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自然灾害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自然灾害班会教案通用(6篇)

有关自然灾害班会教案通用(6篇)

有关自然灾害班会教案通用(6篇)有关自然灾难班会精品教案通用(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同学对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2.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关心同学树立安全意识、把握安全学问、提高自我爱护力量,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教学重点:知道“防灾减灾日”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常见灾难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教学过程:一、地震时该怎样办1、躲在桌子等结实家具的下面大的地震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牢固坚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爱护好头部。

2、不要惊慌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惊慌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急的。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急,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3、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4、户外的场合,要爱护好头部,避开危急之处在繁华街、楼区,最危急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要留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爱护好头部。

在楼区时,依据状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5、地震发生后应当实行哪些自救措施?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糊涂,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当坚决获救的信念,妥当爱护好自己,乐观实施自救。

a.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开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损害。

b.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c.用四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开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d.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相互鼓舞,共同方案,团结协作,必要时实行脱险行动。

e.查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f.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约气力。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重点介绍地震、台风、洪水三种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防范措施及救援工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及防范措施,提高学生在灾害面前的自救互救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地球仪、挂图、卡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a.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

b.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a. 教师展示地震、台风、洪水的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4. 例题讲解:a. 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

b.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随堂练习:a. 教师布置与地震、台风、洪水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

2. 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防范措施及救援工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种自然灾害,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b. 针对地震、台风、洪水,分别设计一份家庭防灾示意图。

2. 答案:a. 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

地震:地面震动,建筑物倒塌。

火山爆发:岩浆喷发,烟尘弥漫。

洪水:水位上涨,淹没土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影响”。

详细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重点探讨地震、洪水和台风三种自然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危害。

2. 使学生掌握地震、洪水和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震、洪水和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地球仪、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实况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提出问题:“这些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如何降低损失?”2. 讲解新课(1)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危害(2)地震成因:板块构造学说,讲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危害: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防治措施: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地震预警等(3)洪水成因:降水集中、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分布等危害:淹没农田、破坏基础设施、引发疫情等防治措施: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实施洪水保险制度等(4)台风成因:热带气旋的形成、发展危害:狂风暴雨、洪水、泥石流等防治措施: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建筑抗风能力等3. 例题讲解以地震、洪水和台风为例,讲解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自然灾害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作答,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2. 地震、洪水、台风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洪水、台风的成因。

(2)列举三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3)谈谈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如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2. 答案:(1)地震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洪水成因:降水集中、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分布等;台风成因:热带气旋的形成、发展。

自然灾害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自然灾害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 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 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难点:- 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 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相关教材和资料。

-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 收集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

2.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成因和分类。

- 以实例说明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

2.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介绍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

- 分析这些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3.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讲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如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 分析影响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影响和应对措施。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针对某一自然灾害,讨论其成因、特点和应对措施。

-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2. 模拟演练:- 模拟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自救互救演练。

- 教师指导,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让学生掌握一些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3)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等方法,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3)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信心,增强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2)自然灾害的分类(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2)破坏性;(3)不可预测性;(4)反复性。

3. 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1)气象灾害的预防;(2)地质灾害的预防;(3)海洋灾害的预防;(4)其他自然灾害的预防。

4. 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1)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2)学习相关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及应对方法;(3)参加模拟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3)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1)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策略;(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等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评估风险,提出应对措施;3. 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经验。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3. 模拟演练道具或器材;4. 学生分组名单。

《自然灾害》课程教案范文

《自然灾害》课程教案范文

《自然灾害》课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使学生掌握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

培养学生识别自然灾害的先兆和预警信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资源,增强对自然灾害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高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危害。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复杂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防灾减灾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展示实际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震撼视频,如地震、洪水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提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初步感受和认识,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灾害。

2、知识讲解(30 分钟)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即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事件。

分类讲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地震讲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板块碰撞等。

介绍地震的特点,如突发性、破坏性强等。

分析地震造成的危害,包括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洪水阐述洪水的形成原因,如暴雨、河流决堤等。

说明洪水的特点,如来势凶猛、淹没范围广等。

讲述洪水带来的危害,如农田被淹、交通中断等。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教案:中国自然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我们生活的圈层”,第二章“气候资源与天气”,第三节“灾害性天气”。

具体内容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如某地发生地震、台风等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灾害问题,如某地发生洪水、干旱等,提出应对措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中国自然灾害1. 地震: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2. 台风: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3. 洪水: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4. 干旱: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5. 泥石流: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列举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台风灾害,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3)谈谈你对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的认识。

防范自然灾害教案5篇

防范自然灾害教案5篇

防范自然灾害教案5篇防范自然灾害教案1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

2.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活动准备:1.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查笔记。

活动过程:一、课前初探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

为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探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我国自然灾害的课件:从年初的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由于这两次灾害发生的时间离同学们较近,所以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

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3)设计图标,了解灾害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可怕的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仿照教科书第71页的图例给这些灾害画画像吧!教师示范图例。

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

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展示(可以先说说顺口溜或谜语,让其余同学猜一猜)。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1)小小主播,讲述灾害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学生分全球新闻(国外发生的灾害)、国内新闻(外地发生的灾害)、地方新闻(家乡发生的灾害)进行播报。

学生1:大家好,下面播报全球新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教学重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二、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但是寒潮对我国青藏高原、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地区影响较小。

原因是地势高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地质灾害:
(1)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强,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2)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
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对森林、农田、道路、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物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危害性很大,造成生命财产等损失。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学生通过读图2.48和图2.49,说出我国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浸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分布在东南沿海。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降水量少,但是人口集中,工农业用水量大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容易引发旱灾。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我国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夏季风来自东南部辽阔的海洋,带来大量降水。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地形坡度大,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

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

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

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

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三)防灾减灾
1.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面对灾害我国做了哪些防灾减灾的工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P58~P59,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我国在多方面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通过遥感卫星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在西北和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了防护林;建设了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

这些都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2.学生讨论:当灾害来临时,要怎样做,才可以有效避灾?
①洪水应急措施: 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和山丘等, 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杆上的电线击中。

②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③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④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三、课堂小结
灾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冷静沉着、迅速有序地撤离,自我救护时要沉着应对。

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