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传统文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似乎已经放弃了许多传统文化,但仍有许多人致力于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传统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是民间传统口耳相传、制作技艺与经验现场教学的结果。
非遗文化是我们历史中的一部分,不仅代表了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
为了传承和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确保它们得到妥善保存,让更多人重新发现和感受它们所蕴含的精髓。
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非遗文化是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延续。
这些文化代表了我们的身份和认同感,它们可以被我们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理解我们的过去,并通过这个过程建立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非遗文化也是我们独特的文化财富,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不同文化和地域的多样性。
非遗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独特和令人难以置信的面貌,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传承下去,我们可以展示我们的国家对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多面性的独特展示,而以其保存和传承,我们可以保留和展示我们的文化遗产,这对于国家和个人的自信心和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需要识别和保护的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需要针对的是需要被识别和保护的非遗文化元素。
需要针对的目标包括:1.语言和方言方言是中国各地区的传统语言形式,是官方语言之外的更地方的语言。
由于现代化运动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多数方言都慢慢消失了。
现在,只有很少数人能够流利地使用他们的方言。
方言需要被重视和保护,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的语言,同时也是中国的语言遗产。
2.传统艺术和手工艺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非遗文化之一。
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是丰富多彩的,制作技艺精湛,表现手法独特。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手工艺不断被淘汰和取代。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
3.服装和装饰品中国的服装和装饰品在历史上一直是非常流行的文化元素,就连今天也能看到很多中国传统服装和装饰品。
关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议书

关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议书咱们常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有些文化,它就像老祖宗留下的家传宝贝,必须得保护好,传下去。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四个字吧?那可是咱们的文化根基!可现在的状况让人挺捉急——这文化一代代传下来,岂止是美,更是我们的“灵魂”,要是没有了,那可就真得遗憾终身了。
你看看咱们中国那么多了不起的非遗文化,像京剧、剪纸、刺绣、皮影戏,还有一大堆传统手工艺,这些都不是随便什么东西能取代的。
京剧那唱腔,听了就知道是哪一派的,剪纸的那些图案,别说外国朋友,连咱们自己都得心生敬畏,真是每一刀都透着精气神。
可是,时光一晃,很多年轻人对这些文化都越来越陌生了,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听不清楚。
现在的年轻人,忙着刷手机,追着流行,似乎对传统文化没什么兴趣,甚至都觉得“非遗”跟自己没啥关系。
这个现象不禁让人感到心头一阵阵的痛。
大家都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问题积累起来,最终就会成大问题。
所以,不是我们看着不管,恰恰是得抓住这个时间窗口,给非遗文化找到一条活路,把它传承下去。
首先啊,保护非遗文化不是说光靠相关部门或者某个部门来做,而是咱们每一个人都得参与进来。
你看,我们现在大街小巷里,各种网红店铺林立,潮流涌动,谁又能否认这些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热情?这时候,如果能把非遗文化做成时髦一点、活泼一点,是不是能吸引到他们的眼球呢?就像我以前看过一个节目,节目里几个年轻人把传统的剪纸技艺和现代设计结合在一起,结果真的是大受欢迎。
这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可以和现代相结合的,是可以打破“老土”“过时”的印象的。
你看像“国风”文化,近几年就火了,大家都开始喜欢穿汉服,研究古典诗词,什么传统乐器,民间艺术,也都在回归。
文化不是死板的,它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非遗的保护也得从教育入手。
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游戏、看视频,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减少,家长和学校不能光顾着给孩子铺设知识的“高速公路”,还得给他们搭一座“传统文化”的桥梁。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是指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包括手工艺、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民俗、诗歌、美术、技艺等。
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的象征。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保留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国民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强非遗文化的社会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增强普罗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新闻发布会、文化节等方式,向更多的人宣传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其次,要加强非遗文化的法律保护。
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保护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具体的办法上,可以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行业经营,实行传承人激励计划,加强非遗文化传承的保护,以及制作非遗文化传承的图书、视频等,以便更好的传播非遗文化。
第三,要加强非遗文化的人才培养。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技艺传承人来推动其传承发展。
因此,应该加强非遗文化的人才培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的技艺传承培训,以及举办非遗文化的讲座、竞赛等活动,来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培养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人。
最后,要加强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保护。
在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保护中,应该强化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促进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在具体办法上,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可以通过把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当下的现代文化结合起来,以更有趣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提高非遗文化的现代化应用水平;可以通过赋予非遗文化以新的改造,让非遗文化更贴近现代的生活。
总之,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实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应该加大力度,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传承。
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保护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保护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保护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浪潮所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文化守护者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指的是人们的口述、表演、习俗、庆典等非物质文化实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具有文化多样性、传统性、口述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记忆和智慧,对于维护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冲击: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受到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传承意愿减弱。
2. 人口老龄化与传承困境: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者年事已高,传统技艺和知识无法传承给下一代,导致非遗技艺逐渐流失。
3. 市场经济的压力:非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商业利益取向可能导致非遗传承的商业化和异化。
4. 自然灾害与现代化建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地点面临自然灾害或者因城市建设而被破坏,非遗传承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1.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国家应出台相应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为非遗传承者提供合适的制度环境和资金支持。
2. 科学记录与研究:加强对非遗技艺和传统知识的科学记录和研究,确定其价值和保护措施,为非遗的传承提供理论基础。
3. 教育与传承机构的建设:加强学校教育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扶持传承机构的建设,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
4. 社会参与与传承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组织传承活动、展览和交流,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认同。
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上 的精 神产 品 , 都 是 以 口头和 记 忆 的方 式 在 民众 也 群 体 中得 到保 存 和传播 , 即所 谓 口传心授 的方 式 , 一
传十、 十传百地 传 授 给他 人 , 传递 给 下 一 代 , 民众 给
带 来 知 识 的 提 升 和 补 充 、 德 伦 理 的 教 育 、 会 秩 序 道 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都是 通过 口传心 授 而习得 、 而传 递 , 在社 会群 体 中 并
的规 范 、 尚精 神 的满 足 和 审美 的愉悦 与快 感 。尽 高
渐形 成相 对稳定 的文化事 象 、 文化 类别 、 文化 传统或
文化模 式 。现代 人 所 掌握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 多半
管非 物质 文化 遗产是 由个 别杰 出 的传 承人 所传 承和
传播 的 , 要补 充 指 出 的是 , 些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 但 有
成 的 保 护 体 系 , 一 个 名 录项 目, 有 相应 的 项 目代 表 性 传 承 人 为 支 撑 。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的 认 定 已积 累 了较 为 成 熟 每 都 的 经 验 , 传 承 人 的 权 益 却 仍 然 是 亟 待 研 究和 解 决 的 课 题 。 但
关键 词 : 非 遗 ”; 承 人 ; 承 人 权 益 ; 承 模 式 ; 护 方式 ; 护 体 系 “ 传 传 传 保 保
种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事 象一旦 形成 , 如 F ll e 譬 oko r
中常说 的 “ 题 ” 旦形 成 , 会 在传 承 发 展 中不 断 母 一 就 地 被人 们加工 琢磨 , 断地 叠加上 新 的因素 。 当然 , 不 在 传递 过程 中有 的也会 由于种种原 因而遭遇 传承 的 中断从 而湮没无 闻。就这 样 , 在群 体 的不断 地选择 、 琢磨 、 叠加 ( 顾颉 刚语 : 层 累地 ” 、 “ ) 创新 、 弃 中 , 扬 逐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技艺、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民俗等。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传统和历史,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非遗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来保护非遗文化,例如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建立非遗保护法律等。
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包括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组织非遗文化的展览和活动等。
其次,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培训。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通常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因此需要有系统的培训和传授。
学校可以将非遗文化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同时,非遗传承人也可以开展非遗技艺的培训班,传授技艺给更多的人。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来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建立非遗文化的数字档案和数据库,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
最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关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保护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为了让非遗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因此,需要重视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努力,才能够真正保护好非遗文化,让它得以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保护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成为新时代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遗的载体和传递人,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载体和传递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
这种流动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交流碰撞,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流动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各种影响,要对传承人的流动进行适当的指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手工艺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技艺,对于传统医药、农业、手工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智慧结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下面将从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2006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与保护方面,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传统技艺、节庆活动、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认定和保护。
在传承与保护的实践方面,各地积极组织传统技艺传承人进行培训,组织民间团体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困难,许多传统技艺正在失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传承人缺乏年轻一代的接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保护过程中面临生存困境,一些传统技艺无法实现经济价值,导致传承人难以维持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一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个别杰 出的传承人所传承和传递的,但也要补充 指出的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前面 提到的庙会、歌会、节庆、游艺等,其传 播和传承,通常也许并非全都是由某一个 传承人所为,而为群体所习得,群体所传 承,甚至是集体潜意识行为。
如此反复,代代相传,流传不息。及至近 代以来,社会进步了,文明发达了,以文 字记录的或媒体传播的社会知识范围扩大 了、信息量增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播传承方式也在慢慢地发生着较快的嬗变, 但我们今天所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 依然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和传 承的产生与发展于农耕文明条件下的非物 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主要以口传心授为其传承方 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所决定的。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农耕文明条件下(蒋观云 说:“中国入于耕稼之期最早,出于耕稼之期最 迟。”),其中也包括前农耕文明时代,如采集 文明和游牧文明时代的口头精神产品。由于广大 社会成员、下层民众中不识字的人众多,他们为 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发明和创造了许许多 多手工技艺,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和宇宙、天文、历算知识,有些是与生产有直 接的关联的,有些则是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
隋唐丝织印染技艺所以发达,与当时的经济和政 治所提供的社会条件和需求是分不开的。隋炀帝 的江都(扬州)之游,随行的船只几千艘,全都 用彩锦作船帆,用彩绸为縴索,首尾相衔二百余 里,“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 商隐《隋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经济和政治如何给丝织和印染技艺的繁盛提供了 条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些丝织和 印染项目,很多都可溯源于唐代。
在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漫长传承过程中, 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象一旦形成,就 会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地被人们加工琢磨, 不断地叠加上新的因素,当然,在传递过 程中有的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遭遇传承链 的中断,从而湮没无闻。
就这样,在群体的不断地选择、琢磨、叠加、创 新、扬弃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事象、文 化类别、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现代人所掌握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而习得和 传递,并在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也有些事象 和项目,因受到历代文人学者关注,从而根据老 百姓的口传而记录下来,为史籍所载,如笔记小 说中所记载的传说故事,土漆工艺、刺绣、风筝 等手工技艺等,但那毕竟是很有限的。
已经进入国家级名录的景德镇瓷的烧制技 艺([1]357,Ⅷ-7)、耀州窑陶瓷烧制技 艺([1]358,Ⅷ-8)、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1]359,Ⅷ-9)、磁州窑烧制技艺 ([1]360,Ⅷ-10),其肇始时代有先有 后,却差不多都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时代为技艺的臻于成熟与完善提供了发展 的契机。
鲁迅先生说:“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 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更进一步指出:“出自 英法两国下层人民阶级的新的散文和诗作 将会向批判表明,即使没有批判的批判的 神圣精神的直接庇佑,下层人民阶级也能 把自己提高到精神发展的更高水平。” 民 众的文化与精英的文化之间的这种关系, 大率就是社会文化发展与嬗变的一条规律。
如蜀锦织造技艺([1]366,Ⅷ-16)兴于 秦汉,盛于唐宋。如宋锦织造技艺 ([1]364,Ⅷ-14),吴国时贵族生活中 已大量使用,但到北宋发展到了鼎盛。如 蓝夹缬技艺([3]Ⅷ-5,推荐名单),远在 唐代已甚为流行。 “因使工镂版为杂花, 象之而为夹缬。”(《唐语林》)如云锦 织造技艺([1]363,Ⅷ-13),虽然东晋 间已在建康设立了锦署,但明代臻于成熟 和完善。陶瓷制作技艺的发展也不例外。
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和核心,是对 传承人的保护。
文化遗产是口承的文化,也就是说,它的 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 在一定范围的群体(族群、社区、聚落)中得到 传播和传承,绵延不绝,世代相传。一件口头文 学也好,一个民间舞蹈也好,一种手工技艺也好, 一种民间知识(如传统医药)也好,凡是属于非 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各种文化类别和事象,无不 是通过民众的口耳相传而被传播(横向的,共时 的)和传承(纵向的,历时的)的。
这些手工技艺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和民众的 精神劳动结晶,因时势(经济和政治)而 造就了杰出的百工成为代表,如果没有盛 世和开放的政策,就不可能有那么多杰出 的百工、即使有也不可能把技艺传袭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是靠传承者们传承下 来的。古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华佗、 孙思邈被尊为传统医药行的始祖,鲁班被 尊为木石建筑业的祖师,黄道婆被尊为棉 纺的祖师,范蠡被尊为制陶业的祖师,杜 康被传为造酒业的祖师,刘三姐被传为壮 族的歌仙,等等;祖师就是最早的或早期 创始者或传人。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 个创造性的名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从众多的 传承人中遴选出来的、最有资格代表这个非遗项 目的传承人。为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文化部于2006年11 月2日公布了一个专题性的文件——第39号部长 令,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 行办法》,其中第十二条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及 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自2006年起,我国开始着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六年来,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国家级、省 市级、地市级、区县级四级名录构成的名录体系。 通过各省申报、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认定、社 会公示、部际联席会议协商,2006年5月20日, 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518项);2008年6月7日又公布了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7项)。合计 1028项。2009年6月2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349 项)。进入各级名录的非遗项目,就成为在国家 层面上受到保护的非遗项目。
(二)传承人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前面我们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两种模式: 群体传承和传承人传承。传承人的习得和传承, 笔者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一 文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另。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 比常人更多、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 传的代表性人物。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
在群体(族群或社区)传承者来说,虽然 在起始阶段上,非物质文化的某些事象系 由个别人所创始,但这些事象一般都是群 体的生命诉求(如民间信仰),于是,一 旦被创造出来,便在群体(族群或社区) 中得到很快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并进入 集体的“再创造”的过程,逐渐成为群体 的集体潜意识行为,而始创者则被淹没在 群体之中,变成群体传承了。
在这些有文献可稽的著名“非遗”传承人 外,其他,传说中也还记述了不少这方面 的代表性人物,如养蚕技艺的祖师马头娘, 铸造技艺的祖师李老君,制盐技艺的祖师 葛洪,造纸技艺的祖师蔡伦,制笔技艺的 祖师蒙恬,玉器制造技艺的祖师邱长春, 席箅编制技艺的祖师张班,等等。
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几大名绣,其近古传 人也大多是有名有姓的。如顾绣,明代的代表人 物是顾寿潜妻韩希孟,清代起奉顾儒、顾世为祖 师。苏绣,清代最著名的传人为裘曰修之母王氏、 蒋溥妻王氏、于氏、卢元素、丁佩、倪仁吉、沈 寿、华璂。粤绣,以眉娘(神姑)为祖师。湘绣, 第一位开创湘绣作坊的是清人胡莲仙。雕漆技艺, 文献留下来的著名传承人,如元代的张成、杨茂, 明代的黄成、杨明。黄成既是漆工,又著有《髹 饰录》。
历史上,为某一行业的技艺作出过重大贡 献的“非遗”传承人,毕竟穿过历史的重 重迷雾,或通过文献、或通过传说,留下 了他们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而更多的 传承人,则在漫长的历史途程中被湮没无 闻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在传递过程中必然 发生嬗变,即扬弃一些不再适合时代的东西,吸 纳一些新的、为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在这种嬗变 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那些没 有留下名字来的传承者群体和个人。对个人传承 者来说,他既能从前人(师傅)那里习得而精巧 全面,在他手中,又有所创新或发明,即在前人 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聪明 才智,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使传承的知识或技艺 因创新和发明而有所增益。
在漫长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个人的作用 常常被遗忘了,个人的名字常常被历史湮 没了,在群体中通行并被社会认可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 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刻在非物质文化遗 产某个种类和某个项目上的“著作权人”, 是群体,是民众。
在漫长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个人的作用 常常被遗忘了,个人的名字常常被历史湮 没了,在群体中通行并被社会认可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 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刻在非物质文化遗 产某个种类和某个项目上的“著作权人”, 是群体,是民众。
这样说,并非是要抹杀杰出人物在传承中的突出 作用。相反,杰出的人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 成和传承延续中是有重要作用的,虽然杰出人物 的出现和发生作用是带有偶然性的。任何杰出的 人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发展延续中的作用, 都是要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基础的,如果社 会经济基础没有为其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那他 的作用就会无由发挥,甚至在历史发展中无声无 息地归于泯灭。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8年2月28日,文化部在人民大会堂举 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 承人颁证仪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 证章和证书。2009年5月26日,文化部公 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 表性传承人711名。也就是说,截止到目前, 我国以拥有各类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488名。
与非遗名录相适应,通过各地推荐、申报,专家 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和复审等手续,各级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认定了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26名,包 括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五大类),2008年2月 15日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551名,包括民间音 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五大类)。 两批共计777名。