师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鲜活的城市之中。
比如说,讲到城市的空间结构,我就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那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分布,原来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原因。
我觉得吧,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太重要了。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可能今天还是一片荒地,明天就竖起了高楼大厦。
这背后到底是啥在推动?是政策?是经济?还是人们的需求?读了这本书,我好像有了那么一点点答案。
不过,说实话,有些内容我读起来还是挺费劲的。
毕竟这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很多概念和理论需要反复琢磨。
但这也让我明白了,知识的探索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得下功夫!总之,读了《城市地理学》,我对城市这个大家伙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城市地理学读后感许学强嘿,朋友们!我刚读完许学强的《城市地理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你说这城市,天天在我们身边,咱好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对城市的了解简直就是冰山一角。
许学强老师就像是个神奇的导游,带着我在城市的迷宫里穿梭,让我看到了好多以前从没注意到的东西。
比如说,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以前我就觉得大城市好,机会多,热闹。
但这本书告诉我,小城市也有它的魅力和优势,也许生活在小城市会更自在、更舒服呢?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还有啊,书中提到城市的文化和社会特征,这可太有意思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氛围,就像北京的胡同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而人文地理则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现象和过程。
地理学导论作为地理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下面将对地理学导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地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起源于古代的地图制作和地理探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涵盖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典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和当代地理学三个时期,其中现代地理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叉的内容。
地理学与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球科学的整体。
地理学主要关注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常常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例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等。
3. 地球系统理论地球系统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
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由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通过各种过程和作用相互联结和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理论对于研究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区域差异理论区域差异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城市地理学》课程学习心得

《城市地理学》课程学习心得引言在《城市地理学》这门课程中,我首次深刻地理解了城市化这一复杂现象。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城市化的原理、类型、机制,以及郊区化等关键概念,并对其发展历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虽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有时会分心,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但一部纪录片的观看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促使我用所学知识对纪录片中展示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思考。
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及其影响显而易见,当前的城市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这种加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以孟买为例,我目睹了城市资源的紧张和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些都加剧了城市系统的压力。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33%的新城市居民生活在贫民窟中,人口与卫生设施的比例令人震惊。
政客们不愿为贫民窟增加卫生设施,担心这会导致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孟买被誉为印度最富裕的城市,常被比作中国的上海,但贫富差距的鲜明对比,难道不令城市规划者感到讽刺和悲哀吗?二、过度城市化现象这让我想到了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过度城市化。
人口过度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虽高,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失业率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窟。
书本上的描述很难让人感受到这种生活的艰辛。
拥挤的房间,狭小的走廊,缺乏安全保障,这些都是贫民窟居民的日常。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失衡,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
是否有政府或组织能够参与进来,像卡亚利莎镇那样,为居民提供保障?不同城市能否采用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公众能否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总会有人出于英雄主义的情怀,希望改变这种现状并为之努力。
正如纪录片中亚厉山卓所说:“想想最后阶段,保障房如何激励贫困的人们朝着中等收入方向奋斗,那才是评估其价值的标准。
”三、北京的城市生活变迁当我看到中国北京的部分时,我感到了一种失落。
张永和回忆说,小时候的夏天晚饭后,他会和家人外出散步,与亲朋好友打招呼、交谈。
但这种城市生活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
城市社会学相关的书籍

城市社会学相关的书籍
城市社会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研究领域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城市环境下的社会行为。
其研究对象十分丰富,包括城市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及社会发展规律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会学相关书籍:
1.《乡土中国》和《与社会学同游》:这两本书属于较为经典的社会学书籍,
可以作为理解城市社会学的基础读物。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由Jane Jacobs所著,是城市研究的典范之一,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3.《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这本书更像是城市研究的典范,对于理解城市的
地理空间视角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4.《城市社会学》:作者郑也夫,内容详实,涉及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代
表人物、代表观点,以及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如城市化、农民工、交通、住房、公共空间、垃圾问题、水污染问题等。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读了城市地理学之后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奇妙世界的大门,那感觉就像是一个好奇的小孩,突然被带进了一个满是宝藏的大屋子。
以前看城市,就只是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感觉城市嘛,就是人多、热闹、东西贵的地方。
但是这本书让我知道,城市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城市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大怪兽,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呢。
书里讲到城市的起源,原来城市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就像一棵大树,它是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大的。
最早的城市可能就是因为大家发现一起住、互相交换东西方便,或者是在交通要道上,人越聚越多,就慢慢形成了城市。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的小镇,以前可能就是几个小村子的人在一个交通稍微方便点的地方做买卖,然后就越来越大,现在都有好几条商业街了呢。
再说说城市的布局。
城市地理学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把城市布局的秘密都给挖出来了。
商业区为啥在这儿,住宅区为啥在那儿,工业区又为啥在另外一边,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比如说,商业区一般都在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地方,就像城市的心脏,不停地跳动着商业的脉搏。
那些大型商场周围啊,交通线路就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的,把人都输送到这个消费的核心地带。
住宅区呢,又要考虑到安静、舒适,离学校、医院不能太远。
这就像在搭积木,每个部分都有它最合适的位置。
我还对城市的等级体系特别感兴趣。
原来城市之间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呢。
大城市就像武林盟主,统领着周围的小城市和城镇。
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
而小城市和城镇呢,也有自己的作用,它们就像是大树的小分支,给大城市提供各种支持,大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体系。
这就好比在一个游戏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等级和任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这个游戏世界才能正常运转。
书里也讲到了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像一个人长得太快,也会生病一样。
比如说交通拥堵,每次我在上下班高峰期被堵在路上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
车多得像蚂蚁搬家,大家都在那儿一点点挪,喇叭声此起彼伏,就像城市在痛苦地呻吟。
城市社会学笔记 完整精简版

前言一、What is urban sociology?Urban sociology is a sub-discipline (sociological study and knowledge about) to examine the nature of city life and urban social issues, how they are interrelated, and how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helps us understand both the roots of these urban ―problem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Y ou will lear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and solutions devised concerning today’s urban problems. The ability to critically assess current and future urban poli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s essential in our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global urban world.二、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urbanism1、The City as Social OrganizationThey emphasized the functions cities perform and their types of organization.n Max Weber (1864-1920)The city performs economic, legal, and protective functions.We can use formal organization, power and authority to analyse urban governments and formal structures).n Durkheim (1858 –1917)Division of Labor created a mutual independence among various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 so that organic solidarity holds people together. Mechanical solidarity i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n Maine (1822-1888) (Textbook P5)Social agreement or contractAscribed status & achieved status ( Ralph Linton1893-1953)2、The City as Eviln Oswald Spengler (1880 -1936)Lose of the natural based ―soul‖n Georg Simmel (1858~1918)City as an agent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Urban life is full of inconsistencies3、The City as a Way of Life: UrbanismWirth, Louis (1897-1952)a. Urbanism was a func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size and heterogeneity.b. A term used by Louis Wirth to denot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ocial life, such as its impersonality.Urbanism as a characteristic mode of life may be approached empirically from three interrelated perspectives: (1) as a physical structure comprising a population base, a technology, and an ecological order; (2) as a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volving acharacteristic social structure, a series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a typical patter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3) as a set of attitudes and ideas, and a constellatio n of personalities engaging in typical form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ubject to characteristic mechanisms of social control.第一章一、Urbanization is synonym as Urban Development to certain extent. Urbaniz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humanity into cities. Urbanization is a population process through which percentages of people shift their residences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二、City-state (城邦)An independent political unit consisting of a city and surrounding countryside.城邦或称城市国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原始公社演化而来的一种公民集体。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
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
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我总感觉这样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
读完此书,还是颇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
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
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
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
经验主义者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成知识。
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
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读书笔记曾橙2015.9.16·关于作者: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从事城市、建筑与规划问题研究的保罗·诺克斯,另一位则侧重于地理学内容研究的史蒂文·平齐。
他们致力于在这部著作中,中立地介绍影响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并强调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应该被批判地看待。
·关于内容:《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是一本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的著作。
它不偏重于描述数量方法、行为方法、结构主义方法、人文方法等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种理论,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关于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框架。
在这本书的谋篇布局上,全书共分为十三章。
这十三个章节始终联系紧密,互为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了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描述。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每一章节的开篇都以引人入胜的小问题开始,每章小结部分罗列出关键概念、术语和推荐读物,体现了两位作者在全书布局方面的悉心考虑。
第一章为一个总论性的章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学家对城市结构感兴趣以及城市结构是如何反映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的变化,并且详细表述了地理学中的不同研究方法,以助于加深我们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框架的理解。
作者认为城市必须被看成是维系它的社会的反映,城市研究不应该从它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矩阵中分离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出了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你——社会空间辩证法: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这是一个连续的双向过程。
在随后的篇幅中,作者进行了分章讲述,分别从经济和文化的两大背景下,对城市的物质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详述。
第二章以变化中的城市经济为背景,分析经济结构对西方城市模式的影响。
西方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前工业化城市、工业城市、和现代城市。
前工业化城市的早期人群模型是少数精英和多数无产阶级的一种空间表述。
这种经济结构和人群聚类对城市地理结构产生的影响是城市结构只有唯一的一个中心,四周围绕中等的住区,多数贫困人群生活在由破旧建筑物组成的城市边缘环境里,居住空间分化,财富与地位从中心递减。
伴随着资本主义与其新体系——工厂出现,生产与交换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取代了旧的等级。
工业化资本主义通过强迫穷人到环境差的内城地区居住的同时,中产阶级和上等阶层退到城市边缘,从而使前工业化城市的结构发生了逆转。
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城市向上增长和向外扩展成为可能,并且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增长促进了相应的城市增长,使现代城市具有了一系列不规则的明显的郊区地带。
从现代经济中兴起的城市结构可以概括为大都市待,即多城市、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其特征是大片的低密度住区和经济专业化的复杂网络模式以促进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
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分析城市变化的概念是福特主义,其核心是管理制度和积累制度。
由此带来了城市社会结构几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城市不规则低密度的郊区蔓延,其次是新的相对稳定的郊区人群。
尽管福特主义在这一时期展现了看似完美的效能,但批评者认为它太过刚性,不再适应生产力关系的发展,城市进入后福特主义时期,逆工业化出现。
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重要缺陷是对服务业的忽视。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认为服务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些重要后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了社会极化的趋势,另一个结果就是城市间竞争的增加,在城市地理上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导致全球城市的出现。
第三章详述了作者对文化问题的不断关注。
文化与城市一直都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城市在相对有限的空间集中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当不同文化相互作用时,这些相邻的人群常常产生革新和新的文化形式。
所有的文化都是各种影响力的混合物,文化始终在发生着进化和交融,这些影响力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书中认为,空间同样是一种社会建构,基于此,文化和空间始终相互联系并影响,同时他们也与社会权力和权威联系在一起。
权力应该不仅仅是使人民做不愿为之之事的外部力量,它同样应该帮助建构一般日常行为。
空间内部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观,空间强化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权力通过空间垄断和排他性得到了体现。
空间的社会构建特性表明,城市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不断改写的文本”。
第四章解决了城市的物质结构的问题。
形态模式基于两个基本要素:地块的规模形状和街道布局。
城市物质结构显示出复杂的模式,是一个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向过程,反映出很多随时间推移而增强的过程。
城市设计的不断创新不仅以扩展和重组的形式改变景观,而且成为经过后续重新利用和修改能被重新唤起和使用的特殊价值和态度的标志。
若考虑到西方城市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社会极化作用,就可以预见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一个主题是研究差异与不平等的空间模式。
不平等和空间差异的模式显示出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相一致的某种规律性。
第五章主要围绕公民权利、国家和市民社会、法律及政治机构等作讨论。
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看,我们处于制度和空间的框架中,并通过它们用行动创造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因这些框架而便利化、被影响化及被制约化,同时我们也有意无意的促成了其形态和特征的形成。
法律作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政府与经济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而存在,法律必须既被看作是社会力量和空间设置的产物,又被看作是社会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代言人。
现代大都市区的特征是被复杂的空间细分为多目标的地方政府自治体,以及为某一特定功能(学校、医院等)而设定的各种特定行政管理区。
这可被看作政治和行政管理系统对大都市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反映,即工作机会和居住地离心化导致了与此相关的地方管辖权的离心化和扩散。
城市分化最有害的结果之一就是财政失衡,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去提供它们所负责的与需求相关的服务。
,导致资源配置方面的显著不平等。
第六章叙述了住房市场的运行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
近年来,大部分西方社会中的住房所有权私有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私人出租房越来越少。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利益都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社会住房以多种形式存在,且对城市结构产生了影响。
城市居住环境不仅反映了经济的供给与需求,而且受到制度因素和一系列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影响,包括政府、土体所有者、投资商、发展商、建筑商、建筑师、规划师和消费者。
这些行为主体“匹配”不同类型的人到不同居住地区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阶级、性别和种族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和第十章主要研究的是人们与其所在环境之间关系的这一主题。
要正确理解城市空间秩序,就必须将其放在城市的社会组织和人的活动这样一个背景之中,也就是城市的“超微结构”。
人们表示出偏爱乡村和小城镇的生活,但他们的实际行为却是进入城市,也许这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的出现既不能说是好的,也不能说是坏的,而是一种“必要的罪恶”。
西方社会虽然对城市生活充满了敌意的态度,但城市同时也被看作多样性和机会的中心。
将城市生活看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沃斯理论描述了随着城市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异化程度的增加而发生的社会变化,整个社会用理性和冷漠的程序与制度来代替原来由基本社会群体所提供的支持与管理。
各种类型互动关系的趋势和强度很大程度上受到距离的影响——包括社会距离和物理距离。
二者的实际影响取决于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特征。
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人们基于用主要的地标和交通网络等关键特征来形成对城市的心理意象,这些意象影响了人们对城市内部不同理想区域的看法,即城市意象的评价性方面。
第八章、第九章分别详述了少数居住群体隔离和社区生活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西方城市中少数群体的居住隔离是由各种排他性封闭和制度性种族主义的作用所造成的。
少数群体在城市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居住隔离,这些模式反映了大众之间的敌意、就业和住房市场中的歧视以及自卫、精神支持和保护文化传统为目的的集聚。
所有城市都涉及处于相对独立空间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这不仅导致了新文化形式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隔离的形成。
社区网络的性质和凝聚力随社会空间格局的不同而不同。
作者认为在邻里、社区和社区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松散的等级关系。
邻里就是包含在人口学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方面广泛相似的人们的地域;社区存在于以相互依赖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程度社会内聚力的地区;社区状态是作为一种基于情感纽带的人类联系的形式而存在,是直觉层次上的社区体验。
第十一章将身体用作描述城市的一个比喻,回答了有关城市的问题。
人的身体有不同的外形和尺寸,但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人们认同外型的特定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
城市既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建构,空间中的社会控制通过行为的预期模式以及排除超越这些行为符号的群体而得以实现。
城市地区对性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城市也为同性恋生活方式的空间表征提供了可能。
同性恋权利运动和残疾人权利运动都可以被视为新社会运动的形式。
我们必须认识到身份是多元的和不稳定的。
第十二章主要探讨的是居住迁移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模式尽管复杂且存在差异,但却具有许多普遍规律。
典型的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短距离的,但同时又具有向郊区外迁的趋势。
居住迁移对城市社会地理结构具有深刻的整体影响。
第十三章回应了西方社会中日益增加的不平等性和冲突带来的问题。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达国家中的城市已经进入了人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化的必要性通过城市重构凸显出来,城市重构不但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利用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社会文化力量。
在现存的建成环境结构中,为了适应新的产业和职业的共同需求,产生了在发展和土地转变之间的地方性冲突,诸如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分散化、衰败城市中心再开发与更新、社会极化和空间隔离等一系列问题。
而未来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达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性。
·关于感受:读完《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重新审视城市的特殊身份,城市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只是一个物质结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建构。
两位作者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必须把城市看作是维系它的社会的反映,我们应该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维度来研究城市,这也是“城市社会地理学”这一门交叉学科存在的意义所在。
城市不能脱离生活于其中的人而独立存在。
作为城市中可移动的微观元素的人,我们通过自己的各种物质实践和体验,穿走于城市的每个角落,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每一寸肌肤。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阅读着城市,而城市这一文本也因我们的移动,随时间变化而不断被修改。
这一双向的过程在城市的向上增长和向外扩展趋势中被不断强化。
引用一句狄更斯《双城记》的篇首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